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好声音》终于在一片争议中落在帷幕。有人吐槽广告太多,不如取名“中国好生意”,也有人对赛制和透明度不满意,当然,更多人的不满是针对评选结果——热闹了一个夏天,冠军竟然是之前一直被大众忽略的一匹黑马,黑到绝大多数观众不得不怀疑评选结果是否隐含黑幕。
2005年的“超女”之后,中国的电视节目翻来覆去都在“选秀”,从皮到瓤,都大同小异,尽管形势大好,观众却不买账。似乎05年的夏天已经透支了选秀业未来五六年的热情。一直到2012年夏天的《中国好声音》,选秀才开始咸鱼翻身。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区别于以往选秀声势浩大的海选和不厌其烦的复赛,《中国好声音》一上来就是精品。选手往往一张口,没唱两句,场下的观众便爆发出掌声,四个背身而对的评委也眉飞色舞地交流想法,电视机前的观众面对天籁之音,更是瞪大眼睛,露出白日撞鬼的惊诧相。这使得节目在几乎没有宣传的情况下,一夜之间红透大江南北;它不像“超女”,目标观众群是单一的低龄少女,“好声音”打通了年龄界限和城区差异。在“转椅阶段”,我身边几个公认的品位最挑剔的朋友都在微博上眼泪汪汪地大赞该节目,而且平日最喜欢在微博上吐槽的公知与毒舌也一反常态,自觉地为“好声音”鼓而呼。连一向把选秀视为洪水猛兽的广电总局也为《好声音》亮出了绿灯,且在《新闻联播》里拎出来当模范,重点表扬。
口碑之所以如此坚挺,自然是靠硬碰硬的真功夫。绝大多数选手上台时,都是素颜搭配休闲装,有些甚至带有一点点草率和邋遢,然而就是这些外表平平的人一张口便石破天惊——“惊”一方面是因为声音太好了,惊为天人;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和声的落差,“人”先是让你看轻了,“声”一出则雷霆万钧,震惊四座。典型如选手郑虹,穿一件从大卖场淘来的格子衬衣,其貌不扬,但一张口便把庾澄庆给唱哭了,全场在集体静默片刻之后,也爆发了巨大的欢呼。
除了选手强悍,四位导师也很靠谱。庾澄庆成为隐形的主持人在推进节目的发展。那英是团队中冲动感性的动态元素,不断插科打诨,打破台上台下的距离感。比哈林还小三岁的刘欢一改往日严肃高端的形象,非常松弛地扮演成熟稳健的老大哥。导师中最大的赢家“杨32郎”则是标准的二逼青年,“重复”其实是一种百试不爽的喜剧手段,作为一个影响力比其他三位稍弱的导师,杨坤反复用32场演唱会来表现自己执着的进取,据说今年夏天杨坤经纪人的手机被打爆了,“32”已然被颠覆被超越了。
其实,导师靠谱也就是说节目组靠谱。在“转椅阶段”有一个唱电游的女选手,身穿古装,蒙着面纱,没张嘴我就判断她肯定不成功。因为她的这身造型和节目的风格完全不协调。之所以会“突兀”地出现在舞台上,也算节目组亮出自己的态度:不洒狗血,不搞幺蛾子。另一名选手哈尼小王子在舞台上壮志未酬地说“一定要好好唱,让之前看不起我的人刮目”之类的“山寨励志演讲”被那英无情地打断,那英告诉他要开心玩音乐,别带太多戾气和包袱。看似非常小的细节,其实最能反映节目的价值观。
然而好景不长,“转椅”之后,当各组学员开始捉对厮杀时,争议和吐槽便层出不穷,且一浪高过一浪。原来之前所谓的屌丝的逆袭根本不过是一个幻象——那些看似平易近人的导师依然高高在上,掌握着生杀大权——而且是比以往选秀节目更大的权力——在选出每组四强的环节上,唯一具有话语权的就是导师。当选手刚刚享受了那种“选导师”的快感之后,就被残酷的告知接下来你的死活,只是导师一个人说了算,你必须而且也只需要符合导师一个人的胃口,才能活到最后,否则即使有再多人无论是其他导师还是观众喜欢也没用——这是多么大的落差。
导师一言定去留的赛制,与超女的短信投票相比,民主性相差太远。因为在四强角逐中,观众与导师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许多最受观众喜爱的同时商演价格亦是最高的选手们纷纷落马,比如李代沫、郑虹。但不管怎么说,这一环节选出的歌手至少是导师们的心头好。所以即使是我听不懂的小众歌手吴莫愁被哈林一意孤行留到四强我也还能接受,因为我相信哈林的专业性和职业操守。但是到了后来的“99位”媒体投票环节,我认为评选到此,已经彻底失去公信力。这99位举牌媒体究竟代表谁?代表他们供职的媒体?代表他们媒体的观众?还是只能代表他们自己?作为观众,我为什么要接受这99人的选择结果?我能想到的最道德的交易就是——这是节目组对相关媒体报道的一次答谢,一次广告置换。
我并不怀疑节目有黑幕,因为明面上的评选制度本身就漏洞百出。节目组的说项是:一切按照原版的流程操作。然而据我所知,多国的“好收视”都终止在“转椅”之前,到了窝里斗,均呈现出疲态。中国版的大结局收视虽然不俗,然而如果不能解决高开低走的口碑和不具说服力的赛制流程,我很难相信它在下一季会有更精彩的表现,怕是连“好生意”都做不成。
