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湘绣艺术有着自身的独特语言,其在工艺针法上喜用掺针来混色,传统题材有狮虎系列,代表性针法鬅毛针更是将这类动物的毛发绣的极为巧妙。湘绣特色绣稿创作更应该的是以寻找工艺和绘画的融合为出发点,不让湘绣成为重复绘画语言的一门工艺。
关键词:湘绣;艺术语言;工艺;绣稿
时至今日,湘绣何去何从,我们应接不暇的看到纷乱的各种形式的湘绣,很多人都会感到迷茫,如果对当代艺术有所了解,这个纷乱的各种形式都可以在当代艺术活动中找到原形。照相写实主义、装置艺术、水墨写意、观念艺术等艺术语言的原形,湘绣艺术形式的增多,表面上是丰富了湘绣这种艺术的形式种类,但是其他刺绣也都纷纷竞相拓宽刺绣题材,这导致各个绣种作品都面目雷同,如出一辙,都成为重复着绘画作品的一门工艺,削弱了湘绣本身的特色。
一、湘绣的历史渊源
湖南地区刺绣的源头从一九五八年长沙楚墓中出土了绣品来看,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再到后面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四十多年刺绣衣服来看,2100年前的湖南地区,刺绣技艺的发展以及到了较高的水平。而此后,刺绣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有文字的记载,但均以无实物佐证,不构成连续的刺绣历史。
一直到了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以从事刺绣,刚开始刺绣主要是用于美化自己家中的家居服饰用品,如嫁妆服饰和背面、小孩服饰,到后面刺绣成为妇女贴补家用的副业,刺绣家居用品和刺绣补子在市面上进行交易。到光绪二十四年,绣女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承接各种刺绣业务且工艺精良,湘绣从而闻名全国。清光绪年间,受顾绣影响,宁乡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光绪末年,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这时,“湘绣”这样一个专门称谓才应运而生。此后,湘绣在技艺上不断提高,并成为享誉中外的刺绣名品。到后来,湘绣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湘绣成为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成为湖南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品,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湘绣艺术语言的探索
但时至今日,湘绣何去何从,我们应接不暇的看到纷乱的各种形式的湘绣,很多人都会感到迷茫,如果对当代艺术有所了解,这个纷乱的各种形式都可以在当代艺术活动中找到原形。照相写实主义、装置艺术、水墨写意、观念艺术等艺术语言的原形,湘绣艺术形式的增多,表面上是丰富了湘绣这种艺术的形式种类,但对于湘绣这种艺术的发展,似乎还没有触碰到根本性的问题,都是在重复艺术语言, 什么是湘绣艺术自身的语言?如何打造湘绣自身语言。
(一)湘绣的工艺特色
湘绣是依靠针线来表现对象的艺术品,就像数字排列组合方式一样,每个颜色的丝线有几十个色阶,不同颜色不同色阶相组合,造就了湘绣色彩丰富的高超艺术。且湘绣针法多变,有5大类72种,其中平绣绣法有32种针法,织绣绣法有15种针法,网绣绣法有11种针法,扭绣绣法有8种针法,结绣绣法有6种针法及其他5钟绣法。
湘绣的针法以掺针为主,掺针是由清末的李仪徽首创的,将一根丝线能披的比头发丝还细,在需要交换颜色和色级地方,留出空隙,用长短不齐的针脚,将不同颜色和色级的丝线搭配,一针一线掺进去,画面色彩转换自然。这种掺针针法通过胡莲仙传授徒弟而得以传播。
湘绣以狮虎题材而著名,其中平绣绣法中鬅毛针法来表现的尤为重要。鬅毛针能表现毛的质感和斑纹,通过不同粗细、不同颜色的丝线相互掺合来时间,旋游针法也是通过以瞳孔为圆心,针脚互相掩藏,一层层绕着圆心刺绣,能很好的表现狮虎眼睛的水晶球体般的澄明透亮;在绣制禽类是针对禽类的羽毛采用毛针,有头部齐针,根据毛势一针针往尾部绣,针路随毛势行走,绣出的鸟类羽毛具有蓬松感;绣人物肖像时用直掺针;绣风景和天空时用铺针。这是由了这些丰富的针法,湘绣才能有如此之多的精彩变化,采用掺针法掺合丝线成就了湘绣色阶衔接自然的艺术风格。
(二)湘绣的绣稿特色
在研究湘绣的道路上,多次听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传承人刘爱云大师在探讨湘绣绣稿的时候,经常提到这个绣稿好绣,那个绣稿不好绣。作为湘绣的外围人员,在恭听刘爱云大师的湘绣见解时,我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什么是好绣的绣稿,什么是不好绣的绣稿?
