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民俗研究学者们对非遗文化关注度的日渐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颇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显露出自身独有的价值和特色。广东省和平县的客家猫头狮,被列为广东省级、河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名录,并成为和平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大家所熟知。本文简要阐述客家猫头狮的基本概况和文化特色,针对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出一系列的保护对策,旨在把和平客家猫头狮融入进旅游开发的发展中去。
[关键词]客家猫头狮 文化特色 传承与保护对策 旅游开发
一、客家猫头狮的基本概况与文化特色
(一)基本概况
和平客家猫头狮作为广东省和平县独有的南方狮之一,既不同于北狮,又不亚于南狮,外形似猫似狮,故得名曰猫头狮。据《肖家族谱》记载,兴宁人肖德茂于公元1444年来和平县南坝村学东片进行定居,他所挟有的客家地方特色龙、狮制作技艺同时也传至南坝,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从此,肖家对此技艺传男不传女,代代相传至今。猫头狮外观特色鲜明,狮头正额写有一个金光闪闪的“王”字,狮面牙尖、鼻高、眼大、眉显,整个狮头勾勒有七彩龙、凤、梅、兰、竹、菊、八仙的法器以及大片的海浪、浮云等,仔细看去,狮头威武中透着和善、凝练中彰显生机。
(二)文化特色
谈及客家猫头狮的文化特色,必须要提到的就是其制作工艺,工序凝聚了泥塑、绘画、裱糊等特色民间美术工艺,具有浓厚的美术基础,其工序一般分为五步:取泥→塑坯→上纸→点画→上油,这五步工序看似并不繁杂,但是这其间对做工的精细程度却要求十分严格,尤为是点画这一步骤,极尽要做到认真、细致。
以客家猫头狮为主导的舞狮表演,在和平县客家居民当地及周边地区,每逢过年节庆、新楼俊工、开门庆典等, 请舞狮队来凑热闹助兴,也自然己成为当地客家人的习俗事象之一。舞狮表演有舞双狮和舞单狮之分,用客家锣鼓板为乐器,击打出欢庆声音来制造热闹氛围。在表演过程中掺杂故事情节、滑稽搞笑及民间武术,如有白面沙生、红面沙生(又叫驼背沙)、小猴等角色配衬。还配有打拳、棍、刀、矛头、叉等民间武术表演,而舞狮队员平时还要通过练武强壮身体,和平县客家地区武术派系主要有彭寨镇安坳九子堂的林家传统武术等。由于舞狮具有吉祥喜庆、如意发财的寓意,因此而深受到和平县客家居民的喜爱。
二、客家猫头狮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
(一)缺乏稳定且雄厚的经费支持
综合和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遗产本身丰富多彩且特色鲜明,但大多数分布于乡村地区,格局十分零乱分散,加之部分项目濒临失传,所以,县级有关单位必须做好普查建档、及时补救工作。尽可能应对好如此尴尬的问题。做好此项工作就需要经费的支持,只有稳定的经费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扶持、研究、开发等工作才能进展的顺风顺水,然而和平县的财政十分困难,经费调拨方面不到位,一度成为和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最大瓶颈问题。
(二)缺少专业的人才及机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一个时代文化的见证和积淀,也是对各个地方历史文化渊源的充分展示,具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具备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开发保护工作量大等特点,因而亟需专业的文化遗产管理人才和机构单位来统一管理与保护。但是,和平县虽说较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至今仍没有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只是由文化部门暂时监管,所以在工作开展时缺乏一定的力度深度,致使猫头狮的传承、保护、申报以及利用工作进展滞后且缓慢。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时代背景来说,它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多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不够深入明晰,所以导致他们的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忽视管理遗产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遗产传承体系不尽如人意
根据《肖家族谱》的记载内容可知,猫头狮的制作技艺从不外传,而且在自身的家族中也只传男不传女,因而猫头狮的制作技艺难以大面积流传与推广,直到现在,和平县内虽设有自己的舞狮队,但成套的猫头狮均由和平县贝墩镇南坝村肖家人所做。就目前情况来说,和平县贝墩镇南坝村仅有十几人懂得猫头狮的制作工艺,其中只有肖金兰一人技艺十分精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是制作技艺家传且传男不传女的局限性;二是居民对非物质文化的热情有减无增;三是猫头狮制作工艺难以在短时间内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四是现行的技艺流传形式也基本是师承徒弟,范围较窄。
三、猫头狮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一)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专门管理机构
对于和平客家猫头狮的发展来说,专业的管理人才和管理机构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和平县务必要做好专业人才培养、专门机构设立的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观的生存环境。在实际的客家猫头狮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引进专业且素质较高的遗产管理人才,并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引导,增强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再者,县级相关部门要联合文化管理部门共同探讨,建立必要的文化遗产监管机构,让猫头狮的发展步入正轨和专业领域,营造一种和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环境。
