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音乐形式之一的流行音乐,有很多内容健康,曲调优美,听众喜闻乐唱的优秀作品。对于高中学生热衷于流行音乐的现象,我们不能一概地持批评的态度,而应进行正确地引导,有效地处理好音乐教学与流行音乐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拓展和丰富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
关键词:音乐教学;流行音乐;科学引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41-1
当前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音乐课兴趣明显不高,而对流行音乐喜爱有加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与高度的重视。高中音乐新课程实施后,为何学生仍抵挡不住流行歌曲的“诱惑”呢?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教学应该有选择地引入一些流行歌曲来进行辅助教学,以引领学生探索音乐艺术的新领域,使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升。
一、以流行音乐为新课导入,调动学生热情激发兴趣
流行歌曲以其大众化的特点受到了热捧,对此教师应让学生在接触与认识流行音乐中,学会鉴别与欣赏,让流行歌曲更好地融入与服务音乐教育。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导入,笔者选用学生熟悉或喜爱的流行歌曲来进行,这样学生欣赏的兴趣就自然提高了。例如欣赏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时,笔者导入的歌曲选用了台湾美少女S.H.E组合的歌曲《不想长大》。形象活泼清纯、歌声圆润甜美是S.H.E组合的最大亮点,广大青少年对此顶礼膜拜。《不想长大》第二部分的旋律很巧妙贴切地将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融合了进来,使得歌曲更显清新、热情与朝气。听到熟悉的旋律,同学们的情感也随着乐曲的旋律而跌宕起伏,有效地促进了欣赏课的教学活动。在这水到渠成之际,笔者再恰到好处地要求学生将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和S.H.E组合的歌曲《不想长大》进行比较,学生惊喜地发现它们的旋律竟是如此的相同。至此一种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和兴趣油然而生,欣赏课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距离拉到了最小,教学效果相当好。
二、强化音乐作品情感体验,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只有加强对其情感的体念,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喜爱并又充满美感的流行歌曲渗透到教材歌曲和欣赏乐曲的教学之中,并因此而产生强烈的“美感共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音乐情感所产生的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对歌曲《月光》的教学,为了充分体现皎洁的月光、迷茫的月夜、幽静的旷野、朦胧的景物,笔者指导学生用轻柔、缓慢、连贯、舒畅的声音来演唱,还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更多的表现月亮的流行歌曲,如董文华的《十五的月亮》、李直的《月亮升起来》、杨钰莹的《月亮船》等。在直观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中,学生会情动于衷,体会到月夜歌曲的优美,感悟出歌曲丰富的情感。
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笔者找出有关歌颂母亲的流行音乐作品,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韩红的《天亮了》、张强的《烛光里的妈妈》、萧芳芳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这些歌曲都倾情歌颂了伟大的母亲们。尤其是韩红演唱的《天亮了》更能引发学生们的情感,更能触动学生们的灵魂,因为这首歌的背后有一个悲惨的故事。很多的学生在欣赏多媒体《天亮了》的过程中潸然泪下,之后,有的学生还结合自身实际谈了感受,学生对《母亲的恩情》的认识从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认识。
三、在比较中培养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民族音乐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会民歌风格的特点,在《民歌——流行音乐的根》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欣赏了具有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特点的《桂花开放贵人来》、具有东北鄂伦春族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等民歌特点的《额呼兰·德呼兰》、具有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特点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具有江浙平原民歌特点的《紫竹调》、具有江汉平原民歌特点的《洪湖渔歌》、具有蒙古族民歌特点的《辽阔的草原》等。在感受了这些不同民歌的不同演唱形式后,同学们加深了民歌是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曲“根”的认识与理解。尽管很多的民歌在演唱的方法、节奏和伴奏的形式上有很大的改变,酷似现代通俗歌曲,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仍是民歌的风格,一唱就能听出它是哪个民族或地区的民歌。通过教学,同学们懂得了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广阔的地域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流行音乐创作的源泉来自于民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
四、把握利用流行歌曲尺度,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影响
1.恰到好处地在音乐课堂中利用流行音乐。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都得到了民间的喜爱和认同。这些音乐应该是中学音乐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吸收音乐营养,获取音乐知识,提高鉴赏音乐能力。相反,如果流行歌曲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面就会狭窄,这有悖于中学音乐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非常不利。流行音乐只能作为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引领学生攀向更高的精神山峰,仰望更浩瀚的审美星空。
2.学生的兴趣点和“双基”教学两翼齐飞。教师要把握好利用流行歌曲尺度,不能毫无科学性地让流行歌曲成为音乐课堂的“座上宾”,致使音乐的“双基”教学被弱化了。尽管新课程标准对“双基”教学提出要淡化,但淡化不等于弱化,更不等于放弃或不要。中学音乐教学应使学生的兴趣点和“双基”教学两翼齐飞。只有这样,流行音乐进课堂才能发挥出其良好的作用。
3.尊重教材,超越教材,丰富教材,创新教材。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教材,但不能囿于教材,要科学地把学生喜闻乐唱的流行音乐作品充实到教材中,使教材更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满足学生精神需要。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展学生的音乐领域,有效地学习课外音乐,又可以把学生精神需求与教材缺失之间的矛盾解决了。
