土木类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及在校生状态调查报告

来源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背景,土木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围绕三个方面开展了问卷调查,一是毕业生的职业状况、职业环境,二是在校生的职业预期、学习活动,三是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能力需求.通过本次调查获取土木类专业学生的状态信息,为进一步改进学校管理、教学和服务提供依据和方向.
其他文献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研究生群体的生源结构特点和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角度分析,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学科专业教育、规范意识教育等主题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帮助研究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抱负,明确科研态度,启发职业思考,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工学结合”模式属于一种创新教育模式,让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形成了真正的实理结合,保证了学生技能转化为产能.这种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政教育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保证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对接,让学校教师或者导员及时开展职业思想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也能够让高职院校党支部党建活动深入到学生当中,广泛开展《劳动法》《合同法》等培训,提高学生维权意识.这也迎合了教育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当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这一主张.
面对机械行业在不断升级,对高校机械类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课程不完善、实践环节较薄弱、创业体系不完备、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创新双创课程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推行一专业一赛事制度、着力打造双创平台、建全双创活动的保障体系等方面改革措施,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质性转变,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育实习是培养师范类大学生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师范院校开展教育调研、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更是促进师范院校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建设、密切与地方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以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师范类)实习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同时对实习指导教师及实习学校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问题与不足,以此提出若干建议.
高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力量,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兴则中国兴.本文分析当下大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并追根溯源,总结原因为当下学生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上出现了问题.本文同时提出如何让大学生“致良知”和做到“知行合一”,以期为当下大学生的培养和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代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面向全社会,全面部署劳动教育工作.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等等.为全面掌握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实践小组深入小学,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分析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青少年时期作为人生的关键期,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都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累积生态风险是指会给个体生存带来一些不利结果的因素,来自学校、家庭和环境的这些消极因素都会妨碍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探究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还研究了亲子关系和应对方式在累积生态风险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
学科竞赛是以大学生群众为主体来开展的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它以高于课堂教学水平的竞赛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考查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重要帮助,近年来一直受到广大教育从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不仅能在大学期间锻炼自身,对今后发展创新创业的能力有益,更有助于推动高校的校风建设.作为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在竞争的浪潮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作为高校,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制定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与能力
随着新时代经济结构调整,论述新时期背景下职业教育中劳动教育应与信息类专业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从政治价值、职业发展价值、思想价值三个角度剖析,并提尝试提出了实施途径来实现劳动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新时代大学生需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但大学生仍存在规划意识淡薄、自我认知能力不足、职业环境认知能力不足、自我调整能力不足、不能正确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等问题.文章认为应该从学生层面和高校层面入手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