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萨尔王传》管窥藏族宗教信仰及民俗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syysy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卷帙浩瀚繁复、内容博大精深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所体现的宗教信仰,有的认为是本教,有的认为是本教与佛教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藏传佛教。国外著名《格萨尔》专家白玛次仁则认为:“当我们考察岭·格萨尔产生的情况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是在古代西藏的本教时期和‘第二次改宗’的过程中佛教传入西藏时出现的。”
其他文献
<正> 我国独创的文艺学在东方文学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科学院正着手创作具有巨大价值的综合性著作——东方各民族文学史系列丛书。在方法论的处理方面,这套丛书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觉得,为了更好地理解外国东方文学的特征,研究苏联东方各民族文学发展的经验,阐明它们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苏联的经验,对于描述社会主义文学的独创性可能是特别有益的。本文试图揭示苏联东方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并且指出,这种经验对于编纂具有重大价值的外国东方文学史系列丛书的意义。
<正> 作家作品能够被人民广为传颂,并以手抄本形式流芳百年而不衰,足以证明创作的成功。维吾尔族著名诗人阿不都热依木·那扎尔的《热碧亚与赛丁》就是这样的作品。这部爱情抒情长诗是那扎尔依据当时发生在他家乡的真实故事创作的。它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 克柯奇镇是喀什噶尔河边的一座小镇,这个地方住着一位善良的依布拉音。赛丁是他的独生儿子,英俊而多情。他爱上了富家之女热碧亚。美丽的热碧亚因为得到了爱情,幸福的波涛常随着赛丁的名子在心中激
<正> 我国古来便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灿烂的文学殿堂凝聚着境内各民族的智慧结晶。各民族文人文学的历史给予了这一论断以充分的证明。可是,以往的文学研究大多集中在汉族文人学士身上。学术研究提倡多维空间和深层结构的开拓。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南民族学院副教授祝注先所著《诗林别派——中国古代民族诗论》一书,选定了一个新的天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汉文诗歌创作,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性论述。该书近期内即将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正> 自本世纪始,研究蒙古英雄史诗的各国学者日益重视对英雄史诗情节结构的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有的学者已经作过介绍。如1978年联邦德国著名蒙古学家瓦·海希西教授在波恩主持召开了第一次蒙古英雄史诗学术讨论会,他在会上详细地介绍了尼·波佩(1937年)、特·布尔查诺娃(1978年)和阿·科契克夫(1978年)对蒙古史诗情节结
<正> 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流传着原始性史诗。作为一个民族的“根谱”,原始性史诗是一个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负载量的多层积淀结构体,并有多种口头流传的形态。可以说至今人们还远远没有充分认识它们所蕴含的不同时期人类各种复杂的经验。
<正> 在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常常是那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中国文学史上的盘古氏、女娲氏、伏羲氏、后羿、精卫、西王母、嫦娥、请葛亮、孙悟空、武松、鲁智深、杜丽娘、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阿Q、孔乙己等等。
<正> 一《尼山萨满》传说,由于流传民族和地区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异文。从记录传说的文字来看,有三种情况:一是满文手抄本;二是汉文手抄本;三是最近几年的汉文印刷本。这众多的《尼山萨满》异文,都未注明它是讲述还是说唱,所以,我们要探讨的首要问题,就是《尼山萨满》是民间的讲述文学还是说唱文学。
<正> 在哈萨克丰富的民间叙事诗中,有一类被称之为“黑萨”的民间叙事诗。这类长诗的题材大都来自阿拉伯—波斯的传说和故事,在哈萨克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黑萨”原为阿拉伯—波斯语,意为“传说”。“黑萨”叙事诗带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与哈萨克传统的草原文学有明显不同。下面,本文将从黑萨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阿拉伯—波斯文学在哈萨克中广泛传播的原因,以及外来文学民族化的表现方式这样三个方面,进行评述和浅论。
<正> 伊斯兰教在新疆柯尔克孜族中的传播,始于公元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是年,中亚苏菲教派首领伊斯哈克·瓦里和卓,途经喀什噶尔进入天山柯尔克孜族居住的地区,一面行医,一面传教,达十二年之久,“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此揭开了这个民族一神教信仰的序幕。
<正> 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著名藏族文学史家佟锦华同志,因心脏病突发,不幸于1989年5月10日逝世,终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