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猫头狮”的保护对策与旅游开发

来源 :神州民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民俗研究学者们对非遗文化关注度的日渐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颇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显露出自身独有的价值和特色。广东省和平县的客家猫头狮,被列为广东省级、河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名录,并成为和平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大家所熟知。本文简要阐述客家猫头狮的基本概况和文化特色,针对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出一系列的保护对策,旨在把和平客家猫头狮融入进旅游开发的发展中去。
  [关键词]客家猫头狮 文化特色 传承与保护对策 旅游开发
  一、客家猫头狮的基本概况与文化特色
  (一)基本概况
  和平客家猫头狮作为广东省和平县独有的南方狮之一,既不同于北狮,又不亚于南狮,外形似猫似狮,故得名曰猫头狮。据《肖家族谱》记载,兴宁人肖德茂于公元1444年来和平县南坝村学东片进行定居,他所挟有的客家地方特色龙、狮制作技艺同时也传至南坝,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从此,肖家对此技艺传男不传女,代代相传至今。猫头狮外观特色鲜明,狮头正额写有一个金光闪闪的“王”字,狮面牙尖、鼻高、眼大、眉显,整个狮头勾勒有七彩龙、凤、梅、兰、竹、菊、八仙的法器以及大片的海浪、浮云等,仔细看去,狮头威武中透着和善、凝练中彰显生机。
  (二)文化特色
  谈及客家猫头狮的文化特色,必须要提到的就是其制作工艺,工序凝聚了泥塑、绘画、裱糊等特色民间美术工艺,具有浓厚的美术基础,其工序一般分为五步:取泥→塑坯→上纸→点画→上油,这五步工序看似并不繁杂,但是这其间对做工的精细程度却要求十分严格,尤为是点画这一步骤,极尽要做到认真、细致。
  以客家猫头狮为主导的舞狮表演,在和平县客家居民当地及周边地区,每逢过年节庆、新楼俊工、开门庆典等, 请舞狮队来凑热闹助兴,也自然己成为当地客家人的习俗事象之一。舞狮表演有舞双狮和舞单狮之分,用客家锣鼓板为乐器,击打出欢庆声音来制造热闹氛围。在表演过程中掺杂故事情节、滑稽搞笑及民间武术,如有白面沙生、红面沙生(又叫驼背沙)、小猴等角色配衬。还配有打拳、棍、刀、矛头、叉等民间武术表演,而舞狮队员平时还要通过练武强壮身体,和平县客家地区武术派系主要有彭寨镇安坳九子堂的林家传统武术等。由于舞狮具有吉祥喜庆、如意发财的寓意,因此而深受到和平县客家居民的喜爱。
  二、客家猫头狮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
  (一)缺乏稳定且雄厚的经费支持
  综合和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遗产本身丰富多彩且特色鲜明,但大多数分布于乡村地区,格局十分零乱分散,加之部分项目濒临失传,所以,县级有关单位必须做好普查建档、及时补救工作。尽可能应对好如此尴尬的问题。做好此项工作就需要经费的支持,只有稳定的经费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扶持、研究、开发等工作才能进展的顺风顺水,然而和平县的财政十分困难,经费调拨方面不到位,一度成为和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最大瓶颈问题。
  (二)缺少专业的人才及机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一个时代文化的见证和积淀,也是对各个地方历史文化渊源的充分展示,具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具备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开发保护工作量大等特点,因而亟需专业的文化遗产管理人才和机构单位来统一管理与保护。但是,和平县虽说较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至今仍没有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只是由文化部门暂时监管,所以在工作开展时缺乏一定的力度深度,致使猫头狮的传承、保护、申报以及利用工作进展滞后且缓慢。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时代背景来说,它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多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不够深入明晰,所以导致他们的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忽视管理遗产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遗产传承体系不尽如人意
  根据《肖家族谱》的记载内容可知,猫头狮的制作技艺从不外传,而且在自身的家族中也只传男不传女,因而猫头狮的制作技艺难以大面积流传与推广,直到现在,和平县内虽设有自己的舞狮队,但成套的猫头狮均由和平县贝墩镇南坝村肖家人所做。就目前情况来说,和平县贝墩镇南坝村仅有十几人懂得猫头狮的制作工艺,其中只有肖金兰一人技艺十分精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是制作技艺家传且传男不传女的局限性;二是居民对非物质文化的热情有减无增;三是猫头狮制作工艺难以在短时间内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四是现行的技艺流传形式也基本是师承徒弟,范围较窄。
  三、猫头狮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一)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专门管理机构
  对于和平客家猫头狮的发展来说,专业的管理人才和管理机构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和平县务必要做好专业人才培养、专门机构设立的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观的生存环境。在实际的客家猫头狮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引进专业且素质较高的遗产管理人才,并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引导,增强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再者,县级相关部门要联合文化管理部门共同探讨,建立必要的文化遗产监管机构,让猫头狮的发展步入正轨和专业领域,营造一种和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环境。
  (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强化群众保护意识
  除了做好以上两项客观工作以外,和平县还要做好猫头狮的文化宣传工作,致力于强化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以此来强化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客家猫头狮的旅游开发工作出一份力量。和平县可以依托猫头狮独特的节庆舞狮表演形式,在其过程中大力宣传猫头狮的文化特征和独特魅力,这样不仅烘托了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又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宣传和保护,也强化了群众的认知和了解深度。
  (三)改进传统技艺传承体系,普及制作工艺
  现行的猫头狮制作工艺传承形式过于死板、老套,而且具有十分严重的局限性,根本不利于客家猫头狮的传承与普及,所以和平县应该从根源抓起,改进传统的猫头狮制作工艺传承体系,进而延展和普及猫头狮制作工艺。比如,在实际的技艺教授过程中,制作工艺精湛的肖家人可以开设专门的教学班,一改传统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方法,全力扩展制作技艺的知晓范围;再者,可以把猫头狮文化作为一项课间兴趣活动,在县内的各级学校进行开展,让学生感受并热爱客家猫头狮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语
