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宁波不同县(市)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农民收入的增幅大都超过了城镇居民。本文对"十一五"期间宁波不同区域农民收入的变动规律和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收入差距呈现逐渐扩大趋势,主要是由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差异造成的,并据此提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区域差异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民收入;区域差异;财政性收入
作者简介:余剑梅,江苏苏州人,宁波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理论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实验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东方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4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97-03
农业、农村、农民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而农民收入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宁波市农民收入的绝对值与增幅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十一五”期间,相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8.3%的增长率,宁波年均增长率达12%以上,总体呈现良好稳定上升态势。
作为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宁波农民收入明显与宁波宏观经济发展是同步的。五年间农民收入保持高位增长,宁波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从2005年的9531元增加到2010年的17160元,增长7629元,名义增幅达80%,不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这5年的年均增长率在12%以上,尤其是2008年,更高达16.8%,为历年之最。然而,在这些良好势头下,也出现了一些逆势,由于受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增长速度明显较2008年增长速度下降了54%,跌至7.7%,创近几年来新低。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经济率先复苏,2010年农村居民总收入增速回升到13.8%,重拾上扬态势。但是,在这些利好数据的背后,我们深入分析和解读宁波农民收入,会清醒地发现:宁波市不同区域的农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农民收入持续保持高位增长的难度逐渐加大。
一、宁波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2006—2010这5年间,宁波不同区域间农民的收入差距仍然存在并呈逐年扩大趋势。收入最高的是市区农民,最低的是奉化农民,两地区间的差异率也呈逐年增长趋势,由11.93%上升到2009年的15.61%,在2010年虽有所下降,但是该年差异率仍属过高,与奉化同属南片的象山、宁海两县与市区农民收入的差异率也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象山的差异率从2006至 2007年上升幅度最大,从11.30%提高至15.2%,2008年有所下降,但是在2010年,从2009的7.6%跃至12.68%,宁海与市区收入的差异率上升趋势明显,从2008年提升至13.38%,差异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北片的慈溪、余姚两地的农民收入与市区差异率在2007年大幅度下降,2008年又大幅度上升,在2009年与2010年,余姚的收入差异保持在6.5%左右,慈溪保持在3.85%左右,因此,北片与市区的收入差距较南片略逊。
二、原因分析
从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入手,我们发现,各地区农民收入悬殊的原因在于:
1、工资性收入比重逐渐增大,区域差异明显
从表2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构成因素,且其占比基本逐年提高。虽然起点本身就较高的慈溪市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它对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从2007年的19.7%增加到2010年的42.5%。与此同时,北片区域的占比平均高于南片6-8个百分点,以2010年为例,工资性收入最高的9246元(余姚)比最低的6393元(象山)高出2853元,是当年两地总收入差额的2.5倍。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造成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的第一因素。
2、家庭经营性收入差异亦不容小觑
相比工资性收入的差异,家庭经营性收入差异是造成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的第二因素。从表3可以看出,南片区域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占比平均高于北片。同样以2010年余姚和象山两地农民收入为例,工资性收入差距是当年两地总收入差额的2.5倍,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只是当年两地总收入差额的1.6倍,又如,慈溪和象山工资性收入差距是当年两地总收入差额的1.6倍,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也只是当年两地总收入差额的1.4倍。象山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全市最高的,其他两个地区与之相比差距更大。
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不断增强
从表4可以看出,市区、慈溪、奉化三地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要明显高于其他三区,最大差距为2453元。2006—2010间,慈溪市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总收入比重总体呈逐年增长的变化趋势,由7.6%提高到13.7%,奉化市总体变化情况及水平与之相似,同时宁波市区的该比重一直不低于15%,到2010年达到的20.1%的水平。而余姚、象山、宁海三地区的该比例一直低于10%,年增长速度较缓。虽然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构成中份额较少,但是该影响正在不断增强。
三、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区域差异的对策
