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于当地时间23日凌晨3时18分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病逝,享年91岁。
91岁的李光耀一生都很忙碌,他创建了一个党,缔造了一个国,当了32年的内阁总理,在国会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先后任新加坡前任总理、前任国务资政以及内阁资政,他被誉为“新加坡国父”, 是20世纪最有声望、最受世界尊敬的政治家之一。
李光耀以他的才智和谋略,成功使新加坡这个东南亚小国跃升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进入发达国家之列。他给国人留下了号称“亚洲之光”的新加坡,他的一生,给新加坡留下丰富的宝贵遗产。
3月29日,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国葬仪式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举行。当天,覆盖着新加坡红白色国旗的深棕色灵柩从国会大厦出发,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其间,李光耀受到21响礼炮、4架F-16战机空中列队 “送行”的待遇。沿途成千上万民众当天天刚亮就赶到李光耀灵柩会经过的街道旁,等待。他们身着黑白色的哀悼色服饰、挥舞着新加坡国旗、抛撒鲜花,高呼李光耀的名字、失声痛哭。在倾盆大雨中送别李光耀。
“追忆李光耀的早年经历
李光耀的家族祖籍中国广东梅州市,自其曾祖父开始定居新加坡,祖父李云龙是当时新加坡知名商人,在当地颇具声望。
1923年9月16日,李光耀出生,是家中长子。当时李家的生活状况还比较优渥,虽然童年的李光耀备受长辈宠爱,但并非完全无忧无虑。因为父亲好赌,而李光耀的母亲却是个勇敢的女人,敢于与父亲抗争。在李光耀的心中,母亲穷尽一生的精力抚养孩子,让他们受良好的教育,成为自食其力的专业人士,如果她晚一代出生,且受过良好教育,很可能成为女强人。
祖父对于李光耀的影响最大。1920年代末期,由于遭到经济危机的打击,李家开始家道中落,但是,祖父丝毫没有放松关心李光耀的教育问题。李云龙向来崇拜西洋文化,在其影响下,李光耀从最初的华文学校转入古楼英文学校就读。李光耀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在校成绩常常名列前茅,12岁时,因为学习成绩突出赢得奖学金,被保送进当地顶尖英校莱佛士学院深造。
1942年日本击败英国,占领新加坡,李光耀被迫中断学业,并认为那段黑暗、残忍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教育。在日军占领新加坡那3年半,我见到了何为权力,以及权力、政治和政府如何融为一体。我也理解被权力困住的人的表现,因为他们要生存。”
他的政治思想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亲历被认为战无不胜的英国皇家空军被日军击败。措手不及的经历让李光耀认识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将其视作治国理念并被奉行至今。
战争结束后,李光耀荣获大英帝国女王奖学金,并开始赴英国留学。
1950年,还在英国的李光耀加入了一个由旅居当地的东南亚人所组成的、以争取马来亚独立为目标的团体“马来亚论坛”。同年8月,李光耀回到新加坡,开始从事律师工作。1952年,李光耀因为代表“新加坡罢工的邮差”与政府谈判而声名大噪,在工会中建立了群众基础,从而为其将来的从政之路奠定了基石。
李光耀不但是政界的强权式人物,还是铁汉柔情的最佳典范 。他与妻子柯玉芝相伴63载,夫妻恩爱。
李光耀和夫人柯玉芝相识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但两人并非是“一见钟情”, 当时柯玉芝在成绩上领先李光耀,李光耀有点不服气。如同电影情节一般,两人默默较劲,却又忍不住相互吸引。
1944年日军占领新加坡,当时已经踏入社会工作的李光耀看到通货膨胀严重,便与莱佛士学院的校友杨玉麟制造胶水贩卖,生意相当不错。杨玉麟的妻姨柯玉芝也出面帮忙制造胶水,就这样,二人重逢展开友谊再滋生爱苗。
