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非言语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详细阐述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应用的非言语行为的种类及其作用,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非言语 作用
社会心理学认为:“几乎一切非言语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眼睛是非言语行为的主要工具,师生关系常常靠视线接触来建立和维持。举止神态是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手段。一个教师,如果能掌握并善于使用非言语行为,不仅可以把许多信息输送给学生,而且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 非言语行为的种类
非言语行为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其中体育教师能够用于教学的非言语行为有以下几种:
(一) 体语
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必要的体语来与学生相互沟通,比如常用的眼神,眼神是非常重要的交际手段,其表意功能极为丰富。有调查表明,中国人的面部表情占非言语行为的48.8%,而其中眼与眉的行为占了1/6。在传递细微的情感方面,目光语起着其他言语行为所无法起到的作用。上课之初,用目光扫视全班,示意自己已经做好准备,同时要求全体同学配合。讲课过程中,目光来回扫视全体同学,而不是单一地只注视几名同学,以示老师对全体同学的重视和一视同仁。另外,体育还包括面部表情,手势,点头或摇头等等。由于这类非言语行为及可与言语同时使用,又可以单独使用,特别是他们属于无声的语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得更为适用。
(二) 空间利用
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空间距离问题的研究,它研究空间接近距离在人际互动中的意义及其具体应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变换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走近或远离学生,在离得很近的地方侧向或面对面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 副语言——声音和语调
副语言指伴随言语的一切声学现象。教师语言中主要体现的副语言特色包括:音高、音强和音色。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但不是言语词语本身,因而它常常用来辅助词语的表达,以便准确表达意义和所具有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音高的变化向学生传递出特定的信息,音强是形成语音重音和逻辑重音的重要因素。如在正常知识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故意提高音高以强调某一知识点或拉回学生的注意力等。如课的开始部分,为调动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师的音量可以大一些。另外,作为声音长短的音长,在表达感情时,也起着辅助的作用。音色在语言中决定音的特质。批评学生时,如果采用柔和的语调说出,就会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的声调、语速放慢,可使学生能尽快放松、恢复。
(四) 类语言
它是指无固定意义的声音,如笑、哭、叹息及各种叫声等,尽管这些发声无固定意义,但在特定情景下具有表达着词语之外的思想、情感或其它信息,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教师请一位不认真做动作的学生停下来时,“停一下”既可以大声呵斥着说,也可以轻声说,可以面带笑容和蔼地说,也可以先叹息一声在进行劝告。在这些类语言的伴随下,同一句话产生的教学效果不同,学生的反应也不同。
(五) 其它非言语行为
专门研究对时间的安排和控制在信息沟通中的意义与作用的时间学,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在教学中的时间安排和控制,什么时间讲解、示范,学生每练习一次需要多少时间,几次可以学会动作,而这些不同的选择会向学生传递不同的信息,学生的反应,教学秩序也会起很大的或者是微妙的变化。此为,教师的衣着服饰,场地器材的布置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作为非言语沟通手段之一,音乐也可以用来辅助体育教学,如跳远教学中,为解决跳远助跑的问题,可以跟着扩音器中播放的声音或音乐节奏来跑。
二、体育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应用及其原则
体育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不论采取任何方式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其目的都在于师生之间信息的顺利传输和情感的及时交流,以使对教学活动及其主体进行必要、及时地调节,达到师生之间的全面互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选择的基础或出发点及其效果要符合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符合于教学论的基本原则。
(一)善意的尊重
体育教师在应用非言语行为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应从善意出发,特别是对体育差生或练习时失败的学生,应寄予殷切的希望,饱含对学生的热爱与信任,并要体察学生的情感、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二)师生共意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的非言语行为必须是师生双方都能接受、领会并合理应用的,如点头便是认可,伸大拇指表示做得好,教师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但不能违背上述要求。
(三)协调一致
体育教师在应用非言语行为时,必须与教学气氛,具体教学环境和学生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如学生都在认真活跃的气氛中练习时,教师就不应该突然拉下脸来训斥某个作出了不必要行为的学生使全班扫兴受影响,如学生正在双杠上练习摆动时,教师就不能有引人发笑的非言语行为,所以教师只有采取了不同的、各相适宜的非言语行为,才可以取得应用这种手段的理想效果。
(四)程度控制
体育教师在应用非言语行为时,在程度上要有所控制,要求恰当适度、简洁明了、及时坚定,要防止非言语行为同一时刻应用多次,种类变化过于频繁,造成相互干扰,所有这些程度控制,应以师生沟通效果最佳为度。
(五)最优搭配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如果需要与语言行为一起应用时,必须是合理搭配最优选择,就是在同时应用多种非言语行为,也要求进行最佳组合。如学生成功地完成了某一个高难动作,教师可以面带笑容,击掌的同时大声说好,接着伸出大拇指来肯定学生的成功。
(六) 自我意识
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监督之下,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某种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经常保持清醒的身份意识,以自己的整个人格和全部行为来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学生,达到教学与育人的目的。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如果能掌握非言语行为的逻辑性,联系性并能把它们联系起来应用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把更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值得一做。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非言语 作用