(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强化群众保护意识
除了做好以上两项客观工作以外,和平县还要做好猫头狮的文化宣传工作,致力于强化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以此来强化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客家猫头狮的旅游开发工作出一份力量。和平县可以依托猫头狮独特的节庆舞狮表演形式,在其过程中大力宣传猫头狮的文化特征和独特魅力,这样不仅烘托了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又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宣传和保护,也强化了群众的认知和了解深度。
(三)改进传统技艺传承体系,普及制作工艺
现行的猫头狮制作工艺传承形式过于死板、老套,而且具有十分严重的局限性,根本不利于客家猫头狮的传承与普及,所以和平县应该从根源抓起,改进传统的猫头狮制作工艺传承体系,进而延展和普及猫头狮制作工艺。比如,在实际的技艺教授过程中,制作工艺精湛的肖家人可以开设专门的教学班,一改传统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方法,全力扩展制作技艺的知晓范围;再者,可以把猫头狮文化作为一项课间兴趣活动,在县内的各级学校进行开展,让学生感受并热爱客家猫头狮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语
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浓缩了此地区的文化底蕴,展现了最原始的文化原生状态,也代表了一个时代某一地区人类的文化认知特点和文化创造力量。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极为脆弱的,也许一点点不适当的破坏行为都会给它们带来莫大的伤损,甚至将其从此推向日渐没落的境地。因此,和平县应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工作,重视保护类似和平客家猫头狮之类的地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它们提供相对稳定、和谐的生存传承环境,旨在做好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性旅游开发工作。希望和平客家猫头狮的传承和保护,能更好地融入进旅游开发的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王海蓥.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 ,2010;
[2]王玉玲.新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邹全民.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王磊磊.真实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5]陈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9 ;
[6]崔苗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
作者简介:王勤勉(1963—),男,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非遗、民俗、摄影,现任和平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
[关键词]客家猫头狮 文化特色 传承与保护对策 旅游开发
一、客家猫头狮的基本概况与文化特色
(一)基本概况
和平客家猫头狮作为广东省和平县独有的南方狮之一,既不同于北狮,又不亚于南狮,外形似猫似狮,故得名曰猫头狮。据《肖家族谱》记载,兴宁人肖德茂于公元1444年来和平县南坝村学东片进行定居,他所挟有的客家地方特色龙、狮制作技艺同时也传至南坝,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从此,肖家对此技艺传男不传女,代代相传至今。猫头狮外观特色鲜明,狮头正额写有一个金光闪闪的“王”字,狮面牙尖、鼻高、眼大、眉显,整个狮头勾勒有七彩龙、凤、梅、兰、竹、菊、八仙的法器以及大片的海浪、浮云等,仔细看去,狮头威武中透着和善、凝练中彰显生机。
(二)文化特色
谈及客家猫头狮的文化特色,必须要提到的就是其制作工艺,工序凝聚了泥塑、绘画、裱糊等特色民间美术工艺,具有浓厚的美术基础,其工序一般分为五步:取泥→塑坯→上纸→点画→上油,这五步工序看似并不繁杂,但是这其间对做工的精细程度却要求十分严格,尤为是点画这一步骤,极尽要做到认真、细致。
以客家猫头狮为主导的舞狮表演,在和平县客家居民当地及周边地区,每逢过年节庆、新楼俊工、开门庆典等, 请舞狮队来凑热闹助兴,也自然己成为当地客家人的习俗事象之一。舞狮表演有舞双狮和舞单狮之分,用客家锣鼓板为乐器,击打出欢庆声音来制造热闹氛围。在表演过程中掺杂故事情节、滑稽搞笑及民间武术,如有白面沙生、红面沙生(又叫驼背沙)、小猴等角色配衬。还配有打拳、棍、刀、矛头、叉等民间武术表演,而舞狮队员平时还要通过练武强壮身体,和平县客家地区武术派系主要有彭寨镇安坳九子堂的林家传统武术等。由于舞狮具有吉祥喜庆、如意发财的寓意,因此而深受到和平县客家居民的喜爱。
二、客家猫头狮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
(一)缺乏稳定且雄厚的经费支持
综合和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遗产本身丰富多彩且特色鲜明,但大多数分布于乡村地区,格局十分零乱分散,加之部分项目濒临失传,所以,县级有关单位必须做好普查建档、及时补救工作。尽可能应对好如此尴尬的问题。做好此项工作就需要经费的支持,只有稳定的经费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扶持、研究、开发等工作才能进展的顺风顺水,然而和平县的财政十分困难,经费调拨方面不到位,一度成为和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最大瓶颈问题。