李光耀在回忆录上写道,在赴英国求学时,“我搭上大不列颠号客轮,在甲板上向她挥手告别,她热泪盈眶,我也不禁掉下眼泪。”也许这一别,她就要等上他整整三年。然而,一年后,柯玉芝也赴英国求学,两人在1947年12月瞒着双方家长在国外注册结婚。
学成返国当上律师后,李光耀正式登门提亲。1950年9月30日,二人在新加坡著名的莱佛士酒店摆酒宴客举办隆重婚礼。
二人婚后育有三位子女:李显龙、李显扬和李玮玲。他们目前分别是新加坡政界(李显龙为现任新加坡总理)、商界(李显扬为新加坡电信前总裁兼CEO、现新加坡星狮集团董事局主席)和医学界(李玮玲是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院长)的风云人物。
柯玉芝后来因中风,卧床不起,无法言语,面对病榻上的妻子,每天无论多累,李光耀工作结束后,都会回家陪伴爱妻,来到她床边,温柔的告诉她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事,他还会给她读诗。李光耀说:“我跟她说话时,她是知道的,她会为了我保持清醒,我会念她最喜欢的诗。”
在柯玉芝的葬礼上,李光耀把手指放在自己唇上,再轻抚爱妻的脸,献上最后一吻。
“对我们在一起的63年,我有珍贵的回忆。没有她,我会是个不同的人,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她为我和我们的孩子奉献一生。我需要她的时候她总是在我身边。她度过了充满温暖和意义的一生。”对于柯玉芝一路相随,李光耀是这么描述:她是我力量的支柱,数十年如一日的给予我理性和感性的支持,她和3个孩子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非常”新加坡,
造就“铁腕国父”
“有些国家本来就是独立的。有些则需要历经独立的过程,至于新加坡的独立,则是被人硬推过来的。”李光耀说。
当人们回顾20世纪60年代亚非拉殖民地为民族解放奋斗的进程时,常把新加坡奉为争取国家独立的表率。而事实上,独立从来不是新加坡主动争取而来的。它不愿脱离马来西亚,却硬生生被“休”了三次沦为“弃土”。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告脱离马来西亚成立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这种独立对于李光耀来说并非荣光,当宣布此事时,李光耀泪流满面。在他的一生中,他只哭过两次,一次是他的母亲去世,另外就是这次的新马分家之时。 从新加坡的国土资源上来看,独立后的新加坡,只是一个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国,在世界地图上只是一个小红点儿。简单的算术就会知道,二十公里乘以三十公里,还没有半个北京市区大!而且,新加坡没有任何自然资源,连水都没有!其次,弹丸之地,兵力虚空,进攻无力,防御不足,国力如此薄弱,随时有倾覆之可能。
正如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说。“我从来没想到在42岁时,要负起独立管理新加坡的责任,照顾200万人生计,我们奉命脱离马来西亚,走自己的路,前途茫茫,却不知道何去何从。”
“前途是渺茫的。”“在这样的世界里,新加坡没有腹地,就连我们的饮用水也来自柔佛州,该怎么生存下去?”
再者,由于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邻国羡慕它,大国觊觎它,美英日垂涎于此已非一日。但正因为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催生了新加坡这个“人造国家”,也让奉行实用主义的李光耀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无枝可依让他领导的新加坡必须自强,从而使他成长为一名强势的领导人。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总理李光耀打过一份报告,大意是说: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事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光耀在报告上批了一行字: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有阳光就够了!
