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了汀江流域长汀段的环境现状、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保护长汀县汀江流域水资源,防治水环境污染,保障生态安全的环保对策。
[关键词] 汀江流域长汀段 环境现状 环保对策
1 汀江长汀段的环境现状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南段东侧的宁化县治平乡,由长汀县庵杰乡大屋村入境后,流经该县庵杰、新桥、大同、汀州(城关)、策武、河田、三洲、濯田、羊牯九个乡镇,从羊牯乡出长汀县境,入上杭过峰市后汇入广东韩江。
汀江全长220km,长汀境内河流长153.7km,流域面积2602km2,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83.9%。县境内有濯田河、南山河、涂坊河、刘坊河、南流河等五条集水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和铁长河、郑坊河、七里河等三条集水面积大于50km2的支流汇入。
根据《福建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汀江源头-长汀十里铺桥主要功能为水资源保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类水环境质量标准;流经长汀城区的汀江十里铺桥-陈坊桥段主要功能为工业用水,执行GB3838-2002中的IV类水环境质量标准;汀江陈坊桥段以下-上杭砂帽石段主要功能为一般鱼类用水,执行GB3838-2002中的III类水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长汀县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2000年至2005年汀江十里铺桥、陈坊桥监测断面的pH、DO、CODMn、BOD5、NH3-N监测值均可分别达到GB3838-2002中的II类和III类标准,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质量要求,但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污染因子为NH3-N。2006年汀江十里铺桥监测断面的各项监测指标均未超标,但陈坊桥监测断面的BOD5出现超标,2006年3月、9月、11月的标准指数分别为1.198、1.223和1.123,NH3-N接近标准限值。2007年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虽有所好转,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汀江长汀段的水污染防治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2 汀江流域长汀段的主要环境问题
2.1 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
根据长汀县乡镇畜禽养殖调查统计资料,汀江沿岸乡镇2007年末生猪存栏数18万头,鸡鸭年末存栏数252万羽。按每头猪CODcr产生量50 g /d,60只鸡鸭折合成一头猪的畜禽养殖排污系数估算,汀江沿岸乡镇畜禽养殖COD排放量为4052t/a,氨氮为315t/a,总磷为258t/a。由于生猪和禽类养殖目前还存在农户分散养殖、点多面广的现象,给污染治理增加了难度。除规模养殖有配置沼气池、简易生化池等处理设施外,大部分乡镇畜禽散养均无完善的废水处理设施和畜禽废渣回收处理设施,而且大多数规模以上养殖场也存在处理设施与养殖规模不配套、污染物无法达到排放标准要求、畜禽废渣回收综合利用率不高的状况。畜禽养殖污染源排放是影响汀江水质的最大污染源。
长汀县有水田面积28.6万亩,70%左右分布在汀江沿岸乡镇。长汀县山地坡度低于25度以下适宜种果的面积61.39万亩,有55%左右分布在汀江沿岸乡镇。汀江沿岸乡镇每年施用农药、化肥达14.18万t/a,按10%的流失率保守估计,通过土壤残留、雨水冲刷带入汀江水体的农药、化肥总量达1.4万t/a。随着集约化农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出现,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的有机肥、无机肥施用也成了汀江水域N、P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2.2 城镇发展污染影响
随着长汀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发展,区内大量人口向沿江的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区集聚。长汀县现有人口近50万人,沿江中心城区和乡镇镇区的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0%以上,其中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达15万人,大量人口的聚集带来大量的水资源集中消耗和水污染集中排放,沿江中心城区和镇区的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上升,给汀江水环境的承载力带来巨大的压力。据统计,仅长汀县城区产生的生活污水量就达887万t/a,其中COD年排放3106t、氨氮年排放266t/a,而长汀县尚未建成集中的城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染源排放也是影响汀江水质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2.3 工业污染影响
2004年前,长汀县工业经济主要为为数不多的传统纺织、食品、机械加工业。2004年以来,随着闽西及长汀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时机,长汀县主动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使长汀经济建设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形成了一定规模。由于长汀县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性质定位为以轻纺针织、机械电子、绿色农业、旅游服务产业为支撑的生态旅游城市,因此长汀县在引进项目时对可能造成水污染的项目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把关。2005年长汀县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2.1万t,其中COD排放量157t、氨氮排放量8.5t,近年引进的项目基本上也多为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中无污染、轻污染的一、二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长汀县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影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人口增长所衍生的生活污染源污染。
2.4 水电资源开发影响
根据汀江流域水电规划,汀江流域长汀段主干流分15级开发,其中8座已建成、6座在建、1座规划未建。除新庄电站、红江一级电站、枫下电站和老东方红电站为河床径流式电站外,其余11座电站均为隧洞引流式电站。汀江干流高密度的水电开发建设改变了河道的原始水文情势,使得汀江自然河道丰、平、枯水期的水量发生巨大的变化;水电站蓄水改变了河道的营养状况,库内由于水流速度变缓,带来河流自净能力下降,营养物质富积;隧洞引流式电站,又造成30.4km河流脱水段,带来河道生物量的锐减,水体降解、稀释、扩散能力的减弱和水质的下降。根据长汀县政府规定,要求电站蓄水运行时,必须保障下泄河流多年平均流量10%的流量,作为电站运行的最小生态下泄流量,以维持河流的基本生态功能。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利益的驱使和监管的困难,大部分电站未能严格按照要求下泄生态流量,仅在发电时放水,造成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流域电站的高密度建设和缺乏环保理念的不合理的运行方式,也是损害长汀段汀江水环境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2.5 水土流失影响
