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最核心也是其本质的变化就是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转变——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而这则需要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观念;新方法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3 -01
我校实施的“主动参与”模式也已走过六个春秋。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育观念的转变,仍显得十分紧迫。
一、教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改革,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和谐活跃氛围;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师生交流的互动关系,在互助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义不容辞的应该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首先,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热情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积极态度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提高行为效率,促使人们去追求、探索、接近目标。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独到、新颖的见解,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多进行赏识教育,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感,进而推动他们不断的进步。另外,还应该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注重情感教学。课堂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思想千差万别,为此,教师“忌讳”死守预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火花,顺势拓展和深化,课堂就会产生生气和乐趣,起到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在一次历史公开课上,教师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过程”时,学生提出:“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否应该感谢甲午战争?”当时我随即被这位同学的大胆想法所吸引并在心理为之鼓掌,这本是一次绝好的讨论交流、拓展升华的教育机会。可是,我们的老师死守预案,绕道而行,学生沮丧,下次再不敢妄加提问了,学习历史热情也就没了。
其次紧扣教材,巧设问题。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主角。如讲《19世纪中叶的俄国》,就课本上四个标题,每个标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忌讳学生游离教材,满堂发问,问题缺乏科学性,背离教学目标和要求。
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趣味性。学生对你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思考。(2)想象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是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性。(3)启发性。教师设计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能简单化,学生一看就明了的问题对他们这个年龄来说没有挑战性。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钻透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去设计问题,为学生拓展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去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三、把课堂时间放给学生
要实现以“学”为主,必须把时间放给学生,有不少教师不能转变这一观念,究其原因:第一个担心是害怕教学成绩下降,第二个担心是害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在这方面山东杜郎口中学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杜郎口课堂模式:“10﹢35,即教师讲课不超过十分钟,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课堂构成是:预习、展示、反馈。教师的作用在课堂上就是点拨者,对问题的关键点,易错之处强化,很少讲话。而教师的功夫主要在课外,预设问题,考虑怎么组织课堂教学。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博采众长,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突破口,以问题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新课改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号,才能真正地成为教育教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观念;新方法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3 -01
我校实施的“主动参与”模式也已走过六个春秋。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育观念的转变,仍显得十分紧迫。
一、教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改革,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和谐活跃氛围;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师生交流的互动关系,在互助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义不容辞的应该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首先,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热情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积极态度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提高行为效率,促使人们去追求、探索、接近目标。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独到、新颖的见解,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多进行赏识教育,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感,进而推动他们不断的进步。另外,还应该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注重情感教学。课堂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思想千差万别,为此,教师“忌讳”死守预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火花,顺势拓展和深化,课堂就会产生生气和乐趣,起到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在一次历史公开课上,教师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过程”时,学生提出:“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否应该感谢甲午战争?”当时我随即被这位同学的大胆想法所吸引并在心理为之鼓掌,这本是一次绝好的讨论交流、拓展升华的教育机会。可是,我们的老师死守预案,绕道而行,学生沮丧,下次再不敢妄加提问了,学习历史热情也就没了。
其次紧扣教材,巧设问题。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主角。如讲《19世纪中叶的俄国》,就课本上四个标题,每个标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忌讳学生游离教材,满堂发问,问题缺乏科学性,背离教学目标和要求。
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趣味性。学生对你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思考。(2)想象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是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性。(3)启发性。教师设计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能简单化,学生一看就明了的问题对他们这个年龄来说没有挑战性。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钻透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去设计问题,为学生拓展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去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三、把课堂时间放给学生
要实现以“学”为主,必须把时间放给学生,有不少教师不能转变这一观念,究其原因:第一个担心是害怕教学成绩下降,第二个担心是害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在这方面山东杜郎口中学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杜郎口课堂模式:“10﹢35,即教师讲课不超过十分钟,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课堂构成是:预习、展示、反馈。教师的作用在课堂上就是点拨者,对问题的关键点,易错之处强化,很少讲话。而教师的功夫主要在课外,预设问题,考虑怎么组织课堂教学。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博采众长,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突破口,以问题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新课改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号,才能真正地成为教育教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