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博客在中国发展了三个多年头时,已经从最初的星星燎原,发展到现在的全民博客之势。博客的魅力到底何在,使中国网民一夜之间聚集旗下。
老徐的“博客”高举大旗以超过千万的点击率冲锋在前;紧跟其后的韩寒,绯闻、口水大战在其博客上一一应对;“两会”的召开,也着实让小丫同志的“博客”火了一把;口水大战却不得不让白烨前辈暂别“博客”……除了名人们轰轰烈烈的开“博”写“博”,还有千千万万个网民在经营自己的私人博客,虽不像名人那样抛头露脸,却也能在自己的“博客”上找到乐趣、得到满足。“博客”的出现与发展无疑像是一颗定时炸弹,埋藏于网络,悄无声息的引爆了一个网络的新世纪。
对于写“博”的个体来说,“博客”无疑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吃喝拉撒、个人心情、兴趣爱好、文学创作,只要我喜欢统统都可以放到这个空间,无人干涉。对于读“博”的群体,只要你的“博客”不隐藏,随我进入、四处溜达,喜欢就占地说两句、崇拜就天天来捧场,就算不喜欢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也不会像论坛那样拍砖拍起来。全民“博客”、草根意识的崛起无疑使“博客”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
无论怎样的《博客公约》被制定实施,无论“博客”有怎样的是是非非,或许都影响不到网络上用心经营自己“博客”的网虫们。“博客”到底给生活带来了什么,虽各有己见,但众说纷纭中或许也能让我们嗅到“博客”的气息。
绒布的世界:http://blog.sina.com.cn/m/rongbu
绒布:山东省人,1972年生,现居上海,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做过记者、编辑、公司经理、医院院长助理,现为职业编剧。
以前,我是混论坛的。对我来说,“博客”和论坛功能相同,性质不一样。论坛像个大茶馆,什么人都有,有夸你的,有骂你的,也有拿大砖头拍你的,乱。“博客”好,我的地盘我做主,谁撒野,删他。所以,有了“博客”,很少再去论坛。
“博客”像什么地方?像自家客厅,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人一走,茶还不凉;要是来的不是客,是砸场子的,那好办,关门,放狗。
一个客厅,自然能显示出主人的一些嗜好。但是,客厅不是卧室,里面的摆设,应该符合客厅的特点,所以不可能叫别人看见大隐私。乱糟糟的床,刚换的内裤、袜子,拎到客厅里来展示,既不合适,也不礼貌。客人看见了,可能会满足点偷窥癖,同时应该不大自在,所以即使真有人宣称自己把全部隐私搬到“博客”上了,我也不当回事。我会想,此人大脑有点问题。
当然,有的人还真把“博客”当卧室了。更有甚者,把“博客”当成卫生间。这种做法,挺另类,挺需要勇气,同时,也挺恶心。
非朱非墨:http://blog.sina.com.cn/m/zhumo
朱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于陕西,现居上海,混迹于房地产行业,认真糊口,闲暇写作,曾有多篇散文随笔发表,及非职业专栏写作。其文字之于朱墨犹如其凡俗生活的胭脂,可清淡却不会寡淡。朱墨的新浪“博客”“非朱非墨”以其幽默、张扬的文字风格,已经成为新浪“博客”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是一个全民“博客”的年代。两年前,我们见面问的是:“你‘博’了没有?”。两年后,同一批人文的已经是:“你在几个地方‘博’了?”。
新浪,用短短的半年时间,几乎把国内各界名流,都搜刮了进来。犹如一场盛世party,争奇斗艳、百家争鸣。老徐的点击量迅速超过千万,这种宣传效应恐怕让很多艺人眼红。名人“博客”,至少在一年内成为其重要的宣传工具,已经不容置疑,其潜在的市场自然已见端倪。
最初开“博客”的动机纯粹是小女人的倾诉欲,主要是写私房话,跟日记差不多。但后来文字累积多了,很自然的也称为一个文字平台,日后的很多小说或者随笔都来源于那些即兴的文字和思考,而且逐渐也有了几个很贴心的朋友,彼此了解,彼此温暖。
“博客”让我平静和自信。平静,是因为通过写“博客”能够给自己的心情一个缓解释放,有时候一篇“博客”写完,眼前立刻豁然开朗。自信,是因为常常得到人们的夸赞,而且夸赞得很露骨直白,同时都是陌生人,想必也都应该真诚,这在生活中可得不到。
我不要求更多的人接受我的“博客”。我写字首先为了自己,其次为了和我有相似生活态度和感受的小部分人。
填下乌贼的BLOG:http://blog.sina.com.cn/m/wuzei
填下乌贼:网络写手,性格幽默,交友众多,著《乱弹水浒》一本,足迹多留新浪、天涯。生平最大理想:读遍世间名著,写尽浮华人生。
