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水元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一定比例。文章介绍了山水元素在文本篇章中的分布样式,从教学价值的角度将山水元素进行归类,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即用经典类山水元素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用语知类山水元素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用常识类山水元素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关键词】初中语文;山水元素;分布样式;教学策略
山水元素是指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以山、水为表现主体或次主体的句、段、篇。其中,山泛指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大耸立的部分,含括峰、丘、峦、岗、岭、崖等形态;水既指自然生态中的物质水,也指含水的液体,含括海、江、河、湖、池、井、泉、涧、波、潮、浪、川、沟、洼、沼泽、瀑布、雨、冰、雾、云、雪、霜、水蒸气、露、汤、汁、汗、泪等形态。在此之中,应该辨析明晰的一点,那就是文本中的山水元素,必须与现实生活中的山水加以区分。生活中的山水只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文本中的山水是生活物象在人的头脑里面形成的映像,再借助文字表现出来的一种意象,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山水元素实际上是文本中某些特定对象的表述符号。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几番更换迭变中,山水元素始终牢牢占有一席之地,足见其无可取代的教学价值。我们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关注点在于文本中这些山水元素在教学中的解读及效能。
一、山水元素的分布样式
初中语文教材中,从山水元素在文本篇章中的分布情况来看,大致呈点状、线状、片状、网状样式。
(一)点状
这类山水元素,如同泉眼般,在文章中仅闪现一次;或零星出现几次,但彼此之间非直接关联,各有其独立性。前者如《音乐巨人贝多芬》里贝多芬所说的话:“你可能想到我——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这是山元素在该文中唯一一次现身。后者如《木兰诗》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黄河、黑山、燕山是木兰从军旅途中的一个个驿站,连同后文的“关山”皆是保持着相对独立性的山水元素。
(二)线状
这类山水元素,如同溪流般,在文章中穿梭延行,一线串通。冰心的《荷叶 母亲》中雨打红莲的过程:“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繁密的雨点……雨势并不减退……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心中的雨点来了。”水元素具体化为:杂雨—大雨—密雨—强雨—久雨—心雨。荷叶对红莲的荫护正沿着这线渐渐明晰化,最终入心内化升华为母爱的亲情。再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悬崖:“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小山道上……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悬崖是山元素的具体化,而“我”正是沿着这山元素从远到近,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逐步走向成长的体验,并由此产生人生感悟。
(三)片状
这类山水元素,如同湖泊般,在文中某处大面积出现,使此处成为山水的专题版面。如《济南的冬天》第2段呈现了环抱济南城的小山,第3段描绘雪后的小山,第4段则展示了缀拥村庄而晕染成水墨画的城外远山,山元素在济南冬景画中刷出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存在感。又如《记承天寺夜游》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蘇轼巧妙地在字行之间裱嵌了一幅颇具诗情画意的水墨写意画。
(四)网状
这类山水元素如同江河脉络一般,在文章中纵横交错,时而集结相融,时而分道扬镳。以《在山的那边》为典型,从第1节“小时候”到第2节“今天”,山与海时分时合,交错推进。受篇章限制,此处仅展示第1节供赏: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又如《蒹葭》中白露、水、溯洄、溯游等水元素组合亦属此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山水元素的教学策略
这些山水元素,有的千古传诵,经久不衰,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山水之乐,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的山川之美,朱自清《春》的春雨,鲁迅《雪》的江南雪与朔方雪等;有的可以作为语用知识的解释例子,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既可作为比喻修辞的例子,也可作为侧面描写的例子,还可作为对比手法的例子;有的用以补充常识,丰富积累,如郦道元《三峡》夏水的地理常识,《看云识天气》的气象常识,周密《观潮》的钱塘江大潮的风俗人情。因此,我们尝试着对山水元素进行解读重构,依据山水元素课程价值的侧重点,将教材山水元素分为经典类山水元素、语知类山水元素、常识类山水元素。
