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括了绿色人才的含义,在分析高职绿色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视阈中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绿色教育;绿色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高职教育应该是绿色教育,高职教育必须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绿色人才。绿色人才是指具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相应能力的人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开始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建设,通过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绿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这对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一、绿色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教育源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与破坏而进行的反思,早期主要是环境教育,后来由环境教育演绎到绿色教育。有关绿色教育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综观国内众多绿色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成果,学者们对绿色教育的界定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第一,它既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又是现代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素质教育所达到的理想状态,其思想与观念的核心就是平衡、协调与发展;第二,它以生态文化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为基础;第三,它从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着眼,并以其“绿色”的教育模式,综合反映教育实施的状态,并蕴含着其实现的机制;第四,“绿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和能力的人。绿色教育所培养的绿色人才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绿色人才具备关于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意识和能力,步入社会后不仅对原有专业的科学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而且有能力自觉把生态和环境保护知识有机地同本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所从事的工作内涵更深刻;第二,绿色人才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把社会与自然、人与人、发展与环境条件、眼前与长远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协调,始终保持清醒的、理性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第三,绿色人才具有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意识、品质、精神境界和伦理观念,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凡是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生态协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都称之为绿色教育。大学生的绿色教育就是指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为着眼点,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中去,内蕴于素质教育之中,为“两型社会”建设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一种高校教育活动。它不仅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更注重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教育。
二、高职绿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绿色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绿色教育开展较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绿色教育体系。教育的对象不能做到全程性,内容综合性不强,形式单一,实践参与性差。我国教育体制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大学学科专业分割过细,分布不合理,使大学生很难受到系统、深入而又科学的绿色教育的培养,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课程体系的非“绿色化”,即没有开设绿色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学校除了环境系外,其他系和专业的学生很难受到绿色教育,这就极大地制约了绿色知识的普及,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绿色思维、绿色意识、绿色观念的形成和提高。即便是环境科学专业,也由于忽视人文教育,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 绿色教育尚存在误区
现行的绿色教育存在两个误区。误区一:绿色教育的内容就是简单教育学生爱护自然,珍惜自然,多种植绿色植被,减少垃圾污物的排放量。其实,绿色教育的内容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理论教育青年,提高他们对人类与自然、个体与群体、当代与后代关系的认识,改变思想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善待环境的道德观;误区二:保证绿色教育进行的主要措施就是开设环境保护必修课程。其实,开设环境保护课是环境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并不是它的全部。设置专业课程才是绿色人才成才的关键。大学的绿色教育要着眼于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环境问题,既要有较深的理论性,又要有较强的实用性,这就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所能够完成的,必须全方位进行。
三、绿色视阈中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建构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应考虑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以培养绿色人才为基础,调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式与培养途径,提高绿色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绿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1 树立绿色教育理念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绿色知识的认知比较肤浅,绿色意识较为薄弱。学生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的了解不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应当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有相当的了解。据了解,很少有学生知道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的具体日期。绝大部分学生环境科技常识仅仅是停留在“听说”的层面,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知,这就影响了学生对环境、资源问题的判断,降低了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敏感度。绿色意识的淡薄,导致了大学生绿色道德自律性的欠缺,他们的行为除部分自觉外,大部分是受到外界监督作用的影响,缺乏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现象做斗争的勇气和精神。当遇到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情况时,很少有学生会采取“坚决制止”的方式,大部分的学生会采取“与我无关听之任之”的方式。由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和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和节约观念。学校里倒剩饭菜、常用一次性碗筷、浪费纸张、常明灯、常流水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的绿色知识、绿色意识、绿色道德的欠缺,势必造成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制约了高职院校绿色教育的开展。
树立绿色教育理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学校要用循环经济理念制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远、中、近期规划,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具有科学发展观的人才的摇篮,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可以使学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第二,把创建绿色大学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第_二,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评价各项工作;第四,建设一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循环经济理念的教学与管理队伍。绿色教育是跨学科教育,具有一支可从事绿色教育与管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绿色教育质量的有生力量和必要基础。绿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知识往往具有交叉性和前瞻性特点,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健全绿色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活动的特点,绿色教育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和保证。因此,要 建立健全绿色教学体系,将“绿色”覆盖一切教学领域。
