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全球课程资源: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_program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05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的课程专家达成共识,创建了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课程开发能力建设重点项目,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构建了一个以实施全民教育为目标的共享全球课程资源的平台。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基本理念在于汇聚全球性的课程资源,促进课程领域的知识、政策和举措上的创新。在国际教育局的协助下,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多项研究与活动,对国际课程的改革、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在中国建立全球第一个国家级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将成为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发展趋势之一。
  [关键词] 实践社区; 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 合作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袁潇(1984—),女,重庆江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教育、各国教育制度比较研究。E-mail: swuyuanxiao@163.com。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课程开发及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大。全球化的国际环境要求课程的决策、开发和实施者具备更多元的能力和参考模式,从而对课程改革进行有效、可持续的管理。不论从哪个角度,政治经济变革、移民及由此而来的社会人口变化、科学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或是受冲突影响地区的社会重建,保证学校课程以及学习的质量已成为一种永恒的挑战。因此,世界各国热切期望培养其现有的能力,以开发和实施合理及优质的课程。
  一、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
  提出的背景及基本理念
  20世纪后半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课程资源的共享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利用信息资源与网络数据库共享丰富的学习与教学材料,正成为各个国家提升课程质量的关键,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实践社区(Communities of Practice,COP)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瑞士学者温格(Etienne Wenger)于1991年在《情景学习》一书中提出来的,专指成员间为了一个共同目的的非正式的工作联系性群体。[1]温格认为,学习是一项社会化的活动,人们在群体中能最为有效地学习。这里所谓的“实践”,就是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以及与专家和同侪的互动。实践社区将对某一特定知识领域感兴趣的人联系在一起,大家自愿组织起来,围绕这一知识领域共同工作和学习,并共同分享和发展该领域的知识。通过不断互动和加深专业领域的知识水平,关注同样事务、问题、热衷同一话题的一群人被定义为实践社区成员。实践社区强调了社会网对话,帮助人们从有经验、有技术的人那里非正式地共享到知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实践社区的有效运作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关键。[2]实践社区的作用就在于,在它运行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地汇集个体的、局部的知识、经验,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贮存,又通过综合的、个体的努力,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经验,再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在一轮又一轮的螺旋循环中,达到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2005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IBE)在日内瓦主办了一次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31名课程专家经过三天坦诚、深刻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一致同意以实践社区的形式创建一个全球课程发展专家网络,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逐步实现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EFA)的目标。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COP)的建立,标志着各区域内部及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理念、经验、文献、研究成果将得以共享,这将为国际课程的发展提供集中讨论、实施课程改革的平台。[3]根据其最初的组建框架,课程实践社区将由以下部分组成:协调组、区域联络点、各国成员、联网成员、赞助机构及个人。作为一个学习型社区,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水平的环境,使专家们可以进行定期交流,对与学校课程改革相关的共同关心的问题和挑战进行讨论、探索和研究,从而发掘其建设课程开发的能力。
  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组建是一项全球性举措,其目的是支持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全民教育整体目标框架内设计和实施其课程改革。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作为世界范围内课程开发与交流的平台逐步发展起来。从2006年3月起,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陆续在各地建立,如独联体国家、南锥体国家、海湾阿拉伯国家、亚太大区、安第斯国家、中美洲国家等。目前,国际教育局的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在全球已经有300多名各类与课程相关的专业人员参加。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建立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提供了一个共享课程经验、创新做法、调查结果、分析研究等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主要依据教育工作者本身在实际工作中确定的需要和需求,在国家、地区内、地区间几个层面共同从事围绕课程主题的机构能力建设项目提供了一个实际可能。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基本理念就在于通过创设一个大区层面和全球层面的政策对话平台,增进课程改革的多元性、多样性和跨文化性,增强各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课程领域的知识、政策和举措上的创新,从而对教育质量以及学校和课堂的教学改革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这一平台,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在持久地推动横向合作,特别是南南合作和南南北合作。[4]
  二、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发展现状分析