后来,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植花草,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国家”,连续多年旅游收入列亚洲第3位。如今,新加坡不但是世界上很重要的经融中心,也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同样还是亚洲重要的航运和服务中心。
新加坡需要一个廉政的为人民谋福祉的政府。
在新加坡,李光耀主张高薪养廉,李光耀的政府人员是全世界工资最高的,以此来吸引社会人才并预防腐败。 此外,防止腐败还有从鞭刑到死刑的严厉惩罚来预防。
李光耀一直认为,在新加坡要建立一个法治社会,首先必须有铁的手腕,采取一些专断措施来打击那些强有力的破坏秩序力量,然后才能建立西方意义上的“合法”的法治社会。李光耀所言“铁的手腕”对新加坡影响至今的就是对严刑峻法、重刑重罚的推崇。
正如李光耀所说,“在爱与恐惧之间,我总是相信马基雅弗利的话,如果没有人害怕我,那么我就是没有意义的存在”。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在新加坡你甚至都看不到警察,这意味着极大的成功。
天下华人一家亲
李光耀与中国
新加坡华人占大多数,李光耀为争取华人团体支持甚至在公共场合放弃了惯用的英文名。他宣扬“儒家文化”,自学并鼓励华人学汉语,多次强调新加坡的“东方属性”,被认为对中国有着别样的情怀。然而,新加坡却是东盟国家中与中国建交最晚的国家,李光耀曾说过,新加坡只有在印尼和中国建交后才同中国建交,一直拖到了1990年。
在李光耀出任新加坡总理的三十多年中访华逾30次,常常谈论中国的崛起并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他曾撰文说:“中国告诉我们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
李光耀一生曾与无数政治领袖会面,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中国五代领导人的交往。在中国的39年间,李光耀共访华33次。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李光耀是罕有的与五代中国领导人都有过会面的国际政治家。李光耀与他们的会谈和交流,不仅推动新中关系的发展,也对亚太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颇为有缘的是,李光耀还是第一位参观秦兵马俑的外国领导人。
在秦兵马俑出土后迎接的100多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中,迎来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就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当时,秦俑馆的建馆工程正处在紧张时期,李光耀很想一睹这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接待人员告诉他,陶俑正在试掘之中,四周都是土堆泥坑,连落脚处都难找,无法接待。李光耀回答:“要什么接待呢,让我的双脚落在挖掘兵马俑的黄土之上,让我亲眼看一看兵马俑,就是最好的接待了。”
1976年5月14日下午3时30分,由40多辆车组成的国宾车队载着新加坡贵宾,缓缓进入了参观场地,周围的群众闻风而至,路旁筑起了“人墙”。当时,李光耀在小小的试掘区整整看了40多分钟,非常激动地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也是中国人,也有我的一份。” “这一伟大的历史文物,寓意着伟大的未来。”
从1980年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末,李光耀几乎每年都会来中国,亲眼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发展变化。
西方式民主对亚洲来说
不是最佳道路
李光耀曾在1959年7月21日就表示,英国的民主制度在自治的新加坡可能行不通。他又在2006年4月28日再次重申西方式民主不适合新加坡的看法。
2012年,美国两位学者采访了年近90的李光耀,他们认为“李光耀本能地反对所谓的‘政治正确性’”,也就是敢于讲一些在西方话语霸权下很犯忌的大实话,而这些话会让西方一些人“感到震惊甚至不安,但往往具有启发意义”。然后,从他过去卷帙浩繁的讲演和著作中辑录了许多言论,编成了一本书《李光耀对中国、美国和世界的真知灼见》,出版后引起了很大反响。
没有人会怀疑李光耀是亲西方的,但西方不断有人指责他是“威权主义者”,甚至“独裁”。在如何对待西方民主的问题上,他最鲜明地表现出了坚持独立思考、敢于走自己的路的大无畏个性。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要民主,但我们要适合新加坡、对新加坡有利的民主。
他曾说:“我一向努力做正确的事,但不一定是政治上正确的事。尤其是应该减少贫困、增加福利。”
