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中国道路,坚定道路自信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m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段金德(1976年-),男,新乡县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党史党建。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全党应该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道路?它是从哪里来的?中国道路的自信来自哪里?我们该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呢?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内涵和实质,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对于更好地创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辉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道路;道路自信
  一、中国道路是什么?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合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道路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第一位的。这表现在:其一,它坚持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公有制占主体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其二,它坚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政治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权利有切实保障,实现了最广泛的的人民民主;其三,它坚持以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只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四,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领导地位。这些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最本质的坚持。
  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表现在:一是建立在中国特殊国情上,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最大的国情,决定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们的长期任务;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创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二者不相容的认识误区,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注重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长处;三是通过改革开放,释放社会主义基本体制的活力,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经济特区就是典型;四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这是中国道路的根本保证。
  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原则是管长期的,具有普遍性,我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个性,具有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是“红色”,中国特色则带有中国土地的“黄色”,这也和国旗的颜色相匹配。
  中国道路的最显著特征是理论、道路、制度“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二、中国道路是从哪里来的?从道路的选择,到总体的布局,到战略目标的确定,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付出巨大代价,才开辟出来的。
  中国道路的开辟,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社会主义该是什么样子?社会主义怎么建?新中国领导人并不清楚。中国一度“照搬”苏联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在初期曾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经历了“文革”的挫折后,邓小平认真反思后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进而得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说它是科学论断,是因为它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最核心最根本的的东西,一是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任务,就抓住了生产力这个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二是以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就抓住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期望。这样我们才拨开云雾,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
  从照搬苏联经验,到以苏为鉴,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在探索中走过弯路,遭到过“左”倾和右倾的错误,也付出了惨痛的教训,可喜的是,我们挺过来了。中国道路的成功探索始于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完善,先试点,总结经验后再推广到全国,经过30多年的不间断的探索实践创新,我们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中国道路的总体布局来看,过去将“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党的十四大提议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成“三驾马车”,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社会建设扩充为“四轮驱动”,党的十八大又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按“五位一体”布局。建设内容的不断扩展,表明了中国道路的日渐丰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从中国道路的发展战略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10月在党的十三大上被采纳,概述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既考虑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又考虑了我国建设的长期性,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蓝图,更是指导我们全部工作的行动纲领。在“三步走”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经济突飞猛进,1987年提前实现翻一番的目标,1995年翻两番的目标也提前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1997年党的十五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针对“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做出了具体部署,也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又称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三步走”战略构想是对原来的“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和发展,对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作出了规划和安排。   道路的选择,不是简单容易的,往往要经过曲曲折折的实践探索,才可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国道路来之不易,更需倍加珍惜。
  三、坚定中国道路,必须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来源于哪里?它来源于伟大的历史进程,来源于辉煌的实践成就,来源于宏伟的理想愿景。
  第一,道路自信来源于伟大的历史进程。历史是部教科书。中国近代的屈辱和贫弱,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斗争,都使我们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新中国建立后,更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家领导人在不懈探索、接力探索中,早早确立了开辟自己道路的坚强决心,展现了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终于趟出了一条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带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成功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都是紧紧依靠这条道路创造出来的。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新旧中国命运的前后对照,我们有理由自信。
