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多年的课程改革经验告诉我们,实施有效的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最简便、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正因为如此,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反思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反思案例,谈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有效策略。
一、关注教学细节。找准反思的角度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教学反思中的问题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不知道教学反思是什么,反思什么,属于糊涂型反思;另一类教学反思是讲课改大道理的,属于唱高调型反思。这两类教学反思既达不到诊断教学的目的,又无法给别人提供教学参考,只是为了反思而反思。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选择恰当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角度”,是实施有效教学反思最为重要的前提。而关注小学数学教学的细节,则就成为找准教学反思“角度”的关键所在。下面以“三角形特性”片段为例,谈谈如何寻找教学反思的角度。
[教学案例]
A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围的过程,之后又出现三组数据)如果小棒的长是4 cm、5 cm、9 cm,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不假思索地说)能围成。
师:能吗?(赶紧用课件演示,如下图)
生2:我觉得能围成,(边说边用手势比画)每个角是180°,我用小棒试过的。
生3:行的,就是扁一点。(边说边比画)
师:(指着课件上的图,赶紧说明)两条边与第三条边都重合,怎么行呢?
生:(似懂非懂地看着大屏幕。)
B老师的教学片段:
出示:
师:这三条边能围成三角形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试了起来,很快有小组举手了。)
生1:我们组认为能围成。
生2:我觉得不能围成,因为4+6=10 cm,10 cm等于10 cm,重合了。
师:你们觉得生2说的有道理吗?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还有不少学生)能!我们试过的。
C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如果两条边的和与第三边相等时,能围成三角形吗?
(有一些学生开始动手用小棒摆了起来)
生1:能围成。(指着自己摆的说)
生2:不能。(却说不出理由)
师:能吗?课件演示。
师:大家看后,你们认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一部分学生赶紧说)不能。
师:所以,只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现象分析:
无论是A老师,还是B老师,抑或是C老师,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直观形象观察三角形,归纳出数学规律,均采用了小棒作为围成三角形的操作工具。3位老师提供的小棒为两类,一类是圆柱形的另一类是长方体形的,无论是哪一类小棒,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小棒不仅有“长度”,还有一定的“厚度”。当发生“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问题就会出现了,有人能搭建起三角形,有人不能。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差,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难准确地把小棒摆到相应的位置上,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让本不能摆成的图形,却摆成了。
二是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刚摆过“任意两条之和大于第三边”情况下的三角形,此时再摆“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思维定式影响他认为可以摆成。
三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规范操作。具体可见下图。
图1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小棒与小棒连接之处必须是相同的端点对应相同的端点,即如果我们使用了小棒内侧的线段时,所有参与搭建的小棒,都以内侧所在面上的线段端点为连接点,只有这样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才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图2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小棒上。我们搭建三角形时,都是使用小棒的某一个面,且使用的面是统一的。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小棒有一定的“厚度”,当出现特殊情况“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往往无意识中会用到“长方体”内部的“斜边”,而两条短边内部的“斜边”长之和是大于第三条边的。这样一来,当“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有一些学生自然就产生了认为能搭成三角形的错误现象。
应对策略:
1.“读懂”学生的心理是有效操作的前提。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想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3个教学片段中学生摆小棒出现的问题,从某一个角度折射出教师不是真正地了解学生,不知道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心理状态,更不知道这些学生的操作能力处在什么样的水平。这样一来,教学中一旦操作起来,面对不熟悉的学生群体,自然很难达成课前的预设效果。为此,课前,教师要深入了解教学对象各方面的特征,全面掌握他们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已有的操作水平,设置有效的操作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直观教学的功能。
2.“读懂”学具的性能是有效操作的条件。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精力主要用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忽视了对小棒这一类教具、学具的研究与思考,总认为这些常用的学具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从以上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忽视了小棒的“厚度”,这一不起眼小细节的解读,酿成了无法说服学生认同“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败笔。因而,教师课前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的同时,也应认真分析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具,全面了解教、学具的特点,有效地整合教、学具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避免教、学具对教学产生的负作用。
3.“读懂”使用规则是有效操作的保证。 学生在使用小棒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要求与规范,往往都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这样做的后果,一部分动手能力强一些的学生,通过模仿等活动,无意识中形成规范的操作方式。而那些动手能力稍弱一些的学生,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活动中,很难达成预设操作效果。因而,教师在每一次操作活动前,应对操作步骤、学具情况、注意事项等有一个清晰交代,学生在规范、有序地操作要求下的活动,针对性强,效率高,负迁移少。
4.“读懂”课堂变化是有效操作的根本。
教学中的机智,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水平。面对学生操作小棒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应回避它,而应冷静地分析,迅速地找出原因,快速地构建应对策略。这样做可能暂时偏离了教学的预设,花去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但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真正帮助学生从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提升。切不可盲目或草草地打发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关注课堂“小棒”之类教学细节,不仅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水平,更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此,教师要经常从类似“摆小棒”的教学细节中观察、思考教学,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会越来越符合儿童学习实际,越来越符合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在不断地教学反思中得到提升。
二、落实人文关怀,呈现反思的温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课堂、教材、教学过程上,容易忽视对教学对象——学生的关注,特别是对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一些现象抱怨多于思考,责备多于策略。众所周知,数学教学不仅只是数学知识学习,它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功能——育人,离开了育人的数学教学,是无人的教学。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应把育人与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提升数学教学的温度,让学生在有温度的教学环境中成长。下面以“找回藏着的明天”为例,谈谈如何呈现反思的温度。
[教学案例]
“老师,我们组就小军没有交作业了。”第三组的小组长一边整理练习册,一边报告着。
“是吗?什么原因呀?”