长汀县是我国丘陵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据2007年1月3日法国SPOT卫星影象遥感调查,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为65.1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03%。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仍集中在汀江沿岸的策武、河田、三洲、南山、濯田等五个乡镇,五个乡镇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的2/3,河田则为汀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汀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不仅使沿江土壤退化、切割淤积埋压良田,破坏土地资源,危及农业生产,而且还造成汀江河道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导致产生水体水质污染、河道底栖生物死亡、自净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
2.6 森林植被破坏影响
长汀县有丰富的竹、木等森林资源,林木蓄积量达1000多万m3,连续分布的生态公益林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稳定、提供良好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汀江流域内有相当一部分矿产资源和水电站处于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分布区内。长汀县境内矿产资源具有点多、分散、量小、成份杂的特征,经多年的开发,已发现各类矿点、矿化点140余处,矿产24种,目前开采的金属矿主要为稀土矿,非金属矿主要为石灰石矿,许多矿区分布在汀江的沿岸乡镇。汀江沿岸矿山资源的开采利用方式,总体上仍存在矿山建设规模小而散、采掘工艺技术装备落后、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问题,部分矿山粗放式的开采利用方式,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破坏、水源采枯、水质污染、地下水资源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尾矿固体废物压占森林植被、农田、河道等生态和环境问题,使得矿山原有的良好的森林植被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破坏,恢复困难。该区域电站建设过程中也造成了部分生态公益林破坏的现象。此外,还存在违法破坏森林植被,进行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筑坟等现象。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改善水质、提高河流枯水期流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洪涝灾害,保障农业、水利和区域生态安全等作用,森林植被的破坏也是造成汀江水环境质量下降和威胁汀江水环境生态安全的因素之一。
总之,汀江流域长汀段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镇发展污染、工业发展污染、水土流失、水电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采、森林植被破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不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汀江水环境质量将无法得到持久、有效的改善,生态安全也将受到影响。
3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为保护长汀县汀江流域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保障生态安全,促进长汀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① 汀江流域长汀段的水资源保护涉及长汀县的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矿产、环保、城建、发改、经贸等部门和相关乡镇。组织机构上,建议要设立长汀县汀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或常设领导协调机构,负责管理、协调流域内水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维护、水环境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工作,建立水环境保护的统一组织、管理、协调机制。
② 建议组织编制长汀县汀江流域农业生态建设规划、畜禽养殖规划、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矿产资源开采与保护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规划和沿岸乡镇建设规划,并积极推进各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③ 大力提倡发展草-牧-沼-果的循环模式的生态农业,加强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管理,引导农民科学生产。
④ 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有序发展”的方针,科学确定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和总体规模,发展速度和规模应与技术条件和环境容量相适应。
⑤ 加快长汀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沿江重点乡镇应制定并逐步实施乡镇污水处理和垃圾专项治理规划。
⑥ 科学规划流域下一级的水电开发密度、运行方式和保障水环境生态安全的统一调度制度。
⑦ 明确划定沿江区域的禁采区、限采区,以及矿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规划,限制最小开采规模,提高开采的准入门槛和清洁生产水平。
⑧ 加强沿江生态公益林保育和规划建设,加强对汀江水源涵养林、护岸林的保护,加强对饮用水源地林业用药的管理。依法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做好水土保持各项工作。
⑨ 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根据长汀县行政区域河段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县人民政府应对重点区域内现有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进行限期治理,无法治理或治理不能达标的企业,责令关闭。对违规水电站进行清理整顿,落实生态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⑩ 加强长汀县城市和流域沿岸乡镇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努力维护和恢复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生态。
11 建议县人民政府把编制防治整治规划、年度防治整治计划,配套整治资金落实,防范污染事故、省、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业污染源整治、城镇和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水电开发管理与整治、矿山生态恢复与整治、森林资源保有率,作为考核政府各部门和相关乡镇政府的重要指标,年终单列考核,实施奖罚。
参考文献
