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的活动。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时有意识地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人格是可以后天生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人格具有可塑性,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人格具有高低之差,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一、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蕴涵的人格教育内容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其中有抒发爱国情感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更有做人的准则。因此,它是特别适合学生享用的文化大餐,它能给学生全面的营养。教师应自觉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来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
不过,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在语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有时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时是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时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有时又是对某个词语的准确把握。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重视作者的人格教育因素。教材有不少的篇目反映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怀,他们的事迹、精彩的论述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最适合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理想教育。讲课时,可适时拓展、介绍体现作者人格方面的事例,给学生树立一个可以仿效的榜样。
重视文章中的人格因素。很多课文中富含人格教育的资源,如《我爱这土地》中艾青那份真挚、炙热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动情中悟理,在启智中育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好的人格教育。
二、重视生活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现在的中考课标卷更加体现综合性探究活动的考察,大纲中也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可见语文实践活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戏,而是我们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高质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可以完善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不能停留于课堂,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课外采用课外阅读、写阅读随笔、指导影视观赏等方式对学生予以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也不妨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做实地采访,亲自去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
三、提升教师人格修养,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教师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能让他的学生铭记一生。何以如此呢?其关键就是教师的人格修养。语文教师如果具有顽强的意志、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具有人本思想、开放的大语文观、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其人格也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把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全面发展。
人格是可以后天生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人格具有可塑性,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人格具有高低之差,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一、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蕴涵的人格教育内容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其中有抒发爱国情感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更有做人的准则。因此,它是特别适合学生享用的文化大餐,它能给学生全面的营养。教师应自觉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来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
不过,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在语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有时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时是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时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有时又是对某个词语的准确把握。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重视作者的人格教育因素。教材有不少的篇目反映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怀,他们的事迹、精彩的论述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最适合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理想教育。讲课时,可适时拓展、介绍体现作者人格方面的事例,给学生树立一个可以仿效的榜样。
重视文章中的人格因素。很多课文中富含人格教育的资源,如《我爱这土地》中艾青那份真挚、炙热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动情中悟理,在启智中育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好的人格教育。
二、重视生活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现在的中考课标卷更加体现综合性探究活动的考察,大纲中也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可见语文实践活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戏,而是我们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高质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可以完善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不能停留于课堂,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课外采用课外阅读、写阅读随笔、指导影视观赏等方式对学生予以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也不妨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做实地采访,亲自去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
三、提升教师人格修养,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教师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能让他的学生铭记一生。何以如此呢?其关键就是教师的人格修养。语文教师如果具有顽强的意志、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具有人本思想、开放的大语文观、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其人格也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把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