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职业学科作为职业技能型高校主要应建的学科已经提了出来.但是否具有科学性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从其内在逻辑进行考察,发现其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和职业学科体系,逻辑主线是职业人才培养和职业研究,逻辑支点包括动力性逻辑支点(职业学科承认与职业技能型高校组织变革)、发展性逻辑支点(职业创新团队、职业发展平台)和保障性逻辑支点(职业学科制度化),逻辑旨归包括为职业进步服务和为职业学科发展服务两方面,并形成了逻辑闭环.形成了逻辑闭环是其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职业技能型高校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学科建设,职业学科本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学科作为职业技能型高校主要应建的学科已经提了出来.但是否具有科学性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从其内在逻辑进行考察,发现其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和职业学科体系,逻辑主线是职业人才培养和职业研究,逻辑支点包括动力性逻辑支点(职业学科承认与职业技能型高校组织变革)、发展性逻辑支点(职业创新团队、职业发展平台)和保障性逻辑支点(职业学科制度化),逻辑旨归包括为职业进步服务和为职业学科发展服务两方面,并形成了逻辑闭环.形成了逻辑闭环是其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职业技能型高校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学科建设,职业学科本身又是具有内在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的学科体系,因而在职业技能型高校进行职业学科建设,就成了不二选择.
其他文献
当前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教学在内容与形式、连续性与针对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导致其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和提升.双向在线学习是对异步在线学习和同步在线学习的融合定义,能够为实现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同质等效”培养提供实践路径,在兼顾非全日制群体特征基础上实现针对性教学、提升碎片化时间利用、强化学习的连续性、持续性引导反馈等.本研究从双向在线学习理念出发,构建新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并在具体课程中实践探索,分析发现该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突破工学矛盾、增进师生合作关系等作用.最后,文章基于实践分析结果从
老年教育购买服务是解决目前老年教育服务提供中供需矛盾突出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对老年教育购买服务从政策实施的背景、政策的目标与价值取向、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环境、目标群体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旨在总结上海市“十三五”期间老年教育购买服务政策执行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为“十四五”老年教育购买服务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实践分析依据.
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颁布并实施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期间经历了较为艰难曲折的立法过程.值得肯定的是,终身教育立法本身体现了一定的时代进步性,推进了整个亚洲地区终身教育立法的进程与实践发展.但由于日本政府对于终身教育的理解与诠释经历了 一个理念转变的过程,即教育理念说、学习主体说、学习权利说以及社会参与说,这样的思想脉络一方面为促成日本终身教育的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同时其中也蕴藏着各种价值冲突.由此,导致日本《终身学习振兴法》颁布后其立法的价值取向一直被日本终身学界所诟病.立法过程中,“市场化”和“民营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五育”走向融合一体离不开教育评价的价值导向.本文立足大数据时代背景,结合国内外教育评价研究成果以及上海市某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经验,提出了数字画像构建框架,充分挖掘学生多来源、多维度、多模态成长数据,开展标签分析,根据不同的角色需求呈现学生个人画像以及群体画像,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各维度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深入推进新时代“五育融合”理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发展存在“双师型”教师发展理念不完善、职业生涯不连贯、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工作本位学习强调场域对接、时间链接、机制衔接,能够有效引导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发展.工作本位学习视域下欧盟职业教育师资发展具有场域对接和时间链接的特点,德国与荷兰在机制衔接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范本.借鉴欧盟经验,我国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采取优化“双师型”教师发展制度设计、完善“双师型”教师职涯发展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师发展共同体等策略.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主要面临两大方面难题:一是“不平衡”难题,主要是城镇乡之间的区域不平衡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地域不平衡,特别是后者问题更为严峻.二是“不充分”难题,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教师学历结构建设、职称优化建设与培训质量建设的不充分.为破解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就必须要坚定“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的根本宗旨不动摇,特别是以“特惠”先行为抓手,大力推进两项路径创新,包括建立“特惠”贫困家庭幼儿的中国版“早期开端”计划和“特惠”幼儿园教师的“学习休假制度”.
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结构得以明显改善,但教师专业发展仍存在资源匮乏、培训渠道单一和学习支持体系欠缺等不足.近年来,教育公益组织的兴起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改变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育公益组织在参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时面临着物资嵌入空间窄化、成员关系补偿弱化、文化框·架搭建空心化等窘境.为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可借助资源动员理论的“资源动员”、“成员动员”与“框架动员”作为分析框架,探寻公益组织助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转向,即多渠募集,健全“分层式”公益
台湾地区2002年颁布的《终身学习法》意义深远,而后顺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并在台湾终身教育行动新一轮热潮的驱动下,2014年6月颁布了《终身学习法》修正案.在此基础上,2016年又对个别条文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与2002年的法案相比,新修订的法案有其变,也有其不变;有其改善和进步的地方,也有其较多的不足之处.新修订的《终身学习法》为台湾的终身学习开启了崭新的一页.正确认识新法的变与不变、进步与不足,将为福建、上海等地方性条例的修订工作乃至国家终身学习立法带来有益借鉴.
针对我国当前乡村教师激励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借用社会流动理论,从乡村教师社会流动的特点、当前社会背景下乡村教师社会流动成为发展趋势以及社会流动符合城乡教师发展需求等方面论证了社会流动支持乡村教师激励的可行性.同时,针对激励政策、激励内容、激励方式以及激励实施过程与结果管理方面的问题,基于社会流动支持创新设计乡村教师激励.即针对激励政策未精准对接乡村教师本体的实际诉求,提出以社会流动聚焦乡村教师的需求与乡村教育发展的激励政策;针对激励内容过多关注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而忽视教师流动的现实与意愿,提出以水平流动为
“理性”的讲法可以表达多个概念,“非理性”的讲法也可以表达多个概念,研究理性或非理性教育首先要搞清这些概念.批评理性主义教育讲得最多的是“灵感”、“感情”和“意志”等问题.事实上,有些灵感有益,有些灵感有害.感情和意志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稍微认真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理性主义教育有一些新的认识.用非理性的方法进行教育会遇到很多困难,兼用理性和非理性的方法进行教育则会遇到更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