(一)用经典类山水元素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经典类山水元素中,无论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还是朱自清《春》里面描写春雨的段落,又或是《小石潭记》《愚公移山》《沁园春·雪》等全文,这类山水元素在文学界与教育界、官方与民间均能获得认可、推崇,历经考验,长久不衰。由于其经典地位,教材编撰者“是直接地、原汁原味地搬进,并且成为该部分的教材其他内容的环绕中心”。对于经典类山元素,朱自清主张“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文化”。王荣生也认为处理教材经典篇目时,“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经典类山水元素,由于自身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文化价值,故其教学目标往往跟课程目标重叠,或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典类山水元素的教学内容等同于课程内容。因此,经典类山水元素的教学实质上就是教教材,教经典。我们处理教学的关键点在于突显山水元素的经典之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 1. 在熟读背诵中熟知经典类山水元素
常念为经,常数为典。“念”“数”皆是口头语言,可见欲熟知经典,须先动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和背诵,是阅读、感知、理解经典类山水元素的先决条件。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课前5分钟诵读、山水专题朗读比赛、山水经典广播栏目、山水书法展等各式各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朗读频率和质量,从而熟知山水经典名作。
2. 在“设身处地”中了解经典类山水元素
知人方能论事,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是了解经典的必要环节。“穿越”到作者的写作时代及环境,尽量还原出创作原貌。知晓陶渊明屡遭挫败的官场经历,也就明白他何以息心归隐,“悠然见南山”;知晓陶渊明对腐败堕落的朝政极度失望乃至绝望,方能读懂他对“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追求;知晓晋朝士官贵族的世袭制的利害,方能理解他身为小人物“种豆南山下”的无奈。明晰作者的创作意图,方能读懂山水意蕴。
3. 在纵横比较中欣赏经典类山水元素
经典类山水元素的意义已经超越其自身,包含了特定历史的意义。经典类山水元素常常是某个时代的代表作,往往对那个时代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因此,经典类山水元素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内涵,历史地位超然,鹤立傲然,不迎合任何人,也不俯就任何事。无论你爱或者不爱,经典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尤其重要的一点是经典的解读有其客观性,甚至唯一性。一旦学生仅停留在文本上的欣赏,就会画地为牢,故步自封,所品读到的只是沧海一粟,有时甚至会出现指鹿为马的偏差。如果让学生自己品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限,如无头苍蝇般乱撞。所以,需要教师适时进行指导,提供学术界的权威评论等必要的鉴赏资料为助读资料。还可通过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段的作品来进行整合,融通、比较,供学生正确而全面地欣赏经典。如将李白的多篇作品《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月下独酌》放在一起打通融合,则可以还原出一个全面、立体的李白,甚至得以窥见他所在的特定历史时代。再如山水之乐,我们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心乐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几种“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则可透过山水,看到一“乐”多样。
(二)用语知类山水元素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现行语文教材并没有显性的语文知识体系,语文知识被化整為零,隐于选文之中。山水元素隐含着句法、段法、章法等语法知识。我们在教学中,以这些山水元素作为传授语文知识的例子,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这一个”山水元素究竟可以解释听、说、读、写的哪一知识点,让学生一“山水”一得,并举一反三,由山水元素应用到其他文本。
1. 以山水元素演绎语文知识
当语文知识作为学生未曾接触的新概念出现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念,我们利用山水元素对语文知识进行解释,起例证作用。例如,我们在介绍通感的修辞手法时,例举初中阶段仅有的两个例子:《紫藤萝瀑布》“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和《星星变奏曲》“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以此来演绎,则可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通感修辞手法。再如“小桥流水人家”对列锦手法的诠释。
2. 以山水元素归纳语文知识
对于多个山水元素皆在阐释同一个语文知识的情况,我们往往采用归纳法。主要是从山水元素中抽出共同的特征,形成语文知识的概念、规律。如从“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可归纳出“侧面描写”这一语用知识。
(三)用常识类山水元素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常识类山水元素重在所表述的内容,其内容本身就是一种常识。除了上述列举的例子之外,我们再列举几个例子,如《桥之美》中的美术审美常识,《苏园园林》中的假山池沼景观常识,《伟大的悲剧》里面所描写的南极冰天雪地的地理常识,《登上地球之巅》中关于珠穆朗玛峰的概貌和登珠峰的史实……阅读这类山水元素,可对学科知识起到补充效果。这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一种充实。同时,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能力也得到强化和提升。