李光耀一点也不反对西方在自己的国内实行他们的民主,而且对英国的治理方式心存好感,但他也看出西方民主的弊病,并且善意地予以提醒。他对金钱和媒体在选举中的作用十分反感,而福利问题则是近几年他最替西方担心的问题之一。 他不同意说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美国民主,为此,他在2009年讲了这么一段话:“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理念具有普世价值,比如个体至上理论,无拘无束的言论自由。其实并非如此,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实际上,美国社会之所以能这么长的时间内维持繁荣,并不是这些理念和原则的功劳,而是因为某种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运气、充足的资源、大批移民注入的能量、来自欧洲的充裕的资本和技术,以及两个大洋使美国免受世界冲突的影响。”
他曾劝西方不要太高傲,告诫说:“任何一个政权、任何一个宗教、任何一种思想都无法征服世界,或者按照自己的设想重塑世界。”
要实行好的民主,决不是只要有一部好的宪法便大功告成了。他说:“英国和法国曾经为殖民地制定过80多部宪法,这些宪法、制度、权力制约与平衡都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些社会没有出现有能力运作这些制度的优秀领导人,而且这些社会的成员也不尊重这些制度……结果爆发了骚乱、政变或革命,他们的国家失败了,政体也崩溃了。”
1959年,当时在立法议会就感谢元首古德7月1日发表的演说的动议进行辩论时,李光耀引述了西式的民主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失败的例子。他说:“我们的许多邻国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制度来进行统治。”
7月21日李光耀又说,英国的民主制度在自治的新加坡可能行不通。他相信有一天英国式的民主将在东南亚灭亡。他说:“如果我们必须对民主制度的虚饰作些改变的话,那么我们就要这样做。”
他说,这样的说法可能引起英国议会的不快。但是,新加坡只要适合的民主。
李光耀为新加坡的独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不仅是新加坡的开国元老之一,也是新加坡政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担任新加坡总理的数十年间,他排挤政敌,对西方的批评置之不理,牢牢掌握政权,领导新加坡实现了政治独立和经济繁荣,把一个缺乏生机的城市国家变成了一个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新加坡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富国。
在国际舞台上,李光耀运筹帷幄,否定了小国无外交的说法。在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中,他在大国之间穿梭自如,与它们建立不卑不亢的特殊关系,并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正如撒切尔赞许到:“李光耀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一向珍惜李光耀的意见、经验和友谊。新加坡能够从一个小岛国变成世界上最有活力的贸易和金融中心之一,这应归功于李光耀的卓越领导和远见。
作为当代的政治家之一,李光耀的影响力远不止新加坡一地,他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与外交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一代巨人李光耀的逝去,为一个时代画上了休止符,但他留给人类的政治财富和精神仍没有终结。
91岁的李光耀一生都很忙碌,他创建了一个党,缔造了一个国,当了32年的内阁总理,在国会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先后任新加坡前任总理、前任国务资政以及内阁资政,他被誉为“新加坡国父”, 是20世纪最有声望、最受世界尊敬的政治家之一。
李光耀以他的才智和谋略,成功使新加坡这个东南亚小国跃升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进入发达国家之列。他给国人留下了号称“亚洲之光”的新加坡,他的一生,给新加坡留下丰富的宝贵遗产。
3月29日,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国葬仪式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举行。当天,覆盖着新加坡红白色国旗的深棕色灵柩从国会大厦出发,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其间,李光耀受到21响礼炮、4架F-16战机空中列队 “送行”的待遇。沿途成千上万民众当天天刚亮就赶到李光耀灵柩会经过的街道旁,等待。他们身着黑白色的哀悼色服饰、挥舞着新加坡国旗、抛撒鲜花,高呼李光耀的名字、失声痛哭。在倾盆大雨中送别李光耀。
“追忆李光耀的早年经历
李光耀的家族祖籍中国广东梅州市,自其曾祖父开始定居新加坡,祖父李云龙是当时新加坡知名商人,在当地颇具声望。
1923年9月16日,李光耀出生,是家中长子。当时李家的生活状况还比较优渥,虽然童年的李光耀备受长辈宠爱,但并非完全无忧无虑。因为父亲好赌,而李光耀的母亲却是个勇敢的女人,敢于与父亲抗争。在李光耀的心中,母亲穷尽一生的精力抚养孩子,让他们受良好的教育,成为自食其力的专业人士,如果她晚一代出生,且受过良好教育,很可能成为女强人。
