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结束后,如何填报专业志愿成为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事。
高考专业经常冷热交替。近两年,大数据、机器人工程等专业成为大热门。然而冷门的“农”字头专业中,却也诞生了风景园林等新“时尚”专业。
对于考生来说,在选择报考专业时,“爆款”和兴趣之间该怎么选?对于高校来说,设置新专业时,如何赋予新专业科学周密的规划设计和根底深厚的内容供给?
刘道同(大学教授)
“学校要考重点,专业要挑热门”,这是很多考生和家长的信条——能上名校最好,上不了名校至少也要读个热门专业。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按照“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设置。学科门类有哲学、医学、法学等13个门类,每个门类下设置一级学科110个(不包含军事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二级学科共375个。比如,管理学门类下设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5个一级学科,而工商管理下又设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4个二级学科。
硕博士点数指的是可以授至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数目。学校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即这个一级学科下面所有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学科授予权。也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只要选择了这个学科中的任何一个专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从本科—直读到博士。
考生要考察某高校在某学科领域是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就要看该高校的二级学科有没有、有多少国家重点学科。这对于考生如何选择理想院校与专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科阶段不同专业的一般性知识(政治、外语、数学等课程)都是相同的,构成差异的是超出公共基础知识范围后的专业课。这些差异在大学前期只占很小一部分,对于大学一二年级来说,不同专业间的区别并不严格。
也可以认为,不同专业对相同知识赋予的权重越大,这些专业毕业生日后的就业就越有可能重叠。然而,大部分工作岗位对于专业的要求可能并不如考生想象的那么大。比如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经常就业于人事、宣传、组织、行政、秘书等工作,这表明很多时候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对口”。
所以,考生既要审慎选择专业,但如果没有进入理想专业,也不必过于耿耿于怀。
杨聪聪(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根据北京市教科院一项面向全国高校的调查显示,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另有机会,65.5%的大学生将选择其他专业。
在我看来,高中生选择志愿时大致分三種情况:第一种学生在志愿选择上完全服从家长老师的安排。而家长老师在选择专业时,受限于他们的学识水平、阅历及自身价值观。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原来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然而“错已铸成”。
第二种学生有感兴趣的专业并且主动去获取有关专业情况的信息,这是非常积极的状态。进入大学以后,这一类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最理想的。
第三种学生也对自己的目标专业做了功课,但是搜集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先前形成的专业认识与后来在高校的切身体验不吻合,从而产生失落感。
对于本科生来说,是否对专业感兴趣、是否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有信心,严重影响学习状态。如果没兴趣、没信心,表现出来的必然是不安心或忽视专业学习,把时间精力大量花在校外考证甚至兼职上。
转专业,双专业,理论上都可行,操作起来却不容易。一般学校对于转专业都有比较苛刻的条件限制,双专业又对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提出了较大挑战。
再看看国外的专业选择情况。美国大部分学生从高二就开始对学院进行调查了解,有计划地对想要报考的学校进行访问。比如,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要求第一学年末选专业,耶鲁大学要求选理科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开始时选定专业,选文科的在第三学年确定专业。学生选择专业后,如果兴趣发生变化,可以比较方便地申请转专业,当然所需的学分需要重新修满。
美国高校对于选定专业和转专业的一些政策值得国内高校参考。而国内的高中,在把力气花在高考提分的同时,也应多开展与高校的交流,有意识地引导高考生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如果高中和高校这方面的合作做得好,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得更积极,整个大学的学术生态也会更生机勃勃。
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部分高校专业设置盲目、随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盲目追求学科专业大而全。很多高校都希望能够设置更多的专业,讲究专业跨多少个学科门类。师范院校纷纷开办非师范类专业,林业院校急于上人文和理工类专业,原工科院校开设了经济类、法学类专业,海洋院校也开设土木工程等不涉海专业等。
其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学生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差,未来的就业路径就狭窄,失业后更难再就业。
第三,专业设置雷同。尤其是前几年,基本上所有大学都一窝蜂地设置了英语、计算机、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没过几年,这些专业从“香饽饽”变成了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因为学校不愿意舍弃好不容易培养的师资和配套设施,所以即使某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学校也不甘心放弃,导致大学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
在新高考背景下,今年很多高校开设了新专业。如,中国石油大学在资源勘查专业中增设了地热方向,在机械专业增设了机器人方向;北京林业大学新增了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康养方向)和林产化工(生物质能源科学与工程方向)专业;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等新增了智能医学工程、三维立体打印、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领域。
显然,这些高校的专业建设与调整是—种积极行动,对增强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的能力有很大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新设专业不只是把专业办起来,也不只是开出几门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课程。一个专业的设置需要各种配套跟上,不仅需要校领导的决心,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需要配备足够的专业教师,而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对于考生来说,填报新开的热门专业要有严肃谨慎的态度,要明白,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瞬息万变,任何专业即便现在大热,未必4年后还能保持热度。
张楚晖(教育学者)
我建议使用“排除法”选专业。
首先,根据专业学科门类划分目录选出所有备选专业,接下来结合自我评估、行业职业发展分析等因素,排除自己不适合的专业,最后在剩下的专业中结合自身情况,加上分数、高校地理位置与知名度等多维度再进行选择。
在排除的时候,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一、毕业后准备就业还是考研?
