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来自美国加州安大略市,他的家安置在市郊的“帐篷营”。在这里,一排排的帐篷附近,不时有飞机和火车呼啸而过。自2007年7月第一批大约20人的帐篷搭起直到现在,这里的人数已经增加到200人。“太挤了。” 约翰说。
这里并不是好莱坞电影摄影组的场景,这里住满了失去房屋的家庭。而就在与此相隔不远的地方,有一排排整洁漂亮的空住宅。“尽管房地产商不断降价,但我们还是买不起。”望着那堂皇的住宅,约翰绝望地说。
由于交不起每个月的房贷按揭,美国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境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预计,2009年会有220万美国人因为失去住房的抵押权而无家可归,而且还会有1400万美国家庭的住房贷款存在违约的风险。
“这对美国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如果200万人无家可归,这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是灾难,对社会来说也是灾难,如果再有1400万人失去房子,那将是更沉重的社会灾难。”
次优按揭将会给美国经济以沉重的打击,美国有人早在三四年前就警告过。但其后是日益兴盛的房地产市场、蜂拥而入各自赚了很多钱的各色投资人、迅速将房地产转化为证券的金融公司纷至沓来,谁动晚了一分钟,都像是会失去巨大的赚钱机会。
约翰是成千上万涌入到房地产投资中去的一人。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地就和房地产绝了缘,住得比过去更差,生活更加没有了着落。不仅约翰,参与炒作的公司,似乎没有一家能独善其身,美国经济、世界经济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次贷陷阱
一直以来,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和中国老太太攒钱买房的故事,曾影响了不少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提前消费、提前享受一直被美国人津津乐道。那么现在,这个习惯给美国人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呢?
美国次优按揭,主要是金融机构为信用级别和收入较低、负债较重的人士提供的住房按揭。在美国,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者或者金融信用不高的人群,按照美国房屋贷款原来的严格审查程序,他们不太可能获得购房贷款。在大部分普通人的房地产按揭贷款资源开发殆尽后,美国银行家将眼光盯上了这些条件根本不合格的贷款人。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只要降低贷款的门槛,购房的需求就会释放出来。
现在美国的“住房按揭贷款”市场分成了三个层次:优级贷款市场、准优级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简称次贷或次级债)市场。
优质贷款市场主要面向信用等级高、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次级贷款市场是针对信用分数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群;而准优级贷款市场则主要面向介于二者之间的庞大灰色地带。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房地美、房利美两家公司为代表的美国房屋信贷机构,开始了降低贷款门槛的行动,例如允许九成按揭甚至是“零首付”,可以前三年不还本,甚至利息也可以少付。次贷利率水平比正常抵押贷款利率要高出30%。为数众多的美国人于是大胆地借钱买房,而且把希望寄托在房价上涨上。
对于此种现象,摩根士坦利亚洲区董事长史蒂夫·罗奇提出:“美国经济正在因此陷入衰退,美国人借钱太多,存钱太少,二战后我们有7700万婴儿出生,他们马上就要退休了,没有储蓄就没法享受好的退休生活,借太多钱,过度消费,将使我们的经济长期陷入危险境地,这是个大错误。”
可惜,罗奇的观点并没有引起美国人的普遍重视。
灰色的评级公司
有一点在支撑着美国投资人的信心,那就是评级机构给出的房地产信用评价。人们相信美国是个信息发达的国家,这没有错,问题出在了这个信息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信息并没有很好地披露。次优按揭问题一出现,评级机构的信用首先受到了质询。
形同垃圾的“次优按揭证券化商品”,在评级机构那里能拿到AAA的评价结果,而且基本上是但凡前来要求评级的,根据最终付费的多少,总能拿到一个让来者满意的评价结果。这就不是值得质疑的问题了,而一开始就是一场诈骗。
今年5月21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穆迪(评级公司)明知给出较高评级的原因在于该公司电脑程序上出了问题,但却并没有修改程序。”同日穆迪的股价下跌16%。
