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三个品质”刍议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千头万绪,说到底就是三个品质的教学;语文考试,千变万变,实质上就是三个品质的考查。三个品质即语言品质、思维品质、精神品质。
  语言品质是指通过对祖国优美的表意体系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每个学生以此来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以此来推进中国语言文字健康地发展,进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思维品质是指学生通过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优秀典籍的阅读欣赏,渐渐形成积极、健康、正确、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的大智慧;精神品质是指学生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以及阅读欣赏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经典的同时,渐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渐渐培养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平时语文课上所学的一篇篇课文,所写的一篇篇作文,以及课堂上师生的对话交流、学生间的讨论辩论、课下的一切需要表达思想情感的现象,甚至每一道考试题等等,无不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三个品质”。当我们阅读语文教材中精美的文章时,无不感受到它优美的语言文字,科学地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这三个突出的方面。当我们自己要写一篇作文时,又无不是想用最优美流畅的文字、最科学的思维形式表达出最正确感人、最符合客观世界规律的主题思想来。语文试卷中的每一道题都涉及到“语言”“思维”“精神”这三个方面。就是我们每个人平时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每一句话、每一种情境下的表达,都必须考虑语言是否恰当,方法是否合适,思想是否健康。因此,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布置作业,怎样命题测试,都应该有个明确的内容,即时时贯穿“三个品质”。
  一、语言品质
  语文教学第一个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抓好语言品质的学习的问题。
  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的高考服务,更要为学生的终生服务。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品质学习的重要意义,将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融进自己的全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
  语言品质的学习应体现出系统性。比如,认识3500个使用频率高的汉字,熟记6000个左右常用的成语,理解并记住3万个左右现代汉语词条,背诵100篇古文和300首古诗词,掌握60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掌握5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说明文、杂文)的写作规律,掌握10余种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方法,能用100个左右的句式随意地表达思想内容。
  另外,平时多诵读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章,以加深语言品质的印象,如《诗经》朴实真切的语言,《楚辞》华丽炫彩的语言,先秦诸子富有思辨哲理的语言,“四史”生动形象的语言,魏晋南北朝诗歌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唐诗宋词风格异呈、琦丽绝伦的语言,元明清小说符合人物性格、鲜明活泼的语言,现当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语言,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语言文字方面的优秀品质,这是美的符号,美的旋律,美的人文。还有平时多听多看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以训练普通话等等。以上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和美的品质的体现。我们教师在每一个教学场合都应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和媒体语言品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第二个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抓好思维品质的训练的问题。
  思维品质就是提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的方法,它可以使人们从思维意识的盲区生出意识,从思维意识的误区走向意识的正区,从思维意识的谬区走向意识的合理区。仔细分析一下近三十年高考作文题目,至少有三分之二都是在考思维品质的问题,它们提示着考生们创新地、全面地、多角度看问题。
  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时时、处处注意引导学生朝积极、健康、正确、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轨道上行进,从而正确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努力将自己塑造成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
  三、精神品质
  语文教学第三个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抓好精神品质的提升的问题。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生存,人则生活。而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断追求高尚的、有道德的、真善美的精神境界的过程。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真善美的伟大民族,而且正因为中华民族有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文明的民族。在语文课上,我们要浓墨重彩地突出精神品质的教学。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文化的民族,“和”就是和谐,和睦,和平,和乐。“和”是一种胸襟,一种美德,一种善良,一种精神境界。从我们汉文字的造字中便可看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可以说源远流长,《论语》的仁爱精神,庄子的崇尚精神境界、鄙视名利物欲的精神,《离骚》的崇尚真善美、痛恶假恶丑的精神,陶渊明的求真、求人性本真的精神,李白的向往自由、向往美善的精神,杜甫、陆游的忧国忧民的精神,施耐庵、关汉卿的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司马迁、曹雪芹的勤勉向上、要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的精神,鲁迅的唯国家利益至上而忘却个人生死的精神,雷锋、焦裕禄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思想道德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为祖国的发展和强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和一生。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就是谈精神品质的问题。从中学语文的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所选的文章无不体现了热爱伟大祖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精神品质的核心内容。语文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让精神品质的教学内容贯穿、渗透到字词的学习、句子的运用、口语的表达、古诗文的背诵、文本的阅读、文章的写作、课堂上师生平等地对话、课下各种情境的表达当中,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母语学习运用的爱国行为。
其他文献
故障现象:一辆2009年产吉利熊猫JL7131手动挡轿车,行驶里程700km。该车自购车起行驶300km后,就出现偶尔烧仪表熔丝的故障,至今已更换过4个熔丝。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在其《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这样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这一句话就是对这两大基本属性的形象诠释,其中“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躯干,“人文性”是灵魂,两者有机结合,密不可分。我认为“人文性”,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课文中一切关于人的思想情感的文化内容;二是课文中的人文性内容对学生品格的积极健康的熏陶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为自己归隐所作的解释,也是后来人解读其归隐的密码。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以洒脱、轻逸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平淡怡然的田园生活图景。诗人仿佛徜徉其中的蝴蝶在万花丛中享受着满园春色。是的,回到自己渴慕已久的家园,他的心里自然应当是满足的、快乐的。因为从此以后他就可以与自己钟爱的大自然倾心畅谈了,再也不用违背自己“性本爱丘山”的志趣,不用再为那“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了。然
研究了一类三阶线性系统零解的全局稳定性,得到其全局渐近稳定的充分准则。
马克·吐温曾这样说:“我们亲眼看到的世界是有限的,但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无限的风景”,可见,阅读对我们的成长十分重要。阅读是我们获得和聚集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自觉性。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阅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一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都流了,留下
篇名中特有的A:B格式篇章化有三种途径:一是让修饰成分充当话题,二是让单句中的各种环境成分和支配成分充当话题,三是让各种句外相关成分充当话题.A:B篇章化的动因主要是语用
传统经验型课堂教学模式渊源于农业经济时代,形成于大一统政治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应试指向和非人体位、非主体性持性,与素质教育在教育功能的价值取向上有相反的时空重心,弱化了
“奔Ti一词最早见于汉代,颜师古释为“谓马乘时即奔跑,立时则踢人”,王念孙释为“奔驰”,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是:奔Ti,即马、牛、驴、大象等动物尥蹶子。
文化是一种传承。  当十九世纪的福楼拜在巴黎乡下的木屋里,每天除了拼命工作,还“按时看日出”时,两百年后的王开岭在山东滕州,读懂了这个时刻,王开岭将黎明赞为灵魂最易受孕、最受鼓舞的时刻,是最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因为它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迎接晨曦,意味着一次洗礼,“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标志,是精神明亮的标志。  当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引述一位画家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