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美食记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utjwzx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川粑粑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县城里一两个早点摊上开始打起了“邓川粑粑”的招牌,一听心中很是纳闷,暗思老家洱源位居大理和丽江两大风景区之间,北有丽江粑粑驰名已久,南有喜洲粑粑亦早有渊源。因此,这个闻所未闻的名字,是否正是那些善于钻营的人巧取南北两大粑粑的名头,有意取宠顾客招揽生意?于是每次见到,心中都很是不屑。
  一天赶早起来回城上班,车至邓川街头,再次看到了同样的招牌,恰好几分饿意,索性盘算着下车买上一兜回来,同时想到此处就是这粑粑的原产地,正好可去看看,正宗的邓川粑粑究竟是什么回事。
  天还未亮,灰暗的街灯下,路边一位老伯掀开一摞热气腾腾的蒸笼,待一层水雾散尽,我方才看清,原本所谓的邓川粑粑,就是小时候常吃的麦面大白馒头。
  一时心中很是失望。记得小时候粮食紧张。大春季节坝子里的水田都插秧,而干季坡头的山田里全得种上小麦,无奈产量还是太低,于是春节一过,甑子里的半层米饭上面,每天都让大人们蒸上大半甑子馒头。甑盖一掀,馒头大颗大颗,扑着轻香,有如孩子笑开的脸庞,而下层的米饭少之又少,每次吃饭,只得硬着头皮抓上两大颗,囫囫囵囵就往嘴里塞,狼吞虎咽撑个半饱,接着再迅速地扒上两碗饭。那时觉得,馒头吃得再多也没有味儿,只有真正吃到米饭了,这顿饭才真正吃饱了。
  我最终还是买了五个回来,坐在车上,掏出一个塞进嘴里,一嚼,味就来了,淡淡的酸香,带着浑厚的热气,感觉就是一种纯粹的小麦的味道,还伴着清甜的回味和牛乳的芬芳。此时方才觉得。自己已经十多年没有吃到这样的味道了。
  云南人习惯把面包、馒头以及各种饼类统称之为粑粑。记得小时候家里养奶牛,白天让我们小孩子赶到大山里吃得浑圆浑饱,晚上回来让大人挤完牛奶后倒在锅里,加热后捞走奶中的乳脂做成乳扇,剩下的半锅酸浆水却是要小心地盛到土坛里藏好,接着在每天晚上倒大半碗出来和面,经过长长一夜发酵,第二天蒸出的馒头又白又大,还伴着牛奶特有的酸香,清甜可口,松软绵长,回味无穷。
  然而小时候因为家穷,便让我对这一美食失去了细致的品味,而今,田地里的水稻总是丰产,山坡上再不种小麦,于是,我便也十几年吃不到用酸浆水和面蒸成的馒头了。事实上,在这个讲求时间和效益的时代,我们常常吃到的面食,几乎一概出自于那些机器和制的、不需发酵的自发粉,便全没有了早年那种让人充满回味的亲切。甚至于,许多工业元素也悄悄混入我们的吃食。加上那些无法修饰的作料,包括前久被媒体争先爆料的染色馒头,常常奔走在外,我不知是否早已成为了其中一名无辜的食客。
  如今想来,邓川粑粑其实是一种美丽的回忆。邓川是洱源闻名的乳牛重镇,如今将之用来修饰一种粑粑,实则是让人回味那个制作的细节,回想起早年吃过的那种纯粹的惬意,可想这名字确是何等贴切。在这个文明的时代,我们在流去的时光里还失去多少难忘的回忆。只有再次吃上那回味绵长的吃食,心中才又回想起一段充满青涩和美丽的童年时光。假如没吃上邓川粑粑,也许脑海里会有某种记忆至今还是一片空白。
  粑粑叫饵块
  “木碓细舂米饭团,舂出一寨新米香。揉成饵块白如雪,蒸炒烤煮任品尝。”
  这是一首摘自网络的咏物诗,短短二十八个字,有如一幅淳美的风情图卷,尽数描绘出了云南边地特色食品饵块的特点。
  年关即近,看到街上不知什么时候又新开了几家饵块店,总让人感到特别地亲切,每每都会在繁忙之余烧上一卷,或又正二八经地坐到桌边点上一碗,刀切水煮,纵无半点作料,都能让人在甜甜的米香里回味那种抹之不去的亲切年味。
  老家在美丽的洱海之源,自古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记得小时候收了谷子,母亲总在碾第一次新米的时候,就特别嘱咐动力站里的师傅要将最后两袋多碾一道,师傅一听便已心知肚明:这是要留作今年的饵块米。在碾最后一道时,特别要换上一个洁净的大盆。待母亲收拾好其它,便弓下腰,静下心来细致地翻挑,在哗哗的响声中让时间默默地流去,直到确信没有石子或谷粒掺在其中,才义拿来干净袋子,将一色雪白的米粒倒入其中,记上记号。如此繁杂的细节,会让人对过年特别地期盼。
