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昆曲是2001年入选世界非遗首批项目的榜首。对世界对中国的非遗传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申遗成功十余年来,全国各昆剧院团为传承濒临衰落的昆曲艺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传承了《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张协状元》、《玉簪记》等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湘昆也先后传承了《彩楼记》、《荆钗记》、《白兔记》等特色剧目。昆曲的传承从此开启了中国抢救挖掘传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新局面,中华大地非遗项目真是琳琅满目,花团锦簇。
在非遗传承的大好形势下,我有幸在湘昆《白兔记》中扮演了咬脐郎,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微薄的贡献。我出生在湘昆世家,从小在昆曲艺术的氛围中长大,耳濡目染。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我考入了湖南省艺校昆剧科,开始了湘昆艺术之路。这一时期正逢国家提出振兴昆曲,本应该说机缘不错,昆曲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正一步一步走向复兴。在校期间女生中我的基本功较为突出,能走小翻、提筋、蛮子、旋子、甩提等高难度功夫,把子功也较溜,打出手也得心应手,因此学校把我做武旦培养。后来孙金云老师看我嗓子还不错,便有意识让我朝刺杀旦方向发展,她把《藏舟刺梁》作了我的开蒙戏,毕业时孙老师和我妈郭镜蓉合作,又把她俩从辰河戏杨宗道老前辈处学来的《幽会·放裴》两折传授给了我。这出戏更吃功,在《放裴》中更有繁重功夫身段,在全省艺校汇演中得到较高评价并获表演奖。在校所学这些剧目都体现了湖南昆曲的特色和剧目上的稀缺性。毕业后又继续学习了《折梅》,这是一出旦行腿功戏,一条腿在椅背上有高难度的功夫表演,我那时正青春年华有一股倔劲,偏爱挑战这类难度戏。但由于当时演出市场萎缩,客观环境不利,我们90届这批小字辈演出机会太少,雄心壮志在慢慢消磨,但我内心一直在坚持,我不愿辜负父母的期望和恩师的心血,对这些湘昆特色剧目,我二十年来一直在暗暗复习,只要有机会,我都愿拿出来亮亮相,不管是人家叫好或是挑刺,我都能正确对待,无怨无悔。因为保持湘昆特色,继承湘昆传统,是我的人生艺术追求,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得起湘昆前辈师尊(包括我的父母)在抢救继承湘昆传统艺术的长期艰苦努力积攒的可贵成果。我即使在艺术上取不了多大成就,只要这些可贵的湘昆传统艺术果实不丢失,将来培养后代我也不至于两手空空,愧对后人。正由于自己有这种忧患意识,我毕业后利用家学渊源,在九十年代初,跨行当向母亲郭镜蓉学了娃娃生戏《出猎·诉猎》,这是一出歌舞并重,特色鲜明的湘昆传统折子戏,是我母的成名代表作,是湘昆剧团重点特色剧目之一。湘昆此剧特色鲜明,唱做俱佳,身段繁重,载歌载舞,却处处规范典雅,不失昆曲固有风格,听母亲说60年代之初,湘剧名旦陈绮霞老师在湘昆任教期间,为湘昆《出猎·诉猎》巧妙有机地化进了湘剧《打猎·回书》中的娃娃生精彩生动的表演艺术,使之与湘昆载歌载舞的繁复而又精致的表演风格融为一体,她正确处理在昆曲的基础上吸收湘剧,使该剧更具湘味,更加生动活泼,又规范典雅,多彩多姿,形成了更加鲜明的湘昆特色,在昆曲界独树一帜。陈老师作出了开创性的历史贡献,功不可没。
1961年在北京演出这出湘昆特色剧目后,北昆艺术大师白云生甚为欣喜,并喜收我母为弟子,此后更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缘。1962年湘昆赴苏州参加苏浙沪第二届昆剧汇演,湘昆与苏昆联合演出三场,首晚湘昆演出《醉打山门》《出猎·诉猎》二剧后,在苏州引起震撼,《苏州日报》发文《湘昆打炮戏好》热情赞誉,更受到了昆剧泰斗徐凌云老前辈的高度赏识,还发生了一桩梨园佳话——一个小铁钩的故事(见1985年《上海戏剧》)湘昆演出次日晨,徐老亲来湘昆驻地,主动向咬脐郎扮演者(我妈)传授了一出娃娃生戏《寄子》;这都是因为《出猎·诉猎》富有湘昆特色的表演艺术打动了老先生。这充分说明一个简单道理,有湘昆特色才有湖南昆剧的存在价值。在昆曲界才能争得一席之地,取得更大发展。
