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分为识记、筛选、理解、分析、概括、阐述、赏析、评论等层次,一般将识记、筛选、理解、分析定为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将概括、阐述、赏析、评价定为高层次阅读能力。凡着力于内容梳理性阅读、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学生的阅读实践大多是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信息的筛选、语意的理解、内容的浅析,学生在阅读历练中运用和体现的能力往往是单一的、低层的,思维活动大多是直线型、平面型的。
在日常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提问,学生解答这种“一问一答”式教学方法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常态。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指导,阅读教学处于随意无序的状态,在难点的突破上缺少教师应有的指导示例,难以提升学生学习艰深知识的能力。
那么何谓语文立体型课堂阅读教学?如何进行立体型课堂阅读教学呢?本文阐述了立体型课堂阅读教学的概念、特点、策略、方法和教学评价,旨在进行一种教学实践的探索和梳理。
“立体型”:一是指研究的角度多个,涉及课堂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全部要素;二是指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多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努力达成阅读教学“大气、厚实、精致、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特质;三是指通过对不同的文本体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剖析,作出教学功能价值和教学意义分析,建构起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课堂阅读教学。
“课堂阅读教学”指的是:关注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关注语文教学的重心处——阅读教学,着眼于现用教材中的文本阅读和课堂教学设计及实践。
所谓“层递性问题”教学法,即围绕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筛选和搜集相关信息资料,进而层层递进,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思辨和处理,进而得出结论,形成观点的教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层递性问题教学”的最基本方法。采用有效的“层递性问题”教学法,关键是要设计出优质的“层递性问题”进行教学。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层递性优质问题”具有以下四个表征。
1.问题“由浅而深”。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对文本进行层递性阅读。
2.能聚合文本焦点。“层递性问题”设计的角度为:针对文本主要信息设问,“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的设计具有导向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能激活学生思维。“层递性问题”的设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首先,问题适度开放,学生有个性阅读体验的空间;其次,问题讲究综合性,有充足的思维容量,能引领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文本内容;再次,问题具有情趣性和挑战性,或曲径通幽,或由此及彼,或正答反问等;最后,问题要难度适中,以中等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参照。
4.设置的问题难易梯度合理。一组问题,要讲究呈现的科学性,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前有铺垫,后有照应,体现出阅读的认知规律。
案例《台阶》(获得全国一等奖)
第一层面的问题:
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具有立体感的“父亲”形象?
生:不服输的父亲。用手去拖青石板的时候,腰闪了一下,“我”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捂着腰。
生:永不放弃的父亲。明明已经老了,却还是要自己动手,不让“我”抬水。
生:倔强要强的父亲。“我”去帮你抢担子,你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还对“我”说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了吗?
生:坚韧不拔的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岁月残蚀了你的身体,但是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大山。
第二层面的问题:
师:经过大家的描述,老师的脑子里基本上有了父亲的形象了。但是老师想说,这是一个尴尬的父亲。这又是为什么呢?
师:什么叫尴尬?
生:尴尬就是不自然、十分窘迫、难堪。
师:你刚才说他居然不敢放,为什么觉得这是尴尬的?
生:我觉得他一生都是一个平民,他现在住上了台阶高的房子,刚从一个平民变成现在地位稍高的一个人,他觉得不适应,所以感觉有些尴尬。
师:老师明白了,你觉得父亲他骨子里是一个质朴的人,现在想要他张扬他也张扬不起来。
生:我认为父亲也是突然从一个平民变成了一个稍有地位的人,所以有些尴尬了。
师:他真的有地位了吗?
生:他只是在别人眼里有地位,自己依旧认为自己是农民,一下子到了这么高的地位,感觉有点虚。
师:这样一讲,老师也懂了很多,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真正要立起来,不仅仅依靠外物,还要靠自身的强大。我们再来看,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我想问: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
师:有没有目光在望他?
生:没有。
师:没有吗?
生:有。
师:有还是没有?
生:有。
师:我们知道,农村办喜事,会有很多人围观,他怎么会说仿佛觉得会有许多人在看他?
生:我觉得他根本没有抬起眼睛去看,所以用了“仿佛”这个词。他觉得自己很尴尬,觉得自己不是真的有这地位。
师:父亲真的是尴尬,他这时眼睛不知该看哪里了,他甚至不敢跟人家的眼睛对视。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话:他尽力想把胸挺高些,无奈他的胸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这里给人的感觉很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他当农民当惯了,农民都是弯腰工作大半辈子,背是驼惯了。还有一层,农民是比较下层的阶级,他一直很谦卑,所以背一直直不起来。
师:由于长期劳作,以及他的谦卑,让他无法挺起胸,到这里我们就理解父亲尴尬的原因了。同时我们也发现父亲的内心其实很复杂。他的外在行动与他的内心心理是有矛盾的。这才是真实的父亲,只有复杂才真实,只有立体才丰满。 第三层面的问题:
这么一个不张扬、不善表达的非常善良的父亲,但他的内心又是如此丰富,他的言行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他的言行让我们感到困惑的还有哪些呢?