“博客”就是我的网络日记,记载我的心情和文字,能够和网络世界的朋友们共同分担喜怒哀乐。我觉得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博客”对我生活的影响,应该就是能够专注地去动笔。建它的初衷,也是这个目的,况且网络是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有别人指点批评,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我的处女作《乱弹水浒》就是在网络上被出版社发现并且出版的。
新浪写“博客”的人很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虚拟世界。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不被淘汰。我觉得“博客”能够充实自己,拓宽眼界,是很好的事情。
陈墨 镜头之外:http://blog.sina.com.cn/m/chenmoblog
陈墨:网络知名版主,摄影师,圈内有网络第一伯乐之称。座右铭:镜头看世界。
“博客”是什么?web2.0产品;web2.0是什么?去google或者百度搜索答案,会得到诸如个人性、发布性、社会性、互动性一大堆学术高深的答案!这些我也不大懂。我懂得是:“博客”有点类似个人的日记本是个记事的东西,有点类似报纸是个可以发布自己信息的东西,是个茶馆,可以听别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评论、提问、互相侃大山的东西,而如果要是“博客”不想公开,不如在自己电脑上记日记;要是公开了还不想听别人评论,不如去找电台、报纸,犯不着在“博客”里面罗罗嗦嗦!
烟雨秦楼的BLOG:http://blog.sina.com.cn/m/yanyu
烟雨秦楼,湖南省作协会员,曾在榕树下生命宣言做版主,2003年来到天涯社区,写了一年评论,被评为最佳回帖手,2005年做天涯杂谈版主,2006年来到新浪,做新浪杂谈版主。其文笔细腻、温润,以抒写情感见长。
网络“博客”是现代精神的驿站。我们应对提出这个策划的人和付诸实践的网站表达深深的敬意。
“博客”的出现,说明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注重人性化,人本化了,使得网络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我们情感寄居的另一个世界,使得我们的情感才无比灿烂。
“博客”就像自己的心情日记,写的是自己的心绪、经历、对世界的观感。读者是我写“博”最大的动力,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加上自己的需要,就促成了写“博客”的精神力量。很多朋友在“博客”里的回复,比我的“博客”内容更精致,更精彩,更具感染力和启示性。
“博客”与论坛相比,论坛更具开放性。“博客”更具私人性。可以打个比方,如果把论坛比作客厅的话,那么“博客”就是卧室,或者说是书房,论坛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博客”是比较个性化的地方,讲求个人风格的张扬。论坛是群舞,“博客”是独舞。但是“博客”是无法取代论坛的,就如同歌厅茶馆咖啡屋的包厢是无法取代大厅的。毕竟还是有很多人欣赏群舞,喜欢更丰富的表演。“博客”与论坛应该会是共存的局面。
因为“博客”结识了不少的朋友,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他们不仅仅读我的文字,更读我的心绪,关心我的生活,希望我幸福。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提升,相互灵魂抚慰。真诚的祝福那些读我“博客”、喜欢我文字、关心我生活的朋友平安、幸福,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
“冯说”:http://blog.sina.com.cn/m/fenglei
山东冯磊:20世纪70年代生,大量诗歌作品散见于大陆、香港、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的中文刊物,2003年秋天转向杂文和时评写作,在全国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时评和杂文类文字近70万字。有作品入选《2004年年度杂文》、《2004年中国杂文精选》、《2005年中国杂文精选》。
“博客”让我感觉有了一种牵挂,其实这也应该是网络本身的魔力所在。“博客”更大限度地把大家联系在一起了。我想,网站和网民看中的都是这个东西。大家不谋而合了,这应该说是它的草根意识。