1、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尤其是南片地区,要从单一的以农业为主逐步向以工业为主、服务业为辅的经济结构发展。引进和发展各类企业,创造了条件尽力解决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让更多的靠天吃饭、收入不定的“泥腿子”转变成收入稳定、按时上班的工薪一族。当地政府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传统农民变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现代农业工人或者其他产业工人。
2、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目前,宁波的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总体上尚未脱离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传统模式,农民在各方面投入不足,信息不灵,抗风险能力差,对市场分析预测能力弱,难以抗衡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市场。因此,要改变农业弱质产业、农民弱势地位的现状,必须克服家庭式经营的缺陷,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一是要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批特色基地农业村。象山的竹产业、渔业,奉化的草莓、水蜜桃、芋艿、花卉,余姚的茭白、榨菜、杨梅、红枫,宁海的海水养殖业、“宁海白”枇杷、东魁杨梅,慈溪的大棚葡萄、无公害蔬菜,都可以做大、做精、做强为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基地。二是要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以克服农民信息不灵,抗风险能力差,对市场分析预测能力弱的缺点。三是要带动农民走科技致富的路子。要发挥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作用,对农户进行科技支持,努力培养造就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四是要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欠发达地区要念好“山海经”、打好“生态牌”,顺应居民休闲消费新趋势,培育农家乐、渔家乐、生态种养业和来料加工等特色产业,提高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联动促进山区、海岛农民增收。
3、政府政策和公共财政应向收入偏低地区倾斜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正不断加强。地理位置、城乡一体化程度、非农产业发展、农民投资理念等都影响着农民是否能从包括股息、租金、红利等为主的财产增益中得到收入。当地公共财政的倾斜、政府对农民的重视程度、惠农政策的落实等都影响着农民是否能从农业补贴、养老金、社会福利保险等为主的转移性收入中增益。
此外,政府应开展不同区域对口帮扶工作,重点扶持欠发达乡镇。让慈溪、余姚、市区的北仑、鄞州、江东、海曙、镇海、江北等收入水平较高的发达乡镇与余姚、奉化、宁海、象山的一些欠发达乡镇结对,开展帮扶工作。因为只有这些欠发达地区农民实现小康,“十二五”期末宁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是圆满的。
参考文献:
[1]周生利.宁波市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分析[J].经济丛刊,2008.
[2]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村改革与发展[Z].2010.
[3]周丽芳.余姚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途径分析[Z],余姚市农办, 2010.
关键词:农民收入;区域差异;财政性收入
作者简介:余剑梅,江苏苏州人,宁波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理论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实验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东方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4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97-03
农业、农村、农民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而农民收入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宁波市农民收入的绝对值与增幅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十一五”期间,相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8.3%的增长率,宁波年均增长率达12%以上,总体呈现良好稳定上升态势。
作为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宁波农民收入明显与宁波宏观经济发展是同步的。五年间农民收入保持高位增长,宁波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从2005年的9531元增加到2010年的17160元,增长7629元,名义增幅达80%,不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这5年的年均增长率在12%以上,尤其是2008年,更高达16.8%,为历年之最。然而,在这些良好势头下,也出现了一些逆势,由于受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增长速度明显较2008年增长速度下降了54%,跌至7.7%,创近几年来新低。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经济率先复苏,2010年农村居民总收入增速回升到13.8%,重拾上扬态势。但是,在这些利好数据的背后,我们深入分析和解读宁波农民收入,会清醒地发现:宁波市不同区域的农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农民收入持续保持高位增长的难度逐渐加大。
一、宁波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2006—2010这5年间,宁波不同区域间农民的收入差距仍然存在并呈逐年扩大趋势。收入最高的是市区农民,最低的是奉化农民,两地区间的差异率也呈逐年增长趋势,由11.93%上升到2009年的15.61%,在2010年虽有所下降,但是该年差异率仍属过高,与奉化同属南片的象山、宁海两县与市区农民收入的差异率也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象山的差异率从2006至 2007年上升幅度最大,从11.30%提高至15.2%,2008年有所下降,但是在2010年,从2009的7.6%跃至12.68%,宁海与市区收入的差异率上升趋势明显,从2008年提升至13.38%,差异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北片的慈溪、余姚两地的农民收入与市区差异率在2007年大幅度下降,2008年又大幅度上升,在2009年与2010年,余姚的收入差异保持在6.5%左右,慈溪保持在3.85%左右,因此,北片与市区的收入差距较南片略逊。
