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锋晖说:“东方运动,例如射箭,所倡导的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注重的是内在修养和身体素质的内外兼修。弓箭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勇武谦逊的民族性格,传承和保护中华弓箭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十年,在人生的长河中,是一段不算长也不算短的时间。有一个人,他用十年的时间,潜心研究中华弓箭文化,并且将自己十年间收藏的上百件弓箭实物悉数捐献给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他就是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副书记、锡伯族青年学者锋晖。
十年一梦,一朝终圆
8月24日,记者在新疆师范大学文光校区法经学院副书记办公室见到了锋晖。锋晖说,今年8月8日,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在伊犁州察布查尔县开馆,从那以后,他一直义务担任博物馆的讲解员,直到前几天才回到乌鲁木齐,因为学校马上就要开学了。
锋晖今年34岁,因为之前一直忙于博物馆的筹建,他也是把婚期一拖再拖,如今心愿已了,他跟未婚妻商量后决定尽快完婚。锋晖说,锡伯族能骑善射的传统从小对他影响很深。十年前,他迷恋上了弓箭文化。
为了收集关于弓箭的资料和实物,锋晖可谓煞费苦心。一开始,为了能淘到弓箭方面的书籍,他跑遍了乌鲁木齐大大小小的书店和旧货市场。即使到内地去出差,他也不忘去“淘”书和弓箭。7年前,在北京的一个旧货市场,锋晖“淘”到了一本名为《中华箭镞》的书,如获至宝,锋晖说,这本书发行量只有1000本,他至今都没有看到第二本,很多弓箭爱好者听说他有这本书,都非常羡慕他。为了能买到一把正宗的美国制造的复合弓(滑轮弓),他托朋友从美国给他带,一把复合弓的价格折合成人民币是9000元,这也是他买的最贵的一把弓。对于弓箭的痴迷,在购买书籍和弓箭上他从不吝惜。十年下来,他粗算了一下,光购买弓箭和相关的书籍资料他至少花去了17万多元。
锋晖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然弓箭文化只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条涓涓细流,但是,综观中国历史发展,弓箭文化中的文射与武射曾孕育了中华民族勇武谦逊的民族性格,丰富的弓箭文化内容集中体现了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征,反映出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发展历程,所以,他希望把中华弓箭文化传播和继承下去。
显然,对于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单靠一己之力是不行的,深知这一点的锋晖在3年前就有了开办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的想法,但是,开办博物馆,资金、场地都是必不可少的,要解决这两点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锋晖说,察布查尔县也并不富裕,一下子拿出几十万来办博物馆的确有困难。但是,县委领导还是对他开办博物馆的想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最终帮他实现了梦想。
2012年8月8日,由锋晖主持筹办的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在察布查尔县开馆。锋晖说,博物馆建筑面积为802平方米,共分为射猎文化、军事文化、礼仪文化、中华弓弩、中华箭镞、扳指护具等18个文化板块,展出有32款世界各地、全国各民族代表性的弓种,400余枝各类箭枝,150款扳指、护臂、弓箭袋等。
“中华第一长弓”
在中华弓箭博物馆展出的众多实物中,一把名为“中华至尊弓”,又名“中华第一长弓”的实射弓格外引人注目。锋晖说,这把弓是他跟黄浩、杨晶波两位朋友在博物馆开馆之前共同制作完成的,这把弓长3.52米,实射最长距离159米,是目前中国最长的单体木质弓。
7月,眼看博物馆开馆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锋晖不仅要把自己所有收藏的弓箭和书籍资料运到博物馆进行布展,还要谋划弓箭文化研讨会以及射箭比赛的筹备工作,显得格外繁忙。而就在他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了县领导交给他的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两周的时间做一把3米长的单体实射木质弓。
“那是7月15日,县委王奕文书记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做一把3米长的弓,并说把长弓的祈福试射仪式作为8月8日博物馆开馆仪式上的一个亮点。不仅如此,长弓还要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锋晖说,在“中华第一长弓”还没有问世之前,世界上最长的实射弓是日本人制作的,弓长2.2米,射程不超过100米;而世界上最长的娱乐弓是图瓦人做的,长2.5米,是用一根完整的木头做的,射程在三四十米远。
想要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岂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眼看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锋晖不由多想,他先是请来了黄浩和杨晶波两位朋友协助他工作。随后他们跑遍了伊宁市和察布查尔县的林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块合适的木头,但是由于木头不直,曲曲弯弯,而且木纹不顺,好不容易打磨成弓身,等装上弓弦,开满弓,没想到弓身却折断了。