(二)缺少专业的人才及机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一个时代文化的见证和积淀,也是对各个地方历史文化渊源的充分展示,具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具备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开发保护工作量大等特点,因而亟需专业的文化遗产管理人才和机构单位来统一管理与保护。但是,和平县虽说较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至今仍没有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只是由文化部门暂时监管,所以在工作开展时缺乏一定的力度深度,致使猫头狮的传承、保护、申报以及利用工作进展滞后且缓慢。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时代背景来说,它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多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不够深入明晰,所以导致他们的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忽视管理遗产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遗产传承体系不尽如人意
根据《肖家族谱》的记载内容可知,猫头狮的制作技艺从不外传,而且在自身的家族中也只传男不传女,因而猫头狮的制作技艺难以大面积流传与推广,直到现在,和平县内虽设有自己的舞狮队,但成套的猫头狮均由和平县贝墩镇南坝村肖家人所做。就目前情况来说,和平县贝墩镇南坝村仅有十几人懂得猫头狮的制作工艺,其中只有肖金兰一人技艺十分精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是制作技艺家传且传男不传女的局限性;二是居民对非物质文化的热情有减无增;三是猫头狮制作工艺难以在短时间内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四是现行的技艺流传形式也基本是师承徒弟,范围较窄。
三、猫头狮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一)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专门管理机构
对于和平客家猫头狮的发展来说,专业的管理人才和管理机构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和平县务必要做好专业人才培养、专门机构设立的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观的生存环境。在实际的客家猫头狮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引进专业且素质较高的遗产管理人才,并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引导,增强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再者,县级相关部门要联合文化管理部门共同探讨,建立必要的文化遗产监管机构,让猫头狮的发展步入正轨和专业领域,营造一种和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环境。
(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强化群众保护意识
除了做好以上两项客观工作以外,和平县还要做好猫头狮的文化宣传工作,致力于强化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以此来强化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客家猫头狮的旅游开发工作出一份力量。和平县可以依托猫头狮独特的节庆舞狮表演形式,在其过程中大力宣传猫头狮的文化特征和独特魅力,这样不仅烘托了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又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宣传和保护,也强化了群众的认知和了解深度。
(三)改进传统技艺传承体系,普及制作工艺
现行的猫头狮制作工艺传承形式过于死板、老套,而且具有十分严重的局限性,根本不利于客家猫头狮的传承与普及,所以和平县应该从根源抓起,改进传统的猫头狮制作工艺传承体系,进而延展和普及猫头狮制作工艺。比如,在实际的技艺教授过程中,制作工艺精湛的肖家人可以开设专门的教学班,一改传统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方法,全力扩展制作技艺的知晓范围;再者,可以把猫头狮文化作为一项课间兴趣活动,在县内的各级学校进行开展,让学生感受并热爱客家猫头狮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语
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浓缩了此地区的文化底蕴,展现了最原始的文化原生状态,也代表了一个时代某一地区人类的文化认知特点和文化创造力量。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极为脆弱的,也许一点点不适当的破坏行为都会给它们带来莫大的伤损,甚至将其从此推向日渐没落的境地。因此,和平县应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工作,重视保护类似和平客家猫头狮之类的地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它们提供相对稳定、和谐的生存传承环境,旨在做好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性旅游开发工作。希望和平客家猫头狮的传承和保护,能更好地融入进旅游开发的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王海蓥.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 ,2010;
[2]王玉玲.新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邹全民.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王磊磊.真实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5]陈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9 ;
[6]崔苗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
作者简介:王勤勉(1963—),男,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非遗、民俗、摄影,现任和平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