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林外史》为例探寻整本书阅读之道

来源 :中学语文·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keBabyY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阅读方法,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探究阅读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形成主动阅读鉴赏的良好习惯,形成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精读与泛读交融能促进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掌握阅读方法,在思考中了解作品的本质,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本文以《儒林外史》阅读为例探寻“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促进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 《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阅读方法
  
   开展整本书阅读需要整体规划,教师要通过精准定位的方式带领学生准备阅读,组织学生热身,通过读前导读,读中引导以及读后总结的方式来开启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把握阅读重点。学生积极参与到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实践阅读方法,通过系统阅读的方式建构整本书的内容框架,实现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学生在探究中会进行深度挖掘,主动加工,了解整本书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写作方法,感悟作品表达的情感,从而实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一、以名著内容进行定位,做到心中有数
   如在开展《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进行名著定位,使学生了解这是一部刻画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和官绅生活状态的讽刺性小说。通过描写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精神面貌,讽刺了黑暗的封建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很多读书人为了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他们的灵魂受到了科举制度的毒害。同时书中也描绘了一些淡泊名利的人,他们恪守道德、张扬个性,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书籍的内容,让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时就能心中有数。
   二、指导学生自主梳理作品,了解人物形象
   人物是构成故事的主要角色,在《儒林外史》的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书中的人物,并对人物的性格心理进行深入了解。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醉心于功名的周进、范进、马二先生;在功名富贵诱惑下逐渐堕落的匡超人、牛浦郎;官绅阶层的张静斋、王惠、严监生;假道学家王德、王仁;精神空虚的名士娄公子、景兰江;心性高洁的杜少卿、庄绍光等人。这是小说中第一个层次的重要人物,这些人对名利有执着的追求,他们平庸而老实,怯懦而猥琐,思想上是麻木的,受到了科举制度的侵害。范进在中举后进入了癫狂状态,他是封建思想的传播者,也是一个受害者。而梅玖、荀玫、牛玉圃、鲍文卿、余先、武书、萧云仙等人则是较为次要的人物。汤奉和王惠都是科举制度的直接产物,他们通过科举的方式获得了功名,成为了贪官污吏,压榨百姓,作威作福。严贡生和张静斋是典型的土豪劣绅形象。他们通过科举制度勾结官府,鱼肉乡里、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其他的人物如杨执中、杜慎卿,他们貌似风雅,实际上不过是一些闲得无聊的纨绔子弟,名落孙山的科场士子。他们对科举考试念念不忘,但是没有能力通过考试使自己成名。小说通过湖州莺脰湖盛会、杭州西湖诗会、南京莫愁湖高会等几次集会,揭露了这些假名士的无耻丑态和肮脏心灵,展示了他们的名士形象。学生了解了人物,就会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小说中还有一些具有叛逆精神或者是市井奇人。例如杜少卿、王太、盖宽等人,他们鄙薄功名,蔑视权贵,在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自由自在生活,对封建礼教提出了大胆挑战。
   三、课前导读,让学生把握阅读重点
   在进行《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使学生了解封建科举制度,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梗概,明确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并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究,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了解整本书的结构以及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等,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的放矢。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整本书的写作特色,感受整本书的语言艺术,体会语言的准确表达,感受作品的艺术风格。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分析整本书的讽刺艺术特征,感受小说隐喻的表达和深刻的讽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经典细节进行细致的揣摩,如严监生在临死之际,伸着两根手指,一直不肯咽气,因为他看到了灯芯里点着两根灯草太费油。通过这个细节,小说将这个吝啬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四、读中指引,引导学生探究书中信息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内容,教师可以在阅读中为学生提供一些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形成认知冲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这本书写了一个故事还是多个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谋篇布局?”阅读思考中,学生就会认识到小说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心人物,而是描写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小說叙述了一连串的小故事,形成了一种较为松散的小说结构。小说没有中心人物,突破了故事情节发展的时空限制,这种结构使作者可以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想法刻画不同的人物,叙述丰富的情节,使故事的发展具有随意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写作方式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突出、鲜明而且独特。教师还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小说的具体情节,如“严监生真的只是一个吝啬鬼吗?”“作者为什么要在鲁小姐和谨公孙的婚礼上写一只老鼠?”探究问题会促进学生关注阅读的细节,使学生在思考中主动进行探究,通过对小说内容和语言的分析研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中,教师还可给学生布置适当的阅读任务,如让学生“用喜欢的形式制作人物标签”“策划莺脰湖、西湖、莫愁湖的名士联欢会”。通过这些方式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深入阅读。
