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日本年轻人内心世界的变化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多年前深受日本年轻人所追捧的小说《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作者在小说中隐含的“活着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而活着”等主题,来剖析当代日本社会以及年轻人对“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关键词:生死观;朔太郎;年轻人中图分类号:I28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136-02引言作者片山恭一1959年出生于日本爱媛县,现在福冈县居住。毕业于九州大学农业部。1986年凭借小说《气息》被评为日本文学界的新人奖。小说《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是片山恭一的代表作。作者将纯情与令人深思的生死观主题相结合,在带给渴慕真爱的人们那干渴的心灵一丝爱抚的同时,促使读者冷静地思考“生死”的内在含义。片山恭一让他的主人公,同时也是背负着“纯爱”与“生死”的朔太郎在其中品尝酸甜苦辣,经历悲欢离合,感悟人生的真谛。于2003年问世的小说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尤其在广大年轻人中人气不断上升、一度被评为年度最畅销小说。针对个中原因,书评中的解释多将其归类为以下两点。即小说中古风似的“纯爱”表现手法和小说中贯穿“生死”的主题,由于两者间产生的悲剧审美效果,使简单的“纯爱”进行了升华,使小说内容本身更加令人难忘且更为人深思。但笔者从中也感受到一些疑问。那就是,无论小说本身有多么贴近年轻人,但在小说中所描写出来的如“恋人的死”,毕竟对于现实中的年轻人来说还是一种遥远的事,既然如此又为何会有那么多年轻人会产生共鸣呢?此外在被认为现代年轻人对“生死”的意识薄弱的社会背景下、小说的畅销却恰恰暗示了年轻人对生死观的另一种姿态,这又是为什么?围绕以上问题,笔者将试着通过对小说中有关“生死观”主题的具体分析,并结合当代日本社会的现状来试着寻找答案。一、回顾贯穿小说的“生死观”主题纵观《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的生死观描写,基本围绕主人公朔太郎而展开。其中女主人公亚纪和朔太郎的爷爷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主人公的“生死观”认知过程起着引导作用。因此,通过追踪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死观”变化,就能相对容易地感受小说“生死观”主题。女主人公亚纪生前对于朔太郎来说在是否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国或神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是根本不存在相信的理由,然后也不存在需要依托这类东西(天国或神)而活下去的理由,可以说对此时的朔太郎而言“死”是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此时他的生死观只是一个很模糊概念。第一次引导朔太郎意识到生死观的是一次和爷爷之间的约定。在聆听完老人叙述完自己的往事之后,并经历了帮助老人盗取了曾为其恋人的骨灰,最终答应老人将两人的骨灰合葬的一连串事件之后。朔太郎第一次有了生死观的概念,并逐步体会到它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虽然并非亲身经历,但从一位亲人口中第一次听到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生死的话题之后,朔太郎的内心开始逐步动摇。虽然尚因自身的经历局限,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但试图了解“生死”的姿态,通过他与亚纪之间的对话内容里不时可以看出来。从最初以一种不可思议和排斥开始逐步转变为对老人行动的理解和支持。不过虽说逐步引起关心,其本人始终还是以一种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待那个世界。真正意义上对生死观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是当开始能意识到亚纪的死的那一刻开始。当理解一直以来只当做悲剧故事一个情节而已的一切,即将发生在身边最爱的人身上的时候,朔太郎的生死观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小说的第三章中作者透过从朔太郎心境变化将其内心的痛苦与不安、又及其想寄托希望的部分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描写。对于亚纪所受的痛苦和即将逝去的生命,朔太郎最初努力试图以自身的力量去安抚、拯救。对此时朔太郎而言,如何令亚纪摆脱“死”的威胁是他唯一能做的事,哪怕借助那虚无缥缈的神灵力量;但当意识到自己和神灵都无法施予援手的那一刻,占据朔太郎脑海里的已不再是该如何面对亚纪“死”的不安,转而考虑的是伴随亚纪追寻“生”的意义。小说中,当两个人决定去澳大利亚完成女主人公宿愿的时候,面对亚纪的那句“……那么想逃,现在却搞不清楚逃避什么”,朔太郎的回答则是“不是逃,而是出发”。从这句对白中,不难体会到在此时的朔太郎心中已然明白,通过逃避改变不了“死”的命运,自己唯一能做得只有出发伴随亚纪去追寻“生”的意义,而这就是帮助女主人公完成宿愿。而且对朔太郎来说,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仅通过自身的力量,为所爱之人在这个世界争取“生”的意义的唯一方式。但对“生死”的深思伴随着恋人亚纪的死而终结,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在亚纪去世后朔太郎的生死观,完全被一种失落感所代替,并不时被强烈的悲伤和空虚感所侵蚀。作品此时所描述的朔太郎的心理,基本上是一种生死观=失落感的状态。此时的朔太郎因最爱的人以“死”的形式而消失时所产生的强烈的失落感,对“生”和“死”的含义产生了一种混淆认识。