2005年的“超女”之后,中国的电视节目翻来覆去都在“选秀”,从皮到瓤,都大同小异,尽管形势大好,观众却不买账。似乎05年的夏天已经透支了选秀业未来五六年的热情。一直到2012年夏天的《中国好声音》,选秀才开始咸鱼翻身。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区别于以往选秀声势浩大的海选和不厌其烦的复赛,《中国好声音》一上来就是精品。选手往往一张口,没唱两句,场下的观众便爆发出掌声,四个背身而对的评委也眉飞色舞地交流想法,电视机前的观众面对天籁之音,更是瞪大眼睛,露出白日撞鬼的惊诧相。这使得节目在几乎没有宣传的情况下,一夜之间红透大江南北;它不像“超女”,目标观众群是单一的低龄少女,“好声音”打通了年龄界限和城区差异。在“转椅阶段”,我身边几个公认的品位最挑剔的朋友都在微博上眼泪汪汪地大赞该节目,而且平日最喜欢在微博上吐槽的公知与毒舌也一反常态,自觉地为“好声音”鼓而呼。连一向把选秀视为洪水猛兽的广电总局也为《好声音》亮出了绿灯,且在《新闻联播》里拎出来当模范,重点表扬。
口碑之所以如此坚挺,自然是靠硬碰硬的真功夫。绝大多数选手上台时,都是素颜搭配休闲装,有些甚至带有一点点草率和邋遢,然而就是这些外表平平的人一张口便石破天惊——“惊”一方面是因为声音太好了,惊为天人;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和声的落差,“人”先是让你看轻了,“声”一出则雷霆万钧,震惊四座。典型如选手郑虹,穿一件从大卖场淘来的格子衬衣,其貌不扬,但一张口便把庾澄庆给唱哭了,全场在集体静默片刻之后,也爆发了巨大的欢呼。
除了选手强悍,四位导师也很靠谱。庾澄庆成为隐形的主持人在推进节目的发展。那英是团队中冲动感性的动态元素,不断插科打诨,打破台上台下的距离感。比哈林还小三岁的刘欢一改往日严肃高端的形象,非常松弛地扮演成熟稳健的老大哥。导师中最大的赢家“杨32郎”则是标准的二逼青年,“重复”其实是一种百试不爽的喜剧手段,作为一个影响力比其他三位稍弱的导师,杨坤反复用32场演唱会来表现自己执着的进取,据说今年夏天杨坤经纪人的手机被打爆了,“32”已然被颠覆被超越了。
其实,导师靠谱也就是说节目组靠谱。在“转椅阶段”有一个唱电游的女选手,身穿古装,蒙着面纱,没张嘴我就判断她肯定不成功。因为她的这身造型和节目的风格完全不协调。之所以会“突兀”地出现在舞台上,也算节目组亮出自己的态度:不洒狗血,不搞幺蛾子。另一名选手哈尼小王子在舞台上壮志未酬地说“一定要好好唱,让之前看不起我的人刮目”之类的“山寨励志演讲”被那英无情地打断,那英告诉他要开心玩音乐,别带太多戾气和包袱。看似非常小的细节,其实最能反映节目的价值观。
然而好景不长,“转椅”之后,当各组学员开始捉对厮杀时,争议和吐槽便层出不穷,且一浪高过一浪。原来之前所谓的屌丝的逆袭根本不过是一个幻象——那些看似平易近人的导师依然高高在上,掌握着生杀大权——而且是比以往选秀节目更大的权力——在选出每组四强的环节上,唯一具有话语权的就是导师。当选手刚刚享受了那种“选导师”的快感之后,就被残酷的告知接下来你的死活,只是导师一个人说了算,你必须而且也只需要符合导师一个人的胃口,才能活到最后,否则即使有再多人无论是其他导师还是观众喜欢也没用——这是多么大的落差。
导师一言定去留的赛制,与超女的短信投票相比,民主性相差太远。因为在四强角逐中,观众与导师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许多最受观众喜爱的同时商演价格亦是最高的选手们纷纷落马,比如李代沫、郑虹。但不管怎么说,这一环节选出的歌手至少是导师们的心头好。所以即使是我听不懂的小众歌手吴莫愁被哈林一意孤行留到四强我也还能接受,因为我相信哈林的专业性和职业操守。但是到了后来的“99位”媒体投票环节,我认为评选到此,已经彻底失去公信力。这99位举牌媒体究竟代表谁?代表他们供职的媒体?代表他们媒体的观众?还是只能代表他们自己?作为观众,我为什么要接受这99人的选择结果?我能想到的最道德的交易就是——这是节目组对相关媒体报道的一次答谢,一次广告置换。
我并不怀疑节目有黑幕,因为明面上的评选制度本身就漏洞百出。节目组的说项是:一切按照原版的流程操作。然而据我所知,多国的“好收视”都终止在“转椅”之前,到了窝里斗,均呈现出疲态。中国版的大结局收视虽然不俗,然而如果不能解决高开低走的口碑和不具说服力的赛制流程,我很难相信它在下一季会有更精彩的表现,怕是连“好生意”都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