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还是使用延续了千年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了。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有时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借助电脑课件,把社会生活中人们缺乏社会公德、不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反面材料以图片或录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学生看看电视中的公益广告,这样不用教师再灌输,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但借助多媒体手段并不等于依赖多媒体过于突出教学的手段,必然会对教学的核心有所忽视。《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未必是手段越多效果越好的。殊不知,当这些“现代化的手段”亮相时,有些本来属于学生的活动权、思考权已经在无形中被剥夺了。学生和听课者一起在欣赏着这种浓妆重彩的舞台效果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的研究者、参与者”等角色不知不觉被淡化,取而代之为欣赏者、接受者的角色,上课的教师更是变成了类似“放映员”的角色。这岂不是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师生同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师生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理念背道而驰了吗?因此,《思想品德》的任课教师无论是在开设公开课还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过于重视表面化的东西,而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当我们在公开课上真正展示了一个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提高和探索时,这种耗费时间多、耗费人力多的“现代化手段”,即使不用,还是能够真正达到目的。
二、辩论赛
通过课堂辩论,提高学生阐述观点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应变能力。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活动,也让学生初步掌握辩论的方法和技巧,尤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人际协调能力。活动可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特别是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他们能从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中体验到赞赏、成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也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人文精神。辩论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辩论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在讲到《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课时,可以以“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家庭的侵害时,我们该不该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为题,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辩论,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激烈的辩论中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懂得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小组合作活动
当今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因而也就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合作。对于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来说,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自我,就要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素质。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分析,思考中,使学生体会在两难情景中作出选择的艰难,学会倾听他人不同的意见,体验人生中遇到意外时永不言弃的困难和坚强,在自主合作中永不言弃的主题得到内化。
总之,要真正达到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顾教材中的图片和文本,兼顾正文和辅助材料,兼顾教材事例和课外生活典型实例及社会时事,兼顾课堂和课后练习,兼顾知识传授和情感培养等方面。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需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提高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还是使用延续了千年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了。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有时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借助电脑课件,把社会生活中人们缺乏社会公德、不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反面材料以图片或录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学生看看电视中的公益广告,这样不用教师再灌输,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但借助多媒体手段并不等于依赖多媒体过于突出教学的手段,必然会对教学的核心有所忽视。《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未必是手段越多效果越好的。殊不知,当这些“现代化的手段”亮相时,有些本来属于学生的活动权、思考权已经在无形中被剥夺了。学生和听课者一起在欣赏着这种浓妆重彩的舞台效果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的研究者、参与者”等角色不知不觉被淡化,取而代之为欣赏者、接受者的角色,上课的教师更是变成了类似“放映员”的角色。这岂不是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师生同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师生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理念背道而驰了吗?因此,《思想品德》的任课教师无论是在开设公开课还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过于重视表面化的东西,而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当我们在公开课上真正展示了一个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提高和探索时,这种耗费时间多、耗费人力多的“现代化手段”,即使不用,还是能够真正达到目的。
二、辩论赛
通过课堂辩论,提高学生阐述观点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应变能力。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活动,也让学生初步掌握辩论的方法和技巧,尤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人际协调能力。活动可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特别是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他们能从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中体验到赞赏、成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也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人文精神。辩论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辩论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在讲到《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课时,可以以“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家庭的侵害时,我们该不该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为题,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辩论,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激烈的辩论中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懂得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小组合作活动
当今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因而也就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合作。对于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来说,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自我,就要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素质。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分析,思考中,使学生体会在两难情景中作出选择的艰难,学会倾听他人不同的意见,体验人生中遇到意外时永不言弃的困难和坚强,在自主合作中永不言弃的主题得到内化。
总之,要真正达到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顾教材中的图片和文本,兼顾正文和辅助材料,兼顾教材事例和课外生活典型实例及社会时事,兼顾课堂和课后练习,兼顾知识传授和情感培养等方面。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需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