“不知道。”
“你怎么会不知道呢?”
小组长很委屈地说:“老师,小军什么作业都是这样的。你问他要作业,他说明天带来,可到了第二天,他还是没有。”
确实,小军这孩子如小组长说的那样,各门学科的作业很少能及时完成,各科的老师面对他都头痛,你说他吧,他认认真真地听着,可一转身,什么也没有。如此,时间一长,好像他可以不做作业,他自己习惯了,同学们习惯了,连有些老师也习惯了。
与此同时,小军的学习也一天不如一天,有时甚至连上课也无所谓了。怎么办呢?这样下去总不是个办法。正好今天他的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平时数学作业虽然迟些交,但总能完成),得找个机会与他先聊聊。
第一节就是我的数学课,虽然,我没有正视小军,但眼睛的余光能感受到小军有点不自在,可能以为我会在上课时批评他。可一直到下课我都没有提及他作业的事,只是课间改好其他同学的随堂作业时,看他在座位上玩,就很随意地问小军。
“昨晚家里有什么事吗?”
“没有呀!”小军很轻松地说。
“作业怎么没有做呀?”
“不是的,我做了,在家里没有带来。”
小军在说这话的时候,我无意中瞟见他书包里有数学练习册。可能小军感到我发现了什么,本来很轻松的神态。一下子变得拘谨起来。
“老师,我明天一定带来。”小军很尴尬地说着。
我摸着小军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小军,这可是你说的话哟,明天可不要失信呀!”
“老师,我保证明天一定带来。”
第二天一早,我刚到办公室,小军一路小跑地跑了进来,“老师,我的作业本找到了。”
“是吗?真不错,你很守信用。”
小军不好意思地抓着头笑着。
“小军,老师有个事想向你调查一下。”
小军一听,又紧张起来,“什么事?”
“是这样,老师想了解一下最近大家对老师上的课有什么意见。课上得快不快?上课能学会吗?”
“老师,我喜欢你上课,好玩。”
“作业会做吗?多不多?”
“会呀!不多,做得快十几分钟就行了。就是你布置的思考题,我不怎么会。”
“那你可以把作业做好再做思考题呀!如果你能每天及时把作业交上来,我第一个改你的,如果做得又对又好的话,我给你打一个大红星,怎么样?”
“真的?”
“当然是真的哆!不过你不能告诉别人,其他人如果知道了都比你还早,那你可就没有机会了。”
“好!”小军兴奋地跳着跑出办公室。
小军平时经常拖拉作业,别说作业做得有多好了,能完成就很不错了,自然平时只能看着其他同学你一个,我一个红星,他从来没有得过一个。
在接下来几天里,数学作业一布置,小军再也不东追西跑了,总是利用课后的一点时间及时地把作业做完,并悄悄地拿给我改。我也悄悄地给他批改,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帮他找出来,每次当他全部做对后,都给他画上一个大大的红五星。每天发作业本时,小军都把作业本翻开放在桌子上,让自己的红五星显露着,看着周围又怀疑又羡慕,那种得意劲别提了。
其他同学也在私下里问我:“老师,小军怎么一下子变了?”
“怎么,不好吗?说明小军自觉了,懂事了呀!”