南昆周传瑛和郑传鉴老师八十年代来湘昆教学时,也主动为湘昆《出猎·诉猎》进一步打磨加工,周老为【普天乐】的身段作了细致润色,咬脐郎唱到“分围跨马”时,周老在此处加了一个精彩的飞脚身段,更好地表现了小将军的矫健英姿。当时郑传鉴老师还和周老师商量要把《诉猎》结尾处再处理一下,他建议咬脐郎借鉴《雅观楼》舞令旗下场,表现咬脐郎接母的喜悦心情。周老也表示赞同,郑老说:“请周老师教《雅观楼》好了。”周老笑着说:“这戏我几十年没演了,记得还是在仙霓社时演过,都记不得了,手头也没有剧本和曲谱,这次恐怕教不了,以后找机会吧。”不久郑老回沪后真把《雅观楼》的剧本曲谱寄给了我妈,可惜我妈从此再也没有找到机会向周老学习《雅观楼》,这事成了我妈的终身遗憾。
二十多年后的2011年6月,我为了排演《诉猎》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昆曲中青年优秀剧目展演周,我终于下决心加上了舞令旗的一段表演,聊以纪念周,郑二老对湘昆的一片深情,总算替我母实现了二老的遗愿。上海的演出虽说我临时赶排,匆忙上阵,功夫的恢复还未达到要求,但由于自己有一颗上进心,竞技状态还不错,心态也较平稳,此剧与《山门》又是此次湘昆参演六折戏中仅有的两个湘昆特色剧目。我下决心要争口气,好好演,果然此番演出剧场效果不错,上海的观众对《诉猎》是非常认可的,观众的掌声是既热烈又真诚。近日上海市政府白副秘书长(昆曲迷)还专门来电话向李副团长索要湘昆《诉猎》的影碟,
他非常欣賞《诉猎》,认为很有特色,他要求收藏。这种社会效应,正是湘昆艺术特色所赐。
记得1994年我学《出猎·诉猎》不久,中央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昆曲青年演员交流汇报演出,我演的《出猎》有幸被选送参赛。但又不幸,在临近演出时我突患急病,不吃不喝急坏了省地领队和导演老师,临时把较有难度的功夫处理删去了,虽说遇到较大困难,但我挺住了,我也首次获得了“兰花表演奖”不久后台湾中央大学专程到郴州,要录制一批湘昆特色剧目,我主演的《出猎诉猎》被选上,并被收入台湾中国昆曲音像库。这充分证明特色剧目的特殊价值和深远意义。
湘昆《出猎·诉猎》的成功继承和发展,倾注了湘昆、湘剧和南北昆曲界诸多老前辈的心血,这出戏是湘昆继承传统结下的艺术果实,是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我能把这出戏继承下来,也感到十分欣慰,母亲已年逾古稀,但愿我能不负母亲重托。把湘昆传统艺术薪火相传,保持湘昆特色,继承湘昆传统,我希望做一个力所能及的湘昆艺术传人,近点绵薄之力。 2012年新排《白兔记》全本,是一次全面动态传承湘昆优秀艺术,是我艺术人生中难得的机遇,我深知人生难得几回搏,因此我下定决心豁出去拼一回,半年多来我坚持苦练基本功,风雨无阻,无论在排练场,还是在家中,我都能坚持练戏练功练体力,练唱练气练念白,要在前人的成就基础上提高与发展,做到动态传承。
《白兔记》是昆曲古老的经典剧目之一,更是极具独特地域特色的湘昆的优秀传统剧目,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数百年来,一直在民间传唱不衰。湘昆《白兔记》在六十年代就已全本演出,八十年代也曾恢复上演,应该说这是湘昆特色鲜明、传统深厚,保存完整的一本大戏。
湘昆《白兔记》是经我父亲余懋盛精心改编的。他敢于突破一直以来纠缠于“一夫二妻”观念的束缚,重新调整刘知远、李三娘、咬脐郎、岳秀英一家人的关系,将他们之间矛盾纠葛,作了新的诠释,深入开掘出以“亲情”为核心的主旨,继承并发展了昆剧的传统,贯穿着戏曲推陈出新精神。我国历史上的残唐五代,是一个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的黑暗时代,它给千万个家庭带来深重的苦难。《白兔记》的女主人公李三娘在这种环境下,又遭受无情哥嫂的折磨,白天汲水,晚来挨磨,在磨坊产子时竞连一把花剪断婴儿脐带也不可得,无奈只得用口断脐。