不同专业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不同,像土建类专业,本科、专科毕业后可以直接去建筑公司从事工程相关工作;有的专业岗位对知识深度和学历要求非常高,一般普通三甲医院医生都要求硕士、博士学历甚至海外留学经历。
二、我是否符合专业的特殊要求?
少数专业对考生身体素质有特别要求,有些专业还对性别有一定限制。这些情况很可能不会在招生简章中明说,但这些要求如不符合,就业就会受到限制。比如采矿类、土建类、水利水电类等专业,毕业后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流动性强,导致招生环节和就业环节都对学生性别有明显倾向性。
三、这个专业综合就业形势如何?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专业预警,专业分为红牌、黄牌和绿牌三种。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2018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绘画、化学、美术、音乐表演、法學、历史学。其中,美术、音乐表演连续三届都是红牌专业。绿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小,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2018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其中,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连续三届都是绿牌专业
在使用排除法之后,专业大致明确,然后就是结合考分选择相对理想的高校了。
高考专业经常冷热交替。近两年,大数据、机器人工程等专业成为大热门。然而冷门的“农”字头专业中,却也诞生了风景园林等新“时尚”专业。
对于考生来说,在选择报考专业时,“爆款”和兴趣之间该怎么选?对于高校来说,设置新专业时,如何赋予新专业科学周密的规划设计和根底深厚的内容供给?
从读研及就业角度看,本科专业有多重要
刘道同(大学教授)
“学校要考重点,专业要挑热门”,这是很多考生和家长的信条——能上名校最好,上不了名校至少也要读个热门专业。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按照“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设置。学科门类有哲学、医学、法学等13个门类,每个门类下设置一级学科110个(不包含军事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二级学科共375个。比如,管理学门类下设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5个一级学科,而工商管理下又设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4个二级学科。
硕博士点数指的是可以授至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数目。学校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即这个一级学科下面所有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学科授予权。也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只要选择了这个学科中的任何一个专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从本科—直读到博士。
考生要考察某高校在某学科领域是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就要看该高校的二级学科有没有、有多少国家重点学科。这对于考生如何选择理想院校与专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科阶段不同专业的一般性知识(政治、外语、数学等课程)都是相同的,构成差异的是超出公共基础知识范围后的专业课。这些差异在大学前期只占很小一部分,对于大学一二年级来说,不同专业间的区别并不严格。
也可以认为,不同专业对相同知识赋予的权重越大,这些专业毕业生日后的就业就越有可能重叠。然而,大部分工作岗位对于专业的要求可能并不如考生想象的那么大。比如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经常就业于人事、宣传、组织、行政、秘书等工作,这表明很多时候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对口”。
所以,考生既要审慎选择专业,但如果没有进入理想专业,也不必过于耿耿于怀。
四成大学生“对专业不满意”是因为什么
杨聪聪(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根据北京市教科院一项面向全国高校的调查显示,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另有机会,65.5%的大学生将选择其他专业。
在我看来,高中生选择志愿时大致分三種情况:第一种学生在志愿选择上完全服从家长老师的安排。而家长老师在选择专业时,受限于他们的学识水平、阅历及自身价值观。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原来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然而“错已铸成”。
第二种学生有感兴趣的专业并且主动去获取有关专业情况的信息,这是非常积极的状态。进入大学以后,这一类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最理想的。
第三种学生也对自己的目标专业做了功课,但是搜集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先前形成的专业认识与后来在高校的切身体验不吻合,从而产生失落感。
对于本科生来说,是否对专业感兴趣、是否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有信心,严重影响学习状态。如果没兴趣、没信心,表现出来的必然是不安心或忽视专业学习,把时间精力大量花在校外考证甚至兼职上。
转专业,双专业,理论上都可行,操作起来却不容易。一般学校对于转专业都有比较苛刻的条件限制,双专业又对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提出了较大挑战。