虽然.这种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小军拖拉作业的习惯,但如果平时多从一些不引人注目的小事着手,一点一滴地影响着他,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小军会养成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教师通过与小军交流,分析其缺失作业的原因,采取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的办法,放大他身上的闪光点,希望借此帮助他从困境中一步一步地走出来。虽然,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小军拖拉作业的问题,但起码让教学有了选择的角度,有了思考的方向,有了育人的温度。
一、关注教学细节。找准反思的角度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教学反思中的问题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不知道教学反思是什么,反思什么,属于糊涂型反思;另一类教学反思是讲课改大道理的,属于唱高调型反思。这两类教学反思既达不到诊断教学的目的,又无法给别人提供教学参考,只是为了反思而反思。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选择恰当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角度”,是实施有效教学反思最为重要的前提。而关注小学数学教学的细节,则就成为找准教学反思“角度”的关键所在。下面以“三角形特性”片段为例,谈谈如何寻找教学反思的角度。
[教学案例]
A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围的过程,之后又出现三组数据)如果小棒的长是4 cm、5 cm、9 cm,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不假思索地说)能围成。
师:能吗?(赶紧用课件演示,如下图)
生2:我觉得能围成,(边说边用手势比画)每个角是180°,我用小棒试过的。
生3:行的,就是扁一点。(边说边比画)
师:(指着课件上的图,赶紧说明)两条边与第三条边都重合,怎么行呢?
生:(似懂非懂地看着大屏幕。)
B老师的教学片段:
出示:
师:这三条边能围成三角形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试了起来,很快有小组举手了。)
生1:我们组认为能围成。
生2:我觉得不能围成,因为4+6=10 cm,10 cm等于10 cm,重合了。
师:你们觉得生2说的有道理吗?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还有不少学生)能!我们试过的。
C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如果两条边的和与第三边相等时,能围成三角形吗?
(有一些学生开始动手用小棒摆了起来)
生1:能围成。(指着自己摆的说)
生2:不能。(却说不出理由)
师:能吗?课件演示。
师:大家看后,你们认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一部分学生赶紧说)不能。
师:所以,只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现象分析:
无论是A老师,还是B老师,抑或是C老师,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直观形象观察三角形,归纳出数学规律,均采用了小棒作为围成三角形的操作工具。3位老师提供的小棒为两类,一类是圆柱形的另一类是长方体形的,无论是哪一类小棒,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小棒不仅有“长度”,还有一定的“厚度”。当发生“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问题就会出现了,有人能搭建起三角形,有人不能。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差,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难准确地把小棒摆到相应的位置上,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让本不能摆成的图形,却摆成了。
二是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刚摆过“任意两条之和大于第三边”情况下的三角形,此时再摆“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思维定式影响他认为可以摆成。
三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规范操作。具体可见下图。
图1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小棒与小棒连接之处必须是相同的端点对应相同的端点,即如果我们使用了小棒内侧的线段时,所有参与搭建的小棒,都以内侧所在面上的线段端点为连接点,只有这样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才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图2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小棒上。我们搭建三角形时,都是使用小棒的某一个面,且使用的面是统一的。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小棒有一定的“厚度”,当出现特殊情况“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往往无意识中会用到“长方体”内部的“斜边”,而两条短边内部的“斜边”长之和是大于第三条边的。这样一来,当“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有一些学生自然就产生了认为能搭成三角形的错误现象。
应对策略:
1.“读懂”学生的心理是有效操作的前提。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想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3个教学片段中学生摆小棒出现的问题,从某一个角度折射出教师不是真正地了解学生,不知道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心理状态,更不知道这些学生的操作能力处在什么样的水平。这样一来,教学中一旦操作起来,面对不熟悉的学生群体,自然很难达成课前的预设效果。为此,课前,教师要深入了解教学对象各方面的特征,全面掌握他们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已有的操作水平,设置有效的操作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直观教学的功能。
2.“读懂”学具的性能是有效操作的条件。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精力主要用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忽视了对小棒这一类教具、学具的研究与思考,总认为这些常用的学具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从以上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忽视了小棒的“厚度”,这一不起眼小细节的解读,酿成了无法说服学生认同“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败笔。因而,教师课前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的同时,也应认真分析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具,全面了解教、学具的特点,有效地整合教、学具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避免教、学具对教学产生的负作用。
3.“读懂”使用规则是有效操作的保证。 学生在使用小棒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要求与规范,往往都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这样做的后果,一部分动手能力强一些的学生,通过模仿等活动,无意识中形成规范的操作方式。而那些动手能力稍弱一些的学生,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活动中,很难达成预设操作效果。因而,教师在每一次操作活动前,应对操作步骤、学具情况、注意事项等有一个清晰交代,学生在规范、有序地操作要求下的活动,针对性强,效率高,负迁移少。
4.“读懂”课堂变化是有效操作的根本。
教学中的机智,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水平。面对学生操作小棒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应回避它,而应冷静地分析,迅速地找出原因,快速地构建应对策略。这样做可能暂时偏离了教学的预设,花去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但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真正帮助学生从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提升。切不可盲目或草草地打发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关注课堂“小棒”之类教学细节,不仅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水平,更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此,教师要经常从类似“摆小棒”的教学细节中观察、思考教学,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会越来越符合儿童学习实际,越来越符合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在不断地教学反思中得到提升。
二、落实人文关怀,呈现反思的温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课堂、教材、教学过程上,容易忽视对教学对象——学生的关注,特别是对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一些现象抱怨多于思考,责备多于策略。众所周知,数学教学不仅只是数学知识学习,它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功能——育人,离开了育人的数学教学,是无人的教学。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应把育人与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提升数学教学的温度,让学生在有温度的教学环境中成长。下面以“找回藏着的明天”为例,谈谈如何呈现反思的温度。
[教学案例]
“老师,我们组就小军没有交作业了。”第三组的小组长一边整理练习册,一边报告着。
“是吗?什么原因呀?”
