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资源条件的不断优化,各高校在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高校的招标采购也成为高校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分析高校招标采购应遵循的目标和原则,剖析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促进高校风清气正环境的形成,确保高校经济工作的廉洁性。
关键词:高校;招标采购;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105-03
随着高校环境的不断优化、高校设施的不断升级、高校功能的不断完善,高校在采购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不仅包括桌椅板凳,宿舍床铺、衣柜等日常用品,还包括图书资源配置、实验设备仪器、基础设施建设、校园规划设计等。学校的资金投入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投入数额越来越大,关注高校的资金流向和资金利用程度、强化高校在采购招标中的程序控制等成为把控高校廉洁性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招标采购的内部控制是实现高校廉洁建设的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事业的能力发展与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及原则
(一)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
1.要确保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定。合法合规是高校招标采购的基本原则,也是必须要遵循的底线,内部控制最直接的目标,也是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保证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2.要确保国有资产使用的安全和高效。高等院校一般来讲属于政府公办机构,其资产属于国有资产,是国家资源,但是挪用高校办公经费的案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国家资产的安全性,损害了国家和高校集体的利益,在高校内部实施内部控制是控制资金流向、维护资金安全,确保其用之有理、用之有效、用之有度的有效手段。
3.要确保高校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财务状况是反映高校经济业务的总体情况的直接体现。在高校实施内部控制主要是掌握高校的财务状况,主要手段是对财务的账目往来和资金流向进行有效控制,学校需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财务信息的绝对真实和完整。
4.要确保贪污腐败现象得到遏制。徇私舞弊和贪污受贿是权力拥有者最容易犯的低级错误,一旦出现此类现象,不仅会造成财产的损失,也会埋下诸如不合格产品的使用、高校建筑的偷工減料等安全隐患,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降低学校的公信力和高校的神圣性。维护本单位的声誉和提升社会公信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
5.要确保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资金是确保高校教学活动和科研项目开展的保障。没有资金支持,一切都是空谈,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资金使用要以促进人才培养、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目的。
(二)高校内部控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高校招标采购内部控制指的是对高校全项目、全过程、全覆盖的控制,首要一点是确保所有项目的全覆盖,大到设施建设,小到办公用品采购都应该在监控范围之内;其次是做到人员的全覆盖,最重要的是对财务人员的监督管理,不能忽视的是对决策合理性的评估,只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实现全过程、全业务的把控,才能不留死角,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2.重要性原则。事情都会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划分,在高校招标工作中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高校应厘清经济活动的重要程度,对各经济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考评,优先集中力量开展重要的经济活动,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1]。
3.制衡性原则。高校的经济权力也应受到制约和监督。高校应把握权力的分配,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导致的失衡。学校要建立制衡机构,对权力的使用进行约束,同时在部门内部实现不同岗位的相互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滥用[2]。
4.适应性原则。国家对于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了有效控制,通过相关规定明确了办事的流程,部分先进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部分院校对经济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完善,在本校规则制定的时候借鉴了其他院校的经验,但是没有注意到各自存在的差异,生搬硬套的制度借用,导致办事流程僵化,不利于招标活动的开展,也会造成贪腐现象发生。因此,把握适应性原则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高校招标采购的内部控制现状
高校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的差异主要是资金的属性和取得的效益不同,但不管是企业还是高校对于资金都应有效利用。我国高校的经济控制大多是在借鉴企业发展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主要结合企业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方面的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内控体系[3]。大量事实表明,招标采购环节存在招标流程风险、外部环境风险、监督风险等,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因此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招标采购内部控制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招标采购预算制定不严谨
采购预算是招标采购业务的第一步,是高校经济活动开展的第一步。一些高等院校在对预算进行编制的时候,由于缺少精准的市场调研和项目评估,往往是抱有尽可能多地扩大预算的心理,对于项目的实际成本扩大化,预算编制水分大,尤其是短期性、突发性的采购项目,更是无章可循,严重脱离了市场环境,造成了资金不必要的浪费。
(二)招标采购规程不规范
在我国财务控制等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招标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工作环节,一些高校在制定本校招标工作标准时,也是尽可能地严格按照明文规定进行制定,明确招标申请阶段、评标与定标阶段、结标后的监督和评价阶段的工作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诸如工作操作不规范、事后补材料、代为操作、私定合作招标走流程、供应商合伙围标、陪标等恶劣行径,不但影响了招标的公平性,使得高校的规章制度也形同虚设,严重者更会触犯法律。 (三)招标采购信息化水平低