此时的朔太郎在“生”的世界里留下的只是没有灵魂的躯体,他的灵魂已经永远地停留在记忆中,而那个记忆却牢牢地和已然在“死”世界里的恋人亚纪相互连接着。如此经过了十年的岁月,朔太郎开始能够逐渐接受亚纪的死。最后在朔太郎母校中学的操场上,通过以将亚纪的骨灰撒向空中的形式结束作品,同时也暗示着在长久以来朔太郎心中探寻亚纪的踪迹之旅的终止。以上是笔者对小说中生死观主题的概括。不难看出,作者希望借助小说主人公朔太郎对“生死观”的认识变化,提出了许多如何去认识和思考“生·死”的设问,而从小说在日本当代年轻人中产生共鸣的结果来看,作者也的确达到了他的意图。总结以上情况可以推断出:小说中描写的诸多生死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日本社会,尤其是当代年轻人中的生死观特征。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决定挖掘小说中能反映当前日本社会,尤其是当代年轻人中的生死观部分的情节进行分析,间接剖析它是如何来反映日本当前社会及当代日本年轻人心中的“生死观”的变化。二、从“盗骨”与“散骨”行为看现代日本社会生死观的变化长久以来,日本人亲族间的意识很强,形成了诸多以家或家族形态为基础的生死观。关于活在现世的自己和先祖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墓”的形式存续着。因此,在日本每年会有专门的祭祖节日(お盆祭り)如同中国的清明节,此外家家几乎都有供奉先祖的佛坛。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的这种观念也开始逐渐发生着动摇。在当代的日本社会中由于家族间分散情况的发生(如离开家乡工作等)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墓、丧葬仪式也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同时,随着这种社会的变化,青年人的生死观意识也逐渐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在小说中,分别有描写朔太郎和祖父两人偷偷从曾为祖父恋人的墓中盗出骨灰的情节,也有描写朔太郎为了“散骨”,走访各地的情节。首先祖父的这一行为暗示着老人一种想将曾经的恋人,从代表她现在的“家族”(逝者和丈夫构成的家族)关系的“墓”中区分开来、脱离出来意识。老人通过以盗出骨灰的形式,使曾经的恋人和她原来的家族中断关系,从而满足老人希望恋人回归“个人化”的心理。因为只有当她不再为对方“家族”成员时,才能重新恢复到曾为自己恋人的身份。而从朔太郎的行为来看,不是通过埋葬亚纪,而是通过“散骨”的形式来克服对亚纪的“死”的悲哀。这里,我们能感受到朔太郎与祖父同样希望从家族和传统(即“墓”的形式)中脱离的一种新生死观。因此,小说中的生死观描写,间接地反映出日本社会中出现的一种从“传统的生死观”向“个性化、多样化的生死观”转变的意识形态。也反映出人们对“生”和“死”的意识,从过去的家族间逐渐转向以个人为中心的变化。 三、小说中的“生死观”表现与当代日本年轻人生死观的暗合小说中朔太郎的“生死观”意识,其实就是一个日本社会中的年轻人对“生·死”的理解和概括。对于生活在现代日本社会中的年轻人来说,一方面因为对“死”的感受本身就相当少,所以认为“死”与自己毫不相干、不可能相遇的人在增加。而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年轻人对现实社会的不安,从而产生对“生”感到不安,对“死”也感到不安,也就是对“生和死”的意义变得迷茫。在这种情况下,一部描写青年人如何面对“生”和“死”的小说问世,使许多年轻人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存在的“生死”与之相重叠,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能认真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和理由的机会。因此这篇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既反映了现代日本年轻人的生死观、也给出了年轻人如何正确看待“生”与“死”问题的设问。总之笔者认为小说之所以能获得很多年轻人的支持,并使他们产生共鸣,除小说内容本身感人之外,还与小说中“为了什么而活着”等围绕“生死”的设问存在是分不开的。通过这些设问,即使广大的青年读者加深了对“死”的认识和理解;而另一方面,通过描写主人公在痛失恋人的情况下,克服心中的悲痛和失落,朝着未来努力生活下去的积极姿态,使年轻人加深了对“生”的理解。结合以上的特征分析,朔太郎从失落和悲痛中重新爬起,向着未来积极活下去的身影,恰好反映出了许多处于迷茫和失落中的年轻人内心期盼着从以个人为中心、闭塞的社会环境中解脱、积极面对未来的心理。在当代日本年轻人普遍被社会认为是对“生”与“死”的认识相对较少的社会背景下,小说正好将目标对准这个社会问题,并对当代的年轻人进行了设问。而从深受年轻人好评的结果来看,作者的心愿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许多年轻人以小说为契机通过对“生”、“死”的理解,回顾分析人生。因此,《世界の中心で愛を叫ぶ》这部小说,也可以说是代表了现代年轻人对于生死观的新的思考方式的作品。结语本论文围绕小说中朔太郎的生死观和失落感进行重点分析,在面对作者提出的“人为何而活”的问题面前,看到了年轻人试图寻找与自己相应的答案和新姿态。而这一点将当代年轻人的意识变化普遍视为问题化的当前日本社会来说,无疑也提供了一次应该从新审视年轻人意识变化的机会。参考文献:[1]片山恭一.『世界の中心で、■をさけぶ』小学■(2006).[2]片山恭一.『考える元■』光文社文■(2004).[3]五来重.『日本人の死生■』角川■(1994).[4]藤井正雄.『死と骨の■俗』ふたばらいふ新■(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法治国是现在每个国家都积极追求的国家形式,其基础是自然法还是法律实证主义。自二战以后,法律实证主义的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自然法却又再次复苏,成为了完美的代名词。自然法虽然较实证法更接近正义法(上帝法),但是其发展依赖于复杂的社会背景,毋庸置疑的受到政治的约束和利用,受到人类认识局限的影响。在追求法治国的当下,自然法该何去何从。关键词:法治国;自然法;法律实证主义;正义法中图分类号:D920