在一系列的苦难中,对丈夫的爱情,对“三朝未满,带血而去”的儿子的挚爱,支撑着李三娘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一坚韧不屈的古代妇女形象,在舞台上得到完整的体现,真实而又感人,博得观众无限的同情与怜悯。出身微贱的刘知远,为了个人前程,不惜“停妻再娶”,改编本对他作了适度的批判,这是应该的。但更着笔于典型环境中人物性格、心态的开掘。一个生活底层的穷汉不通过婚姻关系这类途径是不可能有出头之日的。但劉知远虽然成了岳总镇的贵婿,而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没有忘记曾经患难的发妻李三娘。他也想把她接来,可却也有着两难之处。客观上自己一直处于南征北战之中;另一方面接来了怎么办?不委屈岳氏就委屈了三娘,何况提携他的威势并重的老岳父还在,他不能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这样具体描写,使刘知远这一历史人物真实可信起来。
我扮演的咬脐郎在舞台上虽然出现较迟,然前面的《产子》、《送子》、《接子》,都是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铺垫的,使这一美的形象呼之欲出。在《出猎》、《诉猎》、《圆梦》三场戏里,我演出的小将军咬脐郎始终处于情感冲突的中心。成为生母李三娘、养母岳秀英、父亲刘知远之间的感情纽带,咬脐郎不愿意看到父母的离异,他眷恋着生母之情,继母之爱,他发白一个少年纯真的人性和亲子之情,把一个破碎的家庭弥合起来,显示了人世间亲情的可贵。所以我演的咬脐郎这一形象很关键,我必须演出真情,演出真爱,塑造童真美好天使形象,把咬臍郎这一善良、纯真、生气勃勃的少年,活生生体现出来,成为观众最喜爱的角色。使全剧从较为简单的道德批判进入人文评判的新境界。
在沈斌导演的亲切指导下,严格要求下,耐心启发下,慢慢开窍,功在长,戏在通。抓业务的罗艳书记大师姐,对我近乎苛刻的严要求,我开始还有点抵触,但是通过她在排戏中几个关键处的点拨,使我豁然开朗,也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没有压力就不能激发我的潜能,戏就很难提高。没有她和刘婕小师妹对我白口存在许多毛病进行耐心纠错,我的白口不可能有如此质的长进。王老师为我练声中画龙点睛,使我的演唱技巧也有了明显提高,此次《白兔记》演出能较好塑造咬脐郎这一角色是导演、老师、师姐妹们共同帮扶的结果。虽然参加昆曲艺术节、湖南艺术节,也进京汇报演出了,也得了奖,获得好评,但我没有本钱骄傲,我要认真总结演出的成败得失,巩固成果,修正缺失,以利再战。
在非遗传承的大好形势下,我有幸在湘昆《白兔记》中扮演了咬脐郎,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微薄的贡献。我出生在湘昆世家,从小在昆曲艺术的氛围中长大,耳濡目染。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我考入了湖南省艺校昆剧科,开始了湘昆艺术之路。这一时期正逢国家提出振兴昆曲,本应该说机缘不错,昆曲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正一步一步走向复兴。在校期间女生中我的基本功较为突出,能走小翻、提筋、蛮子、旋子、甩提等高难度功夫,把子功也较溜,打出手也得心应手,因此学校把我做武旦培养。后来孙金云老师看我嗓子还不错,便有意识让我朝刺杀旦方向发展,她把《藏舟刺梁》作了我的开蒙戏,毕业时孙老师和我妈郭镜蓉合作,又把她俩从辰河戏杨宗道老前辈处学来的《幽会·放裴》两折传授给了我。这出戏更吃功,在《放裴》中更有繁重功夫身段,在全省艺校汇演中得到较高评价并获表演奖。在校所学这些剧目都体现了湖南昆曲的特色和剧目上的稀缺性。毕业后又继续学习了《折梅》,这是一出旦行腿功戏,一条腿在椅背上有高难度的功夫表演,我那时正青春年华有一股倔劲,偏爱挑战这类难度戏。但由于当时演出市场萎缩,客观环境不利,我们90届这批小字辈演出机会太少,雄心壮志在慢慢消磨,但我内心一直在坚持,我不愿辜负父母的期望和恩师的心血,对这些湘昆特色剧目,我二十年来一直在暗暗复习,只要有机会,我都愿拿出来亮亮相,不管是人家叫好或是挑刺,我都能正确对待,无怨无悔。