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与主流人类学不同,它借助于影视来记录人类文化的研究。“影视人类学”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虽有三十几年的发展,但仍处于不断地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对其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通过回溯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反思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期能够使我国的影视人类学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发展;问题
一、引言
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人类学与其他社会学科(例如影视学、心理学、民俗学和考古学等)、技术学科(如试听技术)的互动互惠产物。它是“以影像和影视手段来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它旨在透过镜头所建构的场景、情景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由于影视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其发展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加强对影视人类学的发展研究,有利于影视人类学在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有利于对人类学研究的丰富。
二、我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影视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较晚,严格地说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影视人类学”这一名词,在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通常,我们认为影视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已有60年的时间,但是,真正的发展只有三十几年。虽然时间较短,却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发展之路:从无意识向有意识的发展、从非自觉走向了自觉的道路。它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在我国以电影技术手段参与民族工作,记录民族形象资料,从而制成具有人类学性质的影片是始于1957年。在这个年代,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阶段,是社会、经济、文化急剧变化的时代,为了能够更好地制定有关少数民族的方针、政策,进行了对全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从而促进了影视人类学的初步发展。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后期。这段时期,我国的影视人类学出现承前启后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民族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日臻成熟,为影视人类学的觉醒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在这个阶段,影视人类学的拍摄也开始趋于“谨慎性”,使得为数较少的每部片子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所以,这一阶段的影视人类学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是从非自觉走向自觉的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我国的影视人类学开始走向成熟,主要标志有三个:一是开展影视人类学理论研究与教学。1988年影视人类学的专门论文《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发表,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国内学术界和影视界的关注。在1991年云南大学历史系开设的“影视人类学”选修课和在2000年出版《影视人类学概论》成为了高校影视人类学的教材,标志着我国的影视人类学走向了成熟;二是建立影视人类学专门机构。在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所影视组更名为“影视民族学研究室”,其专门从事对影视人类学的研究与拍摄。而这一机构的建立,意味着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影视人类学专门机构的成立。2001年,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成立了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专门从事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教学和影视片的拍摄制作。随着这些研究所的相继建立,标明了影视人类学走向成熟,开始自觉运用其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与影片的拍摄;三是与国际接轨。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参加了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举行的第11届国际人类学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播放的人类学影片赢得了全场喝彩。这是我国影视人类学影片走向世界的开端。随之,在1995年召开的“首届中国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标明中国影视人类学与国际影视人类学的真正对接。这种对接也标志着中国影视人类学开始走向成熟。同时,“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影视人类学发展的一块里程碑,预示着中国影视人类学开始大步走向世界。
三、我国影视人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影视人类学不被主流人类学认可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虽然影视人类学已在高校开设学科,但仍以人类学教育为主。影视人类学的教育、科研工作与人类学之間的联系甚少。究其原因,一是影视人类学家与人类学家的交流、沟通较少。长期以来,人类学家主要是靠自身的参与、观察与访谈来进行研究,并且习惯于对民族志的文本分析。由于缺乏沟通与交流,人类学家对民族志影片的兴起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二是影视人类学的定位加深了与人类学的隔阂。影视人类学主要是依靠研究者与电台、音像公司的合作,而人类学家只能获得极少部分的影响资料来进行研究,从而加深了两者之间的隔阂;三是影视人类学的实践性很强。强烈的实践性使得影视人类学家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从而只有少量的时间去阅读人类学方面的著作,导致两者之间的学习性不足。
(二)影视人类学的拍摄主题较为单一
在拍摄内容方面,影视人类学的拍摄对象仍指向于边缘地区相对落后的弱势文化群体,从而显得更加地单调与带有猎奇的色彩。边缘化策略具有很大的意义,边缘化的奇特风俗,与美丽的风景能够吸引想要远离喧嚣的现代人。且弱势的文化正被强势的文化所冲击与同化,记录这些正在向现代文明转型的传统文化生活,能够凸显出人类最基本的、共同的和深层次人性美、生命美的特征,这种记录无疑有着更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注意,民族志影片的成功与否的标尺在于影片是否反映了对人、环境和文化的最终关怀,而不仅仅是记录一些可能被弱化的东西。因此,需扩宽对影视人类学的拍摄题材,扩大拍摄范围。
四、对策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缩小学科差距
由于影视人类学与人类学之间存在隔阂与摩擦,因此,培养既掌握人类学理论,又精通影视理论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这有助于影视人类学得到更好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就出现了人类学家和影视专家双重角色的人才。在我国,不少的院校和科研单位也开始开设影视人类学的课程,有的还与国外一起合作开办影视人类学的高级进修班以培养专业的影视人类学人才。然而,仅仅依靠这些院校与科研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加大对人类学和影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教育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优势,多方面来筹集资金,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除此之外,还要扩大对影视人类学的宣传力度,在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公共场合播放影视人类学片,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学科,从而加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当中。
(二)积极开展对话与交流
加强沟通与交流对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影视人类学更应以文化的自觉高度来全方面参与对话交流。首先,在人类学内部开展对话。学科内部之间的对话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扩大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中的影响力,消除人类学对影视人类学的偏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其次,积极开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影视人类学是多学科互惠互动的结果。因此,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影视人类学的多方面稳定发展;最后,积极参与涉外对话。如今,国际上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人类学纪录片展播或是评奖活动,我国的影视人类学必须大胆地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提升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水平与国际地位,把握国外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方向,避免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渥尔夫·胡斯曼.影视人类学与主流人类学——对未来的展望[A].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大会(北京)论文集[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2] 张肜肜. 对我国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 新西部,2010(04)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发展;问题
