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我国各界的关注,学校美术社团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引下,开展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为主的社团活动,引导高中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社团;高中生;心理健康;美术创作;美术鉴赏
近年来,高中校园中的各项社团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数量种类多,制度也在逐步完善。社团活动对高中生自主成長、提升综合素养有促进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团活动对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亦有积极作用,在此我们以美术社团为例展开探讨。
一、当代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今,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众所周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中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他们今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及生活愉快和充实的一个重要因素。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现,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对学习成绩的片面推崇、学校激烈的升学竞争给高中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以及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过多干涉或过度溺爱,这些因素的交叉作用,使近年来高中生出现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
(二)大众视觉传媒的影响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进入千家万户,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的同时,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也带来了令人困扰的问题,一些不良网站发布的伪科学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均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各类媒体也频繁报道了学生上网存在的“网络成瘾”以及网络中不良信息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三)自身因素的影响
高中生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其理智、情感、道德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思维的批判性尚需成熟,容易造成主观、片面并且两极性情绪严重、自控性差,出现逆反、对抗心理。
上述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人们意识到若是不进行及早干预,有相当一部分会延续至成年期。因此,如何消除高中生的“心病”,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社团活动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高中生课业繁重,由于他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还是应当在学校得以实施和体现。对学生发展直接起教育作用的学校空间,从其活动范围来说,又可分为课堂空间与课外空间。课堂空间以促进高中生智育发展的课程学习为主,如何通过课外空间来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呢?高中生社团是学校课外空间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此,将从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指标、高中生社团活动的功能方面来探讨、论证社团活动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可能性。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指标
《教育大辞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疏导内心的情绪力量,经得起适量的打击与压力及善于接纳自己等。常采用9项指标:(1)幸福感;(2)协调程度,含个人内心及个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协调;(3)自尊感;(4)个体潜能发展;(5)个性成熟;(6)人格整合;(7)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8)有效适应环境;(9)环境中必要的自我独立。促进心理健康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自我强度,以便主动克服各种障碍;二是调整所受的内外综合压力,使之与自我强度相当。
(二)高中生社团的功能
高中生社团是高中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目前的高中生社团是校园生机与活力的体现,对繁荣校园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社团活动尊重差异化和多样化。当下高中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相应地,他们的兴趣爱好愈加广泛,以理想兴趣为动机、纽带的学生社团也日渐多样。社团能够为发展学生的兴趣提供适当的时间、空间保障,在社团中还能接触到志趣相投的同伴,获得包括幸福感在内的积极体验(指标1),提升高中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学生对社团的选择、参与、退出,一般是源于自身兴趣和自我发展,或是不喜欢某社团的活动与氛围,或是找到新的兴趣希望参与别的社团,伴随着不断的体验、自我省察,高中生的自我认知逐渐清晰(指标6)。社团活动的成果是多样的,其评价标准亦是综合化考量,易于促进生动、多样的个体潜能发展(指标4),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尊和满足(指标3)。
其次,社团是一种学生自主管理、开展活动的民主性组织,社团的章程、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反思社团活动成效并探索改进之道,是由全体成员共同商议决定,社团干部与社员间类似一种责任制的平等合作关系,易于形成融洽、和谐的内部环境。“越是关系平等的人际关系,对人的社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因为只有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个人才会获得模仿、展现、质疑、沟通、竞争、调解及合作的充分机会。”在一种放松的情境下开展的集体活动,能有效消除个体在集体中的紧张情绪,调动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发展表达、展示自我的能力(指标4),让个体更好地融入集体,参与良性的人际交往(指标2、8)。
再则,社团的宗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实现教育价值。社团的组织、运作和管理为高中生提供了实际锻炼的平台,这跟课堂学习不同,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境,这些情境要求各项智能的协同作用,能够发掘并锻炼每位学生的不同潜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综合能力、协作精神等素质(指标3、4、5)。社团活动一般是分工合作、权责明确,让成员认识到自身是责权的主体,主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保持必要的自我独立(指标9);同时,社团生活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和周围同学以及尝试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选择,这种表现为多种角色的人际交往、为高中生认识与调整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提供了机会(指标6)。 综上所述,通过社团活动,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均有可能达到。高中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积极的内在体验、获得个体潜能的发展、个性的成熟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形成健康心理品质具有促进作用。
三、以美术社团活动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
有关心理健康的多项研究表明,美术具备实现“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的价值。美术社团活动根据其内容的组织形式,可分为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鉴赏活动,这两种类型的社团活动均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在美术创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各式各样的材料、工具、技法,在创作的过程获得内在的丰富体验。除手绘外,可以综合运用剪、折、撕、染、粘贴、堆塑等方法进行创作;材料的运用上,可以沿用传统的笔、水粉、丙烯颜料,也可以尝试更广泛的材料,像我们身边的废旧材料,如泡塑材料、一次性纸杯、易拉罐、塑料瓶等均可以用于造型活动,提倡学生搜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制作成小装饰品或实用工艺品,体验创造的喜悦和自我实现的愉悦,装点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是赠送友人。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团体美术创作,学生自由组队或是根据成绩水平、能力倾向、工作态度、性格、性别等混编成各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利于小组内成员协作互助、成员之间不同智能优势的发挥,促进人际交流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成就动机。