高职院校绿色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应该是学习加实践创新。根据绿色教育理念,我国的高职院校应以绿色人才的培养为本,通过“学习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随着学科问的交叉与综合的日益加大,人类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才能解决,因此具有跨学科宽专业背景的绿色人才培养日益重要。与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绿色人才必须实现专业教育与绿色教育的统一。绿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性综合课程,其使命是要发展学生对绿色知识追求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理性精神、人文情怀、人生品位等,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绿色教育课程设置上,应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从“专业化”转向“综合化”,既开设专业课程,又开设绿色教育课程。第 ,建立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对所有专业都应该开设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必修公共课,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跨系、跨专业的选修课;第二,在所有专业的课程中,都应渗透绿色意识,既要普及环保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伦理、环境素养;第三,将绿色教育作为高职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纳入德育的评价体系。这样,使学生形成某种职业定向以及用较短的时间胜任某一专业领域工作的能力,获得谋生的技能和生存的手段,同时,又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需求出发,达到做人和做事的结合。当然,要从单纯的学科人才的培养向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培养转变,就要在开设科学方法论课程和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加强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全面的、综合性的培养,能够适应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适应经济与科技综合性发展和人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综合以上内容,建立健全绿色教学体系要做到:第一,在教学规划中规定的知识与理解、技能与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等培养目标中渗透循环经济内容;第二,在专业(学科)建设中结合学校特色设置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相关专业或建设相关学科;第三,在课程设置中通过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课,把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意识的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之中;第四,课堂渗透,在相关环保课程教学中有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内容渗透,且结合自然贴切;第五,专题教育,学校经常或定期开展环境教育与循环经济的专题讲座或专题讨论。
3 创新绿色教育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培养绿色人才,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开创绿色教育过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以降低教学过程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绿色教学技术、绿色产品,减少教学活动对教育资源的浪费;第二,教学管理模式,要优化教学资源,不断探索新的最优的教学管理模式;第三,教学方法,要采用体现参与和探究精神的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验。
高职院校绿色人才培养在我国还是探索阶段,也是学术界积极借鉴国外大学绿色教育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大学生绿色教育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构建高职院校绿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是高职院校与社会发展之间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的过程,实质上是高职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动态过程。上述三个方面的绿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绿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变革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我国大学生绿色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琼,我国工科院校绿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2]哈乐群,绿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9,(2)。
[3]杨华峰,面向循环经济的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4]周国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绿色教育;绿色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高职教育应该是绿色教育,高职教育必须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绿色人才。绿色人才是指具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相应能力的人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开始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建设,通过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绿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这对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一、绿色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教育源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与破坏而进行的反思,早期主要是环境教育,后来由环境教育演绎到绿色教育。有关绿色教育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综观国内众多绿色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成果,学者们对绿色教育的界定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第一,它既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又是现代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素质教育所达到的理想状态,其思想与观念的核心就是平衡、协调与发展;第二,它以生态文化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为基础;第三,它从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着眼,并以其“绿色”的教育模式,综合反映教育实施的状态,并蕴含着其实现的机制;第四,“绿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和能力的人。绿色教育所培养的绿色人才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绿色人才具备关于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意识和能力,步入社会后不仅对原有专业的科学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而且有能力自觉把生态和环境保护知识有机地同本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所从事的工作内涵更深刻;第二,绿色人才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把社会与自然、人与人、发展与环境条件、眼前与长远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协调,始终保持清醒的、理性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第三,绿色人才具有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意识、品质、精神境界和伦理观念,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凡是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生态协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都称之为绿色教育。大学生的绿色教育就是指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为着眼点,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中去,内蕴于素质教育之中,为“两型社会”建设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一种高校教育活动。它不仅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更注重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教育。
二、高职绿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绿色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绿色教育开展较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绿色教育体系。教育的对象不能做到全程性,内容综合性不强,形式单一,实践参与性差。我国教育体制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大学学科专业分割过细,分布不合理,使大学生很难受到系统、深入而又科学的绿色教育的培养,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课程体系的非“绿色化”,即没有开设绿色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学校除了环境系外,其他系和专业的学生很难受到绿色教育,这就极大地制约了绿色知识的普及,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绿色思维、绿色意识、绿色观念的形成和提高。即便是环境科学专业,也由于忽视人文教育,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 绿色教育尚存在误区