因为保持湘昆特色,继承湘昆传统,是我的人生艺术追求,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得起湘昆前辈师尊(包括我的父母)在抢救继承湘昆传统艺术的长期艰苦努力积攒的可贵成果。我即使在艺术上取不了多大成就,只要这些可贵的湘昆传统艺术果实不丢失,将来培养后代我也不至于两手空空,愧对后人。正由于自己有这种忧患意识,我毕业后利用家学渊源,在九十年代初,跨行当向母亲郭镜蓉学了娃娃生戏《出猎·诉猎》,这是一出歌舞并重,特色鲜明的湘昆传统折子戏,是我母的成名代表作,是湘昆剧团重点特色剧目之一。湘昆此剧特色鲜明,唱做俱佳,身段繁重,载歌载舞,却处处规范典雅,不失昆曲固有风格,听母亲说60年代之初,湘剧名旦陈绮霞老师在湘昆任教期间,为湘昆《出猎·诉猎》巧妙有机地化进了湘剧《打猎·回书》中的娃娃生精彩生动的表演艺术,使之与湘昆载歌载舞的繁复而又精致的表演风格融为一体,她正确处理在昆曲的基础上吸收湘剧,使该剧更具湘味,更加生动活泼,又规范典雅,多彩多姿,形成了更加鲜明的湘昆特色,在昆曲界独树一帜。陈老师作出了开创性的历史贡献,功不可没。
1961年在北京演出这出湘昆特色剧目后,北昆艺术大师白云生甚为欣喜,并喜收我母为弟子,此后更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缘。1962年湘昆赴苏州参加苏浙沪第二届昆剧汇演,湘昆与苏昆联合演出三场,首晚湘昆演出《醉打山门》《出猎·诉猎》二剧后,在苏州引起震撼,《苏州日报》发文《湘昆打炮戏好》热情赞誉,更受到了昆剧泰斗徐凌云老前辈的高度赏识,还发生了一桩梨园佳话——一个小铁钩的故事(见1985年《上海戏剧》)湘昆演出次日晨,徐老亲来湘昆驻地,主动向咬脐郎扮演者(我妈)传授了一出娃娃生戏《寄子》;这都是因为《出猎·诉猎》富有湘昆特色的表演艺术打动了老先生。这充分说明一个简单道理,有湘昆特色才有湖南昆剧的存在价值。在昆曲界才能争得一席之地,取得更大发展。
南昆周传瑛和郑传鉴老师八十年代来湘昆教学时,也主动为湘昆《出猎·诉猎》进一步打磨加工,周老为【普天乐】的身段作了细致润色,咬脐郎唱到“分围跨马”时,周老在此处加了一个精彩的飞脚身段,更好地表现了小将军的矫健英姿。当时郑传鉴老师还和周老师商量要把《诉猎》结尾处再处理一下,他建议咬脐郎借鉴《雅观楼》舞令旗下场,表现咬脐郎接母的喜悦心情。周老也表示赞同,郑老说:“请周老师教《雅观楼》好了。”周老笑着说:“这戏我几十年没演了,记得还是在仙霓社时演过,都记不得了,手头也没有剧本和曲谱,这次恐怕教不了,以后找机会吧。”不久郑老回沪后真把《雅观楼》的剧本曲谱寄给了我妈,可惜我妈从此再也没有找到机会向周老学习《雅观楼》,这事成了我妈的终身遗憾。
二十多年后的2011年6月,我为了排演《诉猎》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昆曲中青年优秀剧目展演周,我终于下决心加上了舞令旗的一段表演,聊以纪念周,郑二老对湘昆的一片深情,总算替我母实现了二老的遗愿。上海的演出虽说我临时赶排,匆忙上阵,功夫的恢复还未达到要求,但由于自己有一颗上进心,竞技状态还不错,心态也较平稳,此剧与《山门》又是此次湘昆参演六折戏中仅有的两个湘昆特色剧目。我下决心要争口气,好好演,果然此番演出剧场效果不错,上海的观众对《诉猎》是非常认可的,观众的掌声是既热烈又真诚。近日上海市政府白副秘书长(昆曲迷)还专门来电话向李副团长索要湘昆《诉猎》的影碟,
他非常欣賞《诉猎》,认为很有特色,他要求收藏。这种社会效应,正是湘昆艺术特色所赐。
记得1994年我学《出猎·诉猎》不久,中央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昆曲青年演员交流汇报演出,我演的《出猎》有幸被选送参赛。但又不幸,在临近演出时我突患急病,不吃不喝急坏了省地领队和导演老师,临时把较有难度的功夫处理删去了,虽说遇到较大困难,但我挺住了,我也首次获得了“兰花表演奖”不久后台湾中央大学专程到郴州,要录制一批湘昆特色剧目,我主演的《出猎诉猎》被选上,并被收入台湾中国昆曲音像库。这充分证明特色剧目的特殊价值和深远意义。
