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为他们的终生的学习打好基础。简单讲就是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而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开展课前预习,这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及自学能力。笔者就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谈一些看法,并探讨教师应如何做好物理预习工作。
【关键词】高中物理;预习;导学案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为他们的终生的学习打好基础。简单讲就是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而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开展课前预习,这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及自学能力。
一、課前预习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好处
(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明确学习目标,上课就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活动。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使自己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对疑难问题的思考也有了思维空间的拓展。这样在物理课堂上就能够明确重点,集中攻破难点,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和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学生通过预习对疑点的思考,对学习材料的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出提出问题和分析研究问题的好习惯。比如“功和功率”一节中,学生在预习中发现功的定义中有“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这个说法,在我上课之前爱思考的同学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位移是物体的位移还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于是在课上我设计了一定情境来阐述这个疑点,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点,对我自己的教学也是一个好的积累。
(三)、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学生在预习中,可以再掌握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从课外书、互联网上找到许多课本上未提及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拓宽了知识面。比如在预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牛顿等多位科学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触到一种新的推理方式—理想实验,为了解这些,他们必定查阅书籍或者互联网,学生们讨论的问题一定拓宽到教育、宗教等多个范畴。这样让学生们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比教师在课堂上一一讲述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学生们在课堂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很多。
(四)、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要靠自学来获得新知识,如果在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或走上社会后的继续学习带来好处,不会再大量更新的知识面前手足无措,也不会落在时代后面。
(五)、可以提高学生课堂笔记的能力。
通过预习,学生对新课内容有大概了解,课堂上的笔记就能够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以便有选择的加以记录。如果没有课前预习,上课时满足于做“录音机”式的笔记,这不仅无益于独立思考,影响课上听课,也无助于课后的复习,实不可取。
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的预习工作?
尽管预习有着如此多的好处,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也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说,学生的思维可能被书本的结论所束缚和限制,可能对一些探究性的实验的结论已经“心中有数”,那么未知的、需要深入探究的东西就失去了新意,这样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大胆猜想等等。所以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其实是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预习带来的利与弊,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该怎么指导学生的预习工作呢?我想教师应该对这样两个问题了然于心,一是什么样的内容需要预习,二是怎样的预习才有效。
(一)、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
现行高中物理新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符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建立物理模型,进行解释和知识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新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一般来说,概念课、了解性内容、整理和复习课,可以让学生适当预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预习。以探究为主的课就不太适合学生提前预习,比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等等,因为对这类知识,方法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怎样的预习才有效?
首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
其次,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一般来讲,有这样几步:一是要粗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阅读是,学生要从教材的情境中发现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结论和概念勾画出来;二要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三要精读教材的难点内容,并标注疑点,这是物理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应自己先去思考。努力用已有知识去理解,可能不一定能够解决,但思考之后就一定有收获,课堂上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听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四要尝试练习,检查预习效果,这也是物理预习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在经过预习之后,做一些相关的习题,可以检查预习的效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为集中的问题,便于课堂教学时能抓住重难点进行学习。
第三,要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的效果。这里就与我校开展的新课堂模式所采用的导学案不谋而合。事实上导学案既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自行学习,找出疑难点,暴露问题,进而通过课堂教学解决问题综合性的预习提纲,也是课堂实施的蓝本。用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有计划预习,寻找知识的难点和疑点,进行有计划的习题训练,通过对导学案的批改,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也和“五严”新政下的教学时间的大大缩短,而教学要求没有变化的背景相配合。
综上所述,预习是探究教学活动的重要前奏,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善于正确预习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学习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教师的导学案的高效编写也是学生能够进行有效预习的一个重要条件。用好预习这个有效的学习手段,不仅对课堂教学是很好的帮助,还可以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学习态度,真正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总之,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应用好“预习”这一有力手段,发挥其最大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明道福. 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学习中预习的利与弊. 物理教师,2008(1)