“不知道。”
“你怎么会不知道呢?”
小组长很委屈地说:“老师,小军什么作业都是这样的。你问他要作业,他说明天带来,可到了第二天,他还是没有。”
确实,小军这孩子如小组长说的那样,各门学科的作业很少能及时完成,各科的老师面对他都头痛,你说他吧,他认认真真地听着,可一转身,什么也没有。如此,时间一长,好像他可以不做作业,他自己习惯了,同学们习惯了,连有些老师也习惯了。
与此同时,小军的学习也一天不如一天,有时甚至连上课也无所谓了。怎么办呢?这样下去总不是个办法。正好今天他的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平时数学作业虽然迟些交,但总能完成),得找个机会与他先聊聊。
第一节就是我的数学课,虽然,我没有正视小军,但眼睛的余光能感受到小军有点不自在,可能以为我会在上课时批评他。可一直到下课我都没有提及他作业的事,只是课间改好其他同学的随堂作业时,看他在座位上玩,就很随意地问小军。
“昨晚家里有什么事吗?”
“没有呀!”小军很轻松地说。
“作业怎么没有做呀?”
“不是的,我做了,在家里没有带来。”
小军在说这话的时候,我无意中瞟见他书包里有数学练习册。可能小军感到我发现了什么,本来很轻松的神态。一下子变得拘谨起来。
“老师,我明天一定带来。”小军很尴尬地说着。
我摸着小军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小军,这可是你说的话哟,明天可不要失信呀!”
“老师,我保证明天一定带来。”
第二天一早,我刚到办公室,小军一路小跑地跑了进来,“老师,我的作业本找到了。”
“是吗?真不错,你很守信用。”
小军不好意思地抓着头笑着。
“小军,老师有个事想向你调查一下。”
小军一听,又紧张起来,“什么事?”
“是这样,老师想了解一下最近大家对老师上的课有什么意见。课上得快不快?上课能学会吗?”
“老师,我喜欢你上课,好玩。”
“作业会做吗?多不多?”
“会呀!不多,做得快十几分钟就行了。就是你布置的思考题,我不怎么会。”
“那你可以把作业做好再做思考题呀!如果你能每天及时把作业交上来,我第一个改你的,如果做得又对又好的话,我给你打一个大红星,怎么样?”
“真的?”
“当然是真的哆!不过你不能告诉别人,其他人如果知道了都比你还早,那你可就没有机会了。”
“好!”小军兴奋地跳着跑出办公室。
小军平时经常拖拉作业,别说作业做得有多好了,能完成就很不错了,自然平时只能看着其他同学你一个,我一个红星,他从来没有得过一个。
在接下来几天里,数学作业一布置,小军再也不东追西跑了,总是利用课后的一点时间及时地把作业做完,并悄悄地拿给我改。我也悄悄地给他批改,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帮他找出来,每次当他全部做对后,都给他画上一个大大的红五星。每天发作业本时,小军都把作业本翻开放在桌子上,让自己的红五星显露着,看着周围又怀疑又羡慕,那种得意劲别提了。
其他同学也在私下里问我:“老师,小军怎么一下子变了?”
“怎么,不好吗?说明小军自觉了,懂事了呀!”
虽然.这种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小军拖拉作业的习惯,但如果平时多从一些不引人注目的小事着手,一点一滴地影响着他,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小军会养成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教师通过与小军交流,分析其缺失作业的原因,采取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的办法,放大他身上的闪光点,希望借此帮助他从困境中一步一步地走出来。虽然,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小军拖拉作业的问题,但起码让教学有了选择的角度,有了思考的方向,有了育人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