  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组建是一项全球性举措,其目标框架内设计和实施其课程改革。自2005年7月成立以来,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已经在全球各地区共同组织或参加了67次工作会、讨论会、大会或研讨会。实践社区还在世界各地区安排了协调联系人,其中非洲2名,亚洲2名,欧洲3名,拉丁美洲3名,海湾阿拉伯地区2名。截至2007年12月,实践社区有来自90个国家和各种组织机构的750名教育工作者,其中包括各国教育部、大学、非政府组织、基金会、政府间委员会、国际合作机构以及其他相关组织。机构和参与者的多样性大大有利于各方对话、比较不同视角;同时,还突出了教育应作为一种长期的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奠定坚实基础的公共政策的认识和共同建设。[5]
  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在国际教育局的协助下组织了各种研究与活动。
  (一)推广课程开发能力教育(Competency-based Approaches)
  课程开发能力是指学校课程改革管理中可动员的人力、物力及智能资源,以及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途径。课程开发者必须提高课程开发能力,认识国际范围内的课程开发模式,对这些模式进行分析并在必要时将其定位以适应本国的需要。课程开发能力是课程开发的支柱,也是课程改革的驱动力。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主要通过国际教育局持续开展课程开发能力建设工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支持和推广能力教育,促进地区间经验共享以及以能力为本的课程改革。其中包括:与中美洲教育文化理事会签订合作协议,旨在实施相关计划、项目和活动,协助中美洲国家进行课程开发;协助危地马拉政府实施一个试点项目,旨在通过课堂学习情景来开发和评估能力;分别于2005年11月及2006年11月举办对所有课程开发实践社区成员开放的多语种网上论坛,提供多元、开放、有建设性的空间,在地区间共享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开发的愿景及经验。国际教育局的比较教育季刊《教育展望》第142期刊登了题为《课程改革与能力教育:全球视角》的文集。目前国际教育局正与比利时BIEF研究所合作,创建一个包含学习情景的全球资源包。该资源包将提供在线浏览,为各国负责以能力为本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团队提供支持。
  (二)创建课程开发能力建设资源包(Resource Pack for Capacity Building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关书籍、文件及课件随处可寻,但是,由于技术和政治的原因,人们很少把课程过程中所发生的情况完整地记录下来。为此,国际教育局鼓励创建课程资源包,以供全球课程设计和开发人员使用。每个不同的课程过程都包含许多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资源包中的第一手资料可对课程设计提供有用支持。全球课程开发能力建设资源包可被灵活地运用于不同的背景,它分析了课程过程中的大部分普遍情形,并包含来自不同地区的案例分析。例如,2005年由亚太地区课程开发人员设计的亚太地区课程开发资源包包含了八个模块的内容:课程改革、政策对话和制订、课程设计、体制管理和治理、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料的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建设、课程实施的过程、课程评估和学生测评等。该课程资源包提高了教育专家在课程决策、管理和操作上的个人和集体能力,加强了他们在课程的政策设计、开发、实施、监督、评估和研究中的作用,为亚太地区的课程资源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三)举办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网上论坛(Curriculum E-Forum)
  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在课程开发实践社区成员中举行年度国际论坛,旨在促进课程改革重要课题上的对话、信息交流、共享知识与经验。2005年11月14日至12月7日,国际教育局组织了为期三周的首届能力教育网上论坛。论坛围绕“能力教育在发展中国家具有可行性,还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该网上论坛旨在提供多元、开放并具有建设性的空间,在地区间共享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开发的愿景及经验。2006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通过国际教育局组织了为期三周的第二届能力教育网上论坛,旨在提供多元、开放并具有建设性的空间,在地区间共享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开发的愿景及经验。该网上论坛向所有课程开发实践社区成员开放。中心议题为“审视能力作为课程的组织原则:从能力概念向能力行动发展的必要性”。[6]
  (四)组织地区间课程比较研究
  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非常鼓励地区间的课程比较研究,一直针对世界不同地区的教育趋势及改革协调开展研究项目,这些研究的价值在于体现地区间教育体系及课程进程的共性与差异。例如: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通过国际教育局在安哥拉组织的“2009—2011课程整合与剪接问题”(Integrating Cross-cutting Issues in the Curriculum 2009—2011),通过与安哥拉教育部的合作达成国家课程指南;在伊拉克“开发新课程2010—2013”(Developing the New Curricula 2010—2013)项目中,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在师资质量培训课程、课堂实践与评估、拓展课程开发能力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并提供构建课程框架的建议;而在科索沃,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通过“重温2010新课程框架” (Reviewing the new Curriculum Framework 2010)为成功实施新的教育与课程大纲提供支持与指导。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也发布很多报告展示世界各地区课程发展的不同概况,例如2007年发布的“中国与南锥体国家的教育比较分析”报告,分析并比较有关国家的教育政策及实施情况,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国际教育趋势及优秀教学法对有关国家教育的影响,同时了解各国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强调不同区域间相互学习的重要性;2008年发布的“从地区及地区间层面看全纳教育的成果与趋势:问题与挑战”,介绍了不同地区在全纳教育方面的挑战、战略及实践;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通过研究2000年及2003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报告,比较造成拉美八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秘鲁、葡萄牙、西班牙及乌拉圭)学习成果差异的因素。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充分利用比较研究,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认识在课程改革中领导、理念、内容、方法、管理和结果等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五)分享课程开发实践社区资源
  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通过每周简讯(COP Messages)向所有实践社区成员发送短讯,使实践社区成员交流看法、信息、经验及研究成果。国际教育局能力建设团队每周向所有实践社区成员发送简讯,这些简讯均以联合国六国语言(英、法、西、中、俄及阿拉伯语)撰写。它们主要提供课程改革、开发及教育方面最新出版物、近期活动及论文征集等信息。在2009年11月5日的最新简讯报道了2009年11月3日至5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召开残疾儿童全纳优质教育次区域研习会,[7]“如果全纳教育的目的是建设全纳社会,那么学生应具备哪些条件和品质,将来才能成为被社会接受的公民”成为这次研习会的最新话题。研习会立足于2008年11月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的总结和倡议:“要采取全纳教育的视角来设计、执行、监测和评估教育政策,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实现全民教育,并为建设全纳性的社会作贡献。”