“博客”发展的优势应该说和网络是一样的,就是草根意识,互动的特性。大家都来参与,从而使话语权有所转移。话语权在“博客”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目前看来是这样)的转移和释放。这是“博客”最大的优势了。
长期看,即使今天新浪开的名人“博客”,我感觉如果没有新的卖点的话,也会暗淡下去。“博客”在造就新的明星和力量,草根意识长远地看,必然要崛起。“博客”促使话语权越来越分散了,新的明星会越来越多。而且制造的形式会越来越多,明星的光芒以后会越来越短暂,一直到有新的经典出现为止。网络所造就的第一批明星已经成熟了,更多的人在逐渐成熟起来,因为有了相对成熟的网民,所以才有博客的今天。可以预言,在短时间内,“博客”将有更大的作为。
杨杨:2001年开始混迹天涯,在战争的洗礼中成长,也牺牲了不计其数的马甲。如今其奔波于新浪杂谈和天涯之间。
BLOG一个网络新兴的名词。新浪的名人“博客”无疑是成功的。这可以参照老徐BLOG的点几率。有人说没有人看的“博客”是失败的,个人认为不然。“博客”基于我更像是日记本。我想日记是谁也不愿公开的吧。当然码字的人都是希望别人来捧场的。常言道:文人相轻,其实也不无道理。拿我来说,自从我开了“博客”以来,很少会溜去别人的“博客”,虽然我算不上文人,可能连个文学青年都不是。抛弃天涯的“博客”来新浪也有些日子了,目前为止只有一个人知道地址。我不期待任何人来看自己的“博客”,那是我的空间。我认为它只属于我。在我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去哈哈大笑,心情沉重之时可是去放声大哭,足矣。
匿名:曾任天涯社区某著名版块版主,2004、2005两年获全球中文BBS社区第一斑竹的称号,现任某门户网站BBS社区编辑。
“博客”就像江湖,在里面行行色色的人都有,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不仅仅是只有那些明星才会得到关注。要是问“博客”带来了什么,那么就是给每个人一个平台,一个江湖,在这里每天都有大戏上演,每个人都是这个戏里的角儿。
“博客”就相当于在网络上一个家,一个江湖里的家,得经常看看有没有朋友来串门,写得越多的,朋友就越多。
对于论坛和“博客”的区别来说,一个最好的比喻就是:论坛是会议室,“博客”是家。
对于“博客”的设计,我认为“博客”是家,怎么布置家,是个很私人的问题,是个很个性化的问题,自己的东西,自己喜欢的,朋友的,都能放。总之一句话,“博客”就像是个人的网络家园。
就像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写“博”的人,都对“博客”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法。无论我们怎样去解读“博客”,都不能阻挡“博客”的发展之势。刚刚听说,今年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开始兴起开“博”应聘,很是可惜当年为什么自己没有赶上。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惊叹,网络新世纪的到来,全民“博客”的到来。
老徐的“博客”高举大旗以超过千万的点击率冲锋在前;紧跟其后的韩寒,绯闻、口水大战在其博客上一一应对;“两会”的召开,也着实让小丫同志的“博客”火了一把;口水大战却不得不让白烨前辈暂别“博客”……除了名人们轰轰烈烈的开“博”写“博”,还有千千万万个网民在经营自己的私人博客,虽不像名人那样抛头露脸,却也能在自己的“博客”上找到乐趣、得到满足。“博客”的出现与发展无疑像是一颗定时炸弹,埋藏于网络,悄无声息的引爆了一个网络的新世纪。
对于写“博”的个体来说,“博客”无疑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吃喝拉撒、个人心情、兴趣爱好、文学创作,只要我喜欢统统都可以放到这个空间,无人干涉。对于读“博”的群体,只要你的“博客”不隐藏,随我进入、四处溜达,喜欢就占地说两句、崇拜就天天来捧场,就算不喜欢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也不会像论坛那样拍砖拍起来。全民“博客”、草根意识的崛起无疑使“博客”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
无论怎样的《博客公约》被制定实施,无论“博客”有怎样的是是非非,或许都影响不到网络上用心经营自己“博客”的网虫们。“博客”到底给生活带来了什么,虽各有己见,但众说纷纭中或许也能让我们嗅到“博客”的气息。
绒布的世界:http://blog.sina.com.cn/m/rongbu