高校的招标采购工作涉及的相关部门较多,主要包括财务部门、纪委监管部门等,在信息的共享上,各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信息分享的时间差上,比如招标工作已经开始,但是纪检部门才刚刚得到通知,甚至在已经开展完成后才獲得消息。另外还表现在信息传达的不严谨上,信息传送书面形式运用得少,主要以口头传达为主,在后期出现问题时,很难掌握是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在书面形式的传达中,领导签字找人代签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在信息的传达上现代化手段缺失,当前专家审核系统、监管系统等都已经被开发,并在一些高校得以运用,但是整体上利用率低。我国是十分提倡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技术提供的层层上传和把关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审批手续,并且控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使得流程更规范。
(四)招标采购后监管不到位
在当前阶段,高校的监管机构实现了对招标的全过程监督,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监督效果不佳。一方面,监管人员对于设备,尤其是科研设备和专业教材的了解程度不够,对于该领域市场的情况掌握不准确,只能对程序的规范性方面进行监督;另一方面,监管人员的责任履行不到位,对于一些招标不规范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同流合污,监管部门形同虚设。
三、高校招标采购内部控制的完善措施
基于高校招标采购的主要流程,结合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本文提出了对高校招标采购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招标中存在的蒙混过关、徇私舞弊等行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招标监管者对于项目专业性的不了解。因此在内部控制人员的选用上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人员的素养问题,主要是考察工作人员的政治表现和廉洁程度,重点关注道德问题和意志的坚定程度;二是关注到工作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方向,在人才选用上要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选用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确保监管的全面性。另外,还应注意到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升,现在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充满了各种诱惑,徇私舞弊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此外,市场的变化性强,高校在人才的继续教育和能力提升上要下功夫,确保监管人员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除此之外,还应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对考核不过关的人员进行教育或调离原岗位,并且建议适时进行轮岗管理,避免在某一岗位出现权力的垄断和资源的集中。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招投标业务涉及全校的各个部门,风险点多,实现对资产的有效把控最重要的手段是采取必要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将要开展活动的整体分析,对各环节流程的提前演习,通过流程的提前分析能够发现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并及时改正。因此可以说,风险评估机制存在的目的就是发现隐藏的风险点,降低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从而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的精准度,防止重大经济风险的出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队伍,在总体层面与各个项目层面区分控制手段,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管理[4]。
(三)多层次控制活动并行
高校招标采购业务是多部门协同合作完成的工作任务,需要多方控制才能实现全面持续高效的业务流转活动。
1.要严把立项,预算制定要严格。高校招标工作开始前应邀请相关专家对项目的必要性进行评估,分析必要投入与非必要投入,尽可能地压低预算,防止预算超出实际需要造成资金浪费。在这一方面,高校可以考虑根据需要聘请权威专家介入。
2.执行程序要规范。在具体的工程实施中,每一个环节都要专人专岗,确保每一步都能落实到个人身上,出现问题由专人负责,并且每一步都要进行细化,加强内部控制的程序,严格审批,防止权力滥用。另外,在具体的操作中,对于金额大、技术含量高的招标项目,还需要进行特殊的内部控制,防止因个人失误造成损失,控制风险点[5]。
3.要跟踪审计招标项目的执行情况。预算制定和执行程序的监管控制属于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对于执行贯彻情况的控制则属于事后督查。在招标结束后,也要注重对招标项目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防止资源的浪费,尤其应关注剩余资金的流向[6]。
(四)建立招标采购管理信息平台
信息化是现阶段最便捷的监督手段,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建立高效透明的监督管理平台已经不再是很难实现的技术问题[7]。建立监督管理平台的好处是数据的整理实现了数字化,减少招标管理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节约了监管整理的时间。另外,系统的合理性设置能够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人工监管容易忽视的逻辑错误,实现对采购申请、预算审核、招标评审、签订合同、项目验收、结算付款、绩效评价等整个过程的逻辑校验,还能实现数据的公开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总之,建立招标采购管理信息平台已经成为当下最高效、最快捷的监督形式,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监督管理平台,确保招标采购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高校招标采购的内部控制是高校教育教学、科研事业能力发展与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是必要的监督管理手段。高校是人才的集聚地,对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确保高校形象的神圣性,做好高校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在高校招标采购的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操作失误和环节的遗漏,实行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确保经济工作开展的严谨性和严肃性。内部控制应切实发挥作用,进一步保证高校管理能力的提高,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的高效利用,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J高校内部控制问题及优化建议研究[D].南昌:江西理工大学,2020.
[2] 王芳.高校招标采购中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师,2019,(12):50-51.
[3] 支琴,王彦文,黄继红,彭华松.“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招标采购信息化建设策略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1):277-281.
[4] 刘群.高校招标采购内部控制建设路径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9,(32):113-114.
[5] 李雄平,赵玉凤,闫芮菲.针对高校招标采购中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8,(25):228+230.
[6] 郭玉俤.高校招标采购存在的风险及风险防控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0,(2):14-16.