  好不容易盼到年关,母亲开始选择在某个晚上淘好米,然后在第二天凌晨鸡叫头遍就得起床,将几大盆米分次放到一个大甑子里蒸熟,又在每一甑饭熟并换上新米的间隙,抬着热气腾腾的米饭到村中央的老井里漂洗冷却,因为半夜里出水新鲜,并且沾不到油污。曾好几次被母亲半夜唤醒,打着手电为她照路,那时的井边早已灯火如织,并不时地腾出一阵阵氤氲的水雾,只觉得一个个手勤脚快的乡间女子被幻化成了一群美丽的仙子。如是几番,母亲终于在天亮之前收拾出了一大竹箩米饭,背到临村的加工店打成饵块。晚上回来,箩子里一路飘着米香,母亲放下箩子,我们很快就从中翻出师傅们一双巧手捏成的十二生肖玩偶,被点上一印朱红梅花,活灵活现。还有薄薄的饼子,以及一条条饵块,甜香袭人,令人馋涎,忍不住咬上一口,满嘴都是甜甜的米香。
  接下的日子。薄饼在炭火上烤熟后配上蜂蜜或腌豆腐,就成了我们每天的早餐,一大堆玩偶被逐个蒸到甑子里让我们吃掉,大块头的饵块,则是年节甚至直到小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家人的主食,或蒸或煮,或煎或炒,打上卤子。配上作料,回想孩提时的年节,便是在回味一段纯粹的年味,一种特别的母爱。
  云南十八怪中一句“粑粑叫饵块”。听来让人无比亲切。对于饵块,料想所有土生土长的高原孩子,都有一种或长或短的情结,一段甜蜜温馨的回忆。
  春日田头采藜篙
  家乡洱源是一个出产丰饶的世界。哪怕就在荒丘僻壤,都不乏时鲜美味,每每念之便使人垂涎欲滴、心驰神往。而今春雨时节,让人想念的却是田头地角遍处丛生的野藜篙。
  阳春之节,万物复苏,伴着几阵星星点点的牛毛细雨,坝子里又重新回到了以往的丰实和充满生机。选上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提上一个小箩走进旷野,这时的田头地角,野藜篙一丛丛,一堆堆,绿得可人,嫩得可人。细芽朵朵,撑得很开,经过一夜露水的滋润,此时还反射着朝阳的晶莹,在微风中轻轻摇动闪烁,像是在摆弄着婆娑的舞姿,又像是在给人招手示意。放下提箩,弯下腰,在一丛丛篱篙中赤手采摘,手指在篙秆间轻轻一次触动,便可判别出藜篙的鲜嫩程度,手到之处,轻轻一掐,篙秆即断,断口之处,还能渗出鲜绿的汁液来,在鼻翼问流过阵阵苦涩清寒的甜香,别是一番意境。   藜篙其实是一种寡苦的野菜,所以乡下之人采摘的并不多,于是用不着溜上几埂田,便能采回一大箩来。但藜篙好吃不好弄,采摘回家,还须全家动员,围在一起,拾起来一根根细致地剔光篙叶,极费时力。好不容易收拾完毕,刚才的一大箩子,此时只剩下一小盘了。清洗干净,切成短丁,再配上上好的香肠和腊肉,来上一段油花花的爆炒,便成了一道绝美的菜肴,寒香袭人,脆而鲜嫩,苦口清甜,回味绵绵。
  然而每每吃上藜篙,让人回味的却是一段段绵长的记忆。自外出求学开始,十几年间便几乎没有在家过过一个完整的春天。却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说起自己也爱吃藜篙,于是此后每次春天回家,母亲几乎都要早起,到田头地角采上一箩子野藜篙回来,这与其说是一顿回味绵长的美昧,还不如说是又一次地享受母爱的深沉。在乡下教书的岁月里,也常常有过几位同事一起下田采藜篙的记忆,至今还有如一幅幅清晰的画面,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让人愈加怀念那个宁静却又躁动不安的年月。去年,因重回乡下挂职,春日里,便有了时间回家,在一个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带上一岁多的女儿,走在田头地角,一起采藜篙,乡下的田野总是一种宁静的氛围,女儿咯咯的笑声,便将采藜篙演变成了另一种快乐的回忆。
  春日里,回乡,田头地角采藜篙,是美食的记忆,还是亲情的回味。
  家财万贯不敌鱼汤泡饭
  某日带友人回家,顶着烈日,一路风尘,快到县城的时候,人困马乏,便投进一家路边小店,点了几样时鲜小菜,并专门煮了一小锅鱼,按人头分配,巴掌般大小,每人两尾。
  实在也是饥肠辘辘,偏偏老板娘单人独手,做事又不喜欢偷工减料,前头还坐着两三桌顾客,也都一概行色匆匆。于是,好不容易等到她把一锅酸辣鱼抬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扫光了桌上的四个盘子,并且每个人都已足足填下了两碗饭。但鱼锅里却热气腾腾,酸香四溢,实在馋人,两人于是二话不说,各自夹上一条埋头吃着,十分钟过去,鱼吃完了,锅里的洋芋片、豆腐块,甚至作为作料的葱蒜芫荽也都被捞得干干净净。肚子在不知不觉中撑得浑圆浑鼓,我丢下碗筷准备起身,哪知友人却在放下筷子的同时又拾起饭勺,舀上一碗饭后盛上两勺鱼汤,跟着便“哗哗”地往嘴里划,三下五除二。一碗饭吃完了,看着小半锅鱼汤,有些不舍似地跟我说:家财万贯不敌鱼汤泡饭。吃鱼就是这样,每次都被撑得要死!