初中语文教材中山水元素范围广泛,内涵深远。我们对其教学价值的发掘,还仅处于初步阶段,仍需要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以争取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蔡富清.朱自清选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初中语文;山水元素;分布样式;教学策略
山水元素是指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以山、水为表现主体或次主体的句、段、篇。其中,山泛指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大耸立的部分,含括峰、丘、峦、岗、岭、崖等形态;水既指自然生态中的物质水,也指含水的液体,含括海、江、河、湖、池、井、泉、涧、波、潮、浪、川、沟、洼、沼泽、瀑布、雨、冰、雾、云、雪、霜、水蒸气、露、汤、汁、汗、泪等形态。在此之中,应该辨析明晰的一点,那就是文本中的山水元素,必须与现实生活中的山水加以区分。生活中的山水只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文本中的山水是生活物象在人的头脑里面形成的映像,再借助文字表现出来的一种意象,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山水元素实际上是文本中某些特定对象的表述符号。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几番更换迭变中,山水元素始终牢牢占有一席之地,足见其无可取代的教学价值。我们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关注点在于文本中这些山水元素在教学中的解读及效能。
一、山水元素的分布样式
初中语文教材中,从山水元素在文本篇章中的分布情况来看,大致呈点状、线状、片状、网状样式。
(一)点状
这类山水元素,如同泉眼般,在文章中仅闪现一次;或零星出现几次,但彼此之间非直接关联,各有其独立性。前者如《音乐巨人贝多芬》里贝多芬所说的话:“你可能想到我——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这是山元素在该文中唯一一次现身。后者如《木兰诗》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黄河、黑山、燕山是木兰从军旅途中的一个个驿站,连同后文的“关山”皆是保持着相对独立性的山水元素。
(二)线状
这类山水元素,如同溪流般,在文章中穿梭延行,一线串通。冰心的《荷叶 母亲》中雨打红莲的过程:“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繁密的雨点……雨势并不减退……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心中的雨点来了。”水元素具体化为:杂雨—大雨—密雨—强雨—久雨—心雨。荷叶对红莲的荫护正沿着这线渐渐明晰化,最终入心内化升华为母爱的亲情。再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悬崖:“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小山道上……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悬崖是山元素的具体化,而“我”正是沿着这山元素从远到近,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逐步走向成长的体验,并由此产生人生感悟。
(三)片状
这类山水元素,如同湖泊般,在文中某处大面积出现,使此处成为山水的专题版面。如《济南的冬天》第2段呈现了环抱济南城的小山,第3段描绘雪后的小山,第4段则展示了缀拥村庄而晕染成水墨画的城外远山,山元素在济南冬景画中刷出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存在感。又如《记承天寺夜游》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蘇轼巧妙地在字行之间裱嵌了一幅颇具诗情画意的水墨写意画。
(四)网状
这类山水元素如同江河脉络一般,在文章中纵横交错,时而集结相融,时而分道扬镳。以《在山的那边》为典型,从第1节“小时候”到第2节“今天”,山与海时分时合,交错推进。受篇章限制,此处仅展示第1节供赏: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又如《蒹葭》中白露、水、溯洄、溯游等水元素组合亦属此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山水元素的教学策略
这些山水元素,有的千古传诵,经久不衰,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山水之乐,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的山川之美,朱自清《春》的春雨,鲁迅《雪》的江南雪与朔方雪等;有的可以作为语用知识的解释例子,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既可作为比喻修辞的例子,也可作为侧面描写的例子,还可作为对比手法的例子;有的用以补充常识,丰富积累,如郦道元《三峡》夏水的地理常识,《看云识天气》的气象常识,周密《观潮》的钱塘江大潮的风俗人情。因此,我们尝试着对山水元素进行解读重构,依据山水元素课程价值的侧重点,将教材山水元素分为经典类山水元素、语知类山水元素、常识类山水元素。
(一)用经典类山水元素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经典类山水元素中,无论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还是朱自清《春》里面描写春雨的段落,又或是《小石潭记》《愚公移山》《沁园春·雪》等全文,这类山水元素在文学界与教育界、官方与民间均能获得认可、推崇,历经考验,长久不衰。由于其经典地位,教材编撰者“是直接地、原汁原味地搬进,并且成为该部分的教材其他内容的环绕中心”。对于经典类山元素,朱自清主张“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文化”。王荣生也认为处理教材经典篇目时,“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经典类山水元素,由于自身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文化价值,故其教学目标往往跟课程目标重叠,或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典类山水元素的教学内容等同于课程内容。因此,经典类山水元素的教学实质上就是教教材,教经典。我们处理教学的关键点在于突显山水元素的经典之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 1. 在熟读背诵中熟知经典类山水元素
