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所谓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笔者借鉴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对中学美术课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将生活教育融入美术课堂之中。
关键词:生活教育 美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117-03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所必需的。特别是对于美术这种艺术创作性学科而言,生活是其创作的不竭动力与活水源泉。如果没有生活这块沃土肥田,没有生活这个绚丽舞台,美术创作、美术审美将不复存在。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提倡“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根植于生活沃土的美术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中学美术课中,就需要将接地气、贴近生活的内容应用到我们的美术教学中来,以生活化的内容来打开学生的心扉。下面笔者以自身教学中的几个画面来展现将生活教育融入美术课堂的片段。
一、取材生活:发现美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的”。生活是一切学习、实践的基础,没有生活就没有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体验性学习。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实践要始终立足于生活这个美术素材与灵感的“大熔炉”,引导学生以美的眼光、美的心态去观察、去捕捉、去发现生活中美的存在。
2018年3月南京市举行中小学生电脑绘画大赛,笔者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在指导学生选择表现内容的时候,笔者建议学生将视角贴近生活,表现普通大众平凡而又朴实的生活情景。笔者指导的一位学生表现的是生活一角,她的表现内容是她日常生活中常常路过的一家早餐店。早餐店是城市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路边的许多早餐店似乎都是半夜就开门了,店主人半夜便起来生火煮饭,常常忙的汗流浃背。对于老百姓而言,吃上营养美味的早餐是件很幸福的事,一大早温暖包围我们的身体,给我们提供能量。她每天上学放学都从这里经过,早餐店的生活场景很质朴很打动她,于是她就拍下这一个画面,经过一些艺术化的调整和加工,完成了这一幅电脑绘画作品。
就是这样一幅表现生活场景的作品,经过了层层选拔,作为南京市唯一的代表去参加了省级大赛,并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这次比赛的成功,很大的一方面来自选材,平凡的生活画面像一束素菊,缺乏艳丽,却又充满真诚,这往往是最打动人的。
二、感悟生活:体验美
陶行知先生倡导“社会即学校”,认为“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美术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欣赏美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多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关注一花一木、一鸟一虫,定会发现更为精彩,更为真实的美丽世界。要做到美术教学和生活的融合,应将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利用身边的资源去收集生活素材。因为生活与学生的认知是最接近的,也是最能被学生所接受的。
我校地处城郊,附近有不少的美丽的景色,学校附近就有一个美丽的莲花湖。来到湖边,美丽的风景印入眼帘,笔者带领同学们漫步在湖畔,呼吸着清晰的空气,感受着自然的魅力。正值春季,满池渌油油的荷叶,像千万把绿色的小雨伞。树木郁郁葱葱,各种树叶花朵都有不同的形状颜色。湖边各种卵石随处可见。石头上的天然色泽、肌理、形状和质感特别能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是笔者就想拿这些大自然的恩赐做为美术创作的原材料。
笔者带着学生们在湖边,观察树木、捡树叶,捡石头、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如:形状、质感、色彩、肌理等方面)挑选自己中意的树叶、石头,同时将美丽的风景拍成照片。回到教室,笔者启发学生从树叶和石头的形状、方向及组合的方式方面来进行联想。
有的学生利用不同颜色、形状的树叶,制作了树叶画;有的在石头上描绘石头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彻底地被这些树叶和卵石激发了,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树叶画和石头画。
在上到《用心灵接触自然》这一课时,笔者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在莲花湖观察到的树木,进行大胆地描绘。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过树叶的形状和颜色、树皮的结构和状态等,对树木有了全面的认识。在绘画时,就如鱼得水,轻松地完成了高质量的作品,同学们用画笔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两课中,笔者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真实多彩的生活场景中获得不一样的深刻感受。学生们欣赏自然、创作美术作品,这正是做到了美术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生活与课堂相结合,也正是生活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事实证明利用生活中这些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达到美术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将大自然中的物品搬进课堂,成为了学生们喜爱的教学材料。这种将生活中寻常之物变为人人喜爱艺术品的过程,实现了美术教育在生活中的拓展廷伸。此举颇像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的理念带到美术教育的教学中来,用生活教育的行动来美化生活,最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装点生活:创造美
将美术应用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教师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造热情,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作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在实践中笔者根据学校的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美术能力的平台。让学生设计校园艺术节的宣传画,布置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设计学习园地,布置自己的房间等。
如笔者在给初中的学生讲解如何出黑板报后,各班级的同学们精心设计版面,创作出了一幅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黑板报。将美术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了美化班级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让学生利用废旧的瓶子,在上面用贴、画、粘等形式进行美化,用花瓶美化家庭环境。
还让学生利用废旧纸板雕刻画,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探究欲与创作欲,特别是在制作时,大胆构思,敢于动手,在纸箱上刻出自己喜欢的形象与肌理,在实践中感受创作的乐趣,然后用自己亲自创作的作品来装点自己的家。
美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有一个原则就是要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来源于生活中的作品回归生活、美化生活、点缀生活。老师要培养学生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会创造美的双手。
四、教学思考
(一)生活之美激發艺术兴趣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这与美术课程标准里面建议的将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融入美术课堂的建议是一致的。将生活引入教学,为课堂开了一扇窗,让美术课充满生活气息,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生活之美启发艺术创造
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下,让学生感受生活之美,从而产生灵感和创作意识。教师适时加以引导、鼓励,启发学生艺术细胞里的潜能,用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去表现,学生会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创造出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这也带给我许许多多的惊喜。
(三)生活之美提升艺术素养
美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生活之泉,润艺术之花,那些懵懂的心灵才会被艺术之光开启,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
