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探究自由落本运动》为例,提出了一些争取高效课堂与探究式教学模式兼顾的方法。
关键词:探究;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7(S)-0009-2
“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重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因而,新课堂要求采用探究的教学模式,而尽量避免过去的“满堂灌”和“被动接受”。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上,一线的教师却一直都为此苦恼。一方面,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时间上花费较大;另一方面,高考任务的重压时刻提醒每一位学生和教师,课堂必须高效,对待同样的一个问题,在能够解决的情况下,越省时越好。高效、省时和探究活动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冲突,但并非完全不可兼顾,广大教师应当努力为争取高效课堂与探究式教学的兼顾而做出努力。下边笔者以公开课粤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一些教学体会为基础,谈谈争取高效课堂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兼顾的一些做法,跟广大教师同仁交流探讨。
1 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改进实验,提高实验的实效
“实验与探究”中纸片与硬币的实验目的在于引出对“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重力的关系”的讨论,实验分三个部分:(a)硬币与纸片下落过程的对比,(b)等面积的纸片与纸团下落过程的对比,(c)硬币和贴有纸片的硬币下落过程的对比。从探究的角度来看,实验的对比很鲜明,但从实验本身所要引导学生去讨论的问题来看,对比还可以更强烈一些,探究的过程还可以更加的高效一些。笔者把实验作如下的改进:保留(a)(b)两部分不变,(c)部分换成较小的纸片捏成的纸团和较大的纸片下落过程的对比。这样,三个实验分别展现了这样三个现象:a.重的物体下落得快;b.一样重的两个物体,快慢不同;c.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这样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走得更顺利一些,当然,这种有意的安排下的探索并不是最原始的探究过程,但基于课堂的有限时间,在充分发挥教师对课堂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的情况下,学生能高效地完成探究过程,也是教学自身应当追求的目标。
2 实验内容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习应当始终与实践不分离,这是基本的原则。有些现象,仅凭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得出结果,就可以考虑不安排课堂实验。我们做实验的目的是学习自然规律,因而实验一般有以下三方面:
(1)展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或不明显的现象。
(2)展现生活经验认为理所当然的而又存在错误认识的现象。
(3)把多个生活中的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总结出规律。
上述提到的关于硬币与纸片的实验,(a)(b)(c)三部分其实都可以凭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结论,所以课堂上可以不用花时间去做这个实验,而应当花时间去思考三个结论放在一起对比,说明什么样的问题(也正是实验本身的目的),属于上述的第三种情况。这样一来,课堂所用时间差不多,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就被充分体现出来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3 高效不等于课堂节奏快,充分的思考是高效的保障
“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这一结论得到以后,教师的引导一般是,“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时,学生有很多话要说,很多问题要思考,不防就给学生多一些思考和相互讨论的时间。虽然是花了一些时间,但是,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实验——牛顿管实验亮出来,就能够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需非常简短的讲述,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满堂灌”的课堂往往节奏很快,内容很多,但实际效果不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反而是低效的表现。花时间充分思考与高效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矛盾的。
4 课堂以外的时间也应当成为探究的阵地之一
本节最后安排了一个小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以一个课时的时间,要讲解前面的内容,还要学生动手做实验并讨论规律,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个人认为,课堂以外的时间,也应当成为探究的阵地之一,相对于课堂的探究活动,课余时间的探究活动缺乏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在时间上却有比较大的优势。因此,这个实验笔者是这么处理的,课堂上完成实验的操作并得到实验数据(即纸带),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的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探究实验所反映的问题。
5 开放性问题与适当的限制条件并不冲突
“开放性问题”常常被认为是“探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过分强调开放性,就失去了学习的目的性和高效性。任何探究都不可能缺少引导和限制,这也正是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的教师所应当完成的事情,只是限制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课本上提供的“思考问题”正好体现了这一点。笔者把它做了一些修改以后,问题如下:
(1)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其速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如何从实验结果中判断出来?
(2)从实验的结果中,你能否找到s与t的变化关系,你的结论是什么?