再看看国外的专业选择情况。美国大部分学生从高二就开始对学院进行调查了解,有计划地对想要报考的学校进行访问。比如,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要求第一学年末选专业,耶鲁大学要求选理科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开始时选定专业,选文科的在第三学年确定专业。学生选择专业后,如果兴趣发生变化,可以比较方便地申请转专业,当然所需的学分需要重新修满。
美国高校对于选定专业和转专业的一些政策值得国内高校参考。而国内的高中,在把力气花在高考提分的同时,也应多开展与高校的交流,有意识地引导高考生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如果高中和高校这方面的合作做得好,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得更积极,整个大学的学术生态也会更生机勃勃。
高校专业设置存在3个问题
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部分高校专业设置盲目、随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盲目追求学科专业大而全。很多高校都希望能够设置更多的专业,讲究专业跨多少个学科门类。师范院校纷纷开办非师范类专业,林业院校急于上人文和理工类专业,原工科院校开设了经济类、法学类专业,海洋院校也开设土木工程等不涉海专业等。
其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学生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差,未来的就业路径就狭窄,失业后更难再就业。
第三,专业设置雷同。尤其是前几年,基本上所有大学都一窝蜂地设置了英语、计算机、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没过几年,这些专业从“香饽饽”变成了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因为学校不愿意舍弃好不容易培养的师资和配套设施,所以即使某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学校也不甘心放弃,导致大学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
在新高考背景下,今年很多高校开设了新专业。如,中国石油大学在资源勘查专业中增设了地热方向,在机械专业增设了机器人方向;北京林业大学新增了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康养方向)和林产化工(生物质能源科学与工程方向)专业;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等新增了智能医学工程、三维立体打印、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领域。
显然,这些高校的专业建设与调整是—种积极行动,对增强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的能力有很大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新设专业不只是把专业办起来,也不只是开出几门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课程。一个专业的设置需要各种配套跟上,不仅需要校领导的决心,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需要配备足够的专业教师,而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对于考生来说,填报新开的热门专业要有严肃谨慎的态度,要明白,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瞬息万变,任何专业即便现在大热,未必4年后还能保持热度。
如何选出最适合的专业
张楚晖(教育学者)
我建议使用“排除法”选专业。
首先,根据专业学科门类划分目录选出所有备选专业,接下来结合自我评估、行业职业发展分析等因素,排除自己不适合的专业,最后在剩下的专业中结合自身情况,加上分数、高校地理位置与知名度等多维度再进行选择。
在排除的时候,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一、毕业后准备就业还是考研?
不同专业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不同,像土建类专业,本科、专科毕业后可以直接去建筑公司从事工程相关工作;有的专业岗位对知识深度和学历要求非常高,一般普通三甲医院医生都要求硕士、博士学历甚至海外留学经历。
二、我是否符合专业的特殊要求?
少数专业对考生身体素质有特别要求,有些专业还对性别有一定限制。这些情况很可能不会在招生简章中明说,但这些要求如不符合,就业就会受到限制。比如采矿类、土建类、水利水电类等专业,毕业后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流动性强,导致招生环节和就业环节都对学生性别有明显倾向性。
三、这个专业综合就业形势如何?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专业预警,专业分为红牌、黄牌和绿牌三种。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2018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绘画、化学、美术、音乐表演、法學、历史学。其中,美术、音乐表演连续三届都是红牌专业。绿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小,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2018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其中,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连续三届都是绿牌专业
在使用排除法之后,专业大致明确,然后就是结合考分选择相对理想的高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