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沥青路面在公路中的地位日显重要,路面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路面施工工艺水平也普遍提高。要确保沥青路面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和路用性能,必须做好施工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沥青混凝土路面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足够的稳定性(包括干稳定性、水稳定性、温度稳定性)、足够的平整度、足够的抗滑性和尽可能低的扬尘性,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害问题,还能增加沥青公路的使用年限及其安全。 以及公路建成通车后的交通安全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施工 材料的选择,配合比的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摊铺等方面加强施工质量的控制,保证路面施工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要求。
一、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1沥青原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评价沥青质量好坏的指标通常有三个,它们分别是软化点、延度和针入度。软化点主要描述沥青的高温性能,延度主要描述沥青的低温性能,而针入度则是我国现行的沥青分级指标。用于铺设路面的沥青混合料所具有的强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集料的骨架支撑作用,另一个就是沥青与矿粉相结合形成的胶浆的粘结作用。在沥青混合料发挥相应的力学性能时,沥青胶结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沥青原料的耐高温性能不好,那么沥青路面的耐高温稳定性也就没法保障;如果沥青的耐低温性能不好,同样沥青路面也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造成路面的损坏。
2原料配合比的不规范
用于沥青路面施工的混合沥青料是由很多种原料相互混合而组成的。在沥青路面铺设的施工中,一般施工单位都会按照设计好的原料配合比进行混合沥青料的加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混合问题的主要缘由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原材料的变化,由于施工的长久性,原材料往往并不是由同一批次所生产出来的,因此按照不变的配合比就很有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其次是原料的混合问题,一般沥青混合料都是由批量混合出来的,由于技术的限制就可能造成拌合不均等,从而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和配比都可能与标准的配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正确的配合比设计
沥青配合比设计按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分为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3个阶段。
1、目标配合比设计。首先,用水洗法,进行矿料的合成级配计算,尽量使级配的结果接近设计规范级配范围内,以沥青用量按0。5%间隔递增制作6-8组试件,试件应该实行单个配料,而混合料拌和,击实温度则由沥青粘,温曲线确定。
2、生产配合经设计。公路沥青路面混合料可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根据目标配合比设计的集料比例对沥青拌和机进行冷料输入,当拌和机进入生产状态后,就要从热拌仓中取出筛分后的集料,合成生产配合比级配,并尽量使其接近目标配合比级配曲线,并取最佳油石比及正负0.3%的油石比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
3、生产配合比验证。在完成生产配合比的设计之后,还要检验其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一般可以通过试拌试验段的铺筑来验证,从外到内对沥青混合料进行质量检验,把得来的试验数据,进一步整理后进行科学分析。如果出现指标不符合质最要求,就必须以设计要求为准绳,对生产配合比或有关工艺进行调整。
4、施工人员。成立项目经理部,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保证质量,每道工序,每个施工环节都应当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在这里尤其应当强调在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施工经验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是很关键的,因此我们一贯强调施工和管理人员技能及经验的积累,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决不随意调换施工骨干人员,以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连续性与质量的可靠性。
5、试铺段施工。在进行大规模施工之前,应当用正常施工所需采用的全部设备,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在严密的监督和质量控制下进行试辅,试铺段长度200-500M。
三、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控制