本来连底金都交不出来,没有收入证明的人,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购买房子是非常困难的,但到了美国,就能买房,而且有穆迪那样的公司,给出AAA的最高评级结果。
精明的美国商人并不是看不出这里的蹊跷。但是住房价格不断窜升,如能从银行中得到贷款,就能买房,用这些房子抵押,拿到更多的贷款,买更多的房子。如果遇到小问题,只要卖出其中的一套,就能解决资金不到位的问题。
但是,评级机构那里的问题,比这个要复杂得多。次优按揭被证券化形成第一次证券化商品以后,很快又以债务担保证券(CDO)的形式被第二次证券化。经过这次包装,特别是与汽车融资、产业融资、投资等等结合起来以后,在外表上看起来十分的复杂,在出现赖帐的时候,债务担保证券内对债务的偿还有一个先后秩序,房地产方面的融资大都被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于是“AAA”的评价结果就给出来了。
而穆迪公司在为客户服务方面,能给出让客人最满意的结果。在高盛、瑞士银行对给出的评级结果不满意时,该公司肯通过更换评价分析员的方式,最终让客户满意。市场上除了评级公司给出的结果外,并没有其他信息披露,于是用来包火的纸越来越多,一旦火苗钻出纸包,一场大火就燃烧起来了。
接着通胀到来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在谈到次优按揭与美国经济时说:“对次贷问题的认知和对次贷前景的判断,不是靠舆论,不是靠某些人、某个群体来说它的严重程度,而是要看经济数据和事实,来界定次贷的严重程度和它未来发展的状况。”
美国次优按揭危机与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不动产困境相比,有很大的差别。美国住宅价格在2006年达到最高,之前的10年,价格总共上升了3倍左右。日本的住宅价格在1991年达到顶峰,与之前的1981年相比,10年上涨了5倍。美日同样为经济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国家,有一定的可比性。可以说,美国目前的次优按揭危机没有日本泡沫危机给国家经济带来的震动大。日本处理危机大致用了10年时间,美国处理此次危机的时间,应该比日本要短一些。事实上,次贷危机带来的心理恐慌要远远大于实际。而且美国的次贷风波和房地产市场还是在一种政府可掌控的范围之内。
但是,应对次贷危机的美元贬值其实另有文章,从美元贬值或者从市场的恐慌来看,应该是在整个次贷问题当中,最主要最核心的一个环节。2007年美国经济依然达到2.2%的增长。美国次贷问题开始之后,美元大幅度贬值,美元兑欧元从1.38:1走到了1.47:1,现在已经走到了1.60:1,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美国的贸易赤字缩小了,从7800多亿变成了7000多亿。
次优按揭危机带来了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则拉动了全球通货膨胀,结果是让全世界来为次优危机埋单。越南通胀已经超过20%,俄罗斯通胀也接近15%,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均已达2位数。
次优按揭危机在经济上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恶果,而为虎作伥的评级公司也普遍受到了投资者、媒体的严厉谴责。
评级机构光环消失
次贷危机的一个结果是,一直笼罩在评级机构头顶上的光环必然黯淡下去。
今年5月21日《金融时报》的文章刊出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司法部长立即决定调查穆迪公司是否存在违法行为。今后评级公司因为不负责任地发表评级结果,要遭受到相当多的起诉,评级公司垂头丧气地走上被告席的镜头也将会大量出现。
评级公司可以辩解说他们发表的结论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但在没有其他可以参照的评价数据的情况下,评级公司的结果往往就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判断的唯一依据。而评级公司从被评级企业那里收取费用,为其提供分析结果的“商业模式”并未在其报告中披露,看似公正的评级结果,存在大量不公平、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弱点。
世界三家最著名的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为了争取到顾客,大大放宽了评级标准,企业则根据评级机构能给出的结果来选择让哪家评级机构来为自己评级。能做的评级越多,评级机构收入越大,名声也更加高涨。次优按揭危机的出现,最终让评级机构名声扫地。
评级机构给出的分析结果,应该与报纸杂志的消息、信用调查公司报告、智囊团的分析数据一样,成为投资者判断投资的一个要素,但绝不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在次贷危机到来后,国外的投资者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取消人们心中对评级机构的过高评价,剥夺评级机构的特权地位,是此次危机中的一个重要教训。