祖父对于李光耀的影响最大。1920年代末期,由于遭到经济危机的打击,李家开始家道中落,但是,祖父丝毫没有放松关心李光耀的教育问题。李云龙向来崇拜西洋文化,在其影响下,李光耀从最初的华文学校转入古楼英文学校就读。李光耀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在校成绩常常名列前茅,12岁时,因为学习成绩突出赢得奖学金,被保送进当地顶尖英校莱佛士学院深造。
1942年日本击败英国,占领新加坡,李光耀被迫中断学业,并认为那段黑暗、残忍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教育。在日军占领新加坡那3年半,我见到了何为权力,以及权力、政治和政府如何融为一体。我也理解被权力困住的人的表现,因为他们要生存。”
他的政治思想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亲历被认为战无不胜的英国皇家空军被日军击败。措手不及的经历让李光耀认识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将其视作治国理念并被奉行至今。
战争结束后,李光耀荣获大英帝国女王奖学金,并开始赴英国留学。
1950年,还在英国的李光耀加入了一个由旅居当地的东南亚人所组成的、以争取马来亚独立为目标的团体“马来亚论坛”。同年8月,李光耀回到新加坡,开始从事律师工作。1952年,李光耀因为代表“新加坡罢工的邮差”与政府谈判而声名大噪,在工会中建立了群众基础,从而为其将来的从政之路奠定了基石。
李光耀不但是政界的强权式人物,还是铁汉柔情的最佳典范 。他与妻子柯玉芝相伴63载,夫妻恩爱。
李光耀和夫人柯玉芝相识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但两人并非是“一见钟情”, 当时柯玉芝在成绩上领先李光耀,李光耀有点不服气。如同电影情节一般,两人默默较劲,却又忍不住相互吸引。
1944年日军占领新加坡,当时已经踏入社会工作的李光耀看到通货膨胀严重,便与莱佛士学院的校友杨玉麟制造胶水贩卖,生意相当不错。杨玉麟的妻姨柯玉芝也出面帮忙制造胶水,就这样,二人重逢展开友谊再滋生爱苗。
李光耀在回忆录上写道,在赴英国求学时,“我搭上大不列颠号客轮,在甲板上向她挥手告别,她热泪盈眶,我也不禁掉下眼泪。”也许这一别,她就要等上他整整三年。然而,一年后,柯玉芝也赴英国求学,两人在1947年12月瞒着双方家长在国外注册结婚。
学成返国当上律师后,李光耀正式登门提亲。1950年9月30日,二人在新加坡著名的莱佛士酒店摆酒宴客举办隆重婚礼。
二人婚后育有三位子女:李显龙、李显扬和李玮玲。他们目前分别是新加坡政界(李显龙为现任新加坡总理)、商界(李显扬为新加坡电信前总裁兼CEO、现新加坡星狮集团董事局主席)和医学界(李玮玲是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院长)的风云人物。
柯玉芝后来因中风,卧床不起,无法言语,面对病榻上的妻子,每天无论多累,李光耀工作结束后,都会回家陪伴爱妻,来到她床边,温柔的告诉她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事,他还会给她读诗。李光耀说:“我跟她说话时,她是知道的,她会为了我保持清醒,我会念她最喜欢的诗。”
在柯玉芝的葬礼上,李光耀把手指放在自己唇上,再轻抚爱妻的脸,献上最后一吻。
“对我们在一起的63年,我有珍贵的回忆。没有她,我会是个不同的人,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她为我和我们的孩子奉献一生。我需要她的时候她总是在我身边。她度过了充满温暖和意义的一生。”对于柯玉芝一路相随,李光耀是这么描述:她是我力量的支柱,数十年如一日的给予我理性和感性的支持,她和3个孩子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非常”新加坡,
造就“铁腕国父”
“有些国家本来就是独立的。有些则需要历经独立的过程,至于新加坡的独立,则是被人硬推过来的。”李光耀说。
当人们回顾20世纪60年代亚非拉殖民地为民族解放奋斗的进程时,常把新加坡奉为争取国家独立的表率。而事实上,独立从来不是新加坡主动争取而来的。它不愿脱离马来西亚,却硬生生被“休”了三次沦为“弃土”。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告脱离马来西亚成立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这种独立对于李光耀来说并非荣光,当宣布此事时,李光耀泪流满面。在他的一生中,他只哭过两次,一次是他的母亲去世,另外就是这次的新马分家之时。 从新加坡的国土资源上来看,独立后的新加坡,只是一个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国,在世界地图上只是一个小红点儿。简单的算术就会知道,二十公里乘以三十公里,还没有半个北京市区大!而且,新加坡没有任何自然资源,连水都没有!其次,弹丸之地,兵力虚空,进攻无力,防御不足,国力如此薄弱,随时有倾覆之可能。
正如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说。“我从来没想到在42岁时,要负起独立管理新加坡的责任,照顾200万人生计,我们奉命脱离马来西亚,走自己的路,前途茫茫,却不知道何去何从。”
“前途是渺茫的。”“在这样的世界里,新加坡没有腹地,就连我们的饮用水也来自柔佛州,该怎么生存下去?”