绒布:山东省人,1972年生,现居上海,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做过记者、编辑、公司经理、医院院长助理,现为职业编剧。
以前,我是混论坛的。对我来说,“博客”和论坛功能相同,性质不一样。论坛像个大茶馆,什么人都有,有夸你的,有骂你的,也有拿大砖头拍你的,乱。“博客”好,我的地盘我做主,谁撒野,删他。所以,有了“博客”,很少再去论坛。
“博客”像什么地方?像自家客厅,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人一走,茶还不凉;要是来的不是客,是砸场子的,那好办,关门,放狗。
一个客厅,自然能显示出主人的一些嗜好。但是,客厅不是卧室,里面的摆设,应该符合客厅的特点,所以不可能叫别人看见大隐私。乱糟糟的床,刚换的内裤、袜子,拎到客厅里来展示,既不合适,也不礼貌。客人看见了,可能会满足点偷窥癖,同时应该不大自在,所以即使真有人宣称自己把全部隐私搬到“博客”上了,我也不当回事。我会想,此人大脑有点问题。
当然,有的人还真把“博客”当卧室了。更有甚者,把“博客”当成卫生间。这种做法,挺另类,挺需要勇气,同时,也挺恶心。
非朱非墨:http://blog.sina.com.cn/m/zhumo
朱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于陕西,现居上海,混迹于房地产行业,认真糊口,闲暇写作,曾有多篇散文随笔发表,及非职业专栏写作。其文字之于朱墨犹如其凡俗生活的胭脂,可清淡却不会寡淡。朱墨的新浪“博客”“非朱非墨”以其幽默、张扬的文字风格,已经成为新浪“博客”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是一个全民“博客”的年代。两年前,我们见面问的是:“你‘博’了没有?”。两年后,同一批人文的已经是:“你在几个地方‘博’了?”。
新浪,用短短的半年时间,几乎把国内各界名流,都搜刮了进来。犹如一场盛世party,争奇斗艳、百家争鸣。老徐的点击量迅速超过千万,这种宣传效应恐怕让很多艺人眼红。名人“博客”,至少在一年内成为其重要的宣传工具,已经不容置疑,其潜在的市场自然已见端倪。
最初开“博客”的动机纯粹是小女人的倾诉欲,主要是写私房话,跟日记差不多。但后来文字累积多了,很自然的也称为一个文字平台,日后的很多小说或者随笔都来源于那些即兴的文字和思考,而且逐渐也有了几个很贴心的朋友,彼此了解,彼此温暖。
“博客”让我平静和自信。平静,是因为通过写“博客”能够给自己的心情一个缓解释放,有时候一篇“博客”写完,眼前立刻豁然开朗。自信,是因为常常得到人们的夸赞,而且夸赞得很露骨直白,同时都是陌生人,想必也都应该真诚,这在生活中可得不到。
我不要求更多的人接受我的“博客”。我写字首先为了自己,其次为了和我有相似生活态度和感受的小部分人。
填下乌贼的BLOG:http://blog.sina.com.cn/m/wuzei
填下乌贼:网络写手,性格幽默,交友众多,著《乱弹水浒》一本,足迹多留新浪、天涯。生平最大理想:读遍世间名著,写尽浮华人生。
“博客”就是我的网络日记,记载我的心情和文字,能够和网络世界的朋友们共同分担喜怒哀乐。我觉得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博客”对我生活的影响,应该就是能够专注地去动笔。建它的初衷,也是这个目的,况且网络是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有别人指点批评,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我的处女作《乱弹水浒》就是在网络上被出版社发现并且出版的。
新浪写“博客”的人很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虚拟世界。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不被淘汰。我觉得“博客”能够充实自己,拓宽眼界,是很好的事情。
陈墨 镜头之外:http://blog.sina.com.cn/m/chenmoblog
陈墨:网络知名版主,摄影师,圈内有网络第一伯乐之称。座右铭:镜头看世界。
“博客”是什么?web2.0产品;web2.0是什么?去google或者百度搜索答案,会得到诸如个人性、发布性、社会性、互动性一大堆学术高深的答案!这些我也不大懂。我懂得是:“博客”有点类似个人的日记本是个记事的东西,有点类似报纸是个可以发布自己信息的东西,是个茶馆,可以听别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评论、提问、互相侃大山的东西,而如果要是“博客”不想公开,不如在自己电脑上记日记;要是公开了还不想听别人评论,不如去找电台、报纸,犯不着在“博客”里面罗罗嗦嗦!
