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实验教学改革,要结合现代教育学理论和有关创新教育学说,结合中学实验特点,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多样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已掌握的一定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它对培養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以实验为依托,拓宽其范围,挖掘其内涵,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实验,多数为验证性实验,虽然有利于实验操作和技能的提高,但不利于学生智力以及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培养永远起自于主体的积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力的作用效果教学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先让全体学生一起伸出手去让一个学生打(引导学生注意在实验中的友好性和礼貌性),打你的同学由于多次用力手就感到痛,接着用两个皮球互相挤压,发现两个皮球都发生了形变。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探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然后,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概括和归纳出结论,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探究能力,这就是创新动力的不竭源泉。
二、开展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学科分类中,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不断出现,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样做能实现科学知识有机地渗透和融合,达到知识的迁移、综合和创新,能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使学生在灵感来临之际,快速地、跳跃性地检索已有的知识系统,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例如,利用“电路连接、电流做功、能量转化、溶液导电、水果能产生电流”等几个实验综合一起做“能量转化”实验,此题糅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知识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封闭型向综合、开放型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无疑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物理教师要不断充实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成因,利用综合实验这一创新手段,和相关学科知识去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重新整合,形成开放型的知识系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开展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
力,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它的主要成分是扩散思维,即平常所说的思维多向性。设计性实验能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多途径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在思考过程中随时调整思维方式和思维深度,具有独特、新颖、灵活多变的特点,它对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批判品格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例如,在“力使物体发生形变”一课中,有学生提出“放物体的各种桌面受到压力,有没有发生形变”的问题。老师回答是肯定的,指出“发生了微小形变”并要求学生用实验来验证。学生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然后,教师再将典型的各种方案拿出来,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用挑剔和批判的方法,比较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了学生从各个方面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灵活性、发散性和开放性,而通过让学生评价实验方案优劣,使学生的批判精神得以弘扬,积极性得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高,这对培养富有批判力和创新型的人才大有好处。而对于那些长于求同不求异,迷信权威,缺乏独立思考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由此可见,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课堂实验之外经常开展课外实验,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创新思维。我们要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培养其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以增强他们面向社会的能力。作为课堂实验教学的补充,课外实验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的功能,它赋予了创新教育更宽广的外延,使学有所长的学生有了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如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探究降落伞的降落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自制小天平、自制指南针等。为了实施以上实验,有的学生自由组合实验小组,查阅研究资料,准备实验物品,和老师、同学共同讨论,设计和制作出多种实验方案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使学生创新思维得以训练,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创新能力得以加强。可见,课外实验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学生、发展个性的最佳实验活动形式,它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它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理解物理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增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个体的综合创新素质得以提高,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实验,多数为验证性实验,虽然有利于实验操作和技能的提高,但不利于学生智力以及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培养永远起自于主体的积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力的作用效果教学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先让全体学生一起伸出手去让一个学生打(引导学生注意在实验中的友好性和礼貌性),打你的同学由于多次用力手就感到痛,接着用两个皮球互相挤压,发现两个皮球都发生了形变。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探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然后,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概括和归纳出结论,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探究能力,这就是创新动力的不竭源泉。
二、开展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学科分类中,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不断出现,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样做能实现科学知识有机地渗透和融合,达到知识的迁移、综合和创新,能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使学生在灵感来临之际,快速地、跳跃性地检索已有的知识系统,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例如,利用“电路连接、电流做功、能量转化、溶液导电、水果能产生电流”等几个实验综合一起做“能量转化”实验,此题糅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知识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封闭型向综合、开放型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无疑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物理教师要不断充实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成因,利用综合实验这一创新手段,和相关学科知识去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重新整合,形成开放型的知识系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开展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
力,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它的主要成分是扩散思维,即平常所说的思维多向性。设计性实验能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多途径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在思考过程中随时调整思维方式和思维深度,具有独特、新颖、灵活多变的特点,它对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批判品格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例如,在“力使物体发生形变”一课中,有学生提出“放物体的各种桌面受到压力,有没有发生形变”的问题。老师回答是肯定的,指出“发生了微小形变”并要求学生用实验来验证。学生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然后,教师再将典型的各种方案拿出来,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用挑剔和批判的方法,比较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了学生从各个方面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灵活性、发散性和开放性,而通过让学生评价实验方案优劣,使学生的批判精神得以弘扬,积极性得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高,这对培养富有批判力和创新型的人才大有好处。而对于那些长于求同不求异,迷信权威,缺乏独立思考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由此可见,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课堂实验之外经常开展课外实验,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创新思维。我们要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培养其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以增强他们面向社会的能力。作为课堂实验教学的补充,课外实验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的功能,它赋予了创新教育更宽广的外延,使学有所长的学生有了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如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探究降落伞的降落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自制小天平、自制指南针等。为了实施以上实验,有的学生自由组合实验小组,查阅研究资料,准备实验物品,和老师、同学共同讨论,设计和制作出多种实验方案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使学生创新思维得以训练,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创新能力得以加强。可见,课外实验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学生、发展个性的最佳实验活动形式,它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它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理解物理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增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个体的综合创新素质得以提高,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