再者,由于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邻国羡慕它,大国觊觎它,美英日垂涎于此已非一日。但正因为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催生了新加坡这个“人造国家”,也让奉行实用主义的李光耀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无枝可依让他领导的新加坡必须自强,从而使他成长为一名强势的领导人。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总理李光耀打过一份报告,大意是说: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事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光耀在报告上批了一行字: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有阳光就够了!
后来,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植花草,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国家”,连续多年旅游收入列亚洲第3位。如今,新加坡不但是世界上很重要的经融中心,也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同样还是亚洲重要的航运和服务中心。
新加坡需要一个廉政的为人民谋福祉的政府。
在新加坡,李光耀主张高薪养廉,李光耀的政府人员是全世界工资最高的,以此来吸引社会人才并预防腐败。 此外,防止腐败还有从鞭刑到死刑的严厉惩罚来预防。
李光耀一直认为,在新加坡要建立一个法治社会,首先必须有铁的手腕,采取一些专断措施来打击那些强有力的破坏秩序力量,然后才能建立西方意义上的“合法”的法治社会。李光耀所言“铁的手腕”对新加坡影响至今的就是对严刑峻法、重刑重罚的推崇。
正如李光耀所说,“在爱与恐惧之间,我总是相信马基雅弗利的话,如果没有人害怕我,那么我就是没有意义的存在”。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在新加坡你甚至都看不到警察,这意味着极大的成功。
天下华人一家亲
李光耀与中国
新加坡华人占大多数,李光耀为争取华人团体支持甚至在公共场合放弃了惯用的英文名。他宣扬“儒家文化”,自学并鼓励华人学汉语,多次强调新加坡的“东方属性”,被认为对中国有着别样的情怀。然而,新加坡却是东盟国家中与中国建交最晚的国家,李光耀曾说过,新加坡只有在印尼和中国建交后才同中国建交,一直拖到了1990年。
在李光耀出任新加坡总理的三十多年中访华逾30次,常常谈论中国的崛起并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他曾撰文说:“中国告诉我们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
李光耀一生曾与无数政治领袖会面,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中国五代领导人的交往。在中国的39年间,李光耀共访华33次。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李光耀是罕有的与五代中国领导人都有过会面的国际政治家。李光耀与他们的会谈和交流,不仅推动新中关系的发展,也对亚太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颇为有缘的是,李光耀还是第一位参观秦兵马俑的外国领导人。
在秦兵马俑出土后迎接的100多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中,迎来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就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当时,秦俑馆的建馆工程正处在紧张时期,李光耀很想一睹这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接待人员告诉他,陶俑正在试掘之中,四周都是土堆泥坑,连落脚处都难找,无法接待。李光耀回答:“要什么接待呢,让我的双脚落在挖掘兵马俑的黄土之上,让我亲眼看一看兵马俑,就是最好的接待了。”
1976年5月14日下午3时30分,由40多辆车组成的国宾车队载着新加坡贵宾,缓缓进入了参观场地,周围的群众闻风而至,路旁筑起了“人墙”。当时,李光耀在小小的试掘区整整看了40多分钟,非常激动地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也是中国人,也有我的一份。” “这一伟大的历史文物,寓意着伟大的未来。”
从1980年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末,李光耀几乎每年都会来中国,亲眼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发展变化。