生:他明明自己腰闪了,还不要“我”挑,说“我”是凑热闹。
生:一把推开“我”。
生:粗暴。
师:粗暴说明他内心是怎么样?
生:说明了当时父亲很烦躁。
生:一方面是父亲对儿子这种行为觉得很生气,认为儿子瞧不起自己,连扁担都挑不动了,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生气,自己挑个扁担都会闪腰,真没用。
师:说得很好。人老了的时候就总会生气,因为他的力量就要丧失了。这个时候没有人帮助他,而儿子看似帮助的行为,实则是不理解的伤害,所以他只好无奈地对自己生气,这是对生命的愤怒——我怎么就老了呢?还有吗?
生:我觉得父亲内心不仅是愤怒,还有痛苦,他自己心里已感到自己老了,只是不服输,因此内心很纠结,很痛苦。
生:扁担的叫声,写出了父亲内心的痛苦,但是父亲觉得如果就这样放弃的话,又是对自己的生命的羞辱。
师:他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认为扁担的叫声把他心里的愤怒痛苦都表达出来了,但是为什么要在“不”字后面加破折号?
生:加破折号,是为了突出这个“不”字,父亲想表明自己是挑得动这担水的,用不着儿子来帮忙。
生:父亲身体非常疼痛,说话的时候气接不上来,不由自主把“不”字延长了。
生:父亲当时是硬撑着的,很痛,但是他不让自己的儿子、妻子知道。
生:我觉得父亲是因为有点生气,才会十分粗暴地一把推开“我”,这里的语气应该是生气的语气,破折号是用来强调的。
这节课是对“层递性问题式教学”的一次实践。在《台阶》的教学案例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对文本的细节有立体的体会,对作者的情思有深切的感悟,创造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教学情境。
其中有三点值得思考:
1.“层递性问题式教学”问题内容集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就问题作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引导他们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从而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2.“层递性问题式教学”问题形式灵活。这一教学方法对问题理解多样,学生围绕问题可以自由地言说,减少了多话题所带来的诸多制约,读出了作品的人物形象,读出了作者,读出了自己,个性得到张扬。
3.“层递性问题式教学”所适用的文本范围。一般来说,是有文眼的文本,或者是能筛选出引发学生思考全文问题的文本。
参考资料:
1.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3期。
2.沈益萍《新课程背景下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新课程》2009年第9期。
3.孙绍振《多元解读和一元层层深入——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8期。
4.谭倩《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9年第4期。
5.孙婷婷《浅析语文教学中文本的多元解读》,《中学课程资源》2008年第12期。
在日常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提问,学生解答这种“一问一答”式教学方法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常态。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指导,阅读教学处于随意无序的状态,在难点的突破上缺少教师应有的指导示例,难以提升学生学习艰深知识的能力。
那么何谓语文立体型课堂阅读教学?如何进行立体型课堂阅读教学呢?本文阐述了立体型课堂阅读教学的概念、特点、策略、方法和教学评价,旨在进行一种教学实践的探索和梳理。
“立体型”:一是指研究的角度多个,涉及课堂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全部要素;二是指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多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努力达成阅读教学“大气、厚实、精致、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特质;三是指通过对不同的文本体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剖析,作出教学功能价值和教学意义分析,建构起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课堂阅读教学。
“课堂阅读教学”指的是:关注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关注语文教学的重心处——阅读教学,着眼于现用教材中的文本阅读和课堂教学设计及实践。
所谓“层递性问题”教学法,即围绕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筛选和搜集相关信息资料,进而层层递进,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思辨和处理,进而得出结论,形成观点的教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层递性问题教学”的最基本方法。采用有效的“层递性问题”教学法,关键是要设计出优质的“层递性问题”进行教学。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层递性优质问题”具有以下四个表征。
1.问题“由浅而深”。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对文本进行层递性阅读。
2.能聚合文本焦点。“层递性问题”设计的角度为:针对文本主要信息设问,“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的设计具有导向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能激活学生思维。“层递性问题”的设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首先,问题适度开放,学生有个性阅读体验的空间;其次,问题讲究综合性,有充足的思维容量,能引领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文本内容;再次,问题具有情趣性和挑战性,或曲径通幽,或由此及彼,或正答反问等;最后,问题要难度适中,以中等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参照。
4.设置的问题难易梯度合理。一组问题,要讲究呈现的科学性,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前有铺垫,后有照应,体现出阅读的认知规律。
案例《台阶》(获得全国一等奖)
第一层面的问题:
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具有立体感的“父亲”形象?
生:不服输的父亲。用手去拖青石板的时候,腰闪了一下,“我”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捂着腰。
生:永不放弃的父亲。明明已经老了,却还是要自己动手,不让“我”抬水。
生:倔强要强的父亲。“我”去帮你抢担子,你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还对“我”说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了吗?