期刊
摘 要:邓玉娇案是一起在特殊服务行业因反抗性侵犯导致的伤害致死案,引发了对特殊服务行业职场性安全的思考,分析了这些场所频发性骚扰行为的原因和我国目前防止性骚扰立法上的不足,加大雇主责任防范性骚扰的建议。关键词:特殊服务业;职业场所;性安全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065-02案件始末:2009年5月10日晚8时许,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政
期刊
摘 要:五号屠场》是库尔特·冯内古特代表作,小说以二战为背景,被誉为黑色幽默中反战作品经典。小说以作者冯内古特和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分别展现了他们在二战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及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无法泯灭的心灵创伤,突出表现了作者的反战情绪。关键词:战争文学;解构主义;黑色幽默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130-02引言人类
期刊
摘要: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各自的生理结构、社会因素以及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女性语言与男性语言也有所区别。概括并分析了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在同组性别和不同性别的使用差异情况,同时也从社会文化因素讨论了导致差异的原因。其分析言语差异的目的在于能使人们更好地把握对语言的运用,从而促进跨性别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老友记》;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
期刊
摘 要: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论视角,从公民社会的培育和高校政治学教学改革的正相关性出发,探讨高校政治学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公民社会培育的现实契合,基于民主、平等参与、自由讨论等公民社会理念基础上的教学改革,及育人目标——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的高扬等,意在表达一种颇具现实关怀的教学和政治之间的合法性互动关系,以及体现在教学中的民主政治旨趣。关键词:公共领域;公民社会;政治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D
期刊
摘 要:庄子的逍遥游境界究竟是什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或者说,这种逍遥游的自由自在的至高境界究竟存不存在?“无待”与“有所待”,“圣人”因其“无为”“无己”而成“圣人”。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无待;圣人;无己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140-02庄子,名周,宋国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常言道老庄老庄,顾名思义,庄
期刊
摘 要:在现代化快速变迁的背景下,我国的村落文化也在经历着急剧的变迁。面对急剧变迁的村落文化,建立一种和谐、生态的村落文化是变迁中村落文化保存和创新发展的最好选择。束河古镇在文化生态的建设中,创造了“保护求发展,发展促保护”的束河经验。创造了民族团结发展、文化多元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村落文化生态建设的典范。关键词:村落文化;文化变迁;文化生态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之争历来有之,其滥觞可溯于亚里士多德时代。经历了二战战火的洗练,德国纳粹“恶法”的教训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考量法的价值、法的要素以及法与道德等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实证主义法学者哈特教授与新自然法倡导者富勒教授的世纪论战将上述问题再次推至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以此论战为切入点考察自然法与法实证主义之间的微妙关系,实际上是在新时期的语境下对近现代以来法哲学的发展趋势做一次具有宏观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2000—2010年人才流失情况的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岗位类型、用工方式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人才流失的内在规律,进而为医院的人才培养制定出更为科学、完善的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人才流失;统计分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065-02  一、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2000—2010年某三
期刊
摘 要:食品安全相关技术机构是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危机,食品安全技术机构将呈现出四个方向的发展趋势:体制上公营与私营并立,运行方式上进一步市场化,资源配置上进一步科学布局、互通资源,责任承担方式的发展趋势——更加明确化与独立化。  关键词:食品安全;技术机构;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