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

来源 :齐鲁护理·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b_c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3)6-0103-0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0年4月至2012年11月我院儿科病房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53例,其中男202例,女151例,3-6个月4例,6个月至1岁33例,1-2岁89例,2-3岁93例,3-5岁99例,5岁以上35例,据病例资料,3岁以下219例,3岁以上134例,3岁以下患儿明显居多。大多数患儿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其中少数患儿躯干、膝关节、足底疱疹密集。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儿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症状不典型者仅表现为单一部位斑丘疹。
  1.2方法
  通过消毒隔离,依据病情变化,及时反馈病情信息,重点做好口腔、皮肤、发热的各项护理措施,配合用药及饮食护理等。
  1.3结果
  除4例患儿因持续高热转院治疗外,其余患儿经过正确治疗与精心护理,无一例转为重症,治愈效果良好。
  2.护理
  2.1
  口腔护理
  做好口腔清洁,餐前、餐后漱口,利巴韦林气雾剂喷口腔3次/日,配合碘甘油涂抹溃疡处,疼痛、流涎患儿予以西瓜霜喷雾剂喷口腔。
  2.2发热护理
  对于低热及中等发热的患儿不需要特殊处理(有热惊史者除外),多饮水即可。对于高热患儿,每4h监测体温1次,物理降温或尊医嘱服用小儿泰诺林口服液或美林口服液,高热持续患儿,用量每日不超过4次。出现四肢末梢厥冷、发绀时,应注意保暖。尤其出现高热不退、肢体抖动或激诺者,年龄在3岁以内,病程在5天以内,降温的同时,给予安定、鲁米那等镇静剂。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及时补液。
  2.3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用柔软、舒适、宽大棉质衣物,经常更换以保持清洁干燥,以免患儿不适。剪短指甲,婴幼儿可戴手套,避免抓伤皮肤,预防继发感染。臀部有皮疹的患儿,要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便后清洗臀部,防止疱疹破溃。
  2.4饮食护理
  患病期间饮食以清淡为主,宜温凉、无刺激、富含维生素,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发热患儿应多饮水。
  2.5消毒隔离
  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每日至少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一次。每位患儿床头配备陪护人员使用的碘伏消毒剂。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个人品用50℃以上热水浸泡30分钟或煮沸3分钟;床头、床架、桌椅板凳等经常触碰物品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每日2次。用同浓度含氯消毒剂拖擦病室地面每日2次,患儿呕吐物、排泄物倾倒前用等量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注意患儿个人卫生,不能外出,限制在室内活动。陪护亲友接触患儿前后均应洗手消毒,尽量减少探视,陪护人员相对固定。
  3.体会
  总之手足口病具有急性起病、隐性感染者多的特征,且好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通过对35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如下。
  3.1预防控制难度大
  发病率高,轻症多,重症难预测;隐性感染者多,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潜伏期排毒(肠排8周,口排2周,疱排随时);人传人,人传环境,环境再传人;幼儿行为卫生差,皮肤黏膜娇嫩,免疫不健全,易感染;对幼儿健康教育难,对传染源控制效率低。
  3.2病情观察尤显重要
  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5~7月),病人病情变化迅速,年幼儿童不能准确诉说病史,所以病情观察比成人更显重要。起病之初就出现高热或发热伴随呼吸、神经系统症状,患儿发展成危重的概率大,尤其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
  3.3健康教育是关键
  由于手足口病传染,家长对该病的认识往往表现比较紧张,患儿出现紧张和恐惧。一经确诊,就应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取得家长及患儿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向家长讲解手足口病基本知识,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无并发症者,预后良好,一周左右自愈,消除家长及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使家长知晓消毒方法,正确有效使用消毒用品进行自身及患儿用品消毒,是配合治疗护理的有益途径。治愈出院后,还应注意居家消毒隔离,隔离期限为自确诊日至28天。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无病不去医院,不去看望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手足口病做好预防控制是重点,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防可治的。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3)6-0093-02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泌尿外科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与护理对策。方法 对380例微创泌尿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0例患者手术后康复情况良好,经抗炎、对症等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加强微创泌尿外科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认真做好病情观察与管道护理,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3)6-0090-02  [摘要]目的 总结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在对我院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休息,止痛,保持情绪稳定,饮食护理,心电监护,排便护理,溶栓护理,活动指导,潜在并发症护理等主要护理措施。结果39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3)6-0099-02  [摘要]目的 探讨气道冲洗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 将本科收治50例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以沐舒坦冲洗液作为气管内冲洗,对照组患儿出生时及时进行呼吸道清理,吸净口腔及咽喉部胎粪和分泌物,不进行气道冲洗。比较两组病人MAS发病情况、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3)6-0069-02  [摘要]目的 探讨本科护生实习方法,改进本科护生临床实习方式,稳定护理人才队伍。方法 制定本科护生定科实习相关政策,制定本科护生实习轮转表,本科护生提出定科实习申请,确定本科护生定科实习名单。结论 本科护生定科实习满足护理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培养了护理本科生稳定的健康职业态度,缩短了本科护生成才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3)6-0077-03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血管外科直视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9月心血管外科收治的116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路径组患者各58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临床路径的护理,比较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各种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路径组的平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3)6-0100-02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优生优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普及率也越来越广。实施新生儿筛查可预防残疾,提高人口素质。我科从2011年1月开始采用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此法位置精确,效果好,成功率明显比以前未采取此法以来提高了很多。通过对100例新生儿用对照组和实验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3)6-0071-02  [摘要]新护士住院48小时体验患者的感受,她们从患者审视和监督医院护理工作的角度出发,通过访谈新护士从中发现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寻求合理的护理对策的依据之一,从而培养护士的同理心意识,满足患者需求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根据Heidegger采用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理解、解释现象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3)6-0110-01  [摘要]目的 开展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 通过转变思想观念一改变工作模式,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提高业务能力。结果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服务观念更新,整体素质提高,与临床科室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护士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提高。结论开展优质护理,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3)6-0046-03  [摘要]利用“木桶定律”的原理,结合护理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实施科学规范管理,在提高护理队伍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护理质量,提升病人满意度,不断优化护理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工作意义。  [关键词]木桶定律;护理管理;启发和实践  在阅读《每天学点管理学》一书中的“木桶定律”后,为我在护理管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3)6-0114-02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系统合理的健康教育措施。方法 通过对2011年我院收治的139例糖尿病患者的住院资料与健康教育随访记录进行分析。结果 加强糖尿病患者系统合理的健康教育后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控制好血糖。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做好护理的同时,应给予系统合理的健康教育措施,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