作为音乐“教科书”辅助内容的流行音乐,教师应因势利导,科学地处理好音乐教学与流行音乐的关系,让流行音乐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
关键词:音乐教学;流行音乐;科学引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41-1
当前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音乐课兴趣明显不高,而对流行音乐喜爱有加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与高度的重视。高中音乐新课程实施后,为何学生仍抵挡不住流行歌曲的“诱惑”呢?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教学应该有选择地引入一些流行歌曲来进行辅助教学,以引领学生探索音乐艺术的新领域,使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升。
一、以流行音乐为新课导入,调动学生热情激发兴趣
流行歌曲以其大众化的特点受到了热捧,对此教师应让学生在接触与认识流行音乐中,学会鉴别与欣赏,让流行歌曲更好地融入与服务音乐教育。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导入,笔者选用学生熟悉或喜爱的流行歌曲来进行,这样学生欣赏的兴趣就自然提高了。例如欣赏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时,笔者导入的歌曲选用了台湾美少女S.H.E组合的歌曲《不想长大》。形象活泼清纯、歌声圆润甜美是S.H.E组合的最大亮点,广大青少年对此顶礼膜拜。《不想长大》第二部分的旋律很巧妙贴切地将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融合了进来,使得歌曲更显清新、热情与朝气。听到熟悉的旋律,同学们的情感也随着乐曲的旋律而跌宕起伏,有效地促进了欣赏课的教学活动。在这水到渠成之际,笔者再恰到好处地要求学生将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和S.H.E组合的歌曲《不想长大》进行比较,学生惊喜地发现它们的旋律竟是如此的相同。至此一种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和兴趣油然而生,欣赏课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距离拉到了最小,教学效果相当好。
二、强化音乐作品情感体验,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只有加强对其情感的体念,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喜爱并又充满美感的流行歌曲渗透到教材歌曲和欣赏乐曲的教学之中,并因此而产生强烈的“美感共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音乐情感所产生的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对歌曲《月光》的教学,为了充分体现皎洁的月光、迷茫的月夜、幽静的旷野、朦胧的景物,笔者指导学生用轻柔、缓慢、连贯、舒畅的声音来演唱,还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更多的表现月亮的流行歌曲,如董文华的《十五的月亮》、李直的《月亮升起来》、杨钰莹的《月亮船》等。在直观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中,学生会情动于衷,体会到月夜歌曲的优美,感悟出歌曲丰富的情感。
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笔者找出有关歌颂母亲的流行音乐作品,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韩红的《天亮了》、张强的《烛光里的妈妈》、萧芳芳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这些歌曲都倾情歌颂了伟大的母亲们。尤其是韩红演唱的《天亮了》更能引发学生们的情感,更能触动学生们的灵魂,因为这首歌的背后有一个悲惨的故事。很多的学生在欣赏多媒体《天亮了》的过程中潸然泪下,之后,有的学生还结合自身实际谈了感受,学生对《母亲的恩情》的认识从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认识。
三、在比较中培养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民族音乐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会民歌风格的特点,在《民歌——流行音乐的根》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欣赏了具有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特点的《桂花开放贵人来》、具有东北鄂伦春族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等民歌特点的《额呼兰·德呼兰》、具有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特点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具有江浙平原民歌特点的《紫竹调》、具有江汉平原民歌特点的《洪湖渔歌》、具有蒙古族民歌特点的《辽阔的草原》等。在感受了这些不同民歌的不同演唱形式后,同学们加深了民歌是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曲“根”的认识与理解。尽管很多的民歌在演唱的方法、节奏和伴奏的形式上有很大的改变,酷似现代通俗歌曲,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仍是民歌的风格,一唱就能听出它是哪个民族或地区的民歌。通过教学,同学们懂得了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广阔的地域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流行音乐创作的源泉来自于民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
四、把握利用流行歌曲尺度,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影响
1.恰到好处地在音乐课堂中利用流行音乐。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都得到了民间的喜爱和认同。这些音乐应该是中学音乐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吸收音乐营养,获取音乐知识,提高鉴赏音乐能力。相反,如果流行歌曲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面就会狭窄,这有悖于中学音乐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非常不利。流行音乐只能作为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引领学生攀向更高的精神山峰,仰望更浩瀚的审美星空。
2.学生的兴趣点和“双基”教学两翼齐飞。教师要把握好利用流行歌曲尺度,不能毫无科学性地让流行歌曲成为音乐课堂的“座上宾”,致使音乐的“双基”教学被弱化了。尽管新课程标准对“双基”教学提出要淡化,但淡化不等于弱化,更不等于放弃或不要。中学音乐教学应使学生的兴趣点和“双基”教学两翼齐飞。只有这样,流行音乐进课堂才能发挥出其良好的作用。
3.尊重教材,超越教材,丰富教材,创新教材。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教材,但不能囿于教材,要科学地把学生喜闻乐唱的流行音乐作品充实到教材中,使教材更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满足学生精神需要。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展学生的音乐领域,有效地学习课外音乐,又可以把学生精神需求与教材缺失之间的矛盾解决了。
作为音乐“教科书”辅助内容的流行音乐,教师应因势利导,科学地处理好音乐教学与流行音乐的关系,让流行音乐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