1、做好摊铺的准备工作。首先,沥青面层摊铺前必须对中面层进行清理,要保证表面的干净清洁,然后再进行喷洒粘层油,在这期间,要合理控制喷油量,尽量做到准确,均匀,如果过多,就会影响到上面层的油石比,其次,摊铺前必须要对面烫平板进行加热,温度要保持在70度以上,为保证混合料的及时摊铺,施工现场的等候料车应不少于5辆。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各环节控制。A、拌和时沥青的温度在160-170度左右,由于常温的矿料是与矿料同时加入的,为保证矿料的拌和温度,矿料的进料温度控制在175-190度,混合料出厂温度以166-170度为宜。B、拌和料不得使用回收粉尘,粉尘必须排放出动用于生产沥青混凝土的矿粉必须存放于拌和机石粉灌中,保持干燥,呈自由流动状态。C、试验室每天对拌和物性能,集料级配和沥青用量进行抽样检验2次,拌和料各项性能指标必须与试辅合格产品相符。D、拌和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严禁不合格的产品出场。E、多雨潮湿气候时,生产沥青混合料所需集料,尤其是石屑,应堆放在干燥储存,当细集料需要量少又受雨潮湿使冷料仓供料困难时,尽量不按排施工。
3、沥青混合料运输。混合料尽可能采用大吨位自卸汽车运输,运输车的数量,根据生产能力,车速,运距等情况综合考虑,合理本国,并留有适量富余的备用,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为了确保摊铺温度,并防止漏料造成污染和防雨,所有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车辆都有用油覆盖。(2)运输车装前必须将车箱清理干净,车底底板及周壁要涂一薄层油水混液,防止混合料粘连。(3)拌和机向运料车卸料时,应每卸一斗混合料挪动一下汽车位置,以减少离析现象。(4)自卸车车箱后挡板卡扣必须保持清洁,易于卡紧,开启,以防车辆在运输途中漏料,造成材料浪费和路面污染。(5)倒車卸料时,要避免汽车撞击摊铺机,指定专人指挥车辆,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车,卸料过程中应挂空档靠摊铺机推动前进。(6)沥青混合料运到现场的温度不得低于130-150度,已经结团或受雨淋的混合料不得摊铺。
四、沥青路面机械摊铺工艺及控制
1、摊铺机:沥青路面面层施工的主要机具设备,本身性能及操作水平对摊铺有很大影响。
2、摊铺面层。浮动基准梁法,浮动基准梁用于保持摊铺机前后高差相同,保证摊铺厚度和提高表面平整度,在构造物上另挂钢丝绳配合进行控制,方法:浮动基准梁的前部由2-3m的2-4个轮架组成,每个轮架有3-44对小轮,行走在摊铺机前面下承层。
五、碾压
1、沥青面层铺筑后的碾压对平整度有重要影响。选择碾压机具,碾压温度,速度,搭接路线,次序等直接影响路面面层的平整度。(1)压路机型号选择。(2)碾压温度控制,初压温度过高压路机的轮迹明显,沥青料前后推移大,不稳定,复压温度过高会引起胶轮压路机粘结沥青细料,影响表面级配,温度过低,面层密实度和平整度达不到要求。(3)碾压速度,压路机碾压速度不均匀,急刹车和突然起动,随意掉头转向,在已碾压成型装置等都会引起路面推移,在未冷却的面层上停机会出现陷槽。
六、结束语
在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中,要想获得较好的施工质量,就要从选择原料到原料合成比,再到现场施工工艺,每个环节都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善沥青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智杰,庞创.沥青砼路面平整度的控制[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4(S1)
[2] 鹿中山,杨树萍.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3)
[3] 熊先富.影响沥青路面内在质量的主要因素及施工控制[J]. 中南公路工程. 1998(01)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沥青混凝土路面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足够的稳定性(包括干稳定性、水稳定性、温度稳定性)、足够的平整度、足够的抗滑性和尽可能低的扬尘性,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害问题,还能增加沥青公路的使用年限及其安全。 以及公路建成通车后的交通安全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施工 材料的选择,配合比的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摊铺等方面加强施工质量的控制,保证路面施工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要求。
一、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1沥青原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评价沥青质量好坏的指标通常有三个,它们分别是软化点、延度和针入度。软化点主要描述沥青的高温性能,延度主要描述沥青的低温性能,而针入度则是我国现行的沥青分级指标。用于铺设路面的沥青混合料所具有的强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集料的骨架支撑作用,另一个就是沥青与矿粉相结合形成的胶浆的粘结作用。在沥青混合料发挥相应的力学性能时,沥青胶结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沥青原料的耐高温性能不好,那么沥青路面的耐高温稳定性也就没法保障;如果沥青的耐低温性能不好,同样沥青路面也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造成路面的损坏。
2原料配合比的不规范
用于沥青路面施工的混合沥青料是由很多种原料相互混合而组成的。在沥青路面铺设的施工中,一般施工单位都会按照设计好的原料配合比进行混合沥青料的加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混合问题的主要缘由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原材料的变化,由于施工的长久性,原材料往往并不是由同一批次所生产出来的,因此按照不变的配合比就很有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其次是原料的混合问题,一般沥青混合料都是由批量混合出来的,由于技术的限制就可能造成拌合不均等,从而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和配比都可能与标准的配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正确的配合比设计