一、引言
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人类学与其他社会学科(例如影视学、心理学、民俗学和考古学等)、技术学科(如试听技术)的互动互惠产物。它是“以影像和影视手段来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它旨在透过镜头所建构的场景、情景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由于影视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其发展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加强对影视人类学的发展研究,有利于影视人类学在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有利于对人类学研究的丰富。
二、我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影视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较晚,严格地说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影视人类学”这一名词,在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通常,我们认为影视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已有60年的时间,但是,真正的发展只有三十几年。虽然时间较短,却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发展之路:从无意识向有意识的发展、从非自觉走向了自觉的道路。它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在我国以电影技术手段参与民族工作,记录民族形象资料,从而制成具有人类学性质的影片是始于1957年。在这个年代,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阶段,是社会、经济、文化急剧变化的时代,为了能够更好地制定有关少数民族的方针、政策,进行了对全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从而促进了影视人类学的初步发展。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后期。这段时期,我国的影视人类学出现承前启后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民族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日臻成熟,为影视人类学的觉醒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在这个阶段,影视人类学的拍摄也开始趋于“谨慎性”,使得为数较少的每部片子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所以,这一阶段的影视人类学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是从非自觉走向自觉的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我国的影视人类学开始走向成熟,主要标志有三个:一是开展影视人类学理论研究与教学。1988年影视人类学的专门论文《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发表,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国内学术界和影视界的关注。在1991年云南大学历史系开设的“影视人类学”选修课和在2000年出版《影视人类学概论》成为了高校影视人类学的教材,标志着我国的影视人类学走向了成熟;二是建立影视人类学专门机构。在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所影视组更名为“影视民族学研究室”,其专门从事对影视人类学的研究与拍摄。而这一机构的建立,意味着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影视人类学专门机构的成立。2001年,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成立了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专门从事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教学和影视片的拍摄制作。随着这些研究所的相继建立,标明了影视人类学走向成熟,开始自觉运用其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与影片的拍摄;三是与国际接轨。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参加了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举行的第11届国际人类学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播放的人类学影片赢得了全场喝彩。这是我国影视人类学影片走向世界的开端。随之,在1995年召开的“首届中国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标明中国影视人类学与国际影视人类学的真正对接。这种对接也标志着中国影视人类学开始走向成熟。同时,“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影视人类学发展的一块里程碑,预示着中国影视人类学开始大步走向世界。
三、我国影视人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影视人类学不被主流人类学认可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虽然影视人类学已在高校开设学科,但仍以人类学教育为主。影视人类学的教育、科研工作与人类学之間的联系甚少。究其原因,一是影视人类学家与人类学家的交流、沟通较少。长期以来,人类学家主要是靠自身的参与、观察与访谈来进行研究,并且习惯于对民族志的文本分析。由于缺乏沟通与交流,人类学家对民族志影片的兴起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二是影视人类学的定位加深了与人类学的隔阂。影视人类学主要是依靠研究者与电台、音像公司的合作,而人类学家只能获得极少部分的影响资料来进行研究,从而加深了两者之间的隔阂;三是影视人类学的实践性很强。强烈的实践性使得影视人类学家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从而只有少量的时间去阅读人类学方面的著作,导致两者之间的学习性不足。
(二)影视人类学的拍摄主题较为单一
在拍摄内容方面,影视人类学的拍摄对象仍指向于边缘地区相对落后的弱势文化群体,从而显得更加地单调与带有猎奇的色彩。边缘化策略具有很大的意义,边缘化的奇特风俗,与美丽的风景能够吸引想要远离喧嚣的现代人。且弱势的文化正被强势的文化所冲击与同化,记录这些正在向现代文明转型的传统文化生活,能够凸显出人类最基本的、共同的和深层次人性美、生命美的特征,这种记录无疑有着更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注意,民族志影片的成功与否的标尺在于影片是否反映了对人、环境和文化的最终关怀,而不仅仅是记录一些可能被弱化的东西。因此,需扩宽对影视人类学的拍摄题材,扩大拍摄范围。
四、对策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缩小学科差距
由于影视人类学与人类学之间存在隔阂与摩擦,因此,培养既掌握人类学理论,又精通影视理论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这有助于影视人类学得到更好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就出现了人类学家和影视专家双重角色的人才。在我国,不少的院校和科研单位也开始开设影视人类学的课程,有的还与国外一起合作开办影视人类学的高级进修班以培养专业的影视人类学人才。然而,仅仅依靠这些院校与科研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加大对人类学和影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教育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优势,多方面来筹集资金,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除此之外,还要扩大对影视人类学的宣传力度,在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公共场合播放影视人类学片,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学科,从而加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当中。
(二)积极开展对话与交流
加强沟通与交流对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影视人类学更应以文化的自觉高度来全方面参与对话交流。首先,在人类学内部开展对话。学科内部之间的对话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扩大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中的影响力,消除人类学对影视人类学的偏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其次,积极开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影视人类学是多学科互惠互动的结果。因此,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影视人类学的多方面稳定发展;最后,积极参与涉外对话。如今,国际上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人类学纪录片展播或是评奖活动,我国的影视人类学必须大胆地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提升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水平与国际地位,把握国外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方向,避免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渥尔夫·胡斯曼.影视人类学与主流人类学——对未来的展望[A].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大会(北京)论文集[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2] 张肜肜. 对我国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 新西部,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