[1] 张金屯. 应用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郑菊珍. 汀江长汀段水污染现状及成因[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
[关键词] 汀江流域长汀段 环境现状 环保对策
1 汀江长汀段的环境现状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南段东侧的宁化县治平乡,由长汀县庵杰乡大屋村入境后,流经该县庵杰、新桥、大同、汀州(城关)、策武、河田、三洲、濯田、羊牯九个乡镇,从羊牯乡出长汀县境,入上杭过峰市后汇入广东韩江。
汀江全长220km,长汀境内河流长153.7km,流域面积2602km2,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83.9%。县境内有濯田河、南山河、涂坊河、刘坊河、南流河等五条集水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和铁长河、郑坊河、七里河等三条集水面积大于50km2的支流汇入。
根据《福建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汀江源头-长汀十里铺桥主要功能为水资源保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类水环境质量标准;流经长汀城区的汀江十里铺桥-陈坊桥段主要功能为工业用水,执行GB3838-2002中的IV类水环境质量标准;汀江陈坊桥段以下-上杭砂帽石段主要功能为一般鱼类用水,执行GB3838-2002中的III类水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长汀县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2000年至2005年汀江十里铺桥、陈坊桥监测断面的pH、DO、CODMn、BOD5、NH3-N监测值均可分别达到GB3838-2002中的II类和III类标准,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质量要求,但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污染因子为NH3-N。2006年汀江十里铺桥监测断面的各项监测指标均未超标,但陈坊桥监测断面的BOD5出现超标,2006年3月、9月、11月的标准指数分别为1.198、1.223和1.123,NH3-N接近标准限值。2007年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虽有所好转,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汀江长汀段的水污染防治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2 汀江流域长汀段的主要环境问题
2.1 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
根据长汀县乡镇畜禽养殖调查统计资料,汀江沿岸乡镇2007年末生猪存栏数18万头,鸡鸭年末存栏数252万羽。按每头猪CODcr产生量50 g /d,60只鸡鸭折合成一头猪的畜禽养殖排污系数估算,汀江沿岸乡镇畜禽养殖COD排放量为4052t/a,氨氮为315t/a,总磷为258t/a。由于生猪和禽类养殖目前还存在农户分散养殖、点多面广的现象,给污染治理增加了难度。除规模养殖有配置沼气池、简易生化池等处理设施外,大部分乡镇畜禽散养均无完善的废水处理设施和畜禽废渣回收处理设施,而且大多数规模以上养殖场也存在处理设施与养殖规模不配套、污染物无法达到排放标准要求、畜禽废渣回收综合利用率不高的状况。畜禽养殖污染源排放是影响汀江水质的最大污染源。
长汀县有水田面积28.6万亩,70%左右分布在汀江沿岸乡镇。长汀县山地坡度低于25度以下适宜种果的面积61.39万亩,有55%左右分布在汀江沿岸乡镇。汀江沿岸乡镇每年施用农药、化肥达14.18万t/a,按10%的流失率保守估计,通过土壤残留、雨水冲刷带入汀江水体的农药、化肥总量达1.4万t/a。随着集约化农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出现,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的有机肥、无机肥施用也成了汀江水域N、P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2.2 城镇发展污染影响
随着长汀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发展,区内大量人口向沿江的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区集聚。长汀县现有人口近50万人,沿江中心城区和乡镇镇区的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0%以上,其中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达15万人,大量人口的聚集带来大量的水资源集中消耗和水污染集中排放,沿江中心城区和镇区的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上升,给汀江水环境的承载力带来巨大的压力。据统计,仅长汀县城区产生的生活污水量就达887万t/a,其中COD年排放3106t、氨氮年排放266t/a,而长汀县尚未建成集中的城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染源排放也是影响汀江水质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2.3 工业污染影响
2004年前,长汀县工业经济主要为为数不多的传统纺织、食品、机械加工业。2004年以来,随着闽西及长汀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时机,长汀县主动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使长汀经济建设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形成了一定规模。由于长汀县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性质定位为以轻纺针织、机械电子、绿色农业、旅游服务产业为支撑的生态旅游城市,因此长汀县在引进项目时对可能造成水污染的项目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把关。2005年长汀县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2.1万t,其中COD排放量157t、氨氮排放量8.5t,近年引进的项目基本上也多为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中无污染、轻污染的一、二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长汀县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影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人口增长所衍生的生活污染源污染。
2.4 水电资源开发影响
根据汀江流域水电规划,汀江流域长汀段主干流分15级开发,其中8座已建成、6座在建、1座规划未建。除新庄电站、红江一级电站、枫下电站和老东方红电站为河床径流式电站外,其余11座电站均为隧洞引流式电站。汀江干流高密度的水电开发建设改变了河道的原始水文情势,使得汀江自然河道丰、平、枯水期的水量发生巨大的变化;水电站蓄水改变了河道的营养状况,库内由于水流速度变缓,带来河流自净能力下降,营养物质富积;隧洞引流式电站,又造成30.4km河流脱水段,带来河道生物量的锐减,水体降解、稀释、扩散能力的减弱和水质的下降。根据长汀县政府规定,要求电站蓄水运行时,必须保障下泄河流多年平均流量10%的流量,作为电站运行的最小生态下泄流量,以维持河流的基本生态功能。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利益的驱使和监管的困难,大部分电站未能严格按照要求下泄生态流量,仅在发电时放水,造成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流域电站的高密度建设和缺乏环保理念的不合理的运行方式,也是损害长汀段汀江水环境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2.5 水土流失影响