美术创作成果是多样的,其评价标准也应该具有开放性,不能一成不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其发展;并且高中美术新课标强调要注重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既重视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获得高峰体验,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二)美术作品由线条、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视觉元素与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统一和变化等形式原理构成。它们需要遵循审美规律,当我们在欣赏经典作品时,能够获得精神享受,满足审美需求,这是美术鉴赏活动的独特功能。与此同時,美术作品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递出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观者在对作品进行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审美理解与作品共鸣,可对其精神产生净化和陶冶作用。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所带来的陶醉感能够替代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感以及失意感,带给观赏者的正是一种转移、代替和升华,避免不良情绪的蔓延和加重,收到消除精神障碍、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
美术鉴赏能力的养成是循环上升过程,每次鉴赏活动都可能是诱发新体验的契机。并且美术鉴赏活动的组织形式需要多样化,这有利于唤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完成对作品的理解,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多样化的美术鉴赏活动,高中生的感知、评价、判断等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趣味。在与视觉文化环境接触时,高中生能够以自身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逐步提高的审美判断能力自觉抵御大众传媒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有效地适应文化环境,并激发创造美好文化的愿望,促进全面发展。
四、结语
美术社团不仅具备社团的一般功能,还具备美术学科的特殊功能,高中生通过参与社团的美术创作活动与美术鉴赏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积极的内在体验、获得个体潜能的发展、个性的成熟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形成健康心理品质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美术社团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引下,开展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美术社团活动,旨在以健康的文化活动凝聚高中生,在实践中引导高中生提高自我认知、培养个性潜能,获得幸福感,达到个体内心及个体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协调,得到全面发展,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庄志强.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其对策[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钱初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美术教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3]刘雯.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中学生社团[J].新课程,2018(2).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订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注:本文是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高中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编号:18PTZD027)的成果。
作者简介:刘雯(1984—),女,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学。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美术社团;高中生;心理健康;美术创作;美术鉴赏
近年来,高中校园中的各项社团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数量种类多,制度也在逐步完善。社团活动对高中生自主成長、提升综合素养有促进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团活动对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亦有积极作用,在此我们以美术社团为例展开探讨。
一、当代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今,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众所周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中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他们今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及生活愉快和充实的一个重要因素。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现,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对学习成绩的片面推崇、学校激烈的升学竞争给高中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以及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过多干涉或过度溺爱,这些因素的交叉作用,使近年来高中生出现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
(二)大众视觉传媒的影响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进入千家万户,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的同时,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也带来了令人困扰的问题,一些不良网站发布的伪科学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均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各类媒体也频繁报道了学生上网存在的“网络成瘾”以及网络中不良信息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三)自身因素的影响
高中生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其理智、情感、道德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思维的批判性尚需成熟,容易造成主观、片面并且两极性情绪严重、自控性差,出现逆反、对抗心理。
上述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人们意识到若是不进行及早干预,有相当一部分会延续至成年期。因此,如何消除高中生的“心病”,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社团活动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高中生课业繁重,由于他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还是应当在学校得以实施和体现。对学生发展直接起教育作用的学校空间,从其活动范围来说,又可分为课堂空间与课外空间。课堂空间以促进高中生智育发展的课程学习为主,如何通过课外空间来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呢?高中生社团是学校课外空间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此,将从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指标、高中生社团活动的功能方面来探讨、论证社团活动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可能性。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指标
《教育大辞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疏导内心的情绪力量,经得起适量的打击与压力及善于接纳自己等。常采用9项指标:(1)幸福感;(2)协调程度,含个人内心及个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协调;(3)自尊感;(4)个体潜能发展;(5)个性成熟;(6)人格整合;(7)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8)有效适应环境;(9)环境中必要的自我独立。促进心理健康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自我强度,以便主动克服各种障碍;二是调整所受的内外综合压力,使之与自我强度相当。