湘昆《出猎·诉猎》的成功继承和发展,倾注了湘昆、湘剧和南北昆曲界诸多老前辈的心血,这出戏是湘昆继承传统结下的艺术果实,是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我能把这出戏继承下来,也感到十分欣慰,母亲已年逾古稀,但愿我能不负母亲重托。把湘昆传统艺术薪火相传,保持湘昆特色,继承湘昆传统,我希望做一个力所能及的湘昆艺术传人,近点绵薄之力。 2012年新排《白兔记》全本,是一次全面动态传承湘昆优秀艺术,是我艺术人生中难得的机遇,我深知人生难得几回搏,因此我下定决心豁出去拼一回,半年多来我坚持苦练基本功,风雨无阻,无论在排练场,还是在家中,我都能坚持练戏练功练体力,练唱练气练念白,要在前人的成就基础上提高与发展,做到动态传承。
《白兔记》是昆曲古老的经典剧目之一,更是极具独特地域特色的湘昆的优秀传统剧目,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数百年来,一直在民间传唱不衰。湘昆《白兔记》在六十年代就已全本演出,八十年代也曾恢复上演,应该说这是湘昆特色鲜明、传统深厚,保存完整的一本大戏。
湘昆《白兔记》是经我父亲余懋盛精心改编的。他敢于突破一直以来纠缠于“一夫二妻”观念的束缚,重新调整刘知远、李三娘、咬脐郎、岳秀英一家人的关系,将他们之间矛盾纠葛,作了新的诠释,深入开掘出以“亲情”为核心的主旨,继承并发展了昆剧的传统,贯穿着戏曲推陈出新精神。我国历史上的残唐五代,是一个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的黑暗时代,它给千万个家庭带来深重的苦难。《白兔记》的女主人公李三娘在这种环境下,又遭受无情哥嫂的折磨,白天汲水,晚来挨磨,在磨坊产子时竞连一把花剪断婴儿脐带也不可得,无奈只得用口断脐。在一系列的苦难中,对丈夫的爱情,对“三朝未满,带血而去”的儿子的挚爱,支撑着李三娘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一坚韧不屈的古代妇女形象,在舞台上得到完整的体现,真实而又感人,博得观众无限的同情与怜悯。出身微贱的刘知远,为了个人前程,不惜“停妻再娶”,改编本对他作了适度的批判,这是应该的。但更着笔于典型环境中人物性格、心态的开掘。一个生活底层的穷汉不通过婚姻关系这类途径是不可能有出头之日的。但劉知远虽然成了岳总镇的贵婿,而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没有忘记曾经患难的发妻李三娘。他也想把她接来,可却也有着两难之处。客观上自己一直处于南征北战之中;另一方面接来了怎么办?不委屈岳氏就委屈了三娘,何况提携他的威势并重的老岳父还在,他不能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这样具体描写,使刘知远这一历史人物真实可信起来。
我扮演的咬脐郎在舞台上虽然出现较迟,然前面的《产子》、《送子》、《接子》,都是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铺垫的,使这一美的形象呼之欲出。在《出猎》、《诉猎》、《圆梦》三场戏里,我演出的小将军咬脐郎始终处于情感冲突的中心。成为生母李三娘、养母岳秀英、父亲刘知远之间的感情纽带,咬脐郎不愿意看到父母的离异,他眷恋着生母之情,继母之爱,他发白一个少年纯真的人性和亲子之情,把一个破碎的家庭弥合起来,显示了人世间亲情的可贵。所以我演的咬脐郎这一形象很关键,我必须演出真情,演出真爱,塑造童真美好天使形象,把咬臍郎这一善良、纯真、生气勃勃的少年,活生生体现出来,成为观众最喜爱的角色。使全剧从较为简单的道德批判进入人文评判的新境界。
在沈斌导演的亲切指导下,严格要求下,耐心启发下,慢慢开窍,功在长,戏在通。抓业务的罗艳书记大师姐,对我近乎苛刻的严要求,我开始还有点抵触,但是通过她在排戏中几个关键处的点拨,使我豁然开朗,也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没有压力就不能激发我的潜能,戏就很难提高。没有她和刘婕小师妹对我白口存在许多毛病进行耐心纠错,我的白口不可能有如此质的长进。王老师为我练声中画龙点睛,使我的演唱技巧也有了明显提高,此次《白兔记》演出能较好塑造咬脐郎这一角色是导演、老师、师姐妹们共同帮扶的结果。虽然参加昆曲艺术节、湖南艺术节,也进京汇报演出了,也得了奖,获得好评,但我没有本钱骄傲,我要认真总结演出的成败得失,巩固成果,修正缺失,以利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