生:坚韧不拔的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岁月残蚀了你的身体,但是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大山。
第二层面的问题:
师:经过大家的描述,老师的脑子里基本上有了父亲的形象了。但是老师想说,这是一个尴尬的父亲。这又是为什么呢?
师:什么叫尴尬?
生:尴尬就是不自然、十分窘迫、难堪。
师:你刚才说他居然不敢放,为什么觉得这是尴尬的?
生:我觉得他一生都是一个平民,他现在住上了台阶高的房子,刚从一个平民变成现在地位稍高的一个人,他觉得不适应,所以感觉有些尴尬。
师:老师明白了,你觉得父亲他骨子里是一个质朴的人,现在想要他张扬他也张扬不起来。
生:我认为父亲也是突然从一个平民变成了一个稍有地位的人,所以有些尴尬了。
师:他真的有地位了吗?
生:他只是在别人眼里有地位,自己依旧认为自己是农民,一下子到了这么高的地位,感觉有点虚。
师:这样一讲,老师也懂了很多,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真正要立起来,不仅仅依靠外物,还要靠自身的强大。我们再来看,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我想问: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
师:有没有目光在望他?
生:没有。
师:没有吗?
生:有。
师:有还是没有?
生:有。
师:我们知道,农村办喜事,会有很多人围观,他怎么会说仿佛觉得会有许多人在看他?
生:我觉得他根本没有抬起眼睛去看,所以用了“仿佛”这个词。他觉得自己很尴尬,觉得自己不是真的有这地位。
师:父亲真的是尴尬,他这时眼睛不知该看哪里了,他甚至不敢跟人家的眼睛对视。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话:他尽力想把胸挺高些,无奈他的胸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这里给人的感觉很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他当农民当惯了,农民都是弯腰工作大半辈子,背是驼惯了。还有一层,农民是比较下层的阶级,他一直很谦卑,所以背一直直不起来。
师:由于长期劳作,以及他的谦卑,让他无法挺起胸,到这里我们就理解父亲尴尬的原因了。同时我们也发现父亲的内心其实很复杂。他的外在行动与他的内心心理是有矛盾的。这才是真实的父亲,只有复杂才真实,只有立体才丰满。 第三层面的问题:
这么一个不张扬、不善表达的非常善良的父亲,但他的内心又是如此丰富,他的言行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他的言行让我们感到困惑的还有哪些呢?
生:他明明自己腰闪了,还不要“我”挑,说“我”是凑热闹。
生:一把推开“我”。
生:粗暴。
师:粗暴说明他内心是怎么样?
生:说明了当时父亲很烦躁。
生:一方面是父亲对儿子这种行为觉得很生气,认为儿子瞧不起自己,连扁担都挑不动了,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生气,自己挑个扁担都会闪腰,真没用。
师:说得很好。人老了的时候就总会生气,因为他的力量就要丧失了。这个时候没有人帮助他,而儿子看似帮助的行为,实则是不理解的伤害,所以他只好无奈地对自己生气,这是对生命的愤怒——我怎么就老了呢?还有吗?
生:我觉得父亲内心不仅是愤怒,还有痛苦,他自己心里已感到自己老了,只是不服输,因此内心很纠结,很痛苦。
生:扁担的叫声,写出了父亲内心的痛苦,但是父亲觉得如果就这样放弃的话,又是对自己的生命的羞辱。
师:他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认为扁担的叫声把他心里的愤怒痛苦都表达出来了,但是为什么要在“不”字后面加破折号?
生:加破折号,是为了突出这个“不”字,父亲想表明自己是挑得动这担水的,用不着儿子来帮忙。
生:父亲身体非常疼痛,说话的时候气接不上来,不由自主把“不”字延长了。
生:父亲当时是硬撑着的,很痛,但是他不让自己的儿子、妻子知道。
生:我觉得父亲是因为有点生气,才会十分粗暴地一把推开“我”,这里的语气应该是生气的语气,破折号是用来强调的。
这节课是对“层递性问题式教学”的一次实践。在《台阶》的教学案例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对文本的细节有立体的体会,对作者的情思有深切的感悟,创造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教学情境。
其中有三点值得思考:
1.“层递性问题式教学”问题内容集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就问题作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引导他们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从而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2.“层递性问题式教学”问题形式灵活。这一教学方法对问题理解多样,学生围绕问题可以自由地言说,减少了多话题所带来的诸多制约,读出了作品的人物形象,读出了作者,读出了自己,个性得到张扬。
3.“层递性问题式教学”所适用的文本范围。一般来说,是有文眼的文本,或者是能筛选出引发学生思考全文问题的文本。
参考资料:
1.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3期。
2.沈益萍《新课程背景下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新课程》2009年第9期。
3.孙绍振《多元解读和一元层层深入——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8期。
4.谭倩《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9年第4期。
5.孙婷婷《浅析语文教学中文本的多元解读》,《中学课程资源》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