  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经常开展社区之间的互动,提供各种在线互动机会,如网上论坛、培训、加入课程开发专家网、合作研究及论文征集。在2007年至2008年间,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通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办事处、各国教育部和国际组织的密切合作,筹备了题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并参与组织了九次全纳教育研习会和四次大型研讨会。国际教育局现正开展国际教育大会的后续工作。2009年上半年,国际教育局参与了九个研习会及大型研讨会。这些会议旨在推广国际教育大会的结论和建议,并进一步促进全纳教育的发展。课程开发实践社区还参与其他活动,例如新推出的全球课程改革和管理能力建设资源包的试点项目,以及建立不同教学情境的数据库,支持以能力为本的基础教育和青年教育改革。
  三、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
   的特征、意义与展望
  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建立使得全球课程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这将有益于全球的课程参与者与接受者。目前,国际教育局的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在全球已经有300多名各类与课程相关的专业人员参加,国际教育局计划在中国建立全球第一个国家级课程开发实践社区,总结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特征及经验,提出对未来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展望在当前显得颇为重要。
  (一)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特征与意义
  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汇聚了全球课程领域的政策制定人员、研究人员、课程开发人员和课程实践人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面对面的会议、沙龙等,共同交流、学习,促进了课程领域的知识、政策和举措上的创新。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1. 多元性
  国情及课程开发实践社区是一个多元文化、多种语言、多样形式的社区,它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国际课程实践社区坚信,通过在世界各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广泛、密切和开放式的互动,顺应文化、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制度的多元性,可以丰富有关课程问题的讨论,建立更稳固的课程框架。同时,通过参考合作伙伴有关项目的实施经验,也可加强自身的决策能力,通过从事课程改革的个人及机构之间深刻和坦诚的对话,使他们能够拥有足够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思考和行动,以此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出版物往往同时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中文、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面向全球的阅读者。
  2. 分层性
  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区划分,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将全球课程分布分为五个大区以便进行管理与合作,它们分别是亚太地区、非洲地区、欧洲北美、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阿拉伯国家,每个大区下又可有若干区级(如拉美加勒比大区的中美洲区、安第斯区、南锥体区等),并在部分国家设立国家级实践社区。
  3. 高效性
  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从根本上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这意味着在全球课程领域内的观点、理念、知识、信息、研究、数据库、资源、实践经验及不同做法得以交流与共享,各层次的课程实践社区在关注、解决本区域问题的前提下,往往也关注同层次其他实践社区及更大范围内的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国家间和地区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得课程改革更具科学性与高效性。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是解决课程管理存在问题的一种工具,使各国之间通过学术合作产生实际可行的处理意见,这一方式汇集了各国处理共同面临问题的不同经验,在明确的理论框架中寻求不同的解决办法,保证教育改革的高效性。
  4. 网络化
  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以网上活动为主,包括电子通讯、论坛活动、文件传播、文献检索、网上图书馆、对国际教育局资源的查阅及相关活动等,使网上活动和面对面活动相结合。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作为信息交流、经验共享和开展合作的主要渠道,通过使用网络资源使得课程资源得以创造、传播与更新;通过高效的工作网络,使教育改革与学校和课堂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合理;通过远程沟通以保持国际网络的运作,有助于在国家、区域及国际范围内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课程决策人、专家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对话,实现经验共享并在课程改革的管理中对于以实例和比较研究为内容的培训资源进行试验和开发。
  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认为,教育变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个国家之间存在共性的交流活动,因此共享成为课程实践社区最根本的特征。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就是进行一种共享的实践,通过信息共享、经验共享、培训共享、咨询共享、项目共享,加强互动和集体思考及行动,从而针对课程发展与改革的共同问题和关注点寻求不同的解决办法。国际教育局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负责人雷纳多先生(Renato Opertti)在总结时说到:“通过建立全球课程发展专家网络——实践社区,我们可以支持有关课程能力开发的工作,包括领导、改革、管理、后续活动和评估。个人及机构,不论公立或私立,都可就如何改进大纲的设计和实施分享观点、经验、信息、数据、研究、培训及学术合作。课程实践者的社区是一个论坛,专家们可以在此展开交流合作,丰富知识,掌握对课程管理常见问题的解决意见及有关课程发展趋势的最新信息和文件,利用有关资源对课程领域的培训和评估进行设计。世界各地有着同样追求和关注点的同行可以共享知识与经验。”[8]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实践社区可视为国际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前进阶段,它从种类及规模上加深了国际课程共同目标牵引的互动活动。正如温格所指出的那样,实践社区从根本上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它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由共同专业领域决定的身份特征;二是建立联系以便相互学习并共享信息;三是开发可共享的资料库,包括经验、阅历、处理常见问题的工具和方法。我们认为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虽然还在发展完善中,但对国际课程的改革、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目前应将各区域课程专家和负责人的工作通过国际网络转化为全球范围的行动,拓展观点、理念及经验的共享和传播,使之成为一种工具,加强各国构建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二)对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明确要求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9]如何在中国本土创建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利用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并推广本土的先进经验成为我国扩大教育开放、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多样化的途径之一。