常念为经,常数为典。“念”“数”皆是口头语言,可见欲熟知经典,须先动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和背诵,是阅读、感知、理解经典类山水元素的先决条件。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课前5分钟诵读、山水专题朗读比赛、山水经典广播栏目、山水书法展等各式各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朗读频率和质量,从而熟知山水经典名作。
2. 在“设身处地”中了解经典类山水元素
知人方能论事,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是了解经典的必要环节。“穿越”到作者的写作时代及环境,尽量还原出创作原貌。知晓陶渊明屡遭挫败的官场经历,也就明白他何以息心归隐,“悠然见南山”;知晓陶渊明对腐败堕落的朝政极度失望乃至绝望,方能读懂他对“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追求;知晓晋朝士官贵族的世袭制的利害,方能理解他身为小人物“种豆南山下”的无奈。明晰作者的创作意图,方能读懂山水意蕴。
3. 在纵横比较中欣赏经典类山水元素
经典类山水元素的意义已经超越其自身,包含了特定历史的意义。经典类山水元素常常是某个时代的代表作,往往对那个时代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因此,经典类山水元素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内涵,历史地位超然,鹤立傲然,不迎合任何人,也不俯就任何事。无论你爱或者不爱,经典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尤其重要的一点是经典的解读有其客观性,甚至唯一性。一旦学生仅停留在文本上的欣赏,就会画地为牢,故步自封,所品读到的只是沧海一粟,有时甚至会出现指鹿为马的偏差。如果让学生自己品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限,如无头苍蝇般乱撞。所以,需要教师适时进行指导,提供学术界的权威评论等必要的鉴赏资料为助读资料。还可通过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段的作品来进行整合,融通、比较,供学生正确而全面地欣赏经典。如将李白的多篇作品《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月下独酌》放在一起打通融合,则可以还原出一个全面、立体的李白,甚至得以窥见他所在的特定历史时代。再如山水之乐,我们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心乐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几种“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则可透过山水,看到一“乐”多样。
(二)用语知类山水元素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现行语文教材并没有显性的语文知识体系,语文知识被化整為零,隐于选文之中。山水元素隐含着句法、段法、章法等语法知识。我们在教学中,以这些山水元素作为传授语文知识的例子,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这一个”山水元素究竟可以解释听、说、读、写的哪一知识点,让学生一“山水”一得,并举一反三,由山水元素应用到其他文本。
1. 以山水元素演绎语文知识
当语文知识作为学生未曾接触的新概念出现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念,我们利用山水元素对语文知识进行解释,起例证作用。例如,我们在介绍通感的修辞手法时,例举初中阶段仅有的两个例子:《紫藤萝瀑布》“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和《星星变奏曲》“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以此来演绎,则可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通感修辞手法。再如“小桥流水人家”对列锦手法的诠释。
2. 以山水元素归纳语文知识
对于多个山水元素皆在阐释同一个语文知识的情况,我们往往采用归纳法。主要是从山水元素中抽出共同的特征,形成语文知识的概念、规律。如从“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可归纳出“侧面描写”这一语用知识。
(三)用常识类山水元素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常识类山水元素重在所表述的内容,其内容本身就是一种常识。除了上述列举的例子之外,我们再列举几个例子,如《桥之美》中的美术审美常识,《苏园园林》中的假山池沼景观常识,《伟大的悲剧》里面所描写的南极冰天雪地的地理常识,《登上地球之巅》中关于珠穆朗玛峰的概貌和登珠峰的史实……阅读这类山水元素,可对学科知识起到补充效果。这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一种充实。同时,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能力也得到强化和提升。
初中语文教材中山水元素范围广泛,内涵深远。我们对其教学价值的发掘,还仅处于初步阶段,仍需要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以争取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蔡富清.朱自清选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