在挑战极限的过程中,成功并不会来的那么容易。随后做的几个弓身,依然在试弓阶段以失败而告终。锋晖说:“最可惜的是我们买了一块3.6米长的木料,没想到因为木料上的一个虫眼导致做出来的弓身断裂。还有在苗圃场伐的一根橡木,如果是干木料,价值在1万元左右,但是我们伐下来的木料没有经过阴干,最终木料在制作弓身的过程中像麻花一样扭曲了。”
紧张的时间由不得锋晖他们去惋惜,一次接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们气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块理想的榆树木料,但是木料只有1.8米长,他们只好在木料的中间横着打了三个木楔,把两块同样长度的木料拼接在一起。弓身做好后,锋晖又花了两天时间对弓身进行美工装饰,然后在弓身上装上用牛筋扭成的弓弦,就这样,长3.52米的“中华第一长弓”终于成形了。大功告成,锋晖和朋友们如释重负。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其实‘好弓也得配好箭’,别看小小的箭,我们也花了不少功夫。”锋晖说,“中华第一长弓”用的箭是用箭竹做的,长1.8米,直径2厘米。箭羽选用的是雕翎,雕翎很珍贵,也意味着很稀缺。为此,锋晖向全国各地的弓箭爱好者征集雕翎,最后征集到了30片雕翎。“好的雕翎是雕的翅膀的头三根羽毛,非常珍贵。一把弓的价值,第一体现在弓身的张力上,第二就体现在雕翎的珍贵上。”
弓箭制作完成后,锋晖和两位朋友迫不及待地进行了试射,但是试射结果只有80多米。锋晖说,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单体木制弓是英国人做的,射程的极限是150米,他希望自己制作的弓能达到200米的射程。 提高箭的射程,就必须提高弓身的张力。为此,锋晖陷入了苦思冥想中。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他惊喜的发现,在众多用作博物馆的展品中,有一把200克的牛筋丝和一小把鱼胶。他想,何不仿效古代弓箭的做法,用鱼胶把牛筋丝贴在弓身背面,这样或许能增加弓身的张力。锋晖一拍大腿,说干就干。他先是用锯条在弓背上刮出小槽,然后把牛筋丝一根根用鱼胶粘到弓背上。实验证明,弓背增加了一毫米厚的牛筋后,张力果然大增,在随后的一次试射中,箭射出了159米的距离,对这个结果锋晖和朋友们兴奋不已。锋晖说:“古人的智慧太神奇了,如果手里多一些牛筋,箭的射程还能提高,可惜牛筋的制作周期长,工艺复杂,所以比较稀缺。”
后来,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来人,对“中华第一长弓”的实际射程进行了测试,可惜正式测试的时候,箭只飞出了154米的距离,这让锋晖感到非常惋惜。
“让弓箭文化代代相传”
8月8日,在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上,原中国奥委会委员、中国射箭协会常务副主席徐开才在致辞中说道:“察布查尔县一直享有中国箭乡的美誉,有着浓厚的习射之风,清代的锡伯军民苦练射术技艺,在保家卫国的历程中贡献巨大,新中国成立后,察布查尔县箭乡儿女又纵横于国际国内各大赛场,为国家争得了无数荣誉。锡伯族的历史和箭乡保家卫国的历程集中体现着中华弓箭文化中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核心理念,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华射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如何把弓箭文化一代代传下来,这也是锋晖经常冥思苦想的问题。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广泛的传播,需要更多的人去认同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和价值理念,这样才能为文化的传承提供先决条件。当然,单凭一己之力,把文化进行广泛的传播,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锋晖坦言,在弓箭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目前所遇到的困难有很多。首先是当前传统弓箭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真正了解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仍寥寥无几,这不仅限制了弓箭文化的发扬光大,也对产业化发展和全面普及形成了阻碍;其次射箭运动在国内尚没有普及,弓箭文化的传播也是阻力重重。以运动带动文化的传播,既而使得弓箭文化形成产业化,显然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锋晖最后说:“东方运动,例如射箭,所倡导的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注重的是内在修养和身体素质的内外兼修。弓箭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勇武谦逊的民族性格,传承和保护中华弓箭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锋晖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然弓箭文化只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条涓涓细流,但是,丰富的弓箭文化内容集中体现了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征,反映出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发展历程,所以,他希望把中华弓箭文化传播和继承下去。
