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清朝统治者为了推行教化、巩固疆域,把少数民族纳入到科举考试行列中,但是居于东南地区汉民腹地的畲民却是经过积极主动争取才获得参与科举考试的权益.较晚定居于东南地区的畲民在对抗当地士人阻考时,多采取呈诉官府、强调族群性以与清朝统治者特殊的族群背景相关照,借助地方官员支持以争取科举权的策略.地方官员为了解决民族纠纷,更好地管理地方社会,强调了“版图之内”的多民族国家认同,促使畲民更好地从制度、文化等多方面融入整个国家体系和地域社会.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多维度的互动过程中,各民族与国
【机 构】
: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出 处】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统治者为了推行教化、巩固疆域,把少数民族纳入到科举考试行列中,但是居于东南地区汉民腹地的畲民却是经过积极主动争取才获得参与科举考试的权益.较晚定居于东南地区的畲民在对抗当地士人阻考时,多采取呈诉官府、强调族群性以与清朝统治者特殊的族群背景相关照,借助地方官员支持以争取科举权的策略.地方官员为了解决民族纠纷,更好地管理地方社会,强调了“版图之内”的多民族国家认同,促使畲民更好地从制度、文化等多方面融入整个国家体系和地域社会.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多维度的互动过程中,各民族与国家之间在利益诉求方面实现了统一.
其他文献
“隆礼义而杀诗书”及“明道征圣宗经”是荀子进行《诗经》阐释的主要思想基础.从引诗形式来看,荀子最擅长先议后引、议引结合,其次是议中夹引、边引边议.荀子的《诗经》学术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诗经》的经典化进程,其通经致用的《诗经》学理念对于汉代《诗经》学的发展起到了引领性作用,可以说汉代四家诗远祖皆为子夏,近则出于荀子.
清华简《尹至》公布至今,仍有部分词、句存在释读问题.简文(盧)“惪(泰)艟亡箕”,与清华简《赤鸠之集汤之屋》所述夏桀患病为同一事,应读为“疟德?胴亡典”,是说夏桀因心疾发作而神智昏乱,因体疾而导致肿痛怵惧,身心无所依凭的状态.夏(煙),又作“(煙)夏”,与《吕氏春秋·慎大》“旷夏”同义.“旷夏”应读为“广夏”,“(煙)”训为“广”,“夏(煙)”或“(煙)夏”,意为“广大的夏邑”.简文“大縈”,读为“大营”,“营”训为“谋”“治”,“大縈”寓意伊尹有谋略、有作为,是一位“大谋”“大治”之士.
妈祖信俗始于北宋,并最终形成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波及海外的妈祖文化圈.福建莆田湄洲岛林氏本为当地巫女,去世后乡人为她设立了“神女祠”,其生平和显圣事迹经后人持续润色,被奉为海神.从宋至清,妈祖受封的爵号经历了从“夫人”“天妃”或“圣妃”直至“天后”的演变,供奉妈祖的庙宇称谓也从“庙”“祠”“观”,升格到“宫”.随着历代朝廷对妈祖的不断加封,有关其身世、圣迹故事变得越发复杂,妈祖形象的塑造也呈现出渐趋华丽的特点.流传至今的妈祖信俗资料,不但有历代官方和民间的各类文献记载,还有各种材质的造像、壁画、版画等实
瘟疫的爆发与流行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相冲突的产物.纵观世界史上历次大瘟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与动物、环境、自然不能和谐相处有关,与人们为满足私欲,征服自然、破坏环境、滥杀滥食相关.人与动物、环境、自然之间不但相生相成,而且相伤相害.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导致天人背离,则必遭自然的报复和惩罚.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无疑对根本化解人与动物、环境、自然之间冲突而达究竟和谐,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启示.“天人合一”不但对世界瘟疫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思想和实践价值,而且是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路径.
2021年7月,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由我校甲骨文研究院顾问、荣誉学部委员、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名誉会长王宇信主编的《殷墟文化大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年),荣获本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大城市战略转向小城市战略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需要通过调整资源布局方式促进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向.资源空间布局是基于效用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区位选择,大城市通过职能疏解带动小城市发展,在帕累托改进中完善中心地的空间布局构架,区域经济实现从非均衡布局到均衡布局的转向.小城市是城市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底层支撑,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中心城市的发展状态.因行政区划限制、大城市优先发展的惯性、交通网络通达程度不高以及城市间过度竞争等问题,小城市与大城市的互动水平较低,不同层次中心地间的协同发展程度不高.小城市是连接中心城市的
以往关于《鄘风·桑中》的争论焦点,在于是“遗俗”还是“恋情”.《鄘风·桑中》是黄河以北先民真情的宣泄,是男青年在劳动过程中即兴发挥的吟唱.诗歌以浓郁的民歌色彩,借助于艺术夸张、浪漫描绘和形象叙述的假想手法,表达了未婚男子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桑中”指的是“桑林之中”,“上宫”只是诗中男主人公对想象中理想女子居住地方的尊称.
元代的宫学是文宗和顺帝时设立的教授宫中年幼怯薛的教育机构.皇帝严选博学多才的侍从文臣担任教官——授经郎,并赋予其与国子学博士相当的品秩和待遇.同时在任的两名授经郎中,一般一名为汉人或南人,另一名为蒙古、色目人.生员需在不影响宫廷执役宿卫的情况下入学学习.宫学除教授经、史知识外,尚有书法、八思巴字教学,可以说同时兼具了国子学与蒙古国子学的教学内容.宫学旨在将皇帝身边的怯薛子弟培养成儒家理想的名卿硕辅,以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
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透过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可以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盘瓠神话的出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实践的文化成果,蕴含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各民族在叙述盘瓠神话时形成不同的文本,既投射出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而神话得以延续的动力正是源于各民族对神话蕴藏的精神进行的自我解构与合理实践,这一过程实质上就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构建,最终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化.
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当代大学生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既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建设者,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依托书院制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定位,在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文化育人和活动育人等方面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探索,构建了大学生传承大运河文化的有效机制.通过以创新大运河文化精神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来深化长三角高校实践育人协同创新,以推广大运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