这里并不是好莱坞电影摄影组的场景,这里住满了失去房屋的家庭。而就在与此相隔不远的地方,有一排排整洁漂亮的空住宅。“尽管房地产商不断降价,但我们还是买不起。”望着那堂皇的住宅,约翰绝望地说。
由于交不起每个月的房贷按揭,美国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境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预计,2009年会有220万美国人因为失去住房的抵押权而无家可归,而且还会有1400万美国家庭的住房贷款存在违约的风险。
“这对美国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如果200万人无家可归,这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是灾难,对社会来说也是灾难,如果再有1400万人失去房子,那将是更沉重的社会灾难。”
次优按揭将会给美国经济以沉重的打击,美国有人早在三四年前就警告过。但其后是日益兴盛的房地产市场、蜂拥而入各自赚了很多钱的各色投资人、迅速将房地产转化为证券的金融公司纷至沓来,谁动晚了一分钟,都像是会失去巨大的赚钱机会。
约翰是成千上万涌入到房地产投资中去的一人。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地就和房地产绝了缘,住得比过去更差,生活更加没有了着落。不仅约翰,参与炒作的公司,似乎没有一家能独善其身,美国经济、世界经济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次贷陷阱
一直以来,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和中国老太太攒钱买房的故事,曾影响了不少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提前消费、提前享受一直被美国人津津乐道。那么现在,这个习惯给美国人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呢?
美国次优按揭,主要是金融机构为信用级别和收入较低、负债较重的人士提供的住房按揭。在美国,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者或者金融信用不高的人群,按照美国房屋贷款原来的严格审查程序,他们不太可能获得购房贷款。在大部分普通人的房地产按揭贷款资源开发殆尽后,美国银行家将眼光盯上了这些条件根本不合格的贷款人。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只要降低贷款的门槛,购房的需求就会释放出来。
现在美国的“住房按揭贷款”市场分成了三个层次:优级贷款市场、准优级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简称次贷或次级债)市场。
优质贷款市场主要面向信用等级高、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次级贷款市场是针对信用分数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群;而准优级贷款市场则主要面向介于二者之间的庞大灰色地带。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房地美、房利美两家公司为代表的美国房屋信贷机构,开始了降低贷款门槛的行动,例如允许九成按揭甚至是“零首付”,可以前三年不还本,甚至利息也可以少付。次贷利率水平比正常抵押贷款利率要高出30%。为数众多的美国人于是大胆地借钱买房,而且把希望寄托在房价上涨上。
对于此种现象,摩根士坦利亚洲区董事长史蒂夫·罗奇提出:“美国经济正在因此陷入衰退,美国人借钱太多,存钱太少,二战后我们有7700万婴儿出生,他们马上就要退休了,没有储蓄就没法享受好的退休生活,借太多钱,过度消费,将使我们的经济长期陷入危险境地,这是个大错误。”
可惜,罗奇的观点并没有引起美国人的普遍重视。
灰色的评级公司
有一点在支撑着美国投资人的信心,那就是评级机构给出的房地产信用评价。人们相信美国是个信息发达的国家,这没有错,问题出在了这个信息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信息并没有很好地披露。次优按揭问题一出现,评级机构的信用首先受到了质询。
形同垃圾的“次优按揭证券化商品”,在评级机构那里能拿到AAA的评价结果,而且基本上是但凡前来要求评级的,根据最终付费的多少,总能拿到一个让来者满意的评价结果。这就不是值得质疑的问题了,而一开始就是一场诈骗。
今年5月21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穆迪(评级公司)明知给出较高评级的原因在于该公司电脑程序上出了问题,但却并没有修改程序。”同日穆迪的股价下跌16%。
本来连底金都交不出来,没有收入证明的人,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购买房子是非常困难的,但到了美国,就能买房,而且有穆迪那样的公司,给出AAA的最高评级结果。