烟雨秦楼的BLOG:http://blog.sina.com.cn/m/yanyu
烟雨秦楼,湖南省作协会员,曾在榕树下生命宣言做版主,2003年来到天涯社区,写了一年评论,被评为最佳回帖手,2005年做天涯杂谈版主,2006年来到新浪,做新浪杂谈版主。其文笔细腻、温润,以抒写情感见长。
网络“博客”是现代精神的驿站。我们应对提出这个策划的人和付诸实践的网站表达深深的敬意。
“博客”的出现,说明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注重人性化,人本化了,使得网络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我们情感寄居的另一个世界,使得我们的情感才无比灿烂。
“博客”就像自己的心情日记,写的是自己的心绪、经历、对世界的观感。读者是我写“博”最大的动力,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加上自己的需要,就促成了写“博客”的精神力量。很多朋友在“博客”里的回复,比我的“博客”内容更精致,更精彩,更具感染力和启示性。
“博客”与论坛相比,论坛更具开放性。“博客”更具私人性。可以打个比方,如果把论坛比作客厅的话,那么“博客”就是卧室,或者说是书房,论坛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博客”是比较个性化的地方,讲求个人风格的张扬。论坛是群舞,“博客”是独舞。但是“博客”是无法取代论坛的,就如同歌厅茶馆咖啡屋的包厢是无法取代大厅的。毕竟还是有很多人欣赏群舞,喜欢更丰富的表演。“博客”与论坛应该会是共存的局面。
因为“博客”结识了不少的朋友,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他们不仅仅读我的文字,更读我的心绪,关心我的生活,希望我幸福。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提升,相互灵魂抚慰。真诚的祝福那些读我“博客”、喜欢我文字、关心我生活的朋友平安、幸福,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
“冯说”:http://blog.sina.com.cn/m/fenglei
山东冯磊:20世纪70年代生,大量诗歌作品散见于大陆、香港、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的中文刊物,2003年秋天转向杂文和时评写作,在全国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时评和杂文类文字近70万字。有作品入选《2004年年度杂文》、《2004年中国杂文精选》、《2005年中国杂文精选》。
“博客”让我感觉有了一种牵挂,其实这也应该是网络本身的魔力所在。“博客”更大限度地把大家联系在一起了。我想,网站和网民看中的都是这个东西。大家不谋而合了,这应该说是它的草根意识。
“博客”发展的优势应该说和网络是一样的,就是草根意识,互动的特性。大家都来参与,从而使话语权有所转移。话语权在“博客”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目前看来是这样)的转移和释放。这是“博客”最大的优势了。
长期看,即使今天新浪开的名人“博客”,我感觉如果没有新的卖点的话,也会暗淡下去。“博客”在造就新的明星和力量,草根意识长远地看,必然要崛起。“博客”促使话语权越来越分散了,新的明星会越来越多。而且制造的形式会越来越多,明星的光芒以后会越来越短暂,一直到有新的经典出现为止。网络所造就的第一批明星已经成熟了,更多的人在逐渐成熟起来,因为有了相对成熟的网民,所以才有博客的今天。可以预言,在短时间内,“博客”将有更大的作为。
杨杨:2001年开始混迹天涯,在战争的洗礼中成长,也牺牲了不计其数的马甲。如今其奔波于新浪杂谈和天涯之间。
BLOG一个网络新兴的名词。新浪的名人“博客”无疑是成功的。这可以参照老徐BLOG的点几率。有人说没有人看的“博客”是失败的,个人认为不然。“博客”基于我更像是日记本。我想日记是谁也不愿公开的吧。当然码字的人都是希望别人来捧场的。常言道:文人相轻,其实也不无道理。拿我来说,自从我开了“博客”以来,很少会溜去别人的“博客”,虽然我算不上文人,可能连个文学青年都不是。抛弃天涯的“博客”来新浪也有些日子了,目前为止只有一个人知道地址。我不期待任何人来看自己的“博客”,那是我的空间。我认为它只属于我。在我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去哈哈大笑,心情沉重之时可是去放声大哭,足矣。
匿名:曾任天涯社区某著名版块版主,2004、2005两年获全球中文BBS社区第一斑竹的称号,现任某门户网站BBS社区编辑。
“博客”就像江湖,在里面行行色色的人都有,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不仅仅是只有那些明星才会得到关注。要是问“博客”带来了什么,那么就是给每个人一个平台,一个江湖,在这里每天都有大戏上演,每个人都是这个戏里的角儿。
“博客”就相当于在网络上一个家,一个江湖里的家,得经常看看有没有朋友来串门,写得越多的,朋友就越多。
对于论坛和“博客”的区别来说,一个最好的比喻就是:论坛是会议室,“博客”是家。
对于“博客”的设计,我认为“博客”是家,怎么布置家,是个很私人的问题,是个很个性化的问题,自己的东西,自己喜欢的,朋友的,都能放。总之一句话,“博客”就像是个人的网络家园。
就像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写“博”的人,都对“博客”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法。无论我们怎样去解读“博客”,都不能阻挡“博客”的发展之势。刚刚听说,今年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开始兴起开“博”应聘,很是可惜当年为什么自己没有赶上。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惊叹,网络新世纪的到来,全民“博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