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31日《中国教育报》报道:西部某省2011年化解高校债务51.6亿元,今年将基本化解全省高校债务风险。该省将通过安排专项资金并统筹高校自筹资金等资源,全力支持高校化债,大幅度降低高校债务规模,并计划全省高校在2013~2015年之间,采用统筹省财政化债奖补资金、事业收入、老校区置换资金等方式,自行化解剩余的各类债务本金和利息。
纵观该省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方式,无论是财政专项补助资金,还是拿学校的房产变现,抑或其他优惠措施,实际上是由纳税人承受相当数额的高校债务本息,举债高校理应承担的风险则被轻易地抹掉。如此措施,颇有点纵容高校大额举债的意味,使得个别办学水平较差的高校跟风受益,自然,债权银行的风险也就相应降低,乍看倒很像是多赢的格局。
众所周知,前些年在一派扩招的热潮席卷下,国内众多高校普遍热衷于外延式扩张路径,大肆圈地,大量举债,提高收费水平,竭力扩大招生数量,运作方式显得豪华、粗放,甚至不乏贪腐行径。前两年曾有媒体透露,国内高校的显性债务已达3000多亿元,隐性负债总额恐怕更多。
让人反感的是,消耗了大量资源的某些国内高校,办学水准并没有得到实质提升,相反,还有一些高校的办学水平逐步下行,招致社会、家长、学生的啧啧怨言,少数高校和专业招不足乃至招不到学生的问题日益明显,高校生存困局逐步走上前台。
其实,企业和高校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主营业务”都是生产不同形态的“产品”,均须考核投入产出。倘若企业的产品质高价次、供大于求、不适应客户需求,负债比例过大,那么,企业在正常情形下采取的措施,往往不是急于化解债务危机。追溯前些年国企脱困攻坚时期,重组、兼并、出售、破产、集资、入股、上市等多种措施并举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行动搞得轰轰烈烈,经历了几番阵痛之后,企业数量减少了1/3,职工削减了6000多万,国企最终走出困境。试问,高校特别是公办高校,是否也该俯下身向成功的国企求教几招?
笔者以为,要解决高校债务危机,有关部门首先应从宏观上适度压缩高校的办学规模,改革高校的投资模式,健全外部监控体系,强化高校的内部控制,尤其应完善高校的财务制度。不妨说得直白点:高校及其隶属员工不宜再吃国家的大锅饭,少数公办高校应合并、重组,某些专业应调整乃至取消,大学在编教职工也不应悉数长期捧着铁饭碗……
在完成此等前提下,再考虑对高校的化债措施,否则,就难免有浪费纳税人税收的嫌疑,也不是高校长久发展之计。毕竟,任何性质的投资都有风险伴行,高等教育投资也要讲究效益,追求合适的性价比,切忌误人子弟。
纵观该省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方式,无论是财政专项补助资金,还是拿学校的房产变现,抑或其他优惠措施,实际上是由纳税人承受相当数额的高校债务本息,举债高校理应承担的风险则被轻易地抹掉。如此措施,颇有点纵容高校大额举债的意味,使得个别办学水平较差的高校跟风受益,自然,债权银行的风险也就相应降低,乍看倒很像是多赢的格局。
众所周知,前些年在一派扩招的热潮席卷下,国内众多高校普遍热衷于外延式扩张路径,大肆圈地,大量举债,提高收费水平,竭力扩大招生数量,运作方式显得豪华、粗放,甚至不乏贪腐行径。前两年曾有媒体透露,国内高校的显性债务已达3000多亿元,隐性负债总额恐怕更多。
让人反感的是,消耗了大量资源的某些国内高校,办学水准并没有得到实质提升,相反,还有一些高校的办学水平逐步下行,招致社会、家长、学生的啧啧怨言,少数高校和专业招不足乃至招不到学生的问题日益明显,高校生存困局逐步走上前台。
其实,企业和高校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主营业务”都是生产不同形态的“产品”,均须考核投入产出。倘若企业的产品质高价次、供大于求、不适应客户需求,负债比例过大,那么,企业在正常情形下采取的措施,往往不是急于化解债务危机。追溯前些年国企脱困攻坚时期,重组、兼并、出售、破产、集资、入股、上市等多种措施并举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行动搞得轰轰烈烈,经历了几番阵痛之后,企业数量减少了1/3,职工削减了6000多万,国企最终走出困境。试问,高校特别是公办高校,是否也该俯下身向成功的国企求教几招?
笔者以为,要解决高校债务危机,有关部门首先应从宏观上适度压缩高校的办学规模,改革高校的投资模式,健全外部监控体系,强化高校的内部控制,尤其应完善高校的财务制度。不妨说得直白点:高校及其隶属员工不宜再吃国家的大锅饭,少数公办高校应合并、重组,某些专业应调整乃至取消,大学在编教职工也不应悉数长期捧着铁饭碗……
在完成此等前提下,再考虑对高校的化债措施,否则,就难免有浪费纳税人税收的嫌疑,也不是高校长久发展之计。毕竟,任何性质的投资都有风险伴行,高等教育投资也要讲究效益,追求合适的性价比,切忌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