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理檢查结果能客观反映疾病情况,准确性达95%以上,是疾病诊疗的“金标准”。但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对病理检查十分陌生,甚至拒绝检查,其中不乏恶性肿瘤患者,他们就此耽误了疾病救治的最佳时机。病理检查是什么?究竟“查”些啥?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为何总“迟迟不露面”?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可以代替术后病理检查吗?
1.病理检查是什么
病理科不同于检验科,检验科医技人员只要将一定量的血液、尿液等样本放入机器,经过一段时间分析后,就能获得检验结果。病理科也不同于影像科、放射科,影像科和放射科医生通过B超、CT、磁共振检查等“扫描”人体局部,即可获知病灶确切部位与大小。
病理科的医生与技术人员需要对标本进行一系列烦琐处理,将其制作成病理切片,在显微镜的“帮助”下观察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等,从中寻找异常。随后,病理科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各种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出具病理诊断,为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为何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不能“立等立取”
病理检查通常分为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和常规病理检查两种,前者仅在术中应用,后者常用于术前与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的标本送检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何时出结果,能否“加急办理”,甚至“立等立取”。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常规病理检查结果所需时间取决于病变程度,是否需要免疫组化、分子病理检测等。为确保病理切片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通常小标本(如胃、肠镜活检)的病理诊断需要3个工作日,大标本(手术标本)的病理诊断需要5个工作日,疑难病例的病理检查结果需要相应延长3~5天,甚至更长时间。
与其他检查不同,一份常规病理检查报告的“诞生”耗时耗力,检查过程中的大部分工作须由医生“纯手工”完成,常有以下几个步骤:①固定。一份病理标本需要在中性福尔马林等“固定液”内浸泡至少8小时。不固定或固定不充分会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结果。②取材。肉眼观察标本部位、性质、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根据病变性质及病变范围确定选材。取材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切片质量。③脱水。为去除生物组织内部的水分,方便后续切片,标本须经过近20道脱水工序。④包埋。病理技术人员将脱水后的组织置于熔化的石蜡中,当石蜡凝固后,标本就被包裹在其中。⑤切片。将包埋标本的石蜡块均匀切割成薄片,贴在载玻片上。⑥染色。切片后的组织是无色的,即使在显微镜下,也难以辨别细胞的形态结构,故须对切片进行染色处理,方便观察。最后,标本还要经过封片、贴标签、核对等步骤,才能交到病理科医生手中。
当部分病理切片的组织学表现不典型或诊断困难时,还需要进一步鉴别诊断。例如,对标本进行特殊染色,以更好地显示组织中的特殊物质或病原微生物;进行免疫组化或分子病理检查;等等。
3.为什么有的患者须接受多次病理检查
第一,取样不理想。例如,病灶位置较深、较小或部位特殊难以取材者,在未获得典型病灶前,常需要多次检查,以明确诊断。第二,根据不同阶段的病灶大小、性质等,观察病情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4.术前穿刺活检、术中病理检查能代替术后病理检查吗
一些肿瘤患者经历了术前细针穿刺活检及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后,对仍需要进行术后病理检查十分不解。
细针穿刺活检是术前诊断一些疾病(如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等)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医生可以通过穿刺活检明确肿块性质,决定治疗方式。但受穿刺部位局限等因素影响,检查结果有“假阴性”的可能。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切除肿瘤后立即制片,仅30分钟便可知道结果,用于迅速判断肿瘤性质、分期,指导手术方式和范围:若为良性,手术医生只需要将肿块切除即可;若为恶性,医生须根据分期确定相应的手术切除范围,或对术区补充进行淋巴结清扫手术,等等。不过,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样本选择及切片数量上具有随机性、局限性,检查结果不一定“精准”。因此,无论是否做过术前穿刺活检及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手术切除的所有组织均须进行术后病理检查,并以此作为最终诊断依据。
5.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检查是什么
一般来说,依据病变形态就能做出明确病理诊断的常见肿瘤类型,不需要做免疫组化检查。如果肿瘤类型难以确定或与其他肿瘤较相似,就需要免疫组化检查“出马”。根据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间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免疫组化用特异的抗体“测试”组织切片中有无相应的抗原,从而分析肿瘤细胞或组织类型,这是目前病理科常规开展的工作,对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作用。
分子病理检查需要从标本中提取DNA、RNA,用相应探针来检测该组织中是否存在某些肿瘤的遗传信息。分子病理检查报告中出现的“+”“-”分别代表阳性、阴性。结合“+”或“-”前文字描述,代表不同含义,可表示癌细胞有无转移,有无微生物、特殊物质,或某些物质的多少、强弱等。这能更好地为疾病的诊断和分类、判断预后和治疗方法服务。
6.看不懂病理报告怎么办
一份完整的病理报告常包含患者疾病信息、送检标本来源方式和部位、病变类型与性质、分子分型。因其中含有大量医学诊断用词,故经常有患者将病理报告比作“有字天书”。报告中常有“考虑为……”“符合……”“不排除……”“建议……”“结合临床……”等字眼,患者应及时向主诊医生询问、确认,不宜自行判读,否则很可能发生漏读、误读,延误诊疗。
过去,病理科医生很少直面患者,常被称为“幕后英雄”。如今,大型医院纷纷设立“病理专科门诊”,便于对病理检查结果有疑惑的患者就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