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地看待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味”这一概念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也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体现。关于这一概念的含义、意义等已经有不少人做了论述,本文将从辩证的思维角度来浅析“语文味”这一概念。
  【关键词】语文味;辩证;程少堂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的基本词义是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引申为情趣、体会。味,滋味也。——《说文》。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一涉及味道,似乎就只能体会,非常模糊,无法言传,属于较高层次的概念。“语文味”这个说法就更是如此,作为语文教学美学中的一个理论范畴,很能体现汉语教学的特色。
  一、对“语文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历一个过程,语文教学界对“语文味”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在“语文味”这一概念提出之前,语文教学界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过于关注语文教学内容所承载的东西,更多的是把文本内容当成了语文教学内容,导致“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比如过于关注课文的价值观目标,就会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文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非语文”的现象,让语文教学几乎承担了所有学科的使命。
  直到2001年程少堂正式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并在此后做了许多相关的课题研究。程少堂也因此成了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此后到2007年左右才有较为成熟的定义,经过一再更改,最终在《新的语文教学美学原则在崛起——以“语文味”或“文人语文”为核心》中程少堂才对“语文味”下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定义。
  二、“语文味”的课堂不能有单一的模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既然“语文味”的课堂可行,那为什么不能有一个语文课的模式,老师们只要把教学代入模式中就可以了呢?不但不可以,而且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模式,是很可怕的。因为:
  (一)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特殊的
  不仅课文内容不可能一样,哪怕是相同文体的两篇课文都不可能采用一个教学模式。比如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两篇同属演讲词,二者也不可能用同一模式。从作者上来看,蔡元培改革北大,对北大、对中国近代教育、对整个中国的发展都可谓是影响深远,在作者的介绍上自然要比马丁·路德·金用墨更多。从语言上来看,蔡元培的演说是用浅显的文言文写成,又利用了大量的成语、熟语,比起用现代白话文翻译出的《我有一个梦想》要多字词的梳理。从结构上来看,蔡元培先简单介绍了与北大的情感联系,随后提出对学生的要求和自己的改良计划,而《我有一个梦想》的感情抒发应该是在文章最后才达到顶峰,学习顺序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二)学生的情况是特殊的
  既然内容特殊,那其他老师模仿名师们的课堂来给自己的学生上课可以吗?也不行。很多试图模仿名师课堂的老师都会有一个感觉:明明教案都已经被名师们公布出来了,课件可以根据教案制作,教学视频也可以在网上找到,为什么就是达不到名师那样的效果呢?对于名师自己而言,同一堂课的内容也不会是每次都完全一样的,因为他教的学生每次都不同。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改造和重组基础上习得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同,认知方式、智力水平都不相同,甚至整个班级是否活跃都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调整。
  (三)老师的情况也不一样
  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等也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教师本身普通话不够标准,那在朗读时能不能达到和名师一样的效果呢?名师课堂之所以出彩,并不仅仅在于他们表现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最重要的是他们自身的知识能力、人格魅力、管理方法和教学宗旨等,而这些思想不是通过模仿其一节课就可以领悟到的,而是应该探究其思想本质,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理念、价值观。
  三、把握好“语文味”的度,不能让语文课变质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适度原则是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语文味教学强调紧扣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最正确的方法,也是最终的归宿。但是这也很容易走向一个极端,就是有人认为所谓的“语文味”就是集中注意力于文本。对很多一线教师来说,能抓住语文知识的要点,但往往只是静态的知识,缺少整体联系。对于文本的解读应该从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句入手,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这是文本解读的必经途径,但也只能是途径,通过解读来揣测文本作者的原意,最终获得文本的潜在信息。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节,它不仅引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而且对他们思想性格的刻画也是初见端倪;林黛玉与其他人物的对话,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民情风俗,人与人之间等级分明的关系,以及社会交际中的繁文缛节等。
  另一种极端就是课堂“语文味”太少,变成了非语文课。例如,在讲解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时,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学生就无法理解演说内涵;背景介绍过多,就变成了历史课,这其中的“度”往往很难把握。“非语文”的东西太多,超过一定的量,就会发生质变,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语文教学中无思想教育不成课的意识始终在作怪,什么篇章的教学都要来一个“教育学生如何如何”的环节,语文课也就变成了品德课。
  参考文献
  [1]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2]十二院校编.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版,1983.
  [3]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2.
  [4]曾祥芹.新课标的阅读学阐释[J].语文教学通讯,2002(4).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期刊
体质测试是国家评价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测试内容本身并不是危险项目,但在测试过程中仍然暴露出很多安全问题.本文结合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摘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儿童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对于小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强化有着重要作用。考虑到儿童文学作品与普通文章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必须重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要求,采用恰当的方法与策略,以优化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成效。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作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小学
【摘要】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高中教材中的戏剧,大多是从长篇戏剧中节选的,如何让学生在整部戏剧的视野下审视选文,如何加深学生对戏剧的了解,培养学生感知鉴赏戏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其中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高中;戏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了解整部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由于专业特点限制等原因,许多体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问题,体育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趋势呈下降状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一些性能优异的智能算法大量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人类对复杂优化问题的求解能力,并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科学计算当中.猴群算法(Monkey Algorithm, MA)作为一种新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摒弃以往落后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途径,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在对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及有效教学重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教学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想提高教学有
【摘要】人的智能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每个正常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种智能。《课程标准》中写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具有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涉及多方面的智能范畴。  【关键词】多元智能;语文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霍华
【摘要】近年来,国家政策逐渐加大了对传统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重拾经典文化、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学习风潮。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应加强传统文化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基于此,本文从经典诵读现状入手,对以经典诵读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展开行动研究。  【关键词】经典诵读;初中生;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经典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
【摘要】识字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关键点,还是学生能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前提。识字教学与其他教学技能模块的教学相比略显枯燥乏味,小学语文教师需突破纯粹的识字范畴,增添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构建高效课堂。笔者以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为结合点,针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进行着重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