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插图佐证文本内容,形象、生动、具体、逼真地表现知识,在培养学生应用历史插图获取有效信息,促使学生再造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插图发挥着“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1示之以形,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固化记忆
初中生正处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直观形象思维仍占主要优势,抽象逻辑思维不够发达。在历史教学中,若能充分运用课本插图,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就可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历史表象,从而加深记忆。如讲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或宋、辽、西夏的对立形势时,利用地图标明各自势力的都城、政权名称、成立时间、统治范围等,使学生认识更清楚,记忆更深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以图记史的习惯。
历史插图中的历史地图可以收到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表达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概念。若忽视历史插图,未予充分利用,就会削弱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更好效果。
2激之以趣,以直观的生动形象引起心理上的愉悦,活化历史
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更受学生的欢迎,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如“玄武门之变”插图,李建成和李元吉发现伏兵,急忙掉过马头仓皇逃跑,李建成吓得帽子掉在地上,李元吉连射三箭都射飞到城门上。而站在城门口的李世民张弓搭箭,准备还射。这一箭,正是射杀李建成的一箭。学生对此饶有兴趣,同时对“玄武门之变”有更为形象的理解。
又如历史教学中七年级下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宋代世俗生活化》一课中插图涉及北宋社会阶层成员的构成、乡村风貌、城市生活,内容翔实丰富,有绚丽的服饰,有“负鼓作场”的民间艺术,有沉浸于蹴鞠的踢球者……浓郁的宋代社会生活气息迎面而来。看到这些图片,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宋代社会生活的总图景, “活化”了历史。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城市生活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这时,学生就会从对直观形象感兴趣转入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探究,兴趣就由表层走向深层,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3动之以情,催生学生感同身受的万千思绪,实化“三维”
历史插图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图虽无声,但却动“情”,与文字材料相比,历史插图更能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更有利于人文精神的熏陶。《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的《时局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导学中让学生观察、分析此图,谁能不为近代中国饱受欺凌、惨遭瓜分的民族危亡局面而忧虑,“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感叹又怎不油然而生呢!从而使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动情,进而树立危机意识,增强民族使命感,树立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图强的远大志向,进而付诸行动。又如郑和下西洋插图中,虽是想象图,但教师把画面上出迎、道谢等各种表情渲染一番,并移情给学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共享郑和航海壮举的欢乐。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也就行之有效了。
4晓之以理,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问题,优化导学
有些历史插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文字难以表述的,教学中如根据插图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发现、探究色彩的问题,对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的培养带来意外的收获。如在学习“两宋经济的发展”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两宋经济分布图》中提取下列一些有效的历史信息:①宋代的水稻产区多分布在太湖流域;②宋代的造船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③手工业分布以南方居多,等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从全国来看,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由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往往能对照插图从两宋时期的政权分立、北方战乱、南方安定环境、人口南迁等方面加以联系、对比、思考。
讲课时如指导学生察看插图,对较难看懂的插图耐心细致指导,必要时交代插图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感知;同时运用语言的指引作用,使学生将图片中观察到的事物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系统地掌握知识,拓展所学。
5导之以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心领神会,强化育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历史课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感知层面,而应在感知历史的基础上,作为知识课,晓之以理;作为思想课,动之以情;作为行为课,导之以行。这样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心领神会,付诸践行,达到强化育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运用历史插图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历史,在分析、对比、探究、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历史,从而升华情感、悟史明智;同时,师生们在交错不断的互动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并且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1示之以形,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固化记忆
初中生正处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直观形象思维仍占主要优势,抽象逻辑思维不够发达。在历史教学中,若能充分运用课本插图,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就可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历史表象,从而加深记忆。如讲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或宋、辽、西夏的对立形势时,利用地图标明各自势力的都城、政权名称、成立时间、统治范围等,使学生认识更清楚,记忆更深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以图记史的习惯。
历史插图中的历史地图可以收到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表达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概念。若忽视历史插图,未予充分利用,就会削弱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更好效果。
2激之以趣,以直观的生动形象引起心理上的愉悦,活化历史
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更受学生的欢迎,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如“玄武门之变”插图,李建成和李元吉发现伏兵,急忙掉过马头仓皇逃跑,李建成吓得帽子掉在地上,李元吉连射三箭都射飞到城门上。而站在城门口的李世民张弓搭箭,准备还射。这一箭,正是射杀李建成的一箭。学生对此饶有兴趣,同时对“玄武门之变”有更为形象的理解。
又如历史教学中七年级下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宋代世俗生活化》一课中插图涉及北宋社会阶层成员的构成、乡村风貌、城市生活,内容翔实丰富,有绚丽的服饰,有“负鼓作场”的民间艺术,有沉浸于蹴鞠的踢球者……浓郁的宋代社会生活气息迎面而来。看到这些图片,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宋代社会生活的总图景, “活化”了历史。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城市生活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这时,学生就会从对直观形象感兴趣转入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探究,兴趣就由表层走向深层,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3动之以情,催生学生感同身受的万千思绪,实化“三维”
历史插图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图虽无声,但却动“情”,与文字材料相比,历史插图更能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更有利于人文精神的熏陶。《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的《时局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导学中让学生观察、分析此图,谁能不为近代中国饱受欺凌、惨遭瓜分的民族危亡局面而忧虑,“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感叹又怎不油然而生呢!从而使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动情,进而树立危机意识,增强民族使命感,树立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图强的远大志向,进而付诸行动。又如郑和下西洋插图中,虽是想象图,但教师把画面上出迎、道谢等各种表情渲染一番,并移情给学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共享郑和航海壮举的欢乐。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也就行之有效了。
4晓之以理,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问题,优化导学
有些历史插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文字难以表述的,教学中如根据插图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发现、探究色彩的问题,对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的培养带来意外的收获。如在学习“两宋经济的发展”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两宋经济分布图》中提取下列一些有效的历史信息:①宋代的水稻产区多分布在太湖流域;②宋代的造船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③手工业分布以南方居多,等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从全国来看,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由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往往能对照插图从两宋时期的政权分立、北方战乱、南方安定环境、人口南迁等方面加以联系、对比、思考。
讲课时如指导学生察看插图,对较难看懂的插图耐心细致指导,必要时交代插图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感知;同时运用语言的指引作用,使学生将图片中观察到的事物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系统地掌握知识,拓展所学。
5导之以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心领神会,强化育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历史课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感知层面,而应在感知历史的基础上,作为知识课,晓之以理;作为思想课,动之以情;作为行为课,导之以行。这样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心领神会,付诸践行,达到强化育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运用历史插图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历史,在分析、对比、探究、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历史,从而升华情感、悟史明智;同时,师生们在交错不断的互动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并且教学相长,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