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为语文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过分的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特别是从近几年初中毕业会考中发现,农村学生在课外阅读题目中得分明显低于城市学生。为此,我对周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偏远农村初中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具体表现在:
地域偏僻,信息滞后,教学资源匮乏,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图书不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人均收入相对比较低,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学生的学习主要靠老师和书本。但在笔者从事语文教学的经历中所看到的是,大多数学生除了作文选、各科复习资料外,其它课外书少得可怜,有的学生连复习资料都没有,只有一本语文课本。有的家长和教师甚至认为只要不是学校发的书,一律都是“闲书”,根本不该看,不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怕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这样的语文教学,忽略了许多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语文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兴趣的培养,语言能力的运用和提高,这些东西不是靠课堂和课本所能完成的。农村乡镇一般都没有书店或书吧,学生就是想买书或租书也无法实现。学校图书室的书籍大都是普九时配发的,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向学生开放。
由于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农村教师教育理念落后,语文阅读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于课内。
农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观念陈旧落后,平时很少读书学习,上课只凭一本课本,一本教学参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很多教师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繁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是他们背上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自己却仍然不会阅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
由于受教育评价体制的制约,农村语文教师始终摆脱不了考点练习、写作目的练习的困境。
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了升学阶段,学生每天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已占去了大部时间或全部时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的、浮光掠影的将“读”带过,“立竿见影”的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有些语文教师将课文编成一道道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的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用这种无休止、机械乏味的练习方式训练学生,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无怪乎出现:学生开学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最讨厌上的课却是语文课。
当然,这些只是制约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诸多因素中的点滴和表现因素,要改变这些现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学校所能解决的。笔者在农村中学从教多年,就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见解。
1 建立独立的阅读科学理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与心的碰撞与感悟。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作为课文与学生之间的中介,起到的是向导和桥梁的作用,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的“包办”,学生就很难品尝到美,享受到审美的情趣。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也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探索中去,平等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平等的接受学生的评价,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正真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例如教学《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而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2 内外结合,厚积薄发,变“满堂灌”式教学为“开放多元”式教学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的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内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内学到的知识要到课外的活动中去理解、消化,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在课外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读什么书,怎样读,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教师主要在导上做文章。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开放多元的思维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于是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从孔乙己的结局来看,他的人生是悲凉的,小说就是要表现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以达到控诉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目的;有的补充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有的说,孔乙己本身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已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他思想保守,毫无觉悟,像这样的人必然被社会所淘汰;有的说,从当时的一般民众的角度来看,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太冷漠了,对别人的不幸麻木不仁甚至挖苦取笑,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作者要批判的是这些麻木不仁、无聊的看客……我则站在一旁倾听,并适时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对本文主题的多重认识作出说明,使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起来了,上课发言也特别积极。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将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
在学生中积极开展诵读中华古代经典诗文、优良传统教育故事读书活动。如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三字经》等。我在每堂语文课前利用三分钟时间,按学生学号顺序让学生讲故事或读一段文质兼美的短文。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有些同学的胆量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显现出来了,然后再安排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寻找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试读,教师针对学生阅读的情况给以点拨、指导和鼓励。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师生集体进行评价,评价时要尽量公正、客观,力求找出优点,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或奖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主动、乐意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在教《灰姑娘的时钟》时介绍他们看《安徒生童话》、教学《范进中举》时指导他们看《儒林外史》……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字词,品味优美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阅读习惯里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4 利用和创设条件,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手段,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能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 “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
地域偏僻,信息滞后,教学资源匮乏,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图书不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人均收入相对比较低,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学生的学习主要靠老师和书本。但在笔者从事语文教学的经历中所看到的是,大多数学生除了作文选、各科复习资料外,其它课外书少得可怜,有的学生连复习资料都没有,只有一本语文课本。有的家长和教师甚至认为只要不是学校发的书,一律都是“闲书”,根本不该看,不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怕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这样的语文教学,忽略了许多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语文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兴趣的培养,语言能力的运用和提高,这些东西不是靠课堂和课本所能完成的。农村乡镇一般都没有书店或书吧,学生就是想买书或租书也无法实现。学校图书室的书籍大都是普九时配发的,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向学生开放。
由于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农村教师教育理念落后,语文阅读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于课内。
农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观念陈旧落后,平时很少读书学习,上课只凭一本课本,一本教学参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很多教师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繁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是他们背上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自己却仍然不会阅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
由于受教育评价体制的制约,农村语文教师始终摆脱不了考点练习、写作目的练习的困境。
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了升学阶段,学生每天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已占去了大部时间或全部时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的、浮光掠影的将“读”带过,“立竿见影”的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有些语文教师将课文编成一道道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的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用这种无休止、机械乏味的练习方式训练学生,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无怪乎出现:学生开学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最讨厌上的课却是语文课。
当然,这些只是制约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诸多因素中的点滴和表现因素,要改变这些现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学校所能解决的。笔者在农村中学从教多年,就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见解。
1 建立独立的阅读科学理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与心的碰撞与感悟。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作为课文与学生之间的中介,起到的是向导和桥梁的作用,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的“包办”,学生就很难品尝到美,享受到审美的情趣。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也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探索中去,平等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平等的接受学生的评价,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正真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例如教学《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而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2 内外结合,厚积薄发,变“满堂灌”式教学为“开放多元”式教学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的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内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内学到的知识要到课外的活动中去理解、消化,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在课外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读什么书,怎样读,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教师主要在导上做文章。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开放多元的思维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于是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从孔乙己的结局来看,他的人生是悲凉的,小说就是要表现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以达到控诉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目的;有的补充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有的说,孔乙己本身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已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他思想保守,毫无觉悟,像这样的人必然被社会所淘汰;有的说,从当时的一般民众的角度来看,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太冷漠了,对别人的不幸麻木不仁甚至挖苦取笑,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作者要批判的是这些麻木不仁、无聊的看客……我则站在一旁倾听,并适时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对本文主题的多重认识作出说明,使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起来了,上课发言也特别积极。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将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
在学生中积极开展诵读中华古代经典诗文、优良传统教育故事读书活动。如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三字经》等。我在每堂语文课前利用三分钟时间,按学生学号顺序让学生讲故事或读一段文质兼美的短文。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有些同学的胆量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显现出来了,然后再安排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寻找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试读,教师针对学生阅读的情况给以点拨、指导和鼓励。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师生集体进行评价,评价时要尽量公正、客观,力求找出优点,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或奖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主动、乐意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在教《灰姑娘的时钟》时介绍他们看《安徒生童话》、教学《范进中举》时指导他们看《儒林外史》……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字词,品味优美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阅读习惯里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4 利用和创设条件,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手段,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能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 “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