现行的绿色教育存在两个误区。误区一:绿色教育的内容就是简单教育学生爱护自然,珍惜自然,多种植绿色植被,减少垃圾污物的排放量。其实,绿色教育的内容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理论教育青年,提高他们对人类与自然、个体与群体、当代与后代关系的认识,改变思想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善待环境的道德观;误区二:保证绿色教育进行的主要措施就是开设环境保护必修课程。其实,开设环境保护课是环境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并不是它的全部。设置专业课程才是绿色人才成才的关键。大学的绿色教育要着眼于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环境问题,既要有较深的理论性,又要有较强的实用性,这就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所能够完成的,必须全方位进行。
三、绿色视阈中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建构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应考虑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以培养绿色人才为基础,调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式与培养途径,提高绿色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绿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1 树立绿色教育理念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绿色知识的认知比较肤浅,绿色意识较为薄弱。学生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的了解不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应当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有相当的了解。据了解,很少有学生知道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的具体日期。绝大部分学生环境科技常识仅仅是停留在“听说”的层面,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知,这就影响了学生对环境、资源问题的判断,降低了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敏感度。绿色意识的淡薄,导致了大学生绿色道德自律性的欠缺,他们的行为除部分自觉外,大部分是受到外界监督作用的影响,缺乏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现象做斗争的勇气和精神。当遇到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情况时,很少有学生会采取“坚决制止”的方式,大部分的学生会采取“与我无关听之任之”的方式。由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和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和节约观念。学校里倒剩饭菜、常用一次性碗筷、浪费纸张、常明灯、常流水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的绿色知识、绿色意识、绿色道德的欠缺,势必造成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制约了高职院校绿色教育的开展。
树立绿色教育理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学校要用循环经济理念制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远、中、近期规划,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具有科学发展观的人才的摇篮,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可以使学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第二,把创建绿色大学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第_二,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评价各项工作;第四,建设一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循环经济理念的教学与管理队伍。绿色教育是跨学科教育,具有一支可从事绿色教育与管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绿色教育质量的有生力量和必要基础。绿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知识往往具有交叉性和前瞻性特点,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健全绿色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活动的特点,绿色教育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和保证。因此,要 建立健全绿色教学体系,将“绿色”覆盖一切教学领域。
高职院校绿色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应该是学习加实践创新。根据绿色教育理念,我国的高职院校应以绿色人才的培养为本,通过“学习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随着学科问的交叉与综合的日益加大,人类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才能解决,因此具有跨学科宽专业背景的绿色人才培养日益重要。与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绿色人才必须实现专业教育与绿色教育的统一。绿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性综合课程,其使命是要发展学生对绿色知识追求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理性精神、人文情怀、人生品位等,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绿色教育课程设置上,应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从“专业化”转向“综合化”,既开设专业课程,又开设绿色教育课程。第 ,建立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对所有专业都应该开设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必修公共课,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跨系、跨专业的选修课;第二,在所有专业的课程中,都应渗透绿色意识,既要普及环保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伦理、环境素养;第三,将绿色教育作为高职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纳入德育的评价体系。这样,使学生形成某种职业定向以及用较短的时间胜任某一专业领域工作的能力,获得谋生的技能和生存的手段,同时,又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需求出发,达到做人和做事的结合。当然,要从单纯的学科人才的培养向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培养转变,就要在开设科学方法论课程和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加强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全面的、综合性的培养,能够适应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适应经济与科技综合性发展和人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综合以上内容,建立健全绿色教学体系要做到:第一,在教学规划中规定的知识与理解、技能与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等培养目标中渗透循环经济内容;第二,在专业(学科)建设中结合学校特色设置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相关专业或建设相关学科;第三,在课程设置中通过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课,把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意识的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之中;第四,课堂渗透,在相关环保课程教学中有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内容渗透,且结合自然贴切;第五,专题教育,学校经常或定期开展环境教育与循环经济的专题讲座或专题讨论。
3 创新绿色教育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培养绿色人才,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开创绿色教育过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以降低教学过程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绿色教学技术、绿色产品,减少教学活动对教育资源的浪费;第二,教学管理模式,要优化教学资源,不断探索新的最优的教学管理模式;第三,教学方法,要采用体现参与和探究精神的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验。
高职院校绿色人才培养在我国还是探索阶段,也是学术界积极借鉴国外大学绿色教育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大学生绿色教育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构建高职院校绿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是高职院校与社会发展之间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的过程,实质上是高职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动态过程。上述三个方面的绿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绿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变革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我国大学生绿色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琼,我国工科院校绿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2]哈乐群,绿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9,(2)。
[3]杨华峰,面向循环经济的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4]周国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