  这是老家洱源饭桌上的一句熟语,家财万贯不敌鱼汤泡饭。形象地表述出鱼汤泡饭的鲜美。
  洱源素称“高原水乡”,气候温和,风光秀丽。河湖交错,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收获时节,割倒黄澄澄的符子,田沟里的鱼能用瓢舀。孩童时节,放学后带上个箩筐水桶,往那些河沟里捕鱼是我们最快乐的事。用不上多少工夫,便能捕上大半桶提回家去,有的大如巴掌,有的小如麦穗,被母亲或姐姐们随意拾掇一下,冲掉泥巴便可下锅,配上河沟里采到的海菜和山里挖回的芋头,加上酸木瓜片或是陈好的炖梅,并辅之各种作料,或再切上几片腊肉,便成了一锅味道鲜美的酸辣鱼。经长时间烹煮,小鱼鲜嫩得都不用吐骨头,稍大的则还可能吃到鱼籽。待鱼肉吃完,泡上一大碗鱼汤泡饭,鱼肉的鲜美和各种作料的味道都溶在汤中,实在难言其美。
  酸辣鱼汤甚至是我整个童年时代最难以忘记的美味。然而在那个充满饥馑和贫困的年代,老家的人竟是不敢吃鱼。因为鱼肉好吃,鱼汤下饭,于是便又了“吃鱼费饭”的说法,即便有万贯家财,在一锅鱼汤面前,都只会坐吃山空,烟消云散。
  家财万贯不敌鱼汤泡饭,一句略带夸张的熟语,反衬出鱼汤泡饭的美味,还有乡人节俭持家的情怀。
其他文献
在当前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文化领域庸俗、低俗、媚俗之风颇盛的情况下,人们对文化性质与功能的理解存在巨大的模糊区间。书法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类
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是开展得热火朝天,一些新思想和新理念也不断地喷涌而来,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想要当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把数学教育的教
期刊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给河道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河道建设以及保护工作中,应以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为原则开展工作,不断提升河道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将水
期刊
目的 探讨北京市6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有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对北京市2008-2013年6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动态分析,采用Excel 2
水下故乡  春风吹了,春天来了  曾经炊烟袅袅的山村  端坐水下  出门入户的环村小路上  行走着犁耙,行走着马蹄  男孩的弹弓,女孩的绣花荷包  闻不到红椿木、白椿木的清香  空气中弥漫着水的味道  涟漪中,老面瓜鱼、红壳子鱼  滚沙鱼、砧板鱼……东家出西家进  肆意登堂入室  巡游在村东村西、祠堂、龙王庙  房前屋后的草该绿了  黄栗桃树,苦楝子树该长叶了  从偶尔荡开的波浪裂缝处  能否看到
期刊
无意中,我又写到了高原  当我从村庄拔出头颅  再写诗句。无意中  又写到了高原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高原  村庄的千年之古  大地的一条裂隙中  一滴鲜红的血,在尘事  被世俗淡漠  被村庄的耳语蓄意伤害  传说的深处  高原的贵州贞丰,其实  不只是白纸上的平凡记载  它就是历史的深邃和  沧桑记忆中  遥不可及的遗址  偶然翻开高原诗人的履历  我读出了悲愁、忧郁症,甚至  人世的渺远  但
期刊
本文利用武钢生产的工业纯铁为原料,经过纯铝脱氧后加入纯稀土镧,利用稀土镧作为单一合金元素,冶炼稀土单一合金纯净钢。通过调整稀土加入量,冶炼出5种不同稀土含量的实验用钢。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联十分紧密,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风格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探讨城市规划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