早期在吸取了苏绣、粤绣等刺绣的精华基础上,湘绣确立了以中国画为蓝本。集诗、书、画、印、绣为一体的艺术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特色。发展到了今天,湘绣不只是以中国画为蓝本,蓝本题材逐渐丰富起来,有版画、油画、水彩、装饰画。面对蓝本题材的拓宽,表面上看是湘绣题材丰富起来,但是其他刺绣也都纷纷竞相拓宽刺绣题材,这导致各个绣种作品都面目雷同,如出一辙,都成为重复着绘画作品的一门工艺,削弱了刺绣工艺本身的特点,似乎一句“刺绣作品和绘画作品一摸一样”就成了最高的评价,但是刺绣作为一门工艺来讲,这个评价恰是最不高的评价。
其实早期刺绣艺人还是偏爱写实题材的绣稿,例如湘绣极品的狮虎题材,以其霸气、磅礴逼真为主。鬅毛针这种针法主要用于绣制大型动物狮虎豹,这种大型动物皮毛质感和小型动物有着很大的不同,和猫狗一对比,狮虎豹的每根毛质感偏硬一些,所以鬅毛针是用粗线打底,细线掺在粗线上绣制动物毛发,丝线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反光,由丝线绣好的动物毛发,当你站在画前面随着身体移动,你可以看到画面中丝线反光折射出的高光也在随着你移动。湘绣借由鬅毛针这种针法能很好的体现湘绣的工艺特色。而这种工艺特色要依靠照相写实类作品来呈现比较,工艺和照相写实的共同目标都是旨在还原真实的客观对象形态。而刺绣表现其它绘画,则很让人困惑,是追求画面的笔触呢,还是还原客观物体对象;因为笔触下的对象是画家心中的物象,是主观不是客观的,所以绣制这一类绘画作品,则会很容易沦落成绘画作品的翻版,针法体现在绣制绘画笔触,而不是绣制客观物象,所以抽象的写意和油画类作品,就比较难体现针法的工艺特色,很容易变成绘画作品的翻版。 探索针法和物象的关系,针法和笔触的关系,二者比起来,前者的意义似乎比后者大些,早期刺绣只是妇女祈祷期盼美好生活的一种装饰,绣在服饰、荷包、手绢和被套等上面,不存在绣稿一说,凭借一代一代相传的经典图案和自由想象的图案。直到明清时期的文人画的兴起,促使了刺绣的发展,从一个底层的工艺跻身于绘画的同列,各行业艺术家们都以绘画为艺术之首,例如书法提出“书画同源”,刺绣也做出了这个努力,顾绣就是成功的案例,此后,受顾绣影响及经济效益的冲击,湘绣也以中国画为蓝本。清末的沈寿更是打破了传的中国画蓝本样式,引入了“仿真绣”,将日本刺绣和西洋绘画中的光影效果代入到刺绣中来,大胆塑造光影效果,给刺绣作品赋予极强的体积感,完成了近代刺绣史中的重要变革。“仿真绣”,仿的是物象的真,不是仿笔触,她的变革就体现在由顾绣仿绘画作品到清末模仿真实的物象。
湘绣特色绣稿不应随波逐流的追逐绣稿题材的丰富性,关注的物象特色针法的研制,研究客观对象,寻找工艺和绘画的融合点,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绘画语言。
三、湘绣艺术语言与生活方式的融合
早期湘绣作为一种生活的必需品来美化生活,其装饰物主要有日常服饰、婚嫁服饰、荷包、床上纺织用品及儿童服饰品等,对生活和未来的吉祥寓意的期盼,以及检验妇女德行的一个标杆;到了后来明清时期,湘绣作为了一门技艺,用来绣制绣品还钱,能贴补家用的生计;直至后来受顾绣影响湘绣开始转变绣制绘画作品,清末仿真绣的出现让湘绣面貌为之一变,绣庄纷纷成立,湘绣成为了一个经济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及生活方式的变迁,湘绣慢慢脱离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那种作为形而上而存在的精神性和观赏性的湘绣,脱离了我们生活后,束之高阁能摆放多久?是不是如日本双轨制式发展,一方面,创新湘绣工艺和绣稿特色;另一方面,湘绣应该重新回归到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来,通过打造湘绣生活方式,将这种艺术形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产品实用必须从生活日用品当中着手,例如,胸针、香包、衣物、头花等小饰品,还可以落实在家居生活中的纺织用品当中,如布艺的靠垫、床上用品(早期宋庆龄和孙中山成婚时她母亲送的的嫁妆中就有一床湘绣缎子的百子被套)等家居生活用品上。从湘绣绣品的深刻内涵而进行设计,与绣工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将湘绣的受众发展成为平民百姓,使湘绣产品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达到视觉上的美观。
关键词:湘绣;艺术语言;工艺;绣稿