十年,在人生的长河中,是一段不算长也不算短的时间。有一个人,他用十年的时间,潜心研究中华弓箭文化,并且将自己十年间收藏的上百件弓箭实物悉数捐献给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他就是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副书记、锡伯族青年学者锋晖。
十年一梦,一朝终圆
8月24日,记者在新疆师范大学文光校区法经学院副书记办公室见到了锋晖。锋晖说,今年8月8日,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在伊犁州察布查尔县开馆,从那以后,他一直义务担任博物馆的讲解员,直到前几天才回到乌鲁木齐,因为学校马上就要开学了。
锋晖今年34岁,因为之前一直忙于博物馆的筹建,他也是把婚期一拖再拖,如今心愿已了,他跟未婚妻商量后决定尽快完婚。锋晖说,锡伯族能骑善射的传统从小对他影响很深。十年前,他迷恋上了弓箭文化。
为了收集关于弓箭的资料和实物,锋晖可谓煞费苦心。一开始,为了能淘到弓箭方面的书籍,他跑遍了乌鲁木齐大大小小的书店和旧货市场。即使到内地去出差,他也不忘去“淘”书和弓箭。7年前,在北京的一个旧货市场,锋晖“淘”到了一本名为《中华箭镞》的书,如获至宝,锋晖说,这本书发行量只有1000本,他至今都没有看到第二本,很多弓箭爱好者听说他有这本书,都非常羡慕他。为了能买到一把正宗的美国制造的复合弓(滑轮弓),他托朋友从美国给他带,一把复合弓的价格折合成人民币是9000元,这也是他买的最贵的一把弓。对于弓箭的痴迷,在购买书籍和弓箭上他从不吝惜。十年下来,他粗算了一下,光购买弓箭和相关的书籍资料他至少花去了17万多元。
锋晖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然弓箭文化只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条涓涓细流,但是,综观中国历史发展,弓箭文化中的文射与武射曾孕育了中华民族勇武谦逊的民族性格,丰富的弓箭文化内容集中体现了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征,反映出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发展历程,所以,他希望把中华弓箭文化传播和继承下去。
显然,对于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单靠一己之力是不行的,深知这一点的锋晖在3年前就有了开办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的想法,但是,开办博物馆,资金、场地都是必不可少的,要解决这两点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锋晖说,察布查尔县也并不富裕,一下子拿出几十万来办博物馆的确有困难。但是,县委领导还是对他开办博物馆的想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最终帮他实现了梦想。
2012年8月8日,由锋晖主持筹办的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在察布查尔县开馆。锋晖说,博物馆建筑面积为802平方米,共分为射猎文化、军事文化、礼仪文化、中华弓弩、中华箭镞、扳指护具等18个文化板块,展出有32款世界各地、全国各民族代表性的弓种,400余枝各类箭枝,150款扳指、护臂、弓箭袋等。
“中华第一长弓”
在中华弓箭博物馆展出的众多实物中,一把名为“中华至尊弓”,又名“中华第一长弓”的实射弓格外引人注目。锋晖说,这把弓是他跟黄浩、杨晶波两位朋友在博物馆开馆之前共同制作完成的,这把弓长3.52米,实射最长距离159米,是目前中国最长的单体木质弓。
7月,眼看博物馆开馆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锋晖不仅要把自己所有收藏的弓箭和书籍资料运到博物馆进行布展,还要谋划弓箭文化研讨会以及射箭比赛的筹备工作,显得格外繁忙。而就在他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了县领导交给他的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两周的时间做一把3米长的单体实射木质弓。
“那是7月15日,县委王奕文书记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做一把3米长的弓,并说把长弓的祈福试射仪式作为8月8日博物馆开馆仪式上的一个亮点。不仅如此,长弓还要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锋晖说,在“中华第一长弓”还没有问世之前,世界上最长的实射弓是日本人制作的,弓长2.2米,射程不超过100米;而世界上最长的娱乐弓是图瓦人做的,长2.5米,是用一根完整的木头做的,射程在三四十米远。
想要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岂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眼看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锋晖不由多想,他先是请来了黄浩和杨晶波两位朋友协助他工作。随后他们跑遍了伊宁市和察布查尔县的林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块合适的木头,但是由于木头不直,曲曲弯弯,而且木纹不顺,好不容易打磨成弓身,等装上弓弦,开满弓,没想到弓身却折断了。