沥青配合比设计按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分为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3个阶段。
1、目标配合比设计。首先,用水洗法,进行矿料的合成级配计算,尽量使级配的结果接近设计规范级配范围内,以沥青用量按0。5%间隔递增制作6-8组试件,试件应该实行单个配料,而混合料拌和,击实温度则由沥青粘,温曲线确定。
2、生产配合经设计。公路沥青路面混合料可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根据目标配合比设计的集料比例对沥青拌和机进行冷料输入,当拌和机进入生产状态后,就要从热拌仓中取出筛分后的集料,合成生产配合比级配,并尽量使其接近目标配合比级配曲线,并取最佳油石比及正负0.3%的油石比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
3、生产配合比验证。在完成生产配合比的设计之后,还要检验其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一般可以通过试拌试验段的铺筑来验证,从外到内对沥青混合料进行质量检验,把得来的试验数据,进一步整理后进行科学分析。如果出现指标不符合质最要求,就必须以设计要求为准绳,对生产配合比或有关工艺进行调整。
4、施工人员。成立项目经理部,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保证质量,每道工序,每个施工环节都应当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在这里尤其应当强调在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施工经验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是很关键的,因此我们一贯强调施工和管理人员技能及经验的积累,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决不随意调换施工骨干人员,以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连续性与质量的可靠性。
5、试铺段施工。在进行大规模施工之前,应当用正常施工所需采用的全部设备,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在严密的监督和质量控制下进行试辅,试铺段长度200-500M。
三、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控制
1、做好摊铺的准备工作。首先,沥青面层摊铺前必须对中面层进行清理,要保证表面的干净清洁,然后再进行喷洒粘层油,在这期间,要合理控制喷油量,尽量做到准确,均匀,如果过多,就会影响到上面层的油石比,其次,摊铺前必须要对面烫平板进行加热,温度要保持在70度以上,为保证混合料的及时摊铺,施工现场的等候料车应不少于5辆。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各环节控制。A、拌和时沥青的温度在160-170度左右,由于常温的矿料是与矿料同时加入的,为保证矿料的拌和温度,矿料的进料温度控制在175-190度,混合料出厂温度以166-170度为宜。B、拌和料不得使用回收粉尘,粉尘必须排放出动用于生产沥青混凝土的矿粉必须存放于拌和机石粉灌中,保持干燥,呈自由流动状态。C、试验室每天对拌和物性能,集料级配和沥青用量进行抽样检验2次,拌和料各项性能指标必须与试辅合格产品相符。D、拌和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严禁不合格的产品出场。E、多雨潮湿气候时,生产沥青混合料所需集料,尤其是石屑,应堆放在干燥储存,当细集料需要量少又受雨潮湿使冷料仓供料困难时,尽量不按排施工。
3、沥青混合料运输。混合料尽可能采用大吨位自卸汽车运输,运输车的数量,根据生产能力,车速,运距等情况综合考虑,合理本国,并留有适量富余的备用,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为了确保摊铺温度,并防止漏料造成污染和防雨,所有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车辆都有用油覆盖。(2)运输车装前必须将车箱清理干净,车底底板及周壁要涂一薄层油水混液,防止混合料粘连。(3)拌和机向运料车卸料时,应每卸一斗混合料挪动一下汽车位置,以减少离析现象。(4)自卸车车箱后挡板卡扣必须保持清洁,易于卡紧,开启,以防车辆在运输途中漏料,造成材料浪费和路面污染。(5)倒車卸料时,要避免汽车撞击摊铺机,指定专人指挥车辆,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车,卸料过程中应挂空档靠摊铺机推动前进。(6)沥青混合料运到现场的温度不得低于130-150度,已经结团或受雨淋的混合料不得摊铺。
四、沥青路面机械摊铺工艺及控制
1、摊铺机:沥青路面面层施工的主要机具设备,本身性能及操作水平对摊铺有很大影响。
2、摊铺面层。浮动基准梁法,浮动基准梁用于保持摊铺机前后高差相同,保证摊铺厚度和提高表面平整度,在构造物上另挂钢丝绳配合进行控制,方法:浮动基准梁的前部由2-3m的2-4个轮架组成,每个轮架有3-44对小轮,行走在摊铺机前面下承层。
五、碾压
1、沥青面层铺筑后的碾压对平整度有重要影响。选择碾压机具,碾压温度,速度,搭接路线,次序等直接影响路面面层的平整度。(1)压路机型号选择。(2)碾压温度控制,初压温度过高压路机的轮迹明显,沥青料前后推移大,不稳定,复压温度过高会引起胶轮压路机粘结沥青细料,影响表面级配,温度过低,面层密实度和平整度达不到要求。(3)碾压速度,压路机碾压速度不均匀,急刹车和突然起动,随意掉头转向,在已碾压成型装置等都会引起路面推移,在未冷却的面层上停机会出现陷槽。
六、结束语
在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中,要想获得较好的施工质量,就要从选择原料到原料合成比,再到现场施工工艺,每个环节都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善沥青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智杰,庞创.沥青砼路面平整度的控制[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4(S1)
[2] 鹿中山,杨树萍.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3)
[3] 熊先富.影响沥青路面内在质量的主要因素及施工控制[J]. 中南公路工程. 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