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有效性
由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大大压抑了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师生缺乏良性互动,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随之大打折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想学
一般情况学生都对信息技术课有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都局限在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等,而对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就不愿意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更要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想学愿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兴趣导入呢?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好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充分分析。如在讲授“更改桌面属性”一课时,课前教师把同学们自己的照片设置为桌面的背景和屏幕保护程序进行展示。这样设置的情景,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也无形中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会学
在传统信息课教授时,教师教学生都采取知识灌输方式,即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接受。可是信息技术课是门特殊课程,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是瞬息万变,各种应用软件更新速度之快。学生如果只知道一味接受书本的知识技能,而不是从中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那就必将是死读书。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去摸索、去发现。教师完全的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和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包办太多,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过分依赖教师讲的习惯。
针对这一些情况,我在实际教学中,会事先根据教学目标把所授知识转化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的任务,在学习前首先提出,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当然每一个学生任务完成都是由指导者和设计者——教师在一旁引导完成。任务设计时,要求教师对学情进行充分分析,学生有能力自己完成的简单任务,让同学们借助书本自学完成;稍复杂的则由教师把难点进行提示或直接把详细的制作步骤帮助学生归纳后演示。如教学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文字修饰”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修饰文字的对话框,而对对话框每一效果不必一一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后自己归纳。这样明确给学生制定好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学习,当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体验也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加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完善自主学习的行为,使学生乐学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人人参与的课堂,而如何让人人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是个行之有效的良举。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集体教学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小组活动作为补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具有显著的优点。把同学们分成4~6人一小组,选好小组长。每次任务提出后,由小组长根据组员的特色分配每个人的任务,比如口才好的同学可以担任“发言人”的角色,由他来展示小组的任务成果,打字快的同学可以承担记录人的角色。当然角色也可以互换和调整,让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角色中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当然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学习时,教师这个“引导者”的身份就特别重要了。这时,教师要到学生中间观察,甚至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发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了解每一组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对个别学生或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思维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做好课堂记录,总结时在全班予以展示和表扬。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抽调几组代表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最后,教师可根据刚刚参与讨论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总之,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情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知识的指导者和设计者,不断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获得学习的快乐。这样自然就让课堂“趣”起来、“动”起来、“思”起来,从而课堂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左茂庆、胡金风.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探讨[J].绿色科技,2012.
[2]洪涛.小学数学教学与自主意识的培养[J].安徽教育论坛,2003.
作者简介:李彦,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邮编:330006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有效性
由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大大压抑了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师生缺乏良性互动,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随之大打折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想学
一般情况学生都对信息技术课有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都局限在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等,而对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就不愿意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更要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想学愿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兴趣导入呢?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好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充分分析。如在讲授“更改桌面属性”一课时,课前教师把同学们自己的照片设置为桌面的背景和屏幕保护程序进行展示。这样设置的情景,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也无形中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会学
在传统信息课教授时,教师教学生都采取知识灌输方式,即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接受。可是信息技术课是门特殊课程,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是瞬息万变,各种应用软件更新速度之快。学生如果只知道一味接受书本的知识技能,而不是从中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那就必将是死读书。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去摸索、去发现。教师完全的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和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包办太多,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过分依赖教师讲的习惯。
针对这一些情况,我在实际教学中,会事先根据教学目标把所授知识转化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的任务,在学习前首先提出,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当然每一个学生任务完成都是由指导者和设计者——教师在一旁引导完成。任务设计时,要求教师对学情进行充分分析,学生有能力自己完成的简单任务,让同学们借助书本自学完成;稍复杂的则由教师把难点进行提示或直接把详细的制作步骤帮助学生归纳后演示。如教学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文字修饰”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修饰文字的对话框,而对对话框每一效果不必一一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后自己归纳。这样明确给学生制定好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学习,当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体验也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加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完善自主学习的行为,使学生乐学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人人参与的课堂,而如何让人人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是个行之有效的良举。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集体教学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小组活动作为补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具有显著的优点。把同学们分成4~6人一小组,选好小组长。每次任务提出后,由小组长根据组员的特色分配每个人的任务,比如口才好的同学可以担任“发言人”的角色,由他来展示小组的任务成果,打字快的同学可以承担记录人的角色。当然角色也可以互换和调整,让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角色中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当然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学习时,教师这个“引导者”的身份就特别重要了。这时,教师要到学生中间观察,甚至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发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了解每一组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对个别学生或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思维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做好课堂记录,总结时在全班予以展示和表扬。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抽调几组代表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最后,教师可根据刚刚参与讨论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总之,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情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知识的指导者和设计者,不断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获得学习的快乐。这样自然就让课堂“趣”起来、“动”起来、“思”起来,从而课堂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左茂庆、胡金风.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探讨[J].绿色科技,2012.
[2]洪涛.小学数学教学与自主意识的培养[J].安徽教育论坛,2003.
作者简介:李彦,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邮编: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