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野中的教育变革与技术建构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b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5.069
  摘 要 后现代思潮对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对教学设计、教育技术的运用等都有很大影响。正确对待后现代主义,必须提取其合理内核,服务现代的教育变革技术建构。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教育技术;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5-0069-02
  1 后现代现象及溯源
  对教育技术的恐惧与依赖、批评与欣赏、技术至上与以人为本、系统与碎片化、中心与去中心、确定与不确定、浅阅与深研、权威与多元、丰富与精粹,都不足以确切定义和界定当下的教育技术的发展生态,但这可能就是后现代的特征。“后现代”是早在1870年英国画家查普曼提出的一个新名词,但直到上世纪中期后,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才开始向全世界蔓延,成为包括后现代艺术、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在内一种广泛的文化思潮。对于后现代的概念,目前有不同的解读。其理论特征是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多视角、差异性、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1]。目前,后现代思潮已经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很多方面,自然也包括教育及其教育技术的所有领域。
  2 后现代视野下的教育变革和技术建构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并有些褊狭的思想体系,其价值也是多元的。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具有多视角看世界的特点,如个人主义、反中心思想等,对打破我们既定的思维定势,拓展我们的思想疆界,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否定人的主体性,对理性的绝对批判与否定、不确定性、肤浅的相对主义观点和悲观的基调等,是不客观的、不科学的,是我们应该否定的。就后现代思想对教育技术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我们需要认真深入地加以研究,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以认真的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提取其合理内核,构建起科学的世界观和实践方法。总体上,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之路,追求的不仅是“厚”技术,更是“厚”精神,是推动人的主体的解放,或对实现个性化教育有所促进。
  班级授课制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深受后现代浸润的人的发展的需要 作为工业化社会的产物,班级授课制高效地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但是无法想象在后工业化社会中,同样的模式还有价值,流水线式的复制必然被多样化的、立体的人才培养方式取代,单纯强调社会价值难以弥补个人价值的尊重与培养,这正是今天开展网络教育时采用课堂搬家模式建设网络教育体系而不能得到满意效果的深层原因。今天的教育欠缺范式的变革,这需要从后现代主义那里汲取营养,激活思想,以打造适应全民所需要的灵活的终身教育、主体教育、个性化教育。而满足这样教育的形式将更多的是网络教育、互动教育,在更微观的层面上,则是翻转课堂、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私人定制课程。
  远程教育的兴起及发展须得到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理论支撑 现代教育因远程教育的技术突破而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分离,给现代人创造了更多教育的可能,满足了一部分人对教育的多层次需求,从而大大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许多远程教育学者试图从后现代角度去探讨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德国著名远程教育学者奥托·彼得斯认为:“哈根的远距离大学已经出现了后现代趋势。”这种趋势当然会影响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引发教育研究者的思考。从后现代的观点看远距离学习,学生既要从事全日制工作,又要长时间紧张地学习,这是难以承受的双重负担。因此,远程教育的发展必须考虑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各种理论支撑,不能一方面给人带来富足的、方便的技术,另一方面又给人以精神上的束缚。
  网络教育必须有后现代的意识和后现代的精神 网络的诞生与后现代主义有极深的渊源,而网络教育的建设更需要有后现代的意识和后现代的精神,必须紧紧抓住后现代网络教育的根本特征,即交互性、开放性、灵活性、共享性、丰富性、大数据、扁平化的管理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在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是网络上对等的存在,教师不再处于唯一的中心位置。但它又可能带来学生的情感交流不足和现实交往缺失,以及学生的自主管理、学习效率评估等方面的尴尬。这需要引入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需要建立动态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当然,只有取得师生的后现代身份认同,才能让师生关系呈现出灵活性、多重性、平等性、建构性等特征,在碎片化、游戏化、随机性、超文本链接中演绎网络教育的精彩;同时又不是受制于网络,能够参与网络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学习,融入社会,了解自己与他人,了解社会与环境,获得广泛的支持,学会生活。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变革必须有后现代的视野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课程变革的基础是多元性,因此信息技术并不是纯技术的,也不是价值中立的,信息技术发展应该形成辩证的互联网思维。既要看到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精华,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也要看到它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无疑是反思的最好凭据,有人说它为后现代主义试图解构自身提供了锋利的工具,因为信息技术连同其物化的产品和人性化服务为个人带来无限多样的、便利的、个性化的选择机会,尤其是网络,更是后现代主义理想的温床。因而,身处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便比其他学科更有理由、也更可能进行反思。这些反思包括,如何走出技术至上的逻辑?如何摆脱技术恐惧和技术依赖?如何在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之间求取平衡,如何实现技术与人性的完美结合与发展等。同时,这种反思是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反思,意在达到一种更好的教学状态,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对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体现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学究式反思。
  3 后现代视野的教学设计
  后现代教学设计是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分关心的话题。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设计,具有随意、不连续、无节制、流程短的特点,能够更方便地用于相关背景下的意义学习,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更多自主地参与,更有意义地建构,更独立地解决问题,更灵活地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要实现更灵活的教学,可能更多地要对学习中的社会和动机因素加以了解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是由计算机基础知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谱系。作为一门课程,应该使所有的学生对这一谱系有全域的了解,对信息技术产生一个整体的认知,关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而不只是对个别知识点的操作技巧的掌握。应该充分展现信息技术课程所蕴涵的丰富性及其价值。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广泛的联系,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也有不同的层次。这都要求教育者对这一课程谱系中的每一分支都可以从不同的深度,以不同的方式开展设计与教学。具体来说,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高度关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与过程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学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的问题,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以及具有生态观的信息技术的意识形态问题等。
  4 结语
  总之,现代化进程中最困难的是人的现代化。这个过程伴随着技术的无限发展和人性的有限转变,意味着人与技术不断地融合、也不断分裂的阵痛,蜕变的过程希望不是使用者、研究者和不使用者的分裂。而后现代视野的教育技术发展和教育变革尊重人的主体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反思性,也就是尊重使用者和受育者,无疑有助于人的现代性转型与发展。教育技术的发展之路不仅在经验中寻找,更要在挑战中去创造。让我们转变观念,深入研究,借鉴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合理因素,探索更新更有效的教育技术发展思路,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成长。
  参考文献
  [1]韩东晖.智慧的探险:西方哲学史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已进行了20多年的医疗卫生改革,无论如何表述,医疗卫生服务的各方包括政府、医院、患者均不满意已是不争的事实。医院普遍存在着“三长一短”(即挂号、交费、拿药时间长,看病时间
以浙江省部分高校为样本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参与开展调研。研究表明,高校网络舆情参与中,存在青年大学生存在参与面广但参与程度不高、对网络舆论信任度不高、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无线网络及移动设备的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环境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泛在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泛在学习适应社会要求,有利
胡金洲是襄阳小说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文坛小小说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他长期致力小小说创作,发表作品数百篇,其中不乏像《绝活》《找地》《刮面》等获得全国大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2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性别、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
摘 要 建立城乡之间、东西部教师之间沟通及交流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师之间合作,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对于缩小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 教师资源;义务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28-02  1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  农村九年制义务
摘 要 探讨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高职高专;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4-0092-02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手段对医药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1]。医学免疫学是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