时至今日,湘绣何去何从,我们应接不暇的看到纷乱的各种形式的湘绣,很多人都会感到迷茫,如果对当代艺术有所了解,这个纷乱的各种形式都可以在当代艺术活动中找到原形。照相写实主义、装置艺术、水墨写意、观念艺术等艺术语言的原形,湘绣艺术形式的增多,表面上是丰富了湘绣这种艺术的形式种类,但是其他刺绣也都纷纷竞相拓宽刺绣题材,这导致各个绣种作品都面目雷同,如出一辙,都成为重复着绘画作品的一门工艺,削弱了湘绣本身的特色。
一、湘绣的历史渊源
湖南地区刺绣的源头从一九五八年长沙楚墓中出土了绣品来看,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再到后面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四十多年刺绣衣服来看,2100年前的湖南地区,刺绣技艺的发展以及到了较高的水平。而此后,刺绣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有文字的记载,但均以无实物佐证,不构成连续的刺绣历史。
一直到了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以从事刺绣,刚开始刺绣主要是用于美化自己家中的家居服饰用品,如嫁妆服饰和背面、小孩服饰,到后面刺绣成为妇女贴补家用的副业,刺绣家居用品和刺绣补子在市面上进行交易。到光绪二十四年,绣女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承接各种刺绣业务且工艺精良,湘绣从而闻名全国。清光绪年间,受顾绣影响,宁乡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光绪末年,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这时,“湘绣”这样一个专门称谓才应运而生。此后,湘绣在技艺上不断提高,并成为享誉中外的刺绣名品。到后来,湘绣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湘绣成为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成为湖南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品,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湘绣艺术语言的探索
但时至今日,湘绣何去何从,我们应接不暇的看到纷乱的各种形式的湘绣,很多人都会感到迷茫,如果对当代艺术有所了解,这个纷乱的各种形式都可以在当代艺术活动中找到原形。照相写实主义、装置艺术、水墨写意、观念艺术等艺术语言的原形,湘绣艺术形式的增多,表面上是丰富了湘绣这种艺术的形式种类,但对于湘绣这种艺术的发展,似乎还没有触碰到根本性的问题,都是在重复艺术语言, 什么是湘绣艺术自身的语言?如何打造湘绣自身语言。
(一)湘绣的工艺特色
湘绣是依靠针线来表现对象的艺术品,就像数字排列组合方式一样,每个颜色的丝线有几十个色阶,不同颜色不同色阶相组合,造就了湘绣色彩丰富的高超艺术。且湘绣针法多变,有5大类72种,其中平绣绣法有32种针法,织绣绣法有15种针法,网绣绣法有11种针法,扭绣绣法有8种针法,结绣绣法有6种针法及其他5钟绣法。
湘绣的针法以掺针为主,掺针是由清末的李仪徽首创的,将一根丝线能披的比头发丝还细,在需要交换颜色和色级地方,留出空隙,用长短不齐的针脚,将不同颜色和色级的丝线搭配,一针一线掺进去,画面色彩转换自然。这种掺针针法通过胡莲仙传授徒弟而得以传播。
湘绣以狮虎题材而著名,其中平绣绣法中鬅毛针法来表现的尤为重要。鬅毛针能表现毛的质感和斑纹,通过不同粗细、不同颜色的丝线相互掺合来时间,旋游针法也是通过以瞳孔为圆心,针脚互相掩藏,一层层绕着圆心刺绣,能很好的表现狮虎眼睛的水晶球体般的澄明透亮;在绣制禽类是针对禽类的羽毛采用毛针,有头部齐针,根据毛势一针针往尾部绣,针路随毛势行走,绣出的鸟类羽毛具有蓬松感;绣人物肖像时用直掺针;绣风景和天空时用铺针。这是由了这些丰富的针法,湘绣才能有如此之多的精彩变化,采用掺针法掺合丝线成就了湘绣色阶衔接自然的艺术风格。
(二)湘绣的绣稿特色
在研究湘绣的道路上,多次听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传承人刘爱云大师在探讨湘绣绣稿的时候,经常提到这个绣稿好绣,那个绣稿不好绣。作为湘绣的外围人员,在恭听刘爱云大师的湘绣见解时,我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什么是好绣的绣稿,什么是不好绣的绣稿?