(3)影响实验精确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以上第2点中,去掉了“s∝t2 还是s∝t”的提示,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同学很难达到自主探究并得出s与t之间的关系式的水平,把问题改得开放性更强一些,只要学生做过思考就行了,不要求一定有所作为,等到下一节课进一步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通过理论的学习,就可以更进一步验证和改正自己的一些想法。(有能力的学校也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做出s与t的数学函数关系,就更有说服力。)
自主探究是时代的要求,是课堂教学必须不断加强的要素。但是,教学任务、课堂时间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层次不同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给自主探究增加了难度,广大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自主探究与教学任务等实际问题的结合。事实告诉我们,高效的课堂与探究并不冲突,它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栏目编辑赵保钢)
关键词:探究;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7(S)-0009-2
“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重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因而,新课堂要求采用探究的教学模式,而尽量避免过去的“满堂灌”和“被动接受”。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上,一线的教师却一直都为此苦恼。一方面,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时间上花费较大;另一方面,高考任务的重压时刻提醒每一位学生和教师,课堂必须高效,对待同样的一个问题,在能够解决的情况下,越省时越好。高效、省时和探究活动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冲突,但并非完全不可兼顾,广大教师应当努力为争取高效课堂与探究式教学的兼顾而做出努力。下边笔者以公开课粤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一些教学体会为基础,谈谈争取高效课堂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兼顾的一些做法,跟广大教师同仁交流探讨。
1 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改进实验,提高实验的实效
“实验与探究”中纸片与硬币的实验目的在于引出对“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重力的关系”的讨论,实验分三个部分:(a)硬币与纸片下落过程的对比,(b)等面积的纸片与纸团下落过程的对比,(c)硬币和贴有纸片的硬币下落过程的对比。从探究的角度来看,实验的对比很鲜明,但从实验本身所要引导学生去讨论的问题来看,对比还可以更强烈一些,探究的过程还可以更加的高效一些。笔者把实验作如下的改进:保留(a)(b)两部分不变,(c)部分换成较小的纸片捏成的纸团和较大的纸片下落过程的对比。这样,三个实验分别展现了这样三个现象:a.重的物体下落得快;b.一样重的两个物体,快慢不同;c.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这样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走得更顺利一些,当然,这种有意的安排下的探索并不是最原始的探究过程,但基于课堂的有限时间,在充分发挥教师对课堂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的情况下,学生能高效地完成探究过程,也是教学自身应当追求的目标。
2 实验内容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习应当始终与实践不分离,这是基本的原则。有些现象,仅凭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得出结果,就可以考虑不安排课堂实验。我们做实验的目的是学习自然规律,因而实验一般有以下三方面:
(1)展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或不明显的现象。
(2)展现生活经验认为理所当然的而又存在错误认识的现象。
(3)把多个生活中的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总结出规律。
上述提到的关于硬币与纸片的实验,(a)(b)(c)三部分其实都可以凭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结论,所以课堂上可以不用花时间去做这个实验,而应当花时间去思考三个结论放在一起对比,说明什么样的问题(也正是实验本身的目的),属于上述的第三种情况。这样一来,课堂所用时间差不多,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就被充分体现出来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3 高效不等于课堂节奏快,充分的思考是高效的保障
“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这一结论得到以后,教师的引导一般是,“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时,学生有很多话要说,很多问题要思考,不防就给学生多一些思考和相互讨论的时间。虽然是花了一些时间,但是,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实验——牛顿管实验亮出来,就能够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需非常简短的讲述,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满堂灌”的课堂往往节奏很快,内容很多,但实际效果不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反而是低效的表现。花时间充分思考与高效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矛盾的。
4 课堂以外的时间也应当成为探究的阵地之一
本节最后安排了一个小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以一个课时的时间,要讲解前面的内容,还要学生动手做实验并讨论规律,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个人认为,课堂以外的时间,也应当成为探究的阵地之一,相对于课堂的探究活动,课余时间的探究活动缺乏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在时间上却有比较大的优势。因此,这个实验笔者是这么处理的,课堂上完成实验的操作并得到实验数据(即纸带),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的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探究实验所反映的问题。
5 开放性问题与适当的限制条件并不冲突
“开放性问题”常常被认为是“探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过分强调开放性,就失去了学习的目的性和高效性。任何探究都不可能缺少引导和限制,这也正是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的教师所应当完成的事情,只是限制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课本上提供的“思考问题”正好体现了这一点。笔者把它做了一些修改以后,问题如下:
(1)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其速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如何从实验结果中判断出来?
(2)从实验的结果中,你能否找到s与t的变化关系,你的结论是什么?
(3)影响实验精确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以上第2点中,去掉了“s∝t2 还是s∝t”的提示,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同学很难达到自主探究并得出s与t之间的关系式的水平,把问题改得开放性更强一些,只要学生做过思考就行了,不要求一定有所作为,等到下一节课进一步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通过理论的学习,就可以更进一步验证和改正自己的一些想法。(有能力的学校也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做出s与t的数学函数关系,就更有说服力。)
自主探究是时代的要求,是课堂教学必须不断加强的要素。但是,教学任务、课堂时间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层次不同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给自主探究增加了难度,广大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自主探究与教学任务等实际问题的结合。事实告诉我们,高效的课堂与探究并不冲突,它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栏目编辑赵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