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絮刺火罐疗法是著名针灸学家杨永璇生前所倡用的一种活血化瘀治疗方法。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这一疗法治疗多种脊椎病变,均获显著疗效。
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均经询问病史、临床检查和摄片3个步骤而确诊。颈椎病变22例,胸椎病变20例,腰椎病变34例。其中骨质增生(含骨刺形成)6例,老年退行性病变8例,风湿样脊椎炎2例,腰椎管狭窄2例,腰椎间盘突出12例,腰椎骶化4例。
2 治疗方法
根据病灶部位不同,先作七星针常规治疗,即由颈项发际向下,分督脉、夹脊、背俞分线分段叩刺,颈椎病自发际向下叩刺到风门,胸椎病自大椎向下叩至胃俞;腰椎病自悬枢向下叩至腰俞。根据压痛点及阳性反应点情况,诊为虚证者用轻叩手法,每点叩击60~80次,结合拔火罐吸出汁沫稠液;实证用重叩手法,每点叩击100~120次,结合拔火罐吸出瘀血凝块。每周治疗1~2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周,症状未消失者,继续进行第2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症状消失,活动功能恢复,压痛明显消失为缓解;症状减轻,活动功能部分恢复,压痛好转为有效;治疗前后对比均无明显改变为无效。
3.2治疗结果:76例中,缓解46例,好转128例,总有效率97.4%。在临床体征方面,活动障碍者56例,经治后活动恢复或好转者52例(92.8%)。本组病例均有肢体疼痛,经治后37例疼痛消失或减轻(97.4%)。另外,椎体棘突压痛、手指麻木刺痛、肌肉萎缩、因疼痛影响睡眠等症状,治疗后均明显改善。
本组病例经随访1~3年(最长1例达6年),疗效稳定,个别病例偶有复发,再续治1~2次,即可缓解。远期疗效也较满意。
4 病例介绍
王××,男,70岁,2001年5月初诊。头晕、颈项强直、转侧不利、两肩臂关节酸痛、手指麻木10余年,经X线摄片诊为“颈椎5~7退变”。治用上法,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60次,病情好转而愈。随访5年,未见复发。
5体会
“絮刺”之命名源于《灵枢》,在古代九针中,取法于絮刺的有圆针和锋针两种。七星针具有多针浅刺作用,轻叩可起到圆针的揩摩肌腠作用;重叩则起锋针的泻热出血效应。颈、胸、腰椎病变属痹症范畴,其成因由于风寒湿邪侵袭,或由劳倦伤筋动骨;以致络脉闭塞,气血受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循经按压时每有硬结压痛出现,当是气滞血瘀所在。临床实践证实,于七星针叩刺或拔火罐治疗后,甲皱微血管略有扩大,血流也加快,足以说明絮刺火罐疗法确实具有活血化瘀功能。因此本法对气滞血瘀证,只要运用适当,定能收到较好疗效。
作者单位:150040 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
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均经询问病史、临床检查和摄片3个步骤而确诊。颈椎病变22例,胸椎病变20例,腰椎病变34例。其中骨质增生(含骨刺形成)6例,老年退行性病变8例,风湿样脊椎炎2例,腰椎管狭窄2例,腰椎间盘突出12例,腰椎骶化4例。
2 治疗方法
根据病灶部位不同,先作七星针常规治疗,即由颈项发际向下,分督脉、夹脊、背俞分线分段叩刺,颈椎病自发际向下叩刺到风门,胸椎病自大椎向下叩至胃俞;腰椎病自悬枢向下叩至腰俞。根据压痛点及阳性反应点情况,诊为虚证者用轻叩手法,每点叩击60~80次,结合拔火罐吸出汁沫稠液;实证用重叩手法,每点叩击100~120次,结合拔火罐吸出瘀血凝块。每周治疗1~2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周,症状未消失者,继续进行第2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症状消失,活动功能恢复,压痛明显消失为缓解;症状减轻,活动功能部分恢复,压痛好转为有效;治疗前后对比均无明显改变为无效。
3.2治疗结果:76例中,缓解46例,好转128例,总有效率97.4%。在临床体征方面,活动障碍者56例,经治后活动恢复或好转者52例(92.8%)。本组病例均有肢体疼痛,经治后37例疼痛消失或减轻(97.4%)。另外,椎体棘突压痛、手指麻木刺痛、肌肉萎缩、因疼痛影响睡眠等症状,治疗后均明显改善。
本组病例经随访1~3年(最长1例达6年),疗效稳定,个别病例偶有复发,再续治1~2次,即可缓解。远期疗效也较满意。
4 病例介绍
王××,男,70岁,2001年5月初诊。头晕、颈项强直、转侧不利、两肩臂关节酸痛、手指麻木10余年,经X线摄片诊为“颈椎5~7退变”。治用上法,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60次,病情好转而愈。随访5年,未见复发。
5体会
“絮刺”之命名源于《灵枢》,在古代九针中,取法于絮刺的有圆针和锋针两种。七星针具有多针浅刺作用,轻叩可起到圆针的揩摩肌腠作用;重叩则起锋针的泻热出血效应。颈、胸、腰椎病变属痹症范畴,其成因由于风寒湿邪侵袭,或由劳倦伤筋动骨;以致络脉闭塞,气血受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循经按压时每有硬结压痛出现,当是气滞血瘀所在。临床实践证实,于七星针叩刺或拔火罐治疗后,甲皱微血管略有扩大,血流也加快,足以说明絮刺火罐疗法确实具有活血化瘀功能。因此本法对气滞血瘀证,只要运用适当,定能收到较好疗效。
作者单位:150040 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