在挑战极限的过程中,成功并不会来的那么容易。随后做的几个弓身,依然在试弓阶段以失败而告终。锋晖说:“最可惜的是我们买了一块3.6米长的木料,没想到因为木料上的一个虫眼导致做出来的弓身断裂。还有在苗圃场伐的一根橡木,如果是干木料,价值在1万元左右,但是我们伐下来的木料没有经过阴干,最终木料在制作弓身的过程中像麻花一样扭曲了。”
紧张的时间由不得锋晖他们去惋惜,一次接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们气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块理想的榆树木料,但是木料只有1.8米长,他们只好在木料的中间横着打了三个木楔,把两块同样长度的木料拼接在一起。弓身做好后,锋晖又花了两天时间对弓身进行美工装饰,然后在弓身上装上用牛筋扭成的弓弦,就这样,长3.52米的“中华第一长弓”终于成形了。大功告成,锋晖和朋友们如释重负。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其实‘好弓也得配好箭’,别看小小的箭,我们也花了不少功夫。”锋晖说,“中华第一长弓”用的箭是用箭竹做的,长1.8米,直径2厘米。箭羽选用的是雕翎,雕翎很珍贵,也意味着很稀缺。为此,锋晖向全国各地的弓箭爱好者征集雕翎,最后征集到了30片雕翎。“好的雕翎是雕的翅膀的头三根羽毛,非常珍贵。一把弓的价值,第一体现在弓身的张力上,第二就体现在雕翎的珍贵上。”
弓箭制作完成后,锋晖和两位朋友迫不及待地进行了试射,但是试射结果只有80多米。锋晖说,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单体木制弓是英国人做的,射程的极限是150米,他希望自己制作的弓能达到200米的射程。 提高箭的射程,就必须提高弓身的张力。为此,锋晖陷入了苦思冥想中。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他惊喜的发现,在众多用作博物馆的展品中,有一把200克的牛筋丝和一小把鱼胶。他想,何不仿效古代弓箭的做法,用鱼胶把牛筋丝贴在弓身背面,这样或许能增加弓身的张力。锋晖一拍大腿,说干就干。他先是用锯条在弓背上刮出小槽,然后把牛筋丝一根根用鱼胶粘到弓背上。实验证明,弓背增加了一毫米厚的牛筋后,张力果然大增,在随后的一次试射中,箭射出了159米的距离,对这个结果锋晖和朋友们兴奋不已。锋晖说:“古人的智慧太神奇了,如果手里多一些牛筋,箭的射程还能提高,可惜牛筋的制作周期长,工艺复杂,所以比较稀缺。”
后来,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来人,对“中华第一长弓”的实际射程进行了测试,可惜正式测试的时候,箭只飞出了154米的距离,这让锋晖感到非常惋惜。
“让弓箭文化代代相传”
8月8日,在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上,原中国奥委会委员、中国射箭协会常务副主席徐开才在致辞中说道:“察布查尔县一直享有中国箭乡的美誉,有着浓厚的习射之风,清代的锡伯军民苦练射术技艺,在保家卫国的历程中贡献巨大,新中国成立后,察布查尔县箭乡儿女又纵横于国际国内各大赛场,为国家争得了无数荣誉。锡伯族的历史和箭乡保家卫国的历程集中体现着中华弓箭文化中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核心理念,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华射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如何把弓箭文化一代代传下来,这也是锋晖经常冥思苦想的问题。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广泛的传播,需要更多的人去认同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和价值理念,这样才能为文化的传承提供先决条件。当然,单凭一己之力,把文化进行广泛的传播,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锋晖坦言,在弓箭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目前所遇到的困难有很多。首先是当前传统弓箭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真正了解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仍寥寥无几,这不仅限制了弓箭文化的发扬光大,也对产业化发展和全面普及形成了阻碍;其次射箭运动在国内尚没有普及,弓箭文化的传播也是阻力重重。以运动带动文化的传播,既而使得弓箭文化形成产业化,显然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锋晖最后说:“东方运动,例如射箭,所倡导的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注重的是内在修养和身体素质的内外兼修。弓箭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勇武谦逊的民族性格,传承和保护中华弓箭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锋晖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然弓箭文化只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条涓涓细流,但是,丰富的弓箭文化内容集中体现了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征,反映出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发展历程,所以,他希望把中华弓箭文化传播和继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