社会心理学认为:“几乎一切非言语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眼睛是非言语行为的主要工具,师生关系常常靠视线接触来建立和维持。举止神态是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手段。一个教师,如果能掌握并善于使用非言语行为,不仅可以把许多信息输送给学生,而且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 非言语行为的种类
非言语行为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其中体育教师能够用于教学的非言语行为有以下几种:
(一) 体语
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必要的体语来与学生相互沟通,比如常用的眼神,眼神是非常重要的交际手段,其表意功能极为丰富。有调查表明,中国人的面部表情占非言语行为的48.8%,而其中眼与眉的行为占了1/6。在传递细微的情感方面,目光语起着其他言语行为所无法起到的作用。上课之初,用目光扫视全班,示意自己已经做好准备,同时要求全体同学配合。讲课过程中,目光来回扫视全体同学,而不是单一地只注视几名同学,以示老师对全体同学的重视和一视同仁。另外,体育还包括面部表情,手势,点头或摇头等等。由于这类非言语行为及可与言语同时使用,又可以单独使用,特别是他们属于无声的语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得更为适用。
(二) 空间利用
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空间距离问题的研究,它研究空间接近距离在人际互动中的意义及其具体应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变换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走近或远离学生,在离得很近的地方侧向或面对面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 副语言——声音和语调
副语言指伴随言语的一切声学现象。教师语言中主要体现的副语言特色包括:音高、音强和音色。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但不是言语词语本身,因而它常常用来辅助词语的表达,以便准确表达意义和所具有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音高的变化向学生传递出特定的信息,音强是形成语音重音和逻辑重音的重要因素。如在正常知识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故意提高音高以强调某一知识点或拉回学生的注意力等。如课的开始部分,为调动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师的音量可以大一些。另外,作为声音长短的音长,在表达感情时,也起着辅助的作用。音色在语言中决定音的特质。批评学生时,如果采用柔和的语调说出,就会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的声调、语速放慢,可使学生能尽快放松、恢复。
(四) 类语言
它是指无固定意义的声音,如笑、哭、叹息及各种叫声等,尽管这些发声无固定意义,但在特定情景下具有表达着词语之外的思想、情感或其它信息,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教师请一位不认真做动作的学生停下来时,“停一下”既可以大声呵斥着说,也可以轻声说,可以面带笑容和蔼地说,也可以先叹息一声在进行劝告。在这些类语言的伴随下,同一句话产生的教学效果不同,学生的反应也不同。
(五) 其它非言语行为
专门研究对时间的安排和控制在信息沟通中的意义与作用的时间学,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在教学中的时间安排和控制,什么时间讲解、示范,学生每练习一次需要多少时间,几次可以学会动作,而这些不同的选择会向学生传递不同的信息,学生的反应,教学秩序也会起很大的或者是微妙的变化。此为,教师的衣着服饰,场地器材的布置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作为非言语沟通手段之一,音乐也可以用来辅助体育教学,如跳远教学中,为解决跳远助跑的问题,可以跟着扩音器中播放的声音或音乐节奏来跑。
二、体育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应用及其原则
体育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不论采取任何方式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其目的都在于师生之间信息的顺利传输和情感的及时交流,以使对教学活动及其主体进行必要、及时地调节,达到师生之间的全面互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选择的基础或出发点及其效果要符合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符合于教学论的基本原则。
(一)善意的尊重
体育教师在应用非言语行为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应从善意出发,特别是对体育差生或练习时失败的学生,应寄予殷切的希望,饱含对学生的热爱与信任,并要体察学生的情感、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二)师生共意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的非言语行为必须是师生双方都能接受、领会并合理应用的,如点头便是认可,伸大拇指表示做得好,教师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但不能违背上述要求。
(三)协调一致
体育教师在应用非言语行为时,必须与教学气氛,具体教学环境和学生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如学生都在认真活跃的气氛中练习时,教师就不应该突然拉下脸来训斥某个作出了不必要行为的学生使全班扫兴受影响,如学生正在双杠上练习摆动时,教师就不能有引人发笑的非言语行为,所以教师只有采取了不同的、各相适宜的非言语行为,才可以取得应用这种手段的理想效果。
(四)程度控制
体育教师在应用非言语行为时,在程度上要有所控制,要求恰当适度、简洁明了、及时坚定,要防止非言语行为同一时刻应用多次,种类变化过于频繁,造成相互干扰,所有这些程度控制,应以师生沟通效果最佳为度。
(五)最优搭配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如果需要与语言行为一起应用时,必须是合理搭配最优选择,就是在同时应用多种非言语行为,也要求进行最佳组合。如学生成功地完成了某一个高难动作,教师可以面带笑容,击掌的同时大声说好,接着伸出大拇指来肯定学生的成功。
(六) 自我意识
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监督之下,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某种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经常保持清醒的身份意识,以自己的整个人格和全部行为来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学生,达到教学与育人的目的。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如果能掌握非言语行为的逻辑性,联系性并能把它们联系起来应用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把更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值得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