   五、读后交流,让学生分享阅读感受
   在整本书阅读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读后交流,通过讨论的方式说一说自己对书中的人物、故事的一些认识和理解。学生在交流中可以畅所欲言,陈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互动交流可以深化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促进学生把握整本书的本质内涵。例如在《儒林外史》的阅读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一下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思维,提高理解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书中的信息组织小组竞赛,通过竞赛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掌握情况。竞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阅读,自主探索研讨小说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竞赛成绩,了解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情况,以获得重要的教学效果反馈。教师也可以设计专题活动,利用整本书中的人物、故事等进行专题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进行表达,呈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活跃思维,获得良好的阅读感受。
   总之,教师要从课前准备、课中阅读、课后交流等各个阶段对整本书阅读进行全程指导,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方法,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其他文献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争论起来面红耳赤,谈起事来眉飞色舞,但一到写文章则搜肠刮肚、抓耳挠腮,最后“不知所写”。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归因于学生的写作不是为了对话,不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生活本身,而是为了应试。若想让学生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教师可以采取交际语境写作这一写作范式,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写什么、为何写、怎么写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却并不喜欢完成语文作业。究其原因,无非是语文作业的刻板统一特点,使得学生丧失兴趣。笔者曾经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最有趣,同样,认为语文作业枯燥无味的学生,同样高达70%。这种鲜明的对比充分说明了个性赋予在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是何等重要!为此,笔者建议从层次、独立、共生三个方面接近这一目标。  一、作业
期刊
“意识流”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19世纪提出的。詹姆斯认为人的意识不是片段的拼凑与连缀,而是斩不断、理还乱的混沌不堪的洪流,他称其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①。詹姆斯虽然提出这个问题,但他未能做进一步深入的阐述。要深入探究“意识流”这一心理学现象,就不能不借助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无意识”状态类似于睡眠前的自由联想,随意自
期刊
长期的实践与观察表明,初中经典小说教学失去应有的魅力,原因往往有两点。一是课堂教学与生活绝缘,二是课堂教学重复学生在独立状态下能够感知理解的内容。关于第一点,前人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了。关于第二点,学界也达成了一些共识: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在独立状态下感知理解不了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教学生不会的”。我们把学生在独立状态下能感知理解的内容称为学生的阅读“初感”。阅读教学的目的正是要学生超越自己的 “初感”
期刊
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精选了不少散文与小说经典作品,其中包括节选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第三到第六章,所选内容主要讲了风光秀丽的湘西边城端午节的风俗赛龙舟活动与翠翠心中悄悄滋长的爱情故事。遗憾的是翠翠的爱情故事是以悲劇收场的,这在文本的所选内容中也可看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
期刊
《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以其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在教学中如何脱离那种“一解题二作者三释词四手法五思想”的程式化教学,如课程标准所言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处,去发现作品意蕴,领悟作品的魅力,并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对高中生的鉴赏水平还是对老师的教学水平,都是极大的挑战。  (教学片断)  师:清角吹寒,第四悲。(板书:四悲黄昏清角 虚写见悲)这个悲,
期刊
语文“学力发展”课堂“过程”呈现出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的转化。“线性程序结构”组合的课堂注重学科知识的线性传授和学科学习行为形态的程序设计;“要素行动解释系统”构建的课堂则不仅追求通过学习行为学得学科知识,更强调的是通过课堂实践着的各要素(学科本体内容和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过程培育学科能力和素养。  本文从“组织层面”和“发展地带”两个方面来阐述语文“学力发展”课堂“要素
期刊
上语文课是语文教师的天职,上好语文课是语文教师的职责。然而将语文课上好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目前的语文课堂,前卫的教学理念被挂在嘴上,先进的教学技术也正粉墨登场,但这华丽的背后,许多语文课其实已没有了语文的“真味”。  客观地扫描当前的语文课堂,这些现象并不少见:1.海阔天空式。课堂花样很多,随心所欲。作为阅读教学根本立足点的文本、文本语言,被有意无意地弱化。2.空中楼阁式。教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可
期刊
本刊讯 2017年9月15日晚8点至9点,《中学语文》读者群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国内合作办学优秀管理人才——“本真语文”发起人朱蒙老师,就“语文核心素养”这一主题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教研活动,活动主持人为莫羽和李欣荣二位老师。  朱蒙老师说“核心素养”本身是北师大一个团队研究的初级成果,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对其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过,朱老师所提的“核心素养”与教育部公布的核心素养并无关系
期刊
一、教师解读  课文题目看上去平常无奇,其实可以从中大做文章。本教学设计试图“以题解文”,“卖白菜”的“卖”字,既是教师解读的切入点,也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更可以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读懂了这个“卖”字,教师便可“执一驭万”,形成有新意和有深度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信心,引导他们更好地走进莫言的文学世界。  根据《当代汉语词典》对“卖”字的解释,笔者归纳出“卖”的以下四个含义:  1.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