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追求教育新知,我们把目光毫无保留地洒向学生,我们会因为学生的表现或喜或悲。可是否想过,什么才是学生想要的;什么是他们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食粮;什么是他们终身受益的财富;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又能带给一些什么。
在信息技术课中单纯的技术学习显然是枯燥的,那为什么不给枯燥的技术学习加点色彩,加点感情呢?例如,在Photoshop教学模块的学习中,我让学生们利用图片说话,说说你最感动的事、说说你身边的事、说说你的兴趣,用“说话的图片”制作过程去学习技术。有的学生说了感兴趣的事、有的学生说了最尊敬的人,还有学生说自己的旅行印象,所有的这些都是学生的生活、愿望和对于图片处理技术的索求,学习是一种情感表达的需要,是相互交流的需要。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下学生们快乐地交流、展示着自我。
楼畅同学在一次交流中对我说她是永康人,家乡是五金之乡,而她的家里也是做五金产品的,因此她才有富足的生活,才能离开家乡到浙师大附中求学。可以看得出她对自己的家乡有非常浓厚的感情,为自己是一位永康人而感到自豪,而这正是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作品创作的根源,她想用所学的技术,将自己家乡最美的一面介绍和展示给大家(如图1、图2、图3)。而作为教师的我,最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技术将内心所想通过图片表达出来。在学生创作过程中,依据过程评价量表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展示,让大家了解她想说的话,让她得到肯定和赞美,让她体验付出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我相信“永远安康”这个作品会成为她高中时代深刻的记忆,而这一作品的诞生过程会成为她实践创作珍贵的经验。
在开学的最初阶段,我在检查批改学生作品的时候发现祝慧倩在前两次课都没有完成作品文档的上交。在第三次上课的时候我特意留心观察了她,发现她上课非常投入,甚至把我演示的作品制作步骤都非常详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可是当她自己开始动手操作时就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下手。第三次课她还是没有将作业按时上交,可是她没有主动提出来需要帮助。在第四节课的课前我检查了学生的听课笔记,我把她的笔记本拿了上来,给全班学生展示了她的笔记本并表扬了她,并说:“勤记、勤问,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就在这节课上,她举手提出了遇到的问题,我非常欣慰她的转变,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提问”变成了她解决问题非常高效的方法。同时,我在教案中增加了一个“自助学习助手”的栏目,将该课中涉及的技术细节非常详实地写下来,提供给那些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帮助的学生,让他们能在这个栏目的帮助下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最后,祝慧倩的作品虽然不能说优秀,但是我想大家会认可我的观点,它们在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在第一个作品中,她学会了用一个主题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会了图片合成的基本技术(如下页图4)。在第二个作品中除了主题、图片合成外,她还添加了自己的版面设计,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更协调(如图5)。第三个作品她把版面效果制作得更加完美,可以看到她内心的喜悦(如图6)。虽然她制作出的作品可能不如那些优秀的作品,但她的学习过程、学习经历并不比其他学生逊色,我们更应该尊重她的付出和努力。
学习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很多学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怎样才能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这是每个教师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通过恰当的鼓励和对学习过程的激励评价使得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这种持续的学习动力是学生不断地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力量源泉,是深入探究、深度学习的基础。当然,仅有学习动力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一些教学的支架,让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方便地通过教学支架的帮助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而这些支架和台阶正是学生一步一步达到目标、走向成功的关键点。另外,同一个教学支架对不同的学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基础和知识经验的学生通过与教学支架互动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这种学习是在学习情境刺激下主动地获得知识,并在这个领域中不断地追求新的知识。我们并不追求每位学生都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他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努力地实现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获得了提高,这种基于不同学生自身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正是我们的愿望,我想这才是我们这么一门课程的内在价值。
在信息技术课中单纯的技术学习显然是枯燥的,那为什么不给枯燥的技术学习加点色彩,加点感情呢?例如,在Photoshop教学模块的学习中,我让学生们利用图片说话,说说你最感动的事、说说你身边的事、说说你的兴趣,用“说话的图片”制作过程去学习技术。有的学生说了感兴趣的事、有的学生说了最尊敬的人,还有学生说自己的旅行印象,所有的这些都是学生的生活、愿望和对于图片处理技术的索求,学习是一种情感表达的需要,是相互交流的需要。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下学生们快乐地交流、展示着自我。
楼畅同学在一次交流中对我说她是永康人,家乡是五金之乡,而她的家里也是做五金产品的,因此她才有富足的生活,才能离开家乡到浙师大附中求学。可以看得出她对自己的家乡有非常浓厚的感情,为自己是一位永康人而感到自豪,而这正是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作品创作的根源,她想用所学的技术,将自己家乡最美的一面介绍和展示给大家(如图1、图2、图3)。而作为教师的我,最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技术将内心所想通过图片表达出来。在学生创作过程中,依据过程评价量表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展示,让大家了解她想说的话,让她得到肯定和赞美,让她体验付出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我相信“永远安康”这个作品会成为她高中时代深刻的记忆,而这一作品的诞生过程会成为她实践创作珍贵的经验。
在开学的最初阶段,我在检查批改学生作品的时候发现祝慧倩在前两次课都没有完成作品文档的上交。在第三次上课的时候我特意留心观察了她,发现她上课非常投入,甚至把我演示的作品制作步骤都非常详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可是当她自己开始动手操作时就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下手。第三次课她还是没有将作业按时上交,可是她没有主动提出来需要帮助。在第四节课的课前我检查了学生的听课笔记,我把她的笔记本拿了上来,给全班学生展示了她的笔记本并表扬了她,并说:“勤记、勤问,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就在这节课上,她举手提出了遇到的问题,我非常欣慰她的转变,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提问”变成了她解决问题非常高效的方法。同时,我在教案中增加了一个“自助学习助手”的栏目,将该课中涉及的技术细节非常详实地写下来,提供给那些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帮助的学生,让他们能在这个栏目的帮助下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最后,祝慧倩的作品虽然不能说优秀,但是我想大家会认可我的观点,它们在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在第一个作品中,她学会了用一个主题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会了图片合成的基本技术(如下页图4)。在第二个作品中除了主题、图片合成外,她还添加了自己的版面设计,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更协调(如图5)。第三个作品她把版面效果制作得更加完美,可以看到她内心的喜悦(如图6)。虽然她制作出的作品可能不如那些优秀的作品,但她的学习过程、学习经历并不比其他学生逊色,我们更应该尊重她的付出和努力。
学习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很多学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怎样才能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这是每个教师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通过恰当的鼓励和对学习过程的激励评价使得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这种持续的学习动力是学生不断地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力量源泉,是深入探究、深度学习的基础。当然,仅有学习动力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一些教学的支架,让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方便地通过教学支架的帮助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而这些支架和台阶正是学生一步一步达到目标、走向成功的关键点。另外,同一个教学支架对不同的学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基础和知识经验的学生通过与教学支架互动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这种学习是在学习情境刺激下主动地获得知识,并在这个领域中不断地追求新的知识。我们并不追求每位学生都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他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努力地实现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获得了提高,这种基于不同学生自身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正是我们的愿望,我想这才是我们这么一门课程的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