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分析了应用型石油类本科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化、两贯穿、一关注”的“321”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关键词】石油专业 应用型人才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242-01
重庆科技学院已培养出了数届石油类本科毕业生,但与老牌石油院校相比,石油行业对我校培养出的石油类本科学生的认可度还较低。在石油用人单位新的用工要求下,如何以在石油行业中形成品牌本科生的办学定位为基础,抓住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来加强就业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1]。
一、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滞后于学校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石油用人单位新的要求
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石油單位的用人需求与石油高校培养人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滞后,导致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的职业定向脱节。在就业指导的方法与手段上,手段单一,途径缺乏,范围狭窄往往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方式,在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就业指导不够专业,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2.学生的就业力不足
(1)学习能力不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学生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能力。当前许多毕业生学习能力不足,这跟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有关。石油企业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而不是一时的经验或经历,因为会学习的人不仅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胜任工作,日后还能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实践能力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当前,石油企业对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期望明显升高,很多企业希望学生最好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毕业生没有实际的实践经验,需要企业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投入实际工作。
(3)专业能力缺乏。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对专业知识以及相关行业知识的掌握能力。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石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和更新的要求,而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及不合理性日益凸现,出现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石油企业需要的状况[2]。
3.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不良倾向
在就业过程中,多数毕业生能清楚认识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其职业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部分毕业生的的就业心理状态受到社会一些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但近年来也呈现了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矛盾这种现象,这不仅是学生观念和心态的问题,也与学校的就业指导有关。只想去发达地区,不愿去基层、边远地区;对“大公司”狂热追捧,对小企业不屑一顾,眼高手低;贪享受,不奉献,希望走捷径一劳永逸,甚至不劳而获,这些都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的问题。这种传统的落后的心态让石油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大打折扣[3]。
二、加强就业指导的措施
1.专业化、全程化和全员化的开展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需要掌握法律、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着眼全局,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教育必须抢前早抓,贯穿始终,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确定的,所以就业指导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做,做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积极动员所有教职员工参加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教育“全员做”。
2.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以树立应用型品牌本科生的理念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组合和工程实践训练等。结合应用型石油人才特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加强基础和拓展专业口径的原则,坚持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坚持因材施教、严格要求、灵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的原则。学校应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配备专业、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真正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3.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转变就业工作重心,由注重可就业性转向突出职业生涯设计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力。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更好地成长、成才,对高校的良性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4]。
对于石油类学生,要把大庆精神、红岩精神和“选择了石油就是选择了责任”的精神有机的融入学风建设中,培养大批爱岗敬业、思想政治素质好、服从分配、扎根基层、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下基层,到艰苦、偏远地区就业[5]。
4.关注特殊群体就业,注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并且生活阅历简单,面对特殊就业群体,应注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多方面的困扰(如:性别困扰、毕业证、学位证的困扰、求职成本的困扰、弱势地位的困扰、心理问题以及健康状况的困扰)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做到从学生角度思考,精心合理的做好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结论
目前,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石油企业对学生能力要求的提高,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品牌本科生、提高石油企业对我校培养出的石油类本科学生的认可度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更加扎实地开展“三化、两贯穿、一关注”的“321”就业指导工作,即专业化、全员化、全程化开展应用型石油类本科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人才培养方案、贯穿职业生涯规划,并关注特殊群体就业。
参考文献:
[1]曾顺鹏.应用型本科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9).
[2]王红艳.石油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力的提高途径探析[J].科技创业,2012(9).
[3]倪晗.加强石油高校就业指导,树立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J].石油教育,2008(3).
[4]吴小林,王英国,韩尚峰,黄磊.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就业教育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5]陈大恩,冉婧,余祖德.石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J].高等教育,2009(4).
【关键词】石油专业 应用型人才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242-01
重庆科技学院已培养出了数届石油类本科毕业生,但与老牌石油院校相比,石油行业对我校培养出的石油类本科学生的认可度还较低。在石油用人单位新的用工要求下,如何以在石油行业中形成品牌本科生的办学定位为基础,抓住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来加强就业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1]。
一、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滞后于学校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石油用人单位新的要求
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石油單位的用人需求与石油高校培养人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滞后,导致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的职业定向脱节。在就业指导的方法与手段上,手段单一,途径缺乏,范围狭窄往往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方式,在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就业指导不够专业,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2.学生的就业力不足
(1)学习能力不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学生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能力。当前许多毕业生学习能力不足,这跟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有关。石油企业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而不是一时的经验或经历,因为会学习的人不仅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胜任工作,日后还能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实践能力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当前,石油企业对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期望明显升高,很多企业希望学生最好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毕业生没有实际的实践经验,需要企业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投入实际工作。
(3)专业能力缺乏。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对专业知识以及相关行业知识的掌握能力。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石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和更新的要求,而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及不合理性日益凸现,出现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石油企业需要的状况[2]。
3.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不良倾向
在就业过程中,多数毕业生能清楚认识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其职业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部分毕业生的的就业心理状态受到社会一些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但近年来也呈现了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矛盾这种现象,这不仅是学生观念和心态的问题,也与学校的就业指导有关。只想去发达地区,不愿去基层、边远地区;对“大公司”狂热追捧,对小企业不屑一顾,眼高手低;贪享受,不奉献,希望走捷径一劳永逸,甚至不劳而获,这些都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的问题。这种传统的落后的心态让石油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大打折扣[3]。
二、加强就业指导的措施
1.专业化、全程化和全员化的开展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需要掌握法律、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着眼全局,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教育必须抢前早抓,贯穿始终,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确定的,所以就业指导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做,做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积极动员所有教职员工参加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教育“全员做”。
2.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以树立应用型品牌本科生的理念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组合和工程实践训练等。结合应用型石油人才特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加强基础和拓展专业口径的原则,坚持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坚持因材施教、严格要求、灵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的原则。学校应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配备专业、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真正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3.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转变就业工作重心,由注重可就业性转向突出职业生涯设计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力。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更好地成长、成才,对高校的良性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4]。
对于石油类学生,要把大庆精神、红岩精神和“选择了石油就是选择了责任”的精神有机的融入学风建设中,培养大批爱岗敬业、思想政治素质好、服从分配、扎根基层、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下基层,到艰苦、偏远地区就业[5]。
4.关注特殊群体就业,注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并且生活阅历简单,面对特殊就业群体,应注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多方面的困扰(如:性别困扰、毕业证、学位证的困扰、求职成本的困扰、弱势地位的困扰、心理问题以及健康状况的困扰)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做到从学生角度思考,精心合理的做好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结论
目前,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石油企业对学生能力要求的提高,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品牌本科生、提高石油企业对我校培养出的石油类本科学生的认可度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更加扎实地开展“三化、两贯穿、一关注”的“321”就业指导工作,即专业化、全员化、全程化开展应用型石油类本科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人才培养方案、贯穿职业生涯规划,并关注特殊群体就业。
参考文献:
[1]曾顺鹏.应用型本科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9).
[2]王红艳.石油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力的提高途径探析[J].科技创业,2012(9).
[3]倪晗.加强石油高校就业指导,树立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J].石油教育,2008(3).
[4]吴小林,王英国,韩尚峰,黄磊.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就业教育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5]陈大恩,冉婧,余祖德.石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J].高等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