只要老师给学生一片肥沃的土壤,一片自由生长的间,那些幼小的树苗就能允吸春天的甘露,茁壮成长,那些灵感的火花和创新的思维就能绽放理想的花苞,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2]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生活教育 美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117-03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所必需的。特别是对于美术这种艺术创作性学科而言,生活是其创作的不竭动力与活水源泉。如果没有生活这块沃土肥田,没有生活这个绚丽舞台,美术创作、美术审美将不复存在。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提倡“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根植于生活沃土的美术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中学美术课中,就需要将接地气、贴近生活的内容应用到我们的美术教学中来,以生活化的内容来打开学生的心扉。下面笔者以自身教学中的几个画面来展现将生活教育融入美术课堂的片段。
一、取材生活:发现美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的”。生活是一切学习、实践的基础,没有生活就没有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体验性学习。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实践要始终立足于生活这个美术素材与灵感的“大熔炉”,引导学生以美的眼光、美的心态去观察、去捕捉、去发现生活中美的存在。
2018年3月南京市举行中小学生电脑绘画大赛,笔者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在指导学生选择表现内容的时候,笔者建议学生将视角贴近生活,表现普通大众平凡而又朴实的生活情景。笔者指导的一位学生表现的是生活一角,她的表现内容是她日常生活中常常路过的一家早餐店。早餐店是城市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路边的许多早餐店似乎都是半夜就开门了,店主人半夜便起来生火煮饭,常常忙的汗流浃背。对于老百姓而言,吃上营养美味的早餐是件很幸福的事,一大早温暖包围我们的身体,给我们提供能量。她每天上学放学都从这里经过,早餐店的生活场景很质朴很打动她,于是她就拍下这一个画面,经过一些艺术化的调整和加工,完成了这一幅电脑绘画作品。
就是这样一幅表现生活场景的作品,经过了层层选拔,作为南京市唯一的代表去参加了省级大赛,并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这次比赛的成功,很大的一方面来自选材,平凡的生活画面像一束素菊,缺乏艳丽,却又充满真诚,这往往是最打动人的。
二、感悟生活:体验美
陶行知先生倡导“社会即学校”,认为“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美术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欣赏美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多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关注一花一木、一鸟一虫,定会发现更为精彩,更为真实的美丽世界。要做到美术教学和生活的融合,应将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利用身边的资源去收集生活素材。因为生活与学生的认知是最接近的,也是最能被学生所接受的。
我校地处城郊,附近有不少的美丽的景色,学校附近就有一个美丽的莲花湖。来到湖边,美丽的风景印入眼帘,笔者带领同学们漫步在湖畔,呼吸着清晰的空气,感受着自然的魅力。正值春季,满池渌油油的荷叶,像千万把绿色的小雨伞。树木郁郁葱葱,各种树叶花朵都有不同的形状颜色。湖边各种卵石随处可见。石头上的天然色泽、肌理、形状和质感特别能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是笔者就想拿这些大自然的恩赐做为美术创作的原材料。
笔者带着学生们在湖边,观察树木、捡树叶,捡石头、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如:形状、质感、色彩、肌理等方面)挑选自己中意的树叶、石头,同时将美丽的风景拍成照片。回到教室,笔者启发学生从树叶和石头的形状、方向及组合的方式方面来进行联想。
有的学生利用不同颜色、形状的树叶,制作了树叶画;有的在石头上描绘石头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彻底地被这些树叶和卵石激发了,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树叶画和石头画。
在上到《用心灵接触自然》这一课时,笔者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在莲花湖观察到的树木,进行大胆地描绘。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过树叶的形状和颜色、树皮的结构和状态等,对树木有了全面的认识。在绘画时,就如鱼得水,轻松地完成了高质量的作品,同学们用画笔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两课中,笔者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真实多彩的生活场景中获得不一样的深刻感受。学生们欣赏自然、创作美术作品,这正是做到了美术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生活与课堂相结合,也正是生活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事实证明利用生活中这些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达到美术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将大自然中的物品搬进课堂,成为了学生们喜爱的教学材料。这种将生活中寻常之物变为人人喜爱艺术品的过程,实现了美术教育在生活中的拓展廷伸。此举颇像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的理念带到美术教育的教学中来,用生活教育的行动来美化生活,最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装点生活:创造美
将美术应用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教师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造热情,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作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在实践中笔者根据学校的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美术能力的平台。让学生设计校园艺术节的宣传画,布置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设计学习园地,布置自己的房间等。
如笔者在给初中的学生讲解如何出黑板报后,各班级的同学们精心设计版面,创作出了一幅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黑板报。将美术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了美化班级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让学生利用废旧的瓶子,在上面用贴、画、粘等形式进行美化,用花瓶美化家庭环境。
还让学生利用废旧纸板雕刻画,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探究欲与创作欲,特别是在制作时,大胆构思,敢于动手,在纸箱上刻出自己喜欢的形象与肌理,在实践中感受创作的乐趣,然后用自己亲自创作的作品来装点自己的家。
美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有一个原则就是要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来源于生活中的作品回归生活、美化生活、点缀生活。老师要培养学生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会创造美的双手。
四、教学思考
(一)生活之美激發艺术兴趣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这与美术课程标准里面建议的将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融入美术课堂的建议是一致的。将生活引入教学,为课堂开了一扇窗,让美术课充满生活气息,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生活之美启发艺术创造
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下,让学生感受生活之美,从而产生灵感和创作意识。教师适时加以引导、鼓励,启发学生艺术细胞里的潜能,用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去表现,学生会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创造出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这也带给我许许多多的惊喜。
(三)生活之美提升艺术素养
美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生活之泉,润艺术之花,那些懵懂的心灵才会被艺术之光开启,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
只要老师给学生一片肥沃的土壤,一片自由生长的间,那些幼小的树苗就能允吸春天的甘露,茁壮成长,那些灵感的火花和创新的思维就能绽放理想的花苞,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2]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