  中国从未停止过扩大教育开放、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步伐。2007年5月29日至30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和中国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欧课程改革交流会在国际教育局总部日内瓦举行,由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女士带队的八名高级课程官员和专家集中讨论了课程改革的执行、教材政策和教材管理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其目标是介绍中国的课程改革实践,并从与会的欧洲著名同行那里听取反馈意见。这是一次由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举办的有关课程问题的重大地区间交流和全球对话的活动,对中国来说这是自2001年广泛开展课程改革以来进行的首次重大国际活动,这意味着中国作为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一员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为此,国际教育局特地从芬兰、德国、荷兰、罗马尼亚和瑞士邀请了几位著名的课程官员和专家,他们同国际教育局的专家一道在这次为期两天的交流会中与中国同行探讨,从欧洲的角度为他们提供反馈和建议。
  建设中国的课程开发实践社区将是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的趋势之一,当前应进一步联系有关司局、中国教育学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各大学课程研究中心等机构,将国家、省市和基层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出版机构、课程教材编写机构以及一线教学单位的决策人员、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联系起来,共同探索中国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并为世界各国的课程开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Brown J.S,Duguid P.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Working,Learning,and Innovation[M].Organization Science,1991.40~57.
  [2] Stephen Fox.Communities of practice,Foucault and Actor Network Theory[R].Lancaster University: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1999-6-6.
  [3] IBE.Moving Forward on Community of Practice and Networked Communication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R].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2005.
  [4] [5] IBE.The Community of Practice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 Initiative on a Global Scale to Support the Regions and Countries in their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Changes Within the Holistic Framework of the Goals of Education for All[R].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2005.1~3.
  [6] IBE.Systematization of the E-Forum on Approaches by Competencies[EB/OL].http://www.ibe.unesco.org/fileadmin/user_upload/COPs/Pages_documents/Competencies/EForum_Summary_Report_ENG.pdf,2008-11-09.
  [7] [8] IBE-UNESCO.The Community of Practice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 Initiative on a Global Scale to Support the Regions and Countries in Their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Changes Within the Holistic Framework of the Goals of Education for All[R].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2007.
  [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国家211工程重大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与教学创新研究”
其他文献
近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院302所研制的“海鹰”HW-350小型多用途长航时无人机圆满完成首飞,自主起飞降落平稳,全自主飞行过程中姿态控制良好,航线跟踪精度较高。
本文利用工程性试验法对好氧发酵车间实际生产发酵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通风设备条件下,好氧发酵过程温度、氧气、氨气和VOCs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通风工艺设备对污泥好氧
[摘 要] 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而研究网络时代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更是目前的迫切问题。通过协调管理者、培训者、劳动力三方的关系,合理利用和优化农远工程培训资源、乡村基层党组织培训资源(远教资源)、社会网络培训资源等三方资源,形成高效、灵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构建 “政府—基地—企业—劳动力—就业”五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并以金华市为例,验证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今年是被子植物双受精现象发现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的这个重大发现,早已在大学和中学的生物学课本中成为普及知识了。它的意义,在于双受精是植物界进化到被子植物这一最高层次所出现的独特现象,而在生物界的其它所有类群中均只有卵的受精而无中央细胞的受精;还在于双受精的第二产物胚乳对胚胎发育、种子形成与后代有重要作用,加之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也主要来源于胚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被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基于此,本文首先总结了计算
针对家电用整流桥在生产过程及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短路失效的问题,本文从整流桥失效机理、器件选型设计、结构工艺设计、生产过程管控、检测方式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2010年1月25—26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二十多个院校的教指委委员齐聚北京大学,审议了《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指
在《科学研究全球化发展评价》中,我们分析了科学研究全 化的背景特点和我国的发展态势,本文将重点分析在科学研究全球化大真挚下我国科技发展竹号对策;⑴指导思想;⑵战略目标;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