[2] 张大昌. 物理1、物理2的编写思想. 中学物理参考,2007(1/2)
【关键词】高中物理;预习;导学案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为他们的终生的学习打好基础。简单讲就是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而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开展课前预习,这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及自学能力。
一、課前预习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好处
(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明确学习目标,上课就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活动。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使自己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对疑难问题的思考也有了思维空间的拓展。这样在物理课堂上就能够明确重点,集中攻破难点,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和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学生通过预习对疑点的思考,对学习材料的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出提出问题和分析研究问题的好习惯。比如“功和功率”一节中,学生在预习中发现功的定义中有“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这个说法,在我上课之前爱思考的同学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位移是物体的位移还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于是在课上我设计了一定情境来阐述这个疑点,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点,对我自己的教学也是一个好的积累。
(三)、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学生在预习中,可以再掌握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从课外书、互联网上找到许多课本上未提及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拓宽了知识面。比如在预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牛顿等多位科学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触到一种新的推理方式—理想实验,为了解这些,他们必定查阅书籍或者互联网,学生们讨论的问题一定拓宽到教育、宗教等多个范畴。这样让学生们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比教师在课堂上一一讲述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学生们在课堂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很多。
(四)、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要靠自学来获得新知识,如果在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或走上社会后的继续学习带来好处,不会再大量更新的知识面前手足无措,也不会落在时代后面。
(五)、可以提高学生课堂笔记的能力。
通过预习,学生对新课内容有大概了解,课堂上的笔记就能够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以便有选择的加以记录。如果没有课前预习,上课时满足于做“录音机”式的笔记,这不仅无益于独立思考,影响课上听课,也无助于课后的复习,实不可取。
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的预习工作?
尽管预习有着如此多的好处,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也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说,学生的思维可能被书本的结论所束缚和限制,可能对一些探究性的实验的结论已经“心中有数”,那么未知的、需要深入探究的东西就失去了新意,这样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大胆猜想等等。所以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其实是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预习带来的利与弊,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该怎么指导学生的预习工作呢?我想教师应该对这样两个问题了然于心,一是什么样的内容需要预习,二是怎样的预习才有效。
(一)、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
现行高中物理新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符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建立物理模型,进行解释和知识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新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一般来说,概念课、了解性内容、整理和复习课,可以让学生适当预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预习。以探究为主的课就不太适合学生提前预习,比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等等,因为对这类知识,方法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怎样的预习才有效?
首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
其次,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一般来讲,有这样几步:一是要粗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阅读是,学生要从教材的情境中发现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结论和概念勾画出来;二要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三要精读教材的难点内容,并标注疑点,这是物理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应自己先去思考。努力用已有知识去理解,可能不一定能够解决,但思考之后就一定有收获,课堂上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听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四要尝试练习,检查预习效果,这也是物理预习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在经过预习之后,做一些相关的习题,可以检查预习的效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为集中的问题,便于课堂教学时能抓住重难点进行学习。
第三,要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的效果。这里就与我校开展的新课堂模式所采用的导学案不谋而合。事实上导学案既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自行学习,找出疑难点,暴露问题,进而通过课堂教学解决问题综合性的预习提纲,也是课堂实施的蓝本。用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有计划预习,寻找知识的难点和疑点,进行有计划的习题训练,通过对导学案的批改,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也和“五严”新政下的教学时间的大大缩短,而教学要求没有变化的背景相配合。
综上所述,预习是探究教学活动的重要前奏,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善于正确预习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学习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教师的导学案的高效编写也是学生能够进行有效预习的一个重要条件。用好预习这个有效的学习手段,不仅对课堂教学是很好的帮助,还可以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学习态度,真正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总之,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应用好“预习”这一有力手段,发挥其最大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明道福. 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学习中预习的利与弊. 物理教师,2008(1)
[2] 张大昌. 物理1、物理2的编写思想. 中学物理参考,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