二、原因分析
从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入手,我们发现,各地区农民收入悬殊的原因在于:
1、工资性收入比重逐渐增大,区域差异明显
从表2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构成因素,且其占比基本逐年提高。虽然起点本身就较高的慈溪市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它对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从2007年的19.7%增加到2010年的42.5%。与此同时,北片区域的占比平均高于南片6-8个百分点,以2010年为例,工资性收入最高的9246元(余姚)比最低的6393元(象山)高出2853元,是当年两地总收入差额的2.5倍。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造成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的第一因素。
2、家庭经营性收入差异亦不容小觑
相比工资性收入的差异,家庭经营性收入差异是造成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的第二因素。从表3可以看出,南片区域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占比平均高于北片。同样以2010年余姚和象山两地农民收入为例,工资性收入差距是当年两地总收入差额的2.5倍,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只是当年两地总收入差额的1.6倍,又如,慈溪和象山工资性收入差距是当年两地总收入差额的1.6倍,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也只是当年两地总收入差额的1.4倍。象山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全市最高的,其他两个地区与之相比差距更大。
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不断增强
从表4可以看出,市区、慈溪、奉化三地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要明显高于其他三区,最大差距为2453元。2006—2010间,慈溪市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总收入比重总体呈逐年增长的变化趋势,由7.6%提高到13.7%,奉化市总体变化情况及水平与之相似,同时宁波市区的该比重一直不低于15%,到2010年达到的20.1%的水平。而余姚、象山、宁海三地区的该比例一直低于10%,年增长速度较缓。虽然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构成中份额较少,但是该影响正在不断增强。
三、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区域差异的对策
1、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尤其是南片地区,要从单一的以农业为主逐步向以工业为主、服务业为辅的经济结构发展。引进和发展各类企业,创造了条件尽力解决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让更多的靠天吃饭、收入不定的“泥腿子”转变成收入稳定、按时上班的工薪一族。当地政府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传统农民变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现代农业工人或者其他产业工人。
2、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目前,宁波的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总体上尚未脱离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传统模式,农民在各方面投入不足,信息不灵,抗风险能力差,对市场分析预测能力弱,难以抗衡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市场。因此,要改变农业弱质产业、农民弱势地位的现状,必须克服家庭式经营的缺陷,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一是要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批特色基地农业村。象山的竹产业、渔业,奉化的草莓、水蜜桃、芋艿、花卉,余姚的茭白、榨菜、杨梅、红枫,宁海的海水养殖业、“宁海白”枇杷、东魁杨梅,慈溪的大棚葡萄、无公害蔬菜,都可以做大、做精、做强为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基地。二是要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以克服农民信息不灵,抗风险能力差,对市场分析预测能力弱的缺点。三是要带动农民走科技致富的路子。要发挥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作用,对农户进行科技支持,努力培养造就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四是要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欠发达地区要念好“山海经”、打好“生态牌”,顺应居民休闲消费新趋势,培育农家乐、渔家乐、生态种养业和来料加工等特色产业,提高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联动促进山区、海岛农民增收。
3、政府政策和公共财政应向收入偏低地区倾斜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正不断加强。地理位置、城乡一体化程度、非农产业发展、农民投资理念等都影响着农民是否能从包括股息、租金、红利等为主的财产增益中得到收入。当地公共财政的倾斜、政府对农民的重视程度、惠农政策的落实等都影响着农民是否能从农业补贴、养老金、社会福利保险等为主的转移性收入中增益。
此外,政府应开展不同区域对口帮扶工作,重点扶持欠发达乡镇。让慈溪、余姚、市区的北仑、鄞州、江东、海曙、镇海、江北等收入水平较高的发达乡镇与余姚、奉化、宁海、象山的一些欠发达乡镇结对,开展帮扶工作。因为只有这些欠发达地区农民实现小康,“十二五”期末宁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是圆满的。
参考文献:
[1]周生利.宁波市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分析[J].经济丛刊,2008.
[2]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村改革与发展[Z].2010.
[3]周丽芳.余姚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途径分析[Z],余姚市农办,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