(二)高中生社团的功能
高中生社团是高中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目前的高中生社团是校园生机与活力的体现,对繁荣校园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社团活动尊重差异化和多样化。当下高中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相应地,他们的兴趣爱好愈加广泛,以理想兴趣为动机、纽带的学生社团也日渐多样。社团能够为发展学生的兴趣提供适当的时间、空间保障,在社团中还能接触到志趣相投的同伴,获得包括幸福感在内的积极体验(指标1),提升高中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学生对社团的选择、参与、退出,一般是源于自身兴趣和自我发展,或是不喜欢某社团的活动与氛围,或是找到新的兴趣希望参与别的社团,伴随着不断的体验、自我省察,高中生的自我认知逐渐清晰(指标6)。社团活动的成果是多样的,其评价标准亦是综合化考量,易于促进生动、多样的个体潜能发展(指标4),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尊和满足(指标3)。
其次,社团是一种学生自主管理、开展活动的民主性组织,社团的章程、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反思社团活动成效并探索改进之道,是由全体成员共同商议决定,社团干部与社员间类似一种责任制的平等合作关系,易于形成融洽、和谐的内部环境。“越是关系平等的人际关系,对人的社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因为只有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个人才会获得模仿、展现、质疑、沟通、竞争、调解及合作的充分机会。”在一种放松的情境下开展的集体活动,能有效消除个体在集体中的紧张情绪,调动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发展表达、展示自我的能力(指标4),让个体更好地融入集体,参与良性的人际交往(指标2、8)。
再则,社团的宗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实现教育价值。社团的组织、运作和管理为高中生提供了实际锻炼的平台,这跟课堂学习不同,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境,这些情境要求各项智能的协同作用,能够发掘并锻炼每位学生的不同潜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综合能力、协作精神等素质(指标3、4、5)。社团活动一般是分工合作、权责明确,让成员认识到自身是责权的主体,主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保持必要的自我独立(指标9);同时,社团生活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和周围同学以及尝试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选择,这种表现为多种角色的人际交往、为高中生认识与调整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提供了机会(指标6)。 综上所述,通过社团活动,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均有可能达到。高中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积极的内在体验、获得个体潜能的发展、个性的成熟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形成健康心理品质具有促进作用。
三、以美术社团活动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
有关心理健康的多项研究表明,美术具备实现“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的价值。美术社团活动根据其内容的组织形式,可分为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鉴赏活动,这两种类型的社团活动均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在美术创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各式各样的材料、工具、技法,在创作的过程获得内在的丰富体验。除手绘外,可以综合运用剪、折、撕、染、粘贴、堆塑等方法进行创作;材料的运用上,可以沿用传统的笔、水粉、丙烯颜料,也可以尝试更广泛的材料,像我们身边的废旧材料,如泡塑材料、一次性纸杯、易拉罐、塑料瓶等均可以用于造型活动,提倡学生搜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制作成小装饰品或实用工艺品,体验创造的喜悦和自我实现的愉悦,装点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是赠送友人。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团体美术创作,学生自由组队或是根据成绩水平、能力倾向、工作态度、性格、性别等混编成各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利于小组内成员协作互助、成员之间不同智能优势的发挥,促进人际交流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成就动机。
美术创作成果是多样的,其评价标准也应该具有开放性,不能一成不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其发展;并且高中美术新课标强调要注重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既重视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获得高峰体验,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二)美术作品由线条、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视觉元素与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统一和变化等形式原理构成。它们需要遵循审美规律,当我们在欣赏经典作品时,能够获得精神享受,满足审美需求,这是美术鉴赏活动的独特功能。与此同時,美术作品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递出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观者在对作品进行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审美理解与作品共鸣,可对其精神产生净化和陶冶作用。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所带来的陶醉感能够替代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感以及失意感,带给观赏者的正是一种转移、代替和升华,避免不良情绪的蔓延和加重,收到消除精神障碍、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
美术鉴赏能力的养成是循环上升过程,每次鉴赏活动都可能是诱发新体验的契机。并且美术鉴赏活动的组织形式需要多样化,这有利于唤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完成对作品的理解,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多样化的美术鉴赏活动,高中生的感知、评价、判断等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趣味。在与视觉文化环境接触时,高中生能够以自身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逐步提高的审美判断能力自觉抵御大众传媒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有效地适应文化环境,并激发创造美好文化的愿望,促进全面发展。
四、结语
美术社团不仅具备社团的一般功能,还具备美术学科的特殊功能,高中生通过参与社团的美术创作活动与美术鉴赏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积极的内在体验、获得个体潜能的发展、个性的成熟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形成健康心理品质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美术社团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引下,开展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美术社团活动,旨在以健康的文化活动凝聚高中生,在实践中引导高中生提高自我认知、培养个性潜能,获得幸福感,达到个体内心及个体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协调,得到全面发展,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庄志强.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其对策[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钱初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美术教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3]刘雯.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中学生社团[J].新课程,2018(2).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订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注:本文是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高中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编号:18PTZD027)的成果。
作者简介:刘雯(1984—),女,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学。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