精明的美国商人并不是看不出这里的蹊跷。但是住房价格不断窜升,如能从银行中得到贷款,就能买房,用这些房子抵押,拿到更多的贷款,买更多的房子。如果遇到小问题,只要卖出其中的一套,就能解决资金不到位的问题。
但是,评级机构那里的问题,比这个要复杂得多。次优按揭被证券化形成第一次证券化商品以后,很快又以债务担保证券(CDO)的形式被第二次证券化。经过这次包装,特别是与汽车融资、产业融资、投资等等结合起来以后,在外表上看起来十分的复杂,在出现赖帐的时候,债务担保证券内对债务的偿还有一个先后秩序,房地产方面的融资大都被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于是“AAA”的评价结果就给出来了。
而穆迪公司在为客户服务方面,能给出让客人最满意的结果。在高盛、瑞士银行对给出的评级结果不满意时,该公司肯通过更换评价分析员的方式,最终让客户满意。市场上除了评级公司给出的结果外,并没有其他信息披露,于是用来包火的纸越来越多,一旦火苗钻出纸包,一场大火就燃烧起来了。
接着通胀到来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在谈到次优按揭与美国经济时说:“对次贷问题的认知和对次贷前景的判断,不是靠舆论,不是靠某些人、某个群体来说它的严重程度,而是要看经济数据和事实,来界定次贷的严重程度和它未来发展的状况。”
美国次优按揭危机与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不动产困境相比,有很大的差别。美国住宅价格在2006年达到最高,之前的10年,价格总共上升了3倍左右。日本的住宅价格在1991年达到顶峰,与之前的1981年相比,10年上涨了5倍。美日同样为经济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国家,有一定的可比性。可以说,美国目前的次优按揭危机没有日本泡沫危机给国家经济带来的震动大。日本处理危机大致用了10年时间,美国处理此次危机的时间,应该比日本要短一些。事实上,次贷危机带来的心理恐慌要远远大于实际。而且美国的次贷风波和房地产市场还是在一种政府可掌控的范围之内。
但是,应对次贷危机的美元贬值其实另有文章,从美元贬值或者从市场的恐慌来看,应该是在整个次贷问题当中,最主要最核心的一个环节。2007年美国经济依然达到2.2%的增长。美国次贷问题开始之后,美元大幅度贬值,美元兑欧元从1.38:1走到了1.47:1,现在已经走到了1.60:1,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美国的贸易赤字缩小了,从7800多亿变成了7000多亿。
次优按揭危机带来了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则拉动了全球通货膨胀,结果是让全世界来为次优危机埋单。越南通胀已经超过20%,俄罗斯通胀也接近15%,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均已达2位数。
次优按揭危机在经济上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恶果,而为虎作伥的评级公司也普遍受到了投资者、媒体的严厉谴责。
评级机构光环消失
次贷危机的一个结果是,一直笼罩在评级机构头顶上的光环必然黯淡下去。
今年5月21日《金融时报》的文章刊出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司法部长立即决定调查穆迪公司是否存在违法行为。今后评级公司因为不负责任地发表评级结果,要遭受到相当多的起诉,评级公司垂头丧气地走上被告席的镜头也将会大量出现。
评级公司可以辩解说他们发表的结论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但在没有其他可以参照的评价数据的情况下,评级公司的结果往往就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判断的唯一依据。而评级公司从被评级企业那里收取费用,为其提供分析结果的“商业模式”并未在其报告中披露,看似公正的评级结果,存在大量不公平、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弱点。
世界三家最著名的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为了争取到顾客,大大放宽了评级标准,企业则根据评级机构能给出的结果来选择让哪家评级机构来为自己评级。能做的评级越多,评级机构收入越大,名声也更加高涨。次优按揭危机的出现,最终让评级机构名声扫地。
评级机构给出的分析结果,应该与报纸杂志的消息、信用调查公司报告、智囊团的分析数据一样,成为投资者判断投资的一个要素,但绝不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在次贷危机到来后,国外的投资者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取消人们心中对评级机构的过高评价,剥夺评级机构的特权地位,是此次危机中的一个重要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