  第二,道路自信来源于辉煌的实践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实现了历史性跃升,吃穿住用行等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日渐完善。这些变化,人们都能切身感受得到。对比其他国家,我们不得不为自己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没有理由不自信。
  第三,道路自信还来源于宏伟的理想愿景。中国道路的总目标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实现中国梦。它向人们展示了光明的前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的伟大理想,也正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所以获得了十三亿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这也给人以自信的力量。
  四、中国道路以后怎样走?中国道路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坚持自己走,永保社会主义本色,扭住发展不放手,继续改革开放。
  道路决定命运。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关键在于道路的正确选择。中国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第一,坚持中国的道路自己走的决心。中国道路是自己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选择的。虽然我们不排斥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只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妄自尊大,矢志不渝走自己的路。
  第二,坚持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主体地位,共同富裕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不能动摇。要把坚持基本制度和基本要素的“不变”与革除体制和制度弊端的“变”统一起来,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体制新机制。
  第三,必须扭住发展不放手。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过去曾经是、现在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五,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坚持中国道路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道路的开拓者和领导者,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带头作用,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赵鹏、郭学德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7月。
  [3]陈晋《从中国道路到中国梦》,《光明日报》2013年3月19日。
  [4]章传家《坚定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光明日报》2012年12月30日。
其他文献
摘要:意境是中国文论特有的一个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创立的最高审美范畴。在西方文论中没有意境的概念,但是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同样有意境的创造。作为翻译工作者,在忠实地再现原作内容的同时。也应该体现出原作的意境。而在翻译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意境的体现有着不同的翻译技巧,对译者也有总体的要求。  关键词:意境:体会:体现
期刊
摘 要:从价值理念的角度分析了两种城市乞讨问题治理制度在变迁中的价值失衡问题:从片面注重“政府管制”的权威主义工具性目标到片面强调“自愿救助”的自由主义价值性目标。这一价值失衡反映到制度安排上就有超越现实的过分化倾向,忽略了乞讨问题治理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与治理的基本手段和途径的工具合理性关系,使得制度变迁缺乏连续性,新制度缺乏足够的资源基础与力量支持,难以发挥效用。真正的价值平衡应当立足于现实,
期刊
摘要:有人认为企业要赢利靠的是实打实的业务能力,企业政工工作可有可无。笔者认为,持有此观点者不了解历史以及中国国情。政工工作伴随着我党诞生,工作内容贯穿企业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中。从历史角度分析,政工工作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能够帮助我国企业在经济、科技、管理和开发市场上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我国企业现在开展的政工工作来看,很多企业掌握了政工工作的精髓,并在不断摸索中提出了很多新方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宁波市“教体结合”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阐述学枝体育落实体教结合的重要意义和学较体育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中的重要意义,提出学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逐步成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为建立符合宁波市有专项运动技能学生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积极的探索,为逐步建立符合浙江省优秀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做出努力。  关键词:宁波市;教体结合;培养模式;体育后备人才  “教体结合”模式是我国竞技体育后
期刊
摘要:目的是探讨用最小剂量雌激替代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治术后的围绝经期症状。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A、B二组,分别给予利维爱1.25mg/日,补佳乐0.5mg/日,治疗9个月。结果:绝经期症状均得到缓解,但B组乳腺增生明显增多。结论:利维爱能有效治疗子宫内膜症根治术后的围绝经期症状,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治术后;围绝经期综合症;小剂量激素 
期刊
摘要:法汉两个民族共同的语言禁忌心理决定了它们的委婉语构成有不少相同之处;然而这两种语言形态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又造成其委婉语构成方法的差异。本文采用比较与对比的方法,研究法汉委婉语在构成方式上的共同点及不同点,以提高法汉委婉语的理解与五译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期刊
摘 要:中国社会变迁引起道德一法律关系的重大变化。仅在公共领域,当利益矛盾直接而尖锐,主要须靠法律调节的情况下,自其表言之,道德和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一降、一升,道德的地位日益降低、作用逐渐减弱,从社会调控的前线退居二线;法律的地位日益上升,作用日益强化,进入社会调控的第一线。自其里言之,道德成其体、法律成其用。  关键词:道德;法律;体用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或其他非正常死亡现象频频出现,这些惨痛的事件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政策并加以贯彻实施,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经势在必行。笔者作为高校的一名专职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根据日常的工作实际,开始对这一问题有一些初步的思考和研究,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目前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期刊
作者简介:周进,李东波,王翔,胡静芳,兰州城市学院教师。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实际,就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重要性简单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语篇分析;语篇教学  高校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之一就是大学英语,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英语词汇、语法以及语言基础知识点的讲授,很少从语篇层面入手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文章在教师的解析过程中支离
期刊
作者简介:陈阅,宁波大学体育学院,2011级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浙江省5所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提出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一些改革建议,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浙江省;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