早期在吸取了苏绣、粤绣等刺绣的精华基础上,湘绣确立了以中国画为蓝本。集诗、书、画、印、绣为一体的艺术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特色。发展到了今天,湘绣不只是以中国画为蓝本,蓝本题材逐渐丰富起来,有版画、油画、水彩、装饰画。面对蓝本题材的拓宽,表面上看是湘绣题材丰富起来,但是其他刺绣也都纷纷竞相拓宽刺绣题材,这导致各个绣种作品都面目雷同,如出一辙,都成为重复着绘画作品的一门工艺,削弱了刺绣工艺本身的特点,似乎一句“刺绣作品和绘画作品一摸一样”就成了最高的评价,但是刺绣作为一门工艺来讲,这个评价恰是最不高的评价。
其实早期刺绣艺人还是偏爱写实题材的绣稿,例如湘绣极品的狮虎题材,以其霸气、磅礴逼真为主。鬅毛针这种针法主要用于绣制大型动物狮虎豹,这种大型动物皮毛质感和小型动物有着很大的不同,和猫狗一对比,狮虎豹的每根毛质感偏硬一些,所以鬅毛针是用粗线打底,细线掺在粗线上绣制动物毛发,丝线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反光,由丝线绣好的动物毛发,当你站在画前面随着身体移动,你可以看到画面中丝线反光折射出的高光也在随着你移动。湘绣借由鬅毛针这种针法能很好的体现湘绣的工艺特色。而这种工艺特色要依靠照相写实类作品来呈现比较,工艺和照相写实的共同目标都是旨在还原真实的客观对象形态。而刺绣表现其它绘画,则很让人困惑,是追求画面的笔触呢,还是还原客观物体对象;因为笔触下的对象是画家心中的物象,是主观不是客观的,所以绣制这一类绘画作品,则会很容易沦落成绘画作品的翻版,针法体现在绣制绘画笔触,而不是绣制客观物象,所以抽象的写意和油画类作品,就比较难体现针法的工艺特色,很容易变成绘画作品的翻版。 探索针法和物象的关系,针法和笔触的关系,二者比起来,前者的意义似乎比后者大些,早期刺绣只是妇女祈祷期盼美好生活的一种装饰,绣在服饰、荷包、手绢和被套等上面,不存在绣稿一说,凭借一代一代相传的经典图案和自由想象的图案。直到明清时期的文人画的兴起,促使了刺绣的发展,从一个底层的工艺跻身于绘画的同列,各行业艺术家们都以绘画为艺术之首,例如书法提出“书画同源”,刺绣也做出了这个努力,顾绣就是成功的案例,此后,受顾绣影响及经济效益的冲击,湘绣也以中国画为蓝本。清末的沈寿更是打破了传的中国画蓝本样式,引入了“仿真绣”,将日本刺绣和西洋绘画中的光影效果代入到刺绣中来,大胆塑造光影效果,给刺绣作品赋予极强的体积感,完成了近代刺绣史中的重要变革。“仿真绣”,仿的是物象的真,不是仿笔触,她的变革就体现在由顾绣仿绘画作品到清末模仿真实的物象。
湘绣特色绣稿不应随波逐流的追逐绣稿题材的丰富性,关注的物象特色针法的研制,研究客观对象,寻找工艺和绘画的融合点,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绘画语言。
三、湘绣艺术语言与生活方式的融合
早期湘绣作为一种生活的必需品来美化生活,其装饰物主要有日常服饰、婚嫁服饰、荷包、床上纺织用品及儿童服饰品等,对生活和未来的吉祥寓意的期盼,以及检验妇女德行的一个标杆;到了后来明清时期,湘绣作为了一门技艺,用来绣制绣品还钱,能贴补家用的生计;直至后来受顾绣影响湘绣开始转变绣制绘画作品,清末仿真绣的出现让湘绣面貌为之一变,绣庄纷纷成立,湘绣成为了一个经济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及生活方式的变迁,湘绣慢慢脱离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那种作为形而上而存在的精神性和观赏性的湘绣,脱离了我们生活后,束之高阁能摆放多久?是不是如日本双轨制式发展,一方面,创新湘绣工艺和绣稿特色;另一方面,湘绣应该重新回归到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来,通过打造湘绣生活方式,将这种艺术形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产品实用必须从生活日用品当中着手,例如,胸针、香包、衣物、头花等小饰品,还可以落实在家居生活中的纺织用品当中,如布艺的靠垫、床上用品(早期宋庆龄和孙中山成婚时她母亲送的的嫁妆中就有一床湘绣缎子的百子被套)等家居生活用品上。从湘绣绣品的深刻内涵而进行设计,与绣工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将湘绣的受众发展成为平民百姓,使湘绣产品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达到视觉上的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