[7] 邓郊.高校招标采购管理浅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16):220.
关键词:高校;招标采购;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105-03
随着高校环境的不断优化、高校设施的不断升级、高校功能的不断完善,高校在采购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不仅包括桌椅板凳,宿舍床铺、衣柜等日常用品,还包括图书资源配置、实验设备仪器、基础设施建设、校园规划设计等。学校的资金投入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投入数额越来越大,关注高校的资金流向和资金利用程度、强化高校在采购招标中的程序控制等成为把控高校廉洁性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招标采购的内部控制是实现高校廉洁建设的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事业的能力发展与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及原则
(一)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
1.要确保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定。合法合规是高校招标采购的基本原则,也是必须要遵循的底线,内部控制最直接的目标,也是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保证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2.要确保国有资产使用的安全和高效。高等院校一般来讲属于政府公办机构,其资产属于国有资产,是国家资源,但是挪用高校办公经费的案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国家资产的安全性,损害了国家和高校集体的利益,在高校内部实施内部控制是控制资金流向、维护资金安全,确保其用之有理、用之有效、用之有度的有效手段。
3.要确保高校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财务状况是反映高校经济业务的总体情况的直接体现。在高校实施内部控制主要是掌握高校的财务状况,主要手段是对财务的账目往来和资金流向进行有效控制,学校需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财务信息的绝对真实和完整。
4.要确保贪污腐败现象得到遏制。徇私舞弊和贪污受贿是权力拥有者最容易犯的低级错误,一旦出现此类现象,不仅会造成财产的损失,也会埋下诸如不合格产品的使用、高校建筑的偷工減料等安全隐患,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降低学校的公信力和高校的神圣性。维护本单位的声誉和提升社会公信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
5.要确保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资金是确保高校教学活动和科研项目开展的保障。没有资金支持,一切都是空谈,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资金使用要以促进人才培养、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目的。
(二)高校内部控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高校招标采购内部控制指的是对高校全项目、全过程、全覆盖的控制,首要一点是确保所有项目的全覆盖,大到设施建设,小到办公用品采购都应该在监控范围之内;其次是做到人员的全覆盖,最重要的是对财务人员的监督管理,不能忽视的是对决策合理性的评估,只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实现全过程、全业务的把控,才能不留死角,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2.重要性原则。事情都会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划分,在高校招标工作中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高校应厘清经济活动的重要程度,对各经济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考评,优先集中力量开展重要的经济活动,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1]。
3.制衡性原则。高校的经济权力也应受到制约和监督。高校应把握权力的分配,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导致的失衡。学校要建立制衡机构,对权力的使用进行约束,同时在部门内部实现不同岗位的相互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滥用[2]。
4.适应性原则。国家对于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了有效控制,通过相关规定明确了办事的流程,部分先进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部分院校对经济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完善,在本校规则制定的时候借鉴了其他院校的经验,但是没有注意到各自存在的差异,生搬硬套的制度借用,导致办事流程僵化,不利于招标活动的开展,也会造成贪腐现象发生。因此,把握适应性原则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高校招标采购的内部控制现状
高校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的差异主要是资金的属性和取得的效益不同,但不管是企业还是高校对于资金都应有效利用。我国高校的经济控制大多是在借鉴企业发展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主要结合企业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方面的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内控体系[3]。大量事实表明,招标采购环节存在招标流程风险、外部环境风险、监督风险等,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因此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招标采购内部控制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招标采购预算制定不严谨
采购预算是招标采购业务的第一步,是高校经济活动开展的第一步。一些高等院校在对预算进行编制的时候,由于缺少精准的市场调研和项目评估,往往是抱有尽可能多地扩大预算的心理,对于项目的实际成本扩大化,预算编制水分大,尤其是短期性、突发性的采购项目,更是无章可循,严重脱离了市场环境,造成了资金不必要的浪费。
(二)招标采购规程不规范
在我国财务控制等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招标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工作环节,一些高校在制定本校招标工作标准时,也是尽可能地严格按照明文规定进行制定,明确招标申请阶段、评标与定标阶段、结标后的监督和评价阶段的工作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诸如工作操作不规范、事后补材料、代为操作、私定合作招标走流程、供应商合伙围标、陪标等恶劣行径,不但影响了招标的公平性,使得高校的规章制度也形同虚设,严重者更会触犯法律。 (三)招标采购信息化水平低
高校的招标采购工作涉及的相关部门较多,主要包括财务部门、纪委监管部门等,在信息的共享上,各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信息分享的时间差上,比如招标工作已经开始,但是纪检部门才刚刚得到通知,甚至在已经开展完成后才獲得消息。另外还表现在信息传达的不严谨上,信息传送书面形式运用得少,主要以口头传达为主,在后期出现问题时,很难掌握是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在书面形式的传达中,领导签字找人代签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在信息的传达上现代化手段缺失,当前专家审核系统、监管系统等都已经被开发,并在一些高校得以运用,但是整体上利用率低。我国是十分提倡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技术提供的层层上传和把关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审批手续,并且控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使得流程更规范。