西方式民主对亚洲来说
不是最佳道路
李光耀曾在1959年7月21日就表示,英国的民主制度在自治的新加坡可能行不通。他又在2006年4月28日再次重申西方式民主不适合新加坡的看法。
2012年,美国两位学者采访了年近90的李光耀,他们认为“李光耀本能地反对所谓的‘政治正确性’”,也就是敢于讲一些在西方话语霸权下很犯忌的大实话,而这些话会让西方一些人“感到震惊甚至不安,但往往具有启发意义”。然后,从他过去卷帙浩繁的讲演和著作中辑录了许多言论,编成了一本书《李光耀对中国、美国和世界的真知灼见》,出版后引起了很大反响。
没有人会怀疑李光耀是亲西方的,但西方不断有人指责他是“威权主义者”,甚至“独裁”。在如何对待西方民主的问题上,他最鲜明地表现出了坚持独立思考、敢于走自己的路的大无畏个性。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要民主,但我们要适合新加坡、对新加坡有利的民主。
他曾说:“我一向努力做正确的事,但不一定是政治上正确的事。尤其是应该减少贫困、增加福利。”
李光耀一点也不反对西方在自己的国内实行他们的民主,而且对英国的治理方式心存好感,但他也看出西方民主的弊病,并且善意地予以提醒。他对金钱和媒体在选举中的作用十分反感,而福利问题则是近几年他最替西方担心的问题之一。 他不同意说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美国民主,为此,他在2009年讲了这么一段话:“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理念具有普世价值,比如个体至上理论,无拘无束的言论自由。其实并非如此,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实际上,美国社会之所以能这么长的时间内维持繁荣,并不是这些理念和原则的功劳,而是因为某种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运气、充足的资源、大批移民注入的能量、来自欧洲的充裕的资本和技术,以及两个大洋使美国免受世界冲突的影响。”
他曾劝西方不要太高傲,告诫说:“任何一个政权、任何一个宗教、任何一种思想都无法征服世界,或者按照自己的设想重塑世界。”
要实行好的民主,决不是只要有一部好的宪法便大功告成了。他说:“英国和法国曾经为殖民地制定过80多部宪法,这些宪法、制度、权力制约与平衡都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些社会没有出现有能力运作这些制度的优秀领导人,而且这些社会的成员也不尊重这些制度……结果爆发了骚乱、政变或革命,他们的国家失败了,政体也崩溃了。”
1959年,当时在立法议会就感谢元首古德7月1日发表的演说的动议进行辩论时,李光耀引述了西式的民主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失败的例子。他说:“我们的许多邻国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制度来进行统治。”
7月21日李光耀又说,英国的民主制度在自治的新加坡可能行不通。他相信有一天英国式的民主将在东南亚灭亡。他说:“如果我们必须对民主制度的虚饰作些改变的话,那么我们就要这样做。”
他说,这样的说法可能引起英国议会的不快。但是,新加坡只要适合的民主。
李光耀为新加坡的独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不仅是新加坡的开国元老之一,也是新加坡政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担任新加坡总理的数十年间,他排挤政敌,对西方的批评置之不理,牢牢掌握政权,领导新加坡实现了政治独立和经济繁荣,把一个缺乏生机的城市国家变成了一个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新加坡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富国。
在国际舞台上,李光耀运筹帷幄,否定了小国无外交的说法。在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中,他在大国之间穿梭自如,与它们建立不卑不亢的特殊关系,并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正如撒切尔赞许到:“李光耀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一向珍惜李光耀的意见、经验和友谊。新加坡能够从一个小岛国变成世界上最有活力的贸易和金融中心之一,这应归功于李光耀的卓越领导和远见。
作为当代的政治家之一,李光耀的影响力远不止新加坡一地,他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与外交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一代巨人李光耀的逝去,为一个时代画上了休止符,但他留给人类的政治财富和精神仍没有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