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如何处理好一堂课中的细节,向40分钟要质量呢?
一、在备课中预设细节
细节的设计缘于教师对文本、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前准备得充分,课就会上得比较顺畅,否则就会杂乱无章。教师课前应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习时会有哪些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什么样的问题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在讲授中打造细节
一节40分钟的有效课堂,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多方面机智地打造细节。
1. 巧妙导入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导入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如在教《冀中地道战》时,我播放影碟,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地道的构造和作用。通过巧妙导入,使课文声情并茂,学生能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2. 自然过渡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其实,对于老师来说,一堂有效的课,除了巧妙导入,还需要教师运用精妙的过渡语。巧妙地运用过渡语,能使整个课堂教学连贯紧凑、浑然一体,使教学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例如,在《乡下人家》的教学中,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有“攀”“爬”两个词,引导学生从发现到理解,再到欣赏,最后是运用。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瓜藤的可爱呢?
生:从“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这句话中感受到的。
师:如果老师把这两个词改一改,你再读读,你觉得如何?
(原)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改)瓜藤长上棚架,长上屋檐。
生:虽然都有“长”的意思,但“攀”“爬”感觉瓜藤像个孩子一样可爱。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发现了词语的表现力,发现了使用拟人动词的精妙。接着我还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词语的内涵。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词语,促进语言的表达效果。
师:文中还有没有这样本是形容人的却用来写物的动词。
生:“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探”字就把春笋写活了。
生:“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句中的“大踏步”写出了雄鸡的威武。
有魅力的课堂过渡语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金钥匙。只要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教材和學生的特点,设置些巧妙、生动、有趣的过渡语,就一定能使教学更精彩。
3. 重视评价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因而,如果教师注重评价的细节,及时地、适度地为学生做出评价,必能让学生与教师一起互动,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三、在作业中重视细节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但传统的作业,习题形式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而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力争突破这种桎梏,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分层作业:针对学困生,以基础练习题、字词句的训练为主,作业量稍多,但内容简单;针对中层生,在基础知识上进行综合,作业量适中,题目方式较灵活;针对优等生,作业量较少,有一定的技巧和难度,需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知识进行总结才能完成。这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作业,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四、在反思中关注细节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是整个教学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认为课后反思必须从关注细节开始。
教师每上完一节课,一定有自己感觉成功的地方,因此应该及时捕捉这些闪光点,并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比如上《草船借箭》一课,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学生看完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于是我趁热打铁,问:假如曹操知道诸葛亮是来借箭的,“草船借箭”结果又将如何?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曹操将会设置一个埋伏圈,包围诸葛亮的士兵,一个都不会放过;有的说曹操可能放的是火箭,把诸葛亮二十条装有草耙子的船全部烧掉;有的说诸葛亮的计划失败,诸葛亮一定会被周瑜处死……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有失误在所难免,但失误并不可怕,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失误的慧眼,尽量列出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点,认真地进行反思,并分析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如在上《穷人》一课时,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我提问:你认为桑娜一家穷吗?学生一致认为他们一家很穷,并找出了文中直接描写“穷”的句子。学生的观点出乎意料的一致,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碰撞与争论。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其中有三点教学上的失误:一是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得到保证;二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没有得到重视;三是提问的方式和内容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我将这件事记录在教案后,希望以后不要再出现类似的现象。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从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我们没有善于捕捉细节的一双慧眼,那么就正如袁振国教授所说的:“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上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细节,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使我们的教学更自然、更贴近学生,能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教学效果更佳。
一、在备课中预设细节
细节的设计缘于教师对文本、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前准备得充分,课就会上得比较顺畅,否则就会杂乱无章。教师课前应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习时会有哪些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什么样的问题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在讲授中打造细节
一节40分钟的有效课堂,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多方面机智地打造细节。
1. 巧妙导入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导入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如在教《冀中地道战》时,我播放影碟,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地道的构造和作用。通过巧妙导入,使课文声情并茂,学生能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2. 自然过渡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其实,对于老师来说,一堂有效的课,除了巧妙导入,还需要教师运用精妙的过渡语。巧妙地运用过渡语,能使整个课堂教学连贯紧凑、浑然一体,使教学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例如,在《乡下人家》的教学中,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有“攀”“爬”两个词,引导学生从发现到理解,再到欣赏,最后是运用。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瓜藤的可爱呢?
生:从“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这句话中感受到的。
师:如果老师把这两个词改一改,你再读读,你觉得如何?
(原)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改)瓜藤长上棚架,长上屋檐。
生:虽然都有“长”的意思,但“攀”“爬”感觉瓜藤像个孩子一样可爱。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发现了词语的表现力,发现了使用拟人动词的精妙。接着我还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词语的内涵。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词语,促进语言的表达效果。
师:文中还有没有这样本是形容人的却用来写物的动词。
生:“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探”字就把春笋写活了。
生:“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句中的“大踏步”写出了雄鸡的威武。
有魅力的课堂过渡语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金钥匙。只要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教材和學生的特点,设置些巧妙、生动、有趣的过渡语,就一定能使教学更精彩。
3. 重视评价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因而,如果教师注重评价的细节,及时地、适度地为学生做出评价,必能让学生与教师一起互动,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三、在作业中重视细节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但传统的作业,习题形式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而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力争突破这种桎梏,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分层作业:针对学困生,以基础练习题、字词句的训练为主,作业量稍多,但内容简单;针对中层生,在基础知识上进行综合,作业量适中,题目方式较灵活;针对优等生,作业量较少,有一定的技巧和难度,需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知识进行总结才能完成。这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作业,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四、在反思中关注细节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是整个教学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认为课后反思必须从关注细节开始。
教师每上完一节课,一定有自己感觉成功的地方,因此应该及时捕捉这些闪光点,并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比如上《草船借箭》一课,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学生看完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于是我趁热打铁,问:假如曹操知道诸葛亮是来借箭的,“草船借箭”结果又将如何?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曹操将会设置一个埋伏圈,包围诸葛亮的士兵,一个都不会放过;有的说曹操可能放的是火箭,把诸葛亮二十条装有草耙子的船全部烧掉;有的说诸葛亮的计划失败,诸葛亮一定会被周瑜处死……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有失误在所难免,但失误并不可怕,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失误的慧眼,尽量列出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点,认真地进行反思,并分析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如在上《穷人》一课时,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我提问:你认为桑娜一家穷吗?学生一致认为他们一家很穷,并找出了文中直接描写“穷”的句子。学生的观点出乎意料的一致,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碰撞与争论。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其中有三点教学上的失误:一是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得到保证;二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没有得到重视;三是提问的方式和内容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我将这件事记录在教案后,希望以后不要再出现类似的现象。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从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我们没有善于捕捉细节的一双慧眼,那么就正如袁振国教授所说的:“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上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细节,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使我们的教学更自然、更贴近学生,能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教学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