(四)招标采购后监管不到位
在当前阶段,高校的监管机构实现了对招标的全过程监督,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监督效果不佳。一方面,监管人员对于设备,尤其是科研设备和专业教材的了解程度不够,对于该领域市场的情况掌握不准确,只能对程序的规范性方面进行监督;另一方面,监管人员的责任履行不到位,对于一些招标不规范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同流合污,监管部门形同虚设。
三、高校招标采购内部控制的完善措施
基于高校招标采购的主要流程,结合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本文提出了对高校招标采购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招标中存在的蒙混过关、徇私舞弊等行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招标监管者对于项目专业性的不了解。因此在内部控制人员的选用上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人员的素养问题,主要是考察工作人员的政治表现和廉洁程度,重点关注道德问题和意志的坚定程度;二是关注到工作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方向,在人才选用上要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选用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确保监管的全面性。另外,还应注意到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升,现在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充满了各种诱惑,徇私舞弊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此外,市场的变化性强,高校在人才的继续教育和能力提升上要下功夫,确保监管人员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除此之外,还应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对考核不过关的人员进行教育或调离原岗位,并且建议适时进行轮岗管理,避免在某一岗位出现权力的垄断和资源的集中。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招投标业务涉及全校的各个部门,风险点多,实现对资产的有效把控最重要的手段是采取必要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将要开展活动的整体分析,对各环节流程的提前演习,通过流程的提前分析能够发现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并及时改正。因此可以说,风险评估机制存在的目的就是发现隐藏的风险点,降低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从而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的精准度,防止重大经济风险的出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队伍,在总体层面与各个项目层面区分控制手段,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管理[4]。
(三)多层次控制活动并行
高校招标采购业务是多部门协同合作完成的工作任务,需要多方控制才能实现全面持续高效的业务流转活动。
1.要严把立项,预算制定要严格。高校招标工作开始前应邀请相关专家对项目的必要性进行评估,分析必要投入与非必要投入,尽可能地压低预算,防止预算超出实际需要造成资金浪费。在这一方面,高校可以考虑根据需要聘请权威专家介入。
2.执行程序要规范。在具体的工程实施中,每一个环节都要专人专岗,确保每一步都能落实到个人身上,出现问题由专人负责,并且每一步都要进行细化,加强内部控制的程序,严格审批,防止权力滥用。另外,在具体的操作中,对于金额大、技术含量高的招标项目,还需要进行特殊的内部控制,防止因个人失误造成损失,控制风险点[5]。
3.要跟踪审计招标项目的执行情况。预算制定和执行程序的监管控制属于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对于执行贯彻情况的控制则属于事后督查。在招标结束后,也要注重对招标项目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防止资源的浪费,尤其应关注剩余资金的流向[6]。
(四)建立招标采购管理信息平台
信息化是现阶段最便捷的监督手段,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建立高效透明的监督管理平台已经不再是很难实现的技术问题[7]。建立监督管理平台的好处是数据的整理实现了数字化,减少招标管理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节约了监管整理的时间。另外,系统的合理性设置能够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人工监管容易忽视的逻辑错误,实现对采购申请、预算审核、招标评审、签订合同、项目验收、结算付款、绩效评价等整个过程的逻辑校验,还能实现数据的公开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总之,建立招标采购管理信息平台已经成为当下最高效、最快捷的监督形式,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监督管理平台,确保招标采购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高校招标采购的内部控制是高校教育教学、科研事业能力发展与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是必要的监督管理手段。高校是人才的集聚地,对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确保高校形象的神圣性,做好高校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在高校招标采购的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操作失误和环节的遗漏,实行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确保经济工作开展的严谨性和严肃性。内部控制应切实发挥作用,进一步保证高校管理能力的提高,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的高效利用,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J高校内部控制问题及优化建议研究[D].南昌:江西理工大学,2020.
[2] 王芳.高校招标采购中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师,2019,(12):50-51.
[3] 支琴,王彦文,黄继红,彭华松.“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招标采购信息化建设策略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1):277-281.
[4] 刘群.高校招标采购内部控制建设路径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9,(32):113-114.
[5] 李雄平,赵玉凤,闫芮菲.针对高校招标采购中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8,(25):228+230.
[6] 郭玉俤.高校招标采购存在的风险及风险防控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0,(2):14-16.
[7] 邓郊.高校招标采购管理浅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1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