  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浓缩了此地区的文化底蕴,展现了最原始的文化原生状态,也代表了一个时代某一地区人类的文化认知特点和文化创造力量。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极为脆弱的,也许一点点不适当的破坏行为都会给它们带来莫大的伤损,甚至将其从此推向日渐没落的境地。因此,和平县应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工作,重视保护类似和平客家猫头狮之类的地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它们提供相对稳定、和谐的生存传承环境,旨在做好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性旅游开发工作。希望和平客家猫头狮的传承和保护,能更好地融入进旅游开发的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王海蓥.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 ,2010;
  [2]王玉玲.新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邹全民.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王磊磊.真实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5]陈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9 ;
  [6]崔苗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
  作者简介:王勤勉(1963—),男,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非遗、民俗、摄影,现任和平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如何组织和策划一台好的文艺演出,这已经成为当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说,一台好的舞蹈文艺晚会,关键是要把舞台、灯光、置景设计恰当,其舞蹈表演艺术,就会水到渠成,就会淋漓尽致的发挥,就会声情并茂达到了完美的效果。显然,这是片面的看法。舞台艺术策划固然重要,舞蹈表演艺术价值也不能忽略。实践证明,舞蹈艺术与舞台艺术就如“花红”和“叶绿”,彼此是紧紧相连的,相互搭
期刊
[摘 要]处理情节与结构的关系就是要认知情节就是结构,情节外延转化为逻辑成为结构,以及协调情绪与情节在结构中的比例关系。  [关键词]舞蹈创作 情节 结构 关系  舞蹈结构是编导根据主题的需要,通过对所选素材的整理与分析,找到其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联系,经过缜密构思在作品中有层次的反映。是构成作品的全部段落和环节。作品成功一定是大多数观众及社会主流思想的认同所致,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主题表
期刊
[摘 要]新时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不仅能够积极提高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质量,更能够实现文化服务人民,文化造福人民的目的,因此,结合群众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好各种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本文对如何开展群众合唱这一课题进行简单探讨,并以花都合唱团为例进行分析,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群众合唱 问题与对策 花都合唱团  群众合唱是群众文体活动的一种形式
期刊
[摘 要]我国自2007年正式启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来,已建立15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一个整体、活态保护新阶段,为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继承与创新开辟了新道路。但因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国内外可供参考经验较少,各地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旨在通过对部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几点建议,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期刊
[摘 要]扬琴传入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传统击弦乐器。广东地区最早将扬琴运用于民间音乐,使扬琴成为广东音乐生活文化的重要乐器。扬琴在广府文化的影响下不断衍变,并经历一代代音乐家的探索和创新,发展成独具一格的广东扬琴流派。广东扬琴音乐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融合了广东音乐的文化属性,通过对广东扬琴音乐的变迁研究,有助于认知其多元化的特征,从广东扬琴的演变及其演奏特征透视
期刊
潘春华  明清时期,折扇不仅是文人雅士们纳凉消夏的必备之物,还是彰显文化修养及生活品位儒雅风流的标志,即使秋凉冬寒,出门应事,访亲会友,也必是一扇在手。一柄名家所制折扇,当时竟贵至三、四金。于是,折扇的装饰方式也日趋精巧。在折扇柄的下端以彩色丝带系一精雅的扇坠,也成为一种时尚。  如文人雅士聚会,从各自手持的折扇及所系的扇坠配饰上,就可大致看出该人的财富地位、交游圈子及情趣品位。扇坠在其中的作用,
期刊
当婴儿呱呱坠地的第三天,咸阳人便要给婴儿洗一次药澡,以除秽解毒,并为之祈福,俗称“洗三”。其实洗三这种风俗古已有之,《幼学琼林》中说“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中华全国风俗志》亦有记载:“婴儿三日后,必为之洗净,谓之洗三朝。”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就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无独有偶,宋代著名散文家欧阳修也写了一首《洗儿歌》,送给好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当前韶关地区粤北采茶戏人才队伍发展状况及成因进行分析,探讨保护、发展采茶戏人才队伍的方法,寻求更有效的途径保护粤北采茶戏。  [关键词]粤北采茶戏 途径 人才队伍保护  一、粤北采茶戏概述  (一)粤北采茶戏简介  粤北采茶戏是广东省六大剧种之一,是在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流行于粤北地区民间的地方小戏曲剧种。历史上的粤北采茶戏最早系由客家民系迁徙传入,故在其流传过程中,逐渐成为
期刊
[摘 要]无人问津的文化馆,没有资格谈文化服务。文化馆要重视和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产品,才能提升自身知名度,把老百姓吸引过来,才能更好地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必须立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本文以深圳市群众艺术馆近年实施的几项文化服务为例,说明打造文化服务品牌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馆 群众文化 文化品牌  传
期刊
[摘 要]高州山歌是广东省粤西很有影响的山歌之一,几百年来,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充满乡土特色和地方风格,并具有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科学价值。  [关键词]高州山歌 历史 艺术形式  高州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故里,有史料记载,高州山歌已在梁陈朝时期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高州地区人民喜闻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