长汀县是我国丘陵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据2007年1月3日法国SPOT卫星影象遥感调查,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为65.1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03%。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仍集中在汀江沿岸的策武、河田、三洲、南山、濯田等五个乡镇,五个乡镇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的2/3,河田则为汀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汀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不仅使沿江土壤退化、切割淤积埋压良田,破坏土地资源,危及农业生产,而且还造成汀江河道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导致产生水体水质污染、河道底栖生物死亡、自净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
2.6 森林植被破坏影响
长汀县有丰富的竹、木等森林资源,林木蓄积量达1000多万m3,连续分布的生态公益林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稳定、提供良好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汀江流域内有相当一部分矿产资源和水电站处于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分布区内。长汀县境内矿产资源具有点多、分散、量小、成份杂的特征,经多年的开发,已发现各类矿点、矿化点140余处,矿产24种,目前开采的金属矿主要为稀土矿,非金属矿主要为石灰石矿,许多矿区分布在汀江的沿岸乡镇。汀江沿岸矿山资源的开采利用方式,总体上仍存在矿山建设规模小而散、采掘工艺技术装备落后、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问题,部分矿山粗放式的开采利用方式,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破坏、水源采枯、水质污染、地下水资源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尾矿固体废物压占森林植被、农田、河道等生态和环境问题,使得矿山原有的良好的森林植被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破坏,恢复困难。该区域电站建设过程中也造成了部分生态公益林破坏的现象。此外,还存在违法破坏森林植被,进行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筑坟等现象。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改善水质、提高河流枯水期流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洪涝灾害,保障农业、水利和区域生态安全等作用,森林植被的破坏也是造成汀江水环境质量下降和威胁汀江水环境生态安全的因素之一。
总之,汀江流域长汀段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镇发展污染、工业发展污染、水土流失、水电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采、森林植被破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不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汀江水环境质量将无法得到持久、有效的改善,生态安全也将受到影响。
3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为保护长汀县汀江流域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保障生态安全,促进长汀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① 汀江流域长汀段的水资源保护涉及长汀县的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矿产、环保、城建、发改、经贸等部门和相关乡镇。组织机构上,建议要设立长汀县汀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或常设领导协调机构,负责管理、协调流域内水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维护、水环境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工作,建立水环境保护的统一组织、管理、协调机制。
② 建议组织编制长汀县汀江流域农业生态建设规划、畜禽养殖规划、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矿产资源开采与保护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规划和沿岸乡镇建设规划,并积极推进各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③ 大力提倡发展草-牧-沼-果的循环模式的生态农业,加强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管理,引导农民科学生产。
④ 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有序发展”的方针,科学确定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和总体规模,发展速度和规模应与技术条件和环境容量相适应。
⑤ 加快长汀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沿江重点乡镇应制定并逐步实施乡镇污水处理和垃圾专项治理规划。
⑥ 科学规划流域下一级的水电开发密度、运行方式和保障水环境生态安全的统一调度制度。
⑦ 明确划定沿江区域的禁采区、限采区,以及矿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规划,限制最小开采规模,提高开采的准入门槛和清洁生产水平。
⑧ 加强沿江生态公益林保育和规划建设,加强对汀江水源涵养林、护岸林的保护,加强对饮用水源地林业用药的管理。依法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做好水土保持各项工作。
⑨ 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根据长汀县行政区域河段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县人民政府应对重点区域内现有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进行限期治理,无法治理或治理不能达标的企业,责令关闭。对违规水电站进行清理整顿,落实生态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⑩ 加强长汀县城市和流域沿岸乡镇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努力维护和恢复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生态。
11 建议县人民政府把编制防治整治规划、年度防治整治计划,配套整治资金落实,防范污染事故、省、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业污染源整治、城镇和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水电开发管理与整治、矿山生态恢复与整治、森林资源保有率,作为考核政府各部门和相关乡镇政府的重要指标,年终单列考核,实施奖罚。
参考文献
[1] 张金